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昆玉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5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作者将自己的主观感受融入景物描写之中,突出了西山的独特卓立。写景传神、文笔幽丽,用词精致。

    B.作者以西山的特立之貌,喻自己卓尔不群的人格,表现自己特立不俗的志向与鄙弃官场的情绪。

    C.作者目睹西山之高峻而自慰,醉而忘归,表明作者此刻沉醉于西山之美,陶醉于西山之游的欢悦之中。

    D.作者全身心投入自然万物之中,与天地之气相融合,在物我同一中获得巨大的精神愉悦。

  • 2、下列文言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将以有为也

    A. 而君幸于赵王

    B. 竖子不足与谋

    C. 秦人不暇自哀

    D. 斯用兵之效也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之以孝悌之义(申:反复陈述)   金就则利 (砺:磨刀石)

    B.秦贪,其强(负:倚仗)   舍相如广成(传:馆舍)

    C.虞常果张胜(引:招供)   衡少善文(属:连缀)

    D.珍器重宝肥饶之地(爱: 吝惜) 余其能行古道 (嘉:赞许)

  • 4、下面是一段评论《捣衣》诗的文字。在横线处填入所给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捣衣》清而彻,有悲人者。此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苟无感,何嗟何怨也!

    ①内外相感,愁情结悲               ②秋士悲于心

    ③然后哀怨生焉                     ④捣衣感于外

    A.②③④①

    B.④③②①

    C.④①②③

    D.②④①③

  •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的问题,历来存在不同的说法,现在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B. 根据市场的需求,今年农业大学一方面组织科技人员下乡,另一方面积极开展引进、推广新品种的工作。

    C. 保持艰苦朴素的生活作风是关系到广大干部能否继承并发扬革命传统的重大问题。

    D. 当我看到你的神态是那样的安详,精神是那样的饱满,眉宇间是那样充满凛然正气的时候,使我满腹的疑虑消失了。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中国文艺评论史上有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评点”。“评点”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金圣叹评点《水浒传》、李卓吾评点《西游记》、张竹坡评点《金瓶梅》、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等,都是“评点体”文艺评论的代表作品。综合、直观、凝练,是“评点体”的主要特征。无论是金圣叹评水浒,还是脂砚斋评红楼,时而把目光聚焦于作品本身,剖析其艺术特色,时而论及作者及其所处的时代,揭示作品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所使用的语言自成特色,三言两语、简短犀利、睿智幽默,常令人掩卷深思或会心一笑。而且,“评点体”紧贴文本展开,既是对原作的再创造又和原作融为一体,为作品经典化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些“评点”既提升阅读快感,又促进对作品的理解,具有独特的价值。不过,传统意义上的“评点”其外在形态是用笔写下的语句,必须依存于以文字为载体的原作。随着历史进入近现代,视听艺术蓬勃发展,“评点”也似乎已失去了用武之地。

    现在,“弹幕”又来了,评论者对作品的评点可以借助网络工具,以字幕的形式如子弹般密集、快速地呈现在屏幕上,这也是“弹幕”得名的由来。于是,评论的互动性和即时性进一步增强,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也进一步提高,对此,舆论反应喜忧参半。喜的是“弹幕”的出现,提高了欣赏者和消费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忧的是不受控制以及低水平的“吐槽”,破坏了作品本身的美感以及艺术欣赏的完整性。

    “弹幕”是从互联网的母体中诞生的,弹幕时代的“金圣叹”同样也将在互联网中孕育。作为互联网时代的“金圣叹”,有的时候,他们一条微博,寥寥一百四十字,就能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巨大的影响。此外,不少弹幕时代的“金圣叹”还承担着“文化搬运工”的使命,把学院派、理论化的文艺评论转化为大众愿意听、听得懂的格言警句,让评论者与创作者的对话更加直接,评论者对欣赏者的引导更加有效,进而使评论以前所未有的深度介入到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全链条之中。

    可以预计,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及其与艺术的进一步融合,“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的发展,而其发展路径大体上有两大走向。一是“弹幕”介入的领域进一步拓展,也就是说,“弹幕”的使用或许会逐渐从影视扩展到戏剧、曲艺等艺术门类,尤其是相声、二人转这些本身就具有强烈互动性的艺术门类,可能会较早地与“弹幕”结缘。二是“弹幕”向“平台”的回归。“弹幕”说到底是一种技术,真正有价值的是技术承载的内容。最后,弹幕也许就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经过时间的积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将沉淀下来,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将作品的社会意义推向一个崭新的高度。

    (摘自《中国艺术报》,有删改)

    1下列关于“评点”这一评论样式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评点”是中国文艺评论史上的一种非常独特的评论样式 ,它始于唐,兴于宋,成于明。综合、直观、凝练是其主要特征。

    B. “评点”关注的是作品本身,剖析作品的艺术特色,有时也通过分析作者和作者所处的时代以及文化环境来辅助剖析作品。

    C. “评点”以原著文本为载体,这些评点语言通常简短却又切中肯綮,与原著融为一体,促进了读者对作品的理解,又呈现出自身的独特价值,是对原著的一种再创造,如金圣叹评点《水浒传》、脂砚斋评点《红楼梦》等。

    D. 传统意义上的“评点”是以用笔书写的文字为主要外在形态,近现代以后,随着视听艺术的蓬勃发展,其影响在文艺评论领域逐渐式微。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弹幕”是网络时代的一种评论方式,评论者以上传字幕的方式发表自己对作品的评点,因字幕快速、密集而得名。

    B. “弹幕”可以加强评论的互动性和评论的即时性,提高评论和作品文本的融合度,提高观赏者在艺术中的主体性。

    C. “弹幕”与传统的“评点”颇为相似,“弹幕”的流行使传统的“评点体”有可能在视听化、网络化条件下重新焕发生机,甚至还可以通过一些评论对文艺创作者和欣赏者产生影响。

    D. “弹幕”有利有弊,一些低劣的评论容易破坏作品本身的美感,更大的弊端是大量的弹幕会影响艺术观赏的完整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所谓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也就是适应文艺视听化、网络化和评论互动化、即时化这一新格局的文艺评论者,他们产生于互联网,同时借助互联网实现评论的价值。

    B. 弹幕时代的“金圣叹”们也是“文化搬运工”,负责将作品化难为易,使得欣赏者能更有效地欣赏作品,进而使评论以全新的高度成为文艺创作生产、欣赏消费、传播反馈的重要环节。

    C. “弹幕”与互联网技术联系紧密,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它介入的领域将更宽泛,最终或许会成为文艺作品经典化的重要台阶。

    D. 就目前而言,“弹幕”说到底只是一种技术,隐藏在技术背后的文字内容才是其真正的价值所在。相信日后“弹幕”还会得到更深远发展,经过时间的沉淀,那些耐人品味的评论也可能与原作一起成为网络时代的艺术新经典。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用 “_________,_____”两句刻画了周瑜年少得意意气风发的青年将领形象。

    (2)《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 “_________,______”,这两句以饱含丰富情感的人物动作写出了辛弃疾的满腔悲愤。

    (3)李清照在《声声慢》一词里说,在这 “________”,最难调理身体和心情,而且“_________”也挡不住砭骨的寒气,更驱不散浓重的愁绪。

    (4)《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廉颇得知蔺相如一再忍让的原因后,采取的行动是“______________”。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列材料,完成文后小题。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中“吹断檐间积雨声”一句,领起下文对春晴之日山村景致、山民生活的描写,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B.颔联中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披䋈帽”与“挂铜钲”分别从形、声角度比喻晴云、初日,较为贴切、形象、生动。

    C.颈联写景生机盎然,桃花鲜艳、竹篱矮矮、垂柳袅娜、小溪清澈与尾联农人忙春耕,共同构成一幅生动、和谐的乡野春景图。

    D.全诗紧扣“乐”字,将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与诗人欢快的心情融汇交织一起,赞美了山村人家的劳动生活。

    【2】本诗采用多种手法描写山村景物,请结合诗句具体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9、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必尊贤而下士。夫朝无贤人,犹鸿鹄无羽翼也,虽有千里之望,犹不能致其意之所欲至矣;是故游江海者托于船,致远道者托于乘,欲霸王者托于贤。吕尚聘,而天下知商将亡而周之王也;管夷吾、百里奚任,而天下知齐秦之必霸也。夫成王霸固有人,亡国破家亦固有人;桀用干莘,纣用恶来,秦用赵高,而天下知其亡也。非其人而欲有功,譬其若夏至之日而欲夜之长也,射鱼指天而欲发之当也。

    国无贤佐俊士,而能成功立名,安危绝者,未尝有也。贤者立于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周公旦,白屋之士所下者七十人,而天下之士皆至;晏子所与同衣食者百人,而天下之士亦至;仲尼修道行,理文章,而天下之士亦至矣。虽有贤者而无以接之,贤者奚由尽忠哉!骥不自至千里者,待伯乐而后至也。

    卫君问田让曰:“寡人封侯尽千里之地,赏赐尽御府缯帛,而士不至,何也?”田让对曰:“君之赏赐,不可以功及也;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犹举杖而呼狗,张弓而祝鸡矣;虽有香饵而不能致者,害之必也。”

    齐桓公使管仲治国,管仲对曰:“贱不能临贵。”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管仲对曰:“贫不能使富。”桓公赐之齐国市租一年,而国不治,桓公曰:“何故?”对曰:“疏不能制亲。”桓公立以为仲父,齐国大安,而霸天下。孔子曰:“管仲之贤,不得此三权者,亦不能使其君南面而霸矣。”

    子路问于孔子曰:“治国何如?”孔子曰:“在于尊贤而贱不肖。”子路曰:“范中行氏尊贤而贱不肖,亡何也?”曰:“范中行氏尊贤而不能用也,贱不肖而不能去也。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不肖者知其贱己而雠之。贤者怨之,不肖者雠之;怨雠并前,中行氏虽欲无亡,得乎?”

    (取材于西汉刘向《说苑•尊贤》) 

    (注)①干莘:夏桀时代的臣子,惯于阿谀奉承。②恶来:商纣时代的臣子,崇尚勇力,不顾义理,后被周武王处死。③白屋:中国古代指平民居所。④范中行氏:指春秋时晋国的范氏、中行氏两大家族,后因联合作乱而被逐。

    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人君之欲平治天下而荣名者 垂:流传。

    B. 安危绝者,未尝有也 继:继续。

    C. 贫不能使富 使:驾驭。

    D. 齐国大安,而霸天下 遂:最终。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 犹鸿鹄无羽翼也 ∥ 鹏徙于南冥也

    B. 而能成功立名 ∥ 去六月息者也

    C. 是故游江海者托船 ∥ 渔樵江渚之上

    D. 亡何也 ∥其正色邪,远而无所至极邪

    3下列对文中划线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贤者立于朝,则天下之豪相率而趋之矣

    贤能的人在朝为官,天下豪杰就会轻率地表达恭敬

    B. 君之诛罚,不可以理避也

    您对臣子的惩罚,不能够依据情理去躲避

    C. 桓公以为上卿,而国不治

    桓公任命(管仲)为上卿,可是齐国并未管理好

    D. 贤者知其不己用而怨之

    贤能的人了解到那些人不愿重用自己,就会心怀怨恨

    4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夏、商、秦灭亡,与桀、纣、秦君用不贤者有关,奸佞位居高位就会贻害无穷。

    B. 田让提醒卫君,仅仅依靠封赏并不能实现延揽贤才的目标,有时还会适得其反。

    C. 周公、晏子、孔子各例表明,有品行有学问的人当朝,能为国君延揽更多人才。

    D. 管仲一再向桓公索要更好的待遇,说明贤者也有缺点,国君要容忍他们的缺点。

    5国君想要治理好天下,尊贤爱才是非常重要的方面。根据全文内容,概括国君如何才能真正作到尊贤爱才。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0、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 自新冠疫情爆发以来,中国政府和人民采取科学而有力的措施抗击疫情,取得了巨大的成就。然而,国际社会对此却是莫衷一是,褒贬不一。赞赏者有之,嘲讽者有之,诬蔑者亦有之。但中国政府和人民始终坚定不移,一以贯之。更在取得抗击疫情的基础上谋求发展,成绩显著。

    ②有人说,定力是不为他人的判断和观点所摆布,不为世界的复杂而乱了方寸的心境。有人说,定力源于实力,源于自信,是坚韧,是意志。有人说,一个人、一个单位,乃至一个国家要想取得成就,有所发展,就要有定力。

    读了上面材料,你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自选角度,确定立意,题目自拟;不得写成诗歌;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50
题数 10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