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甘孜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面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统计数据显示,现在国内在册翻译公司近3000家,但大多规模很小,翻译人员多是兼职,翻译水平良莠不齐,有的译作更是远离本意。

    B.“求治之道,莫先于正风俗”,革除农村陋习,还须谆谆教导,从“风俗”二字下功夫,逐步引导,精神文明方能与物质文明并步前行。

    C.城市规划大师卡罗琳博斯在做主题演讲时说,城市环境和建筑休戚相关,所以要改善城市环境不能忽视城市建筑的整体规划。

    D.湖畔新城,占地5500亩,其中水城2000亩,水城浩森,植被苍翠,水木清华,环境优美,是人居最佳选择。

  • 2、下列对我国古代小说意义和影响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世说新语》对后世影响深远,如唐代传奇故事,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神话戏《天仙配》及后世的许多小说、戏曲,都和它有着密切的联系。

    B.唐代传奇标志着我国小说趋于成熟,揭开了我国现实主义小说的序幕。

    C.宋元时期的“话本小说”,是我国“小说史上的一大变迁”,标志着我国文学史上白话小说的进一步成熟。

    D.明初,《三国演义》(罗贯中)和《水浒传》(施耐庵)的相继问世,标志着中国小说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从此,中国小说以短篇小说为主转入以章回小说为主。

  • 3、下列各句中,语言表达得体的一句是

    A. 老大爷远远看见我,遂放下赶鸭的竿子,拉起敞开的衣襟拭了拭额上的汗,笑眯眯地向我走来。

    B. 林海正在草拟“失物启事”,他写道:“昨天我在教室丢失了一本《名言词典》,如有拾获。请从速交还。”

    C. 黄宗英谈到演员赵丹之死时说:“一个演员毕生塑造角色,而时代也塑造了他自己。他是在知心的观众欢迎的掌声和殷切的期待中,落下生命之幕的。”

    D. 小明看见王大伯家失火后急冲冲跑来对母亲说:“着火啦!冲天的大火!它吞噬了太阳!遮盖了大地!”

  • 4、下列有关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留恋处、兰舟催发     兰舟:这里用作对船的美称。

    B.都督诸军马     路:宋代地方行政区域名称,大致相当于现在的“省”。

    C.江州司马青衫湿     青衫:唐代官服制度规定,高级文官服为青色。

    D.总角之宴,言笑晏晏     总角:古代男女未成年时将头发扎成角状。

  • 5、下列对鲁迅小说中的“看客”,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乙己》中,咸亨酒店聚集着一帮看客。他们嘲笑孔乙己脸上的“新伤疤”,讥笑他没考上秀才,把快乐建立在孔乙己的难堪和痛苦之上。

    B. 《药》中的看客们在屠杀现场围观夏瑜的死亡,在华老栓的茶馆谈论、嘲笑夏瑜。夏瑜为解放民众而牺牲,却成为看客们茶余饭后的谈资和笑料。

    C. 《祝福》中,祥林嫂夫丧子亡回到鲁镇,看客们特意寻来,咀嚼和赏鉴祥林嫂的痛苦。当他们的好奇心理满足后,祥林嫂就被“厌烦和唾弃”了。

    D. 《阿Q正传》中,当阿Q站在囚车上即将被枪毙时,他万分恐惧:街道两旁看客的眼睛让他想起了饿狼。这从看客的角度,写出看客们的冷酷无情。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一碗面的悲与喜

    朱奚荭

    面店不是很大,楼上楼下共60米见方。面的种类也不是很多,到了冬天,就只有一种,招牌羊肉面。店的位置也偏,位于城的东北角。

    只是,城里的学子考上了大学,要背井离乡到异地求学,出发之前,到此店里吃一碗面,临走,咂咂嘴:“有一段日子吃不上这面了。”公务出差有些日子的人回来,先不忙着回家,却先来此店,吃碗面,解解馋,安慰苦熬了许久的胃。经年在外打工的人回来,吃了这碗面,恢复了味觉缓解了一路的思乡情,久经颠簸而恍惚的头脑这才清醒过来:“终于尝到了这老家的面,果然是回家了。”

    面店举城闻名,源于面的味道之好。

    据传,这面店追溯起来,还属于上个世纪的风光。世道变迁,人事沧桑,只是这面,还是祖宗留下的秘笈所成,还是那个味。徒闻其名、未尝其味的人也不在少数,因为此面价钱很贵,尤其是招牌羊肉面,是其他店的一倍不止。来店里吃面的人,多是养尊处优的达官贵人。外面不大的空地上,停的不是宝马就是本田。

    这不,刚从那辆红色迷你宝马车上下来的贵妇,抱着一只黑色贵宾犬,款款地步入店内,用纸巾仔细地擦拭桌椅完毕后,才优雅地坐下。

    “老板,来两碗羊肉面。”

    老板是位跛足的中年妇女,面无表情,不苟言笑,十年如一日。

    她的绝活是本店的另一传奇,店堂里有再多的客人,她也能丝毫不差地记清楚几号桌哪位客人点的是什么面,面要软还是偏硬,拌面还是汤面,汤多还是面多;可以毫不费力地用丹田之音传到隔开两个房间的厨房里,那声音决不刺耳,反而会让人依稀感觉好像回到那久远的年代,悠长而有古韵。

    不到三分钟,面就端上来了。其中的一只碗不是常用的陶瓷碗,有些特别。

    贵妇也不在意,细致地挑着面吃,用另一双筷子从另一只碗中夹了面条喂那狗吃,店里的人见了,均见怪不怪的样子,各吃各的面。

    不久,店里进来了两位衣衫褴褛的老人,老头搀扶着老妇人,两人一进门,店里人的目光齐刷刷地看向老人,那只贵宾犬也似乎看出苗头,朝两人吠了起来。

    跨进门后,老头搀扶老妇人在一个角落里坐下,而后走到柜台,目光在价目牌上搜索良久:“我要一碗羊肉面,面多点。”老头从衣服的夹层里掏出一个黑油油的布褡裢,再从褡裢的某一层中捏出一叠有一元、五元也有几毛的零票,又点了一遍,交给老板。

    面上来了,老头把面推给对面的老妇人,用筷子拌匀了,撒了些胡椒粉:“快吃,热乎的才好吃哩。”老妇人的脸被腾出的热气蒸得显出些红润,脸上露出孩子似的欣喜,用筷子伸进碗里,蘸了蘸汤水,放进嘴里嘬着,又挑起几根面,欠着身子要去喂老头吃,老头摇了摇头:“你先吃,我多要了面,剩下我再吃。”老妇人低头抿了口汤,又把碗推过来,让老头喝汤,老头固执地把碗推了回去,做出生气的样子。

    老妇人这才开始吃面,吃得很慢,很享受,额头上渗着些小汗珠,老头见了,用桌上的卷纸仔细、轻柔地给她擦着汗。

    老妇人吃了一半后就不吃了,把面推过去。那羊肉也没动,看上去,好像还是一碗才端出来的面。老头又推回去:“再吃些,把肉给吃了,我不爱吃那羊肉,有味儿。”

    老妇人又吃了几口面,老头一把抢过筷子,夹起肉喂到老妇人的嘴边。老头把所有的肉喂给老妇人吃完,又夹了些面喂她,这才揽过碗,心满意足地大口吃起面来,没多久,一碗面连一滴汤也不剩了。

    老两口互相对视着,眉眼里透着满足和快乐。

    老头细心地给老妇人围上毛巾,两人搀扶着出门了。

    “哟,这不是城东捡垃圾的杨老六吗,怎么今天也来这里吃面了?看来,这年头,捡垃圾的也发喽。”一位穿皮风衣的胖子夹着一股寒风进来,嘴里嚷着。

    隔桌上,那贵妇的面剩下了一半,而贵宾犬的那只碗里还剩下了大半碗的面,那些羊肉几乎未动过一箸。

    店员端下贵妇的两只碗和那对老人的那只空空的碗,转身进去时,店堂里的人清晰地听见一声轻微的丹田之音:“把那只碗给扔了。”

    留下的是店里所有人的疑问:“是哪只碗?”

    (节选自《微型小说选刊》)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一家有名气、价钱贵的面馆,同时接待了一位贵妇人和一对捡破烂的老夫妻。作品叙述了贵妇人与宠物犬吃了两碗面,而捡破烂老夫妻同吃一碗面的故事。

    B.这篇小说语言清新,叙事生动,构思巧妙,情节曲折,作者在作品中将旁观者的理智与读者的情感巧妙地联系起来,在平静的叙事中蕴涵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

    C.这篇小说通过对人物外貌、动作、语言、神态等多种描写手法来表现人物的性格。

    D.微型小说为了追求含蓄、蕴藉的艺术境界,有时会通过模糊的方式来呈现题旨,这篇小说就是这样的。

    2这篇小说最突出的写作手法是什么?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3这篇小说的结尾“把那只碗给扔了”一句很精彩,到底“是哪只碗”很耐人寻味。

    有人说是扔掉犬吃过面的碗,有人说是扔掉捡破烂夫妻用过的碗。你是如何理解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刘裕曾在京口起兵北伐,征讨桓玄,平定叛乱,先后消灭了南燕、后燕、后秦等国,并收复洛阳、长安等地,赞叹刘裕北伐的赫赫战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的《师说》中,对于为子择师,自己却耻于学习这种现象,韩愈最后的评价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词人凭吊英雄人物,抒发自己壮志难酬的苦闷心情,以一杯清酒祭月的语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小题。

    初归石湖

    (南宋)范成大

    晓雾朝暾绀碧烘,横塘西岸越城东。行人半出稻花上,宿鹭孤明菱叶中。

    信脚自能知旧路,惊心时复认邻翁。当时手种斜桥柳,无数鸣蜩翠扫空。

    (注)范成大(1126—1193),宋代诗人。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平江吴郡(今江苏苏州)人。淳熙年间,官至参知政事,因与孝宗政见不合,两个月即去职。晚年隐居故乡石湖。

    1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描写了晓光晨雾与天空的碧色相互烘染,色彩艳美的景象,同时点明了时间,也交代了石湖位置之所在。

    B. 颔联第一句中的“半出”一词写行人在茂密深秀的水稻中露出半截身子,表现了诗人敏锐的观察力和细腻的笔触。

    C. 颔联第二句写一只白鹭在长满菱叶的池塘里夜宿,显得有些孤单落寞,暗合诗人此时的处境与心境。

    D. 颈联第二句写自己碰见老人,仔细辨认,吃惊的发现原来他们都是自己从前的邻居,表明诗人已与石湖阔别多年。

    2诗的尾联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句加以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论

    (宋)苏洵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属于古今同义的一项是

    A.其实亦百倍 B.可谓智力孤危

    C.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D.以有尺寸之地

    2下列各项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赂者赂者丧   为轮,其曲中规

    B.秦兵又至矣   弃甲曳兵

    C.赢而不助五国也   合纵缔交,相为一

    D.为国者无使积威之所劫哉   斩木兵,揭竿为旗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B.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C.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D.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4下列对本文有关内容的赏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开篇直截了当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分别从“不赂者”和“赂者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剖析深入,逻辑严密。

    B.文章语言生动有力,如第二段中“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而秦兵又至矣”,形象地描述了割地赂秦的频繁,表现了秦国的贪婪。

    C.第三段以齐、燕、赵三国的灭亡论证了“不赂者以赂者丧”的道理,如燕起初全力抗秦,但后来派遣刺客杀了良将李牧,终至灭亡。

    D.文章借古讽今,表面上批评的是六国,实际上暗讽北宋统治者以赂求和的妥协投降政策,以此告诫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5将下面的句子译为现代汉语。

    1)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2)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作文:《那一刻,让我__________》

    要求:①请补全作文标题,写一篇记叙文;②字数不少于800 字;④ 抒发真情实感,不得套作和抄袭。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