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乌鲁木齐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上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细读,严格意义上说应来自于上个世纪英美新批评文论。 :“       。他们认为,只有经过这样细致的分析,才能见出一部作品的总体,从而确定其艺术价值。”

    ①它要求批评家注解每一个词的含义

    ②包括词语的选择和搭配、隐显程度不等的意象的组织等等

    ③它作为一个独立的词条是这样定义的

    ④细读指细密地研究作品的上下文及其言外之意

    ⑤美国‘新批评’派的文学主张之一

    ⑥发现词句之间的精微联系

    A. ③④⑤①②⑥   B. ③⑤④①⑥②

    C. ⑤④①⑥②③   D. ⑤③④①②⑥

  •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代有“月相纪日法”,指用“朔、望、既望、晦”等表示月相的特称来纪日。“正月晦日死”中,“晦日”,是指正月初一。

    B.“黔首”,秦朝对百姓的称呼,平民以黑巾裹头,故名。常见的对百姓的称谓还有黎民、黎庶、黎元、布衣、生民、庶民、青衫、氓等。

    C.我国古代把夜晚分成五个时段,用鼓打更报时,叫“五更”,也叫“五鼓”。“五更”即十二时辰的“平旦”,是指凌晨3点至5点。如“夜夜达五更”“五更鼓角声悲壮”。

    D.征辟制是汉武帝时开始推行的一种选拔官吏的制度,是自下而上的推荐,唐虽采用科举制,也存在“征”和“辟”。

  • 3、下列各组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

    A.四十里//沛公已 B.沛公不杯杓//不枚举

    C.沛公在//衣食所,弗敢专也 D.道芷阳行//至军中

  • 4、选出对李白《蜀道难》有关内容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 )

    A. “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自然景观中富有浓郁的感情色彩,这里作者借景抒情,渲染了旅愁和蜀道上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

    B. “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运用拟人和衬托的手法,写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使人望人生畏。

    C.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诗人借自然界中最擅长攀越险地的动物反衬地势的险要,易守难攻。

    D.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狼与豺”比喻叛乱的人。诗人化用西晋张载《剑阁铭》中“形胜之地,匪亲勿居”语句,劝告当朝统治者引以为戒,警惕战乱发生。

    E. 全诗借对王昭君的同情、对统治者的谴责,也表达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感慨。

  • 5、下列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嫦娥一号”“嫦娥二号”“嫦娥三号”接踵发射成功,火星“绕落巡”任务正式启动,标志着我国深空探测技术进入世界前列。

    B. 进入高中阶段,我们必须正确地看持自己,特别是成绩不理想的同学,不能过分地妄自菲薄,要有克服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C. 在文化强省战略指引下,我省动漫产业迈入高速发展的新阶段,去年我省与沿海省份动漫原创产品的产值已经等量齐观

    D. 不能不承认科学方法的利用也会产生两种局限,第一,这种方法不能永远使用。第二,这种方法很容易被错误地使用,而滥用这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的可能性是骇人听闻的。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廷见元帝

    曹禺

    [燕婉动听的官乐在大殿里飘荡。宫娥仪仗迤逦摆开。王昭君丰容靓饰,光彩照人,顾影徘徊,惊动左右。她走上来。]

    萧育:贵人朝见大单于殿下。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觐见大单于殿下,千岁!千千岁!(垂下眼)

    元帝:平身。

    王昭君:谢天子。

    萧育:(望着元帝与呼韩邪)下面还有备选的美女,还要看吗?陛下。

    元帝:(望着王昭君)不,不用了。

    萧育:(对呼韩邪)大单于呢?

    呼韩邪:(还在惊愕中)不,不,就依天子陛下吧。

    元帝:(赞美地)汉宫中居然有这样一块未曾雕琢的美玉啊!(和蔼地)好,你为我们唱一段《鹿鸣》之曲,来欢祝单于吧。

    王昭君:后庭王昭君万死,昭君没有学过。

    元帝:哦?

    王昭君:臣昭君愿唱一支比《鹿鸣》还要尽意的歌子。

    [举朝震惊。]

    元帝:什么?

    王昭君:(从容地)《长相知》。

    王龙:(厉声地)大胆!这是乡俚下民的情歌,怎么能在天子面前歌唱,侮慢圣听!

    元帝:(吃惊,却没有发脾气)哦,《长相知》,这叫什么东西?

    王昭君:(从容不迫)陛下愿听吗?

    萧育:(也忍不住了)这个姑娘简直是出人意外。

    元帝:(被王昭君雍容自若的态度所吸住,笑着)好,你唱吧。下面有人伴奏吗?

    [殿下无人回答。]

    苦伶仃:(走出跪下)老奴苦伶仃愿试一试。

    王龙:(抗议地)陛下!

    元帝:(温和地)让她唱。

    [苦伶仃从腰间拿出一支胡管,吹起来。]

    王昭君:(唱)上邪!/我欲与君长相知/长命毋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长相知啊/长相知。

    [王昭君唱得悠婉动人,声彻天外。元帝随着歌声,领会每一句诗,王昭君唱毕,跪拜。]

    元帝:唱得好,真唱得好!是天上的音乐。平身。

    王昭君:谢陛下。(站起)

    元帝:(忽然)但是你不觉得你有罪吗?

    王昭君:(又跪下)昭君死罪。昭君没有迎逢陛下圣意,歌唱陛下的御作,昭君死罪。

    元帝:不是。你在这样的嘉宾面前,唱起这样儿女的情歌,不是失了礼吗?

    王龙:就是啊,陛下,这应该交掖庭治罪,该砍头的。

    王昭君:陛下能容臣昭君一言不?

    元帝:好,你说。

    王昭君:陛下,如果能容昭君一言,这样的话是要站着说的。

    元帝:好,你就站着说。

    王昭君:(立起来,意态自若,侃侃然)陛下,礼发于诚,声发于心,行出于义。天生圣人都是本着“义”和“诚”的大道理治理天下的。于今,汉、匈一家,情同兄弟,弟兄之间,不都要长命相知,天地长久吗?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长相知,长不断,难道陛下和单于不想“长相知”吗?难道单于和陛下不要“长不断”吗?长相知啊!长相知!这岂是区区的男女之情,碌碌的儿女之意哉!

    元帝:(忍不住连连点头)好,好!

    呼韩邪:(也忍不住)啊,陛下,这真是说得好极了。

    [这时,全朝上下也忽然欢快起来。]

    元帝:(听了多遍,依然忘记)你叫什么名字?

    王昭君:臣早已禀奏,王昭君。

    元帝:哦,王昭君,王昭君。你恰恰说到我们的心上了。

    元帝:(对呼韩邪)你看,这一点不就神奇吗?(对苦伶仃)可你怎么也会吹这个调子呢?

    苦伶仃:启奏天子,塞上胡、汉两家百姓都会唱这个歌子的。

    元帝:哦,胡人、汉人都会唱的?

    苦伶仃:是,陛下。

    [这时,一个年老的大黄门执羽檄,上。]

    黄门:启奏陛下!鸡鹿寨十万火急,羽书传到长安,请圣裁。

    元帝:萧卿代读。

    萧育:(展开羽书)“鸡鹿寨都尉祁连将军、云中太守陈昌等急奏天子陛下:昨夜匈奴骑兵突然袭击,放兵抢劫汉朝商队,将货物一扫而空,又乘风纵火,将关市烧毁。臣等急派兵马。胡骑遁去,不知下落……

    元帝:不要念下去了。

    呼韩邪:(大惊失色)温敦,这是怎么回事?

    温敦:消息突然,小臣毫不知晓。

    元帝:(拿着羽书,笑着说)你们说,这个紧急军报奇怪不奇怪?大单于——

    呼韩邪:(离座)陛下!

    帝:(望着萧育)这岂不是太荒唐了吗?

    呼韩邪:(猜不出元帝是什么心思,紧张地望着元帝)陛下……

    帝:(忽然向王昭君,立起)你刚才说什么“相疑相知”的话,是怎么讲的?

    王昭君:(清清楚楚地)长相知,才能不相疑;不相疑,才能长相知。

    元帝:(忽然,对呼韩邪闪出宽慰的笑容)对啊!不相疑,才能长相知。弟兄朋友之间,不就是这样吗。(走到呼韩邪面前)呼韩邪单于,边塞上的事情出人意外,总是不免的。但是对我们天长地久的昆弟、翁婿之欢,这不是一件很小的事情吗?放心吧。猜得出来,匈奴刚刚太平,有一些不臣之徒在找单于的麻烦,趁你在长安,要给你难堪。难道中原的人可以上这样的当吗?

    呼韩邪:臣惶恐。今天,中原天子的深情,臣永远不能忘记,臣定要彻查此事,禀报天子。

    元帝:(劝慰地)不说这些了吧。我们亲家还谈我们的和亲大事吧。(对萧育,指王昭君)这就是单于未来的阏氏吗?

    萧育:(望着呼韩邪)那就看大单于的心意了。

    呼韩邪:(立刻走向元帝面前,作礼)臣感谢天子。

    萧育:恭贺单于殿下选了阏氏。

    [这时,全朝上下顿时欢呼起来。殿外喊着:“单于和亲,千秋万岁!”]

    【注】①本节选自曹禺《王昭君》第二幕,题目为编者所加。后面故事为昭君被册封公主,出嫁匈奴。她和单于一心,互相守护,化解种种危机。

    【1】下列对节选部分戏剧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王龙等朝中大臣的阻挠,王昭君毫不畏惧,从容自若,最终打动元帝,得以在朝堂上演唱《长相知》。

    B.《长相知》本来是表现生死不渝爱情的情歌,而剧中却赋予其新的意义,象征汉、匈长久友好,世代相知。

    C.剧中的汉元帝在面对匈奴挑起事端的斗争时,既保持了大汉的威严,又给单于以充分理解,是个明君形象。

    D.呼韩邪单于亲赴长安和亲,自己的部下却在边境骚扰,面对元帝的质问和谅解,单于表面平静,内心复杂。

    【2】下列对戏剧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舞台说明描写了王昭君华丽出场,暗示出人物在剧情发展中将有不俗表现。

    B.节选部分主要通过人物对白展开故事,众多人物的形象在言谈举止中跃然纸上。

    C.作者对苦伶仃这个人物说出胡汉百姓心声之事极尽渲染,表现追求和平的主题。

    D.剧中除正面描写外,还多运用侧面描写,如通过众人反应表现昭君的美丽与不凡。

    【3】作者是如何设置戏剧冲突来推动情节发展的?

    【4】昭君形象上有哪些特点?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依次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鹃,是我国古诗词中最常见的意象,因其啼声甚哀,往往传达一种凄凉之情或思念之意。《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表达了一种凄凉之意。

    (2)《短歌行》中写诗人通过想象贤才踏着田间小路,一个个屈驾前来探望我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永遇乐  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登高望远,追怀英雄豪杰,暗寓南宋统治集团没有像孙权那样的英雄豪杰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夜筝

    白居易

    紫袖红弦明月中,自弹自感暗低容。

    弦凝指咽声停处,别有深情一万重。

    1下列对这首诗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首句中“紫袖”“红弦”,分别代指弹筝人与筝,暗示了弹筝女子形象的美好,“明月”交代了听筝的环境。

    B. 次句描写弹筝女子的动作神态,连用了两个“自”字,表现了她只顾低头弹筝、自娱自乐的情态。

    C. “弦凝指咽声停处”化用了“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两句,引导读者品味奇妙的无声之美。

    D. “别有深情一万重”一句写筝声传达出了弹筝女的丰富情感,效果感人,含蓄慰藉给人以遐想。

    2本诗和《琵琶行》描写音乐的角度有何异同?试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廉颇蔺相如列传》选段,完成下面小题。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宣言曰:“我见相如,必辱之。”相如闻,不肯与会。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

    于是舍人相与谏曰:“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徒慕君之高义也。今君与廉颇同列,廉君宣恶言,而君畏匿之,恐惧殊甚。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臣等不肖,请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斥之,辱其群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廉颇闻之,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

    ……

    后四年,赵惠文王卒,子孝成王立。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秦数挑战,廉颇不肯。赵王信秦之间。秦之间言曰:“秦之所恶,独畏马服君赵奢之子赵括为将耳。”赵王因以括为将,代廉颇。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详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赵前后所亡凡四十五万。明年,秦兵遂围邯郸,岁余,几不得脱。赖楚、魏诸侯来救,乃得解邯郸之围。

    自邯郸围解五年,而燕用栗腹之谋,曰“赵壮者尽于长平,其孤未壮”,举兵击赵。赵使廉颇将,击,大破燕军于鄗,杀栗腹,遂围燕。燕割五城请和,乃听之。赵以尉文封廉颇为信平君,为假相国。

    赵孝成王卒,子悼襄王立,使乐乘代廉颇。廉颇怒,攻乐乘,乐乘走。廉颇遂奔魏之大梁。其明年,赵乃以李牧为将而攻燕,拔武遂、方城。

    廉颇居梁久之,魏不能信用。赵以数困于秦兵,赵王思复得廉颇,廉颇亦思复用于赵。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廉颇之仇郭开多与使者金,令毁之。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赵使还报王曰:“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赵王以为老,遂不召。

    楚闻廉颇在魏,阴使人迎之。廉颇一为楚将,无功,曰:“我思用赵人。”廉颇卒死以寿春。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节)

    1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B.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C.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D.七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时/赵奢已死/而蔺相如病笃/赵使廉颇将攻秦/秦数败赵军/赵军固壁不战。

    2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

    A.“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即妻父,且鞮侯单于称当时汉天子“丈人”,缘于汉朝和匈奴世代通婚,实为姻亲关系。

    B.“衡少善著文,游于三辅”中,“三辅”是指汉朝治理长安京畿地区的三位官员京兆尹、左冯翊、右扶风,同时也指这三位官员管辖的地区京兆、左冯翊、右扶风三个地方。

    C.“请以赵十五城为秦王寿”中,“为寿”是祝颂之辞,指向尊长敬酒或馈赠财物,以祈祝健康长寿。

    D.“赵王使使者视廉颇尚可用否。”在辛弃疾笔下化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诗句,诗中作者自比廉颇,表达北伐抗敌的愿望和报国无路的悲痛、愤慨。

    3下列对选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面对廉颇居功自傲,相如退让回避,表现了他不计私怨、以国家为重的品质。

    B.在廉颇坚守不战的情况下,秦军间谍散布谣言,说害怕赵奢的儿子赵括担任将军,赵王于是用赵括取代了廉颇。

    C.燕用栗腹之计击赵,却被廉颇打败,割让五城求和;赵王封廉颇为信平君,又让他代行相国的职权。

    D.廉颇虽然接受了楚国请他为楚将的请求,但他认为楚国士兵的素质不如赵国,因此没有取得战功。

    4翻译文中划横线的句子。

    (1)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2)赵使者既见廉颇,廉颇为之一饭斗米,肉十斤,被甲上马,以示尚可用。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请以“窗外的声音”为题,写一段文字。要求:有描写,有抒情。180字左右。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