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内江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从文言句式看,与例句相同的一句是(   )

    例句: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

    A.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C.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 D.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 2、下面关于场景描写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是由一个接一个的场面接续而成的。场景(场面描写)与单纯的环境描写不同,它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环境描写,一般由人物、事件和环境组成,它是某一段时间内社会生活的横截面。

    B.相对于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中的场景,《炮兽》的场景显得宏大壮观。大小场景的连缀,使小说显得曲折有致,公共场景和私人场景的交替表现,能全面立体地揭示人物性格。

    C.《炮兽》作者将人物放在特定的场景中来表现,把环境纯化为人与自然(大炮)之间的斗争,将恶劣的自然环境作为人的对手来表现人物性格,在战胜困难的过程中,显示出人物的性格。

    D.“炮手一句话也不说”“一种阴郁的静寂笼罩着全船,远远的的飓风在呼啸”。“阴郁的静寂”隐喻着全船人恐惧和震慑的心情,“远远的飓风”则象征着命运隐隐的威胁和凶多吉少的不可预测的未来。

  • 3、下面几句咏花的诗句,依次排列的花名正确的一项是   (   )

    ① 素艳乍开珠蓓蕾,暗香微度玉玲珑

    ② 飒飒西风满圆栽,蕊寒香冷蝶难来

    ③ 借水开花自一奇,水沉为骨玉为肌

    ④湘妃雨后来池看,碧玉盘中弄水晶

    A.①梅花  ②菊花  ③水仙花  ④荷花

    B.①菊花  ②梅花  ③荷花   ④水仙花

    C.①菊花  ②梅花  ③水仙花  ④荷花

    D.①梅花  ②菊花  ③荷花   ④水仙花

  • 4、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   )

    时间无情,时间淘洗。时间沉淀,时间反复。  

    抚今思昔,登临凭吊的人,虽络绎不绝,究竟是少数。有些纪念文章,也是偶然的感喟,一时之兴怀。

    A.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在不断变化,历史也在不断变化

    B.作家的追求,作家的爱好,在不断变化,历史也在不断变化

    C.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追求,作家的爱好,也在不断变化

    D.历史不断变化,作家的爱好,作家的追求,也在不断变化

  •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共享单车虽然方便,但是当骑行距离较远的时候体验并不好,后续出现的共享电动单车是一个很好的补充产品,但过了这么久共享电动单车却依然不瘟不火

    ②京剧与中医、武术、国画并称中国的“四大国粹”,半个世纪前,那些名角、“头牌”在演出时,往往万人空巷,一票难求。

    ③我理解中的工艺美术在造型或用色诸方面的装饰化,不是一般化的锦上添花,而是体现独特审美感受的特殊形式。

    ④这位金石学家集收藏、鉴别、研究于一身,其目光如豆,孜孜以求,直至终老,不但为后世保留了数以万计的文物珍品,同时他的著述亦是包罗丰富,卷帙浩繁,多达50余种,被誉为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⑤这种四平八稳、安于现状的表现,这种因循守旧、抱残守缺的思维模式和陈规陋习,说到底还是怕字当头。

    ⑥在这100年中,前一半是四海翻腾内战频仍的时期,少数敦煌学的先驱者单枪匹马,万里孤征,靠个人的努力与牺牲,宵衣旰食,筚路蓝缕,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A.①③⑥

    B.①④⑥

    C.②④⑤

    D.②⑤⑥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各题

    材料一

    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常常被人叫做“礼乐文化”。所谓“礼乐文化”,也就是明确表明在这种以培养人格、造就文明社会为目的的文化中,礼乐起着核心的与基本的作用。其中,乐既是个人修身成德的途径,也是理想社会和政治的旨归。这与古人对“乐”的认识有关。

    虽然儒家一直讲圣人制礼作乐,实际上古人并不将乐视为纯粹人为主观的产物。乐之本,在天不在人。古人将十二律与十二月相配,将五声对应于五行或四季,在现代人看来是牵强附会甚至是无稽之谈,却未看到古人的良苦用心。音律是由人制定的,但却是“天之道也”。

    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没有直接的因果关系,更不是情感的产物。一方面,与乐相比,人的情感是主观相对的,因人因地因事而不同,嵇康在《声无哀乐论》中写到:“夫殊方异俗,歌哭不同。使错而用之,或闻哭而欢,或听歌而戚,然其哀乐之怀均也。今用均同之情而发万殊之声,斯非音声之无常哉?”另一方面,悲伤的音乐未必使听者悲伤,喜庆的音乐也未必使听者开心。

    乐如果本出于天,为何又是人的产物呢?这是现代人才会有的问题,现代人相信天人永隔;对于古人来说,天人有别,但天人相通:“天之与人有以相通,如景之象形,响之应声。”天道运行有一定的节律,《史记•律书》中说:“律历,天所以通五行八正之气,天所以成孰万物也。”天之节律即人之节律,此节律也是人事的最高规范,依它行事,天下太平,万物和谐,人心安泰,即为王道。所以《乐论》中曾提出这样的观点:“夫乐者,天地之体,万物之性也。合其体,得其性,则和;离其体,失其性,则乖。”

    因此,乐作为一种政治教化的体制,它的规范应该具有绝对普遍性,不能因人因事因地而异,因为这种规范性乃人类伦理生活的基本原理与范式,它绝不是主观任意的,而是不为尧存,不为桀亡,具有先天的绝对性。否则,它就不再是一种公共的体制而只是私人产物了。教化如果变为实现任何个人或人群的利益的工具,便不是教化,而是洗脑了。圣人不是根据自己的意见,而是承袭天道作乐。正如阮籍所说:“昔者圣人之作乐也,将以顺天地之体,成万物之性也。”礼乐乃是“先王以承天之道,以治人之情”,而不是圣人出于一己之私的发明。

    但是,不管怎么说,乐之本质虽然是客观的,它的具体表现却是极为感性的,所以即便是嵇康,也从未否认乐对人情感的巨大作用,“声音和比,感人之最深者也”。但乐不是像大笑或哭泣那样的纯粹私人情感的宣泄;乐是通过感性的方式使人扬弃了自己狭隘的主观性而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达到人生和世界的理想状态,使宇宙人生因此变得完美。

    (摘编自张汝伦《论“乐”》)

    材料二

    早在夏商周时期,古代先贤就通过制礼作乐,形成了一套颇为完善的礼乐制度,并推广为道德伦理上的礼乐教化,用以维护社会秩序上的人伦和谐。

    中国古代的“礼”和“乐”起源于远古的原始崇拜。《礼记》曰:“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其燔黍捭豚,污尊而抔饮,蒉桴而土鼓。”其贡献礼品、击土鼓而作乐,便是最早的礼乐仪式。到了传说中的五帝时期,虽然帝王的领袖地位和递相禅让产生了“礼”的意识,但是礼的制度还未产生。到了夏朝,由于“天下为家,各亲其亲”,于是“礼义以为纪”,礼仪制度才逐渐建立起来。但夏礼因文字记载和考古材料的缺乏,已难知其详。商礼由于殷墟考古的大量发现,以及《史记》有较多的记载,则已彰彰可考。到了周代,礼制集前代之大成,逐渐完备和成熟起来,因为这时不仅形成了系统的礼乐制度,而且赋予礼乐以丰富的人文内涵。“乐”在周之前也已有不少歌舞产生,到了周代,“乐”的内容不断丰富,形成了相应制度,设置了专门的机构来规范和管理乐。

    在礼乐文明形成的过程中,周公是一个重要的人物。他制礼作乐,不仅将远古至殷商的礼乐加以改造和发展,形成系统化的典章制度和行为规范,而且注入“德”的因素,使其具有道德伦理的深刻内涵。孔子是发展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另一个重要人物,他继承、推广和宣扬礼乐文明,整理、传播了记载古代礼乐文明的儒家经典“六经”,并且,他以礼乐为解说对象,着力彰显礼乐文明的精义,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

    “礼”是人性的基础。《礼记》曰:“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使人以有礼,知自别于禽兽。” 

    “礼” 是人类文明社会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区别人与动物、文明与野蛮的标准,礼使人明确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懂得尊敬和谦让,使人区别事物或行为的是非,懂得什么是该做和不该做的。“礼”也是一种道德规范,引导人们向善和自律。孔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因此,礼乐文明更强调通过礼教,使社会规则内化为人的内心尺度,通过让他们知礼、守礼,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乐”的社会作用重在和谐精神。《礼记》曰:“故乐者,审一以定和,以和合父子君臣、附亲万民也,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乐”是协调世间万物的纲纪,它的作用是使人们各安其位,和谐相处。“乐”也有陶冶情操,移风易俗的功用。《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即乐教有陶冶心性,使人快乐安宁,生命长久之功。因此,孔子要求人们要听雅乐,远淫音。

    “乐者,天地之和也;礼者,天地秩序也。”秩序与和谐是礼乐文明的主旨。“乐者为同,礼者为异”是说乐的作用在于协调上下,礼的作用在于区别次序。然而,礼和乐虽有形式、功用上的不同,但却是相辅相成的。在远古传统中,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到了周代,礼、乐虽各有制度,但是乐毕竟仍是礼制的一个方面,乐的“和”也是为实现礼而辅助、服从于礼的乐之“和”,能够弥合礼之“分”所造成的心理差距。孔子等儒家常将“礼”、“乐”相提并论,就是因二者之结合,能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

    先秦礼乐文明经历代沿革,具体内容有变而主旨不变。摒弃旧礼中的贵贱之分,汲取礼乐文明的秩序、和谐理念,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现实意义。

    (选自《中国古代的礼乐文明》,有删改)

    材料三

    近年来,文化热不断升温,以文化命名的书籍非常之多,这可见“文化”包含的内容有愈益扩展之势。无论哪一种行业,哪一种活动,几乎都可以和文化联系上。如旅游文化、饮食文化、服饰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等。“文化”本来就有广、狭二义。广义的文化和自然物、自然存在相对而言,举凡人类劳动所创造的一切成果,无不可称之为“文化”。如“原始文化”、“旧石器文化”,指的是初民“穴居野处”之时,能够简单加工石器,开始用火,已脱离了一般动物那样的一个阶段。随着时代的发展,人类的物质生产、精神生产都极大地丰富、复杂起来,广义的文化便兼综了“物质文化”与“精神文化”两个方面。人们特予关注并加以研究的尤在“精神文化”,也就是狭义的“文化”。“精神文化”包含了语言、文字、文学、艺术、观念、信仰、习俗等等。这些方面的差别,往往体现了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特点与个性。现在,人们已认识到世界的发展,必须允许文化的多元化存在,只有各种文化的取长补短,互利合作,才能出现一个和谐的世界。正缘于此,文化的研究才受到了空前的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得到了大力地发掘、抢救,便是最好的例证。

    中国古代对于“文化”一词的解释,从来是侧重精神层面的。文献中最早将“文”与“化”联系起来的,是《周易•贲卦》的彖辞,其云:“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晋代人干宝的注解说:“四时之变,悬乎日月;圣人之化,成乎文章。观日月而要其会通,观文明而化成天下。”“要其会通”即含有天人相应的意思。古代人理解文化、文章、文明几乎同义。“文明”即“文章而光明”的意思。这里所谓的“文章”是指礼乐制度等属于上层建筑的东西。应该说“文明”是文化发展到一定程度所达到的一个标准。有了礼乐制度,讲求道德规范,社会才完全摆脱了蒙昧、野蛮,进入了文明时代。古人理解“文化”,尤其着眼在“化”字上,那就是以人文去教化、感化人们,使整个世界具有亮采,日臻美好。

    “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一个发展”,悠久的传统文化塑造了我们民族的性格,铸成了我们民族的精神。在我们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道德观念、审美心理等方面,无不打上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当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发展的时候,传统文化仍旧发挥着它正面或负面的影响,或者成为发展的动力,或者成为因袭的重担。我们的任务只能是:继承并发扬传统文化中优秀的部分,同时扬弃其中的糟粕,克服其消极的影响。传统文化树立了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确立了吸取、融合外来文化的基础。因此,它不是历史的陈迹,也不是抱残守缺者崇拜的偶像。它是发展民族新文化的逻辑起点,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选自郭维森《浅谈中国传统文化》)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乐作为政治教化的体制具有先天绝对性,因此圣人作乐时要将自己的意见与天道相融合。

    B.周公是礼乐文明形成过程中的重要人物,他继承了殷商的礼乐形式,并注入了“德”的因素,使其有较大的发展。

    C.乐可以使人上升到存在和宇宙的普遍性,这对于个人修身成德和建成理想社会都很重要。

    D.现代化建设特别强调精神文化的发展,大力发掘、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便是最好的例证。

    2依据材料一和材料二,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把音乐与自然现象的一些要素分别对应起来的做法也体现了他们对音乐本质的理解。

    B.材料一第3段从两方面阐释了音乐与人的主观情感之间的关系,强调了乐本不在人。

    C.“礼”“乐”的结合,能够起到平衡与调和的作用,因此古代的人们常常将二者相提并论。

    D.远古时期,礼即人文,是涵盖一切,包括乐在内的;周代以后,“乐”成为礼制的一个重要方面。

    3下列选项表述准确且能够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 )

    A.我国的礼乐文明源远流长,早在远古时期就已经有了礼乐仪式。

    B.礼乐文明强调只要通过礼教让人们知礼、守礼,方可达到社会和谐的境界。

    C.孔子不仅整理、传播了儒家经典“六经”,还强调礼乐文明的人伦教化和治世功能,在中国古代礼乐文明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中功不可没。

    D.树立民族文化的主体地位是建设具有民族特色的、切合现代生活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必要条件。

    4材料三在论述中国传统文化时运用了哪些论证手法?请简要说明。

    5上述三则材料展现了中华传统文化的源远流长和博大精深。在我们“面临着现代化发展的时候”,有人说:“传统文化不适合时代发展的潮流,应该逐渐淘汰。”也有人说:“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瑰宝,传承好中华文化才能铸就中国特色的民族精神。”以上两种观点你同意哪一个?请根据材料简述理由。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论语》中孔子极力提倡“安贫乐道”,认为有理想、有志向的君子,不会总是为自己的吃穿住而奔波的,对于有理想的人来讲,可以说是乐在其中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孔子教诲子贡“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的“一言”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孔子对于通过不正当手段得来的富贵有着鲜明的态度,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孔子表达聪明的人要正视自己无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名篇名句默写。

    (1)《阿房宫赋》_______________________勾勒出阿房宫占地广阔、凌云蔽日的宏伟气势,突出阿房宫

    的雄伟、壮观。

    (2)《逍遥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通过讲大与小的关系,来说明“小”的往往不了解“大”的行为和想法。

    (3)《虞美人》作者面对江山易主、人事皆非的现实却不敢明言,勾起无穷幽怨和仇恨之情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9、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青海长云暗雪山,______________。(王昌龄《从军行》)

    (2)______________,晋代衣冠成古丘。(李白《登金陵凤凰台》)

    (3)______________,到黄昏、点点滴滴。(李清照《声声慢》)

    (4)______________,师道之不传也久矣!(韩愈《师说》)

    (5)______________,溪头卧剥莲蓬。(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6)伐竹取道,下见小潭,______________。(柳宗元《小石潭记》)

    (7)吾生也有涯,______________。(《庄子养生主》)

    (8)香稻啄馀鹦鹉粒,______________。(杜甫《秋兴》)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莫春者,_________,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___________,咏而归。(《论语·先进》)

    (2)斩木为兵,________,天下云集响应,____________。(贾谊《过秦论》)

    (3)故吾不害其长而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非有能早而蕃之也。(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五代史·伶官传序》中借庄宗困于伶人而亡国的故事警戒后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容小船在浩瀚的江面上任意飘荡,自由自在。

    (3)姜夔《扬州慢》中,“________”一句虚写扬州过去十里长街繁华景况,“________”一句则实写现在扬州的凄凉情形。

  • 12、(1)孔子在《论语·为政》中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精辟地阐释了学与思的辩证关系。

    (2)《论语·卫灵公》中,孔子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话阐明人与道的关系,告诫我们要重视自身的道德修养。

    (3)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

    (4)____________ ,天下可运于掌。(《孟子·梁惠王上》)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C.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C.“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D.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3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粱鼎,字凝正,益州华阳人。太平兴国八年进士甲科,解褐大理评事,知秭归县,再著作佐郎。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太宗尤赏其强干,代还,赐绯鱼,旧例当给银宝瓶带,太宗特以犀带赐之,记其名于御屏。

    至道初,鼎建议兴三白渠,及陈、许、邓等数州用水利垦田,事具《食货志》。陕西。二年,五将分道击李继迁,李继隆擅出赤柽路无功,还奏军储失期,鼎坐削三任。复为殿中丞,领职如故。以母老求郡,历知徐、密二州。真宗践位,复旧官。时三司督逋负严急,有久被留系者,命鼎与薛映按籍详定,多所蠲免。逾月,右谏议大夫。

    时西鄙未宁,建议陕西禁解池盐,所在官鬻,诏从之。议者多言:“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今若禁解池盐,与内地同价,则民必冒禁复市青盐,乃资盗粮也。”时刘综为陕西转运使,鼎奏罢之。综归朝,密陈其非便。鼎既行,即移文禁止盐商,所在约束乖当,延州刘廷伟、庆州郑惟吉皆不从规画。

    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朝廷闻而止之。上封章密陈其烦扰者甚众,鼎始谋多沮,遂令林特乘传与鼎等同议可否,于是依旧通盐商。鼎坐首议改作非是,诏罢度支使,守本官。未几,丁内艰,起复。卒,年五十二。

    鼎伟姿貌,磊落尚气,有介节,居官峻厉,名称甚茂。好学,工篆、籀。尝著《隐书》三卷,《史论》二十篇,《学古诗》五十篇。

    (选自《宋史梁鼎传》,有删改)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B.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C.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D.边民旧食青盐/其价甚贱/洎禁青盐以困贼/令商贾入粟运解盐/于缘边价直与蕃盐不相/远故蕃部赍盐至者/不能货鬻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解褐:脱去粗布衣服,指做官。文中加点的词语“迁”“徙”“拜”分别表示升职、职位调动和授予官职。

    B.食货志:古代纪传体史书中专述经济史的篇名。纪传体史书除本纪、世家、列传体例外,还有记载历史大事的“表”、典章制度的“书”、经济或风俗的“志”、文学作品的“赋”。

    C.“丁内艰”文中指遭遇母丧。古代父母去世要为其守丧,守丧是一种孝道,有一定的时间规定。

    D.篆、籀:文中指古代两种字体,籀是大篆。汉字的形体逐渐演变,主要经过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和行书几个阶段。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粱鼎为民除害,得到赏识。他在吉州任职时,奸民萧甲为非作歹,他严惩了萧甲;皇帝赏识他,他得到皇帝赐犀带、御屏记名的赏赐。

    B.梁鼎关心民生,体恤百姓。他建议兴修水利,利用水利开垦荒地;他和薛映被朝廷派去核查拖欠赋税的情况,免除了较多赋税。

    C.梁鼎力除弊政,遭遇挫折。他建议禁止私人买卖解池盐,舆论也认同他的意见,朝廷下令照办,后来朝廷通盐商,他遭到处罚。

    D.梁鼎文才突出,为政有声誉。他考中进士甲科,擅长书法,写有三卷《隐书》等大量文章;他光明磊落,为官严厉,声名很大。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知吉州,民有萧甲者,豪猾,为民患,鼎暴其凶状,杖脊黥面徙远郡。

    (2)鼎奏运咸阳仓粟以实边,粟已陈腐,鼎即与民,俟秋收易新粟。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作文。

    ①时下,一股名著改编的潮流在出版界大肆风行,解构名著,颠覆正史,戏说人生。“西游”被“大话”;“三国”被“水煮”;武大郎成了身价千万的暴发户;白毛女“摇身一变”成为商界英雄;孔乙己偷东西被解释为“资源共享”;卖火柴的小女孩是个时髦的促销女郎……

    ②前一段时间,山东阳谷县与临清市争相打起“金瓶梅”文化牌,两地在开发“金瓶梅”的形式上都利用了西门庆与潘金莲等人物大做文章。在阳谷县狮子楼旅游城内,“潘金莲”是旅游城公开招聘的,身份是“景区形象大使”;“武大郎家”对面是“王婆茶坊”,茶坊内,西门庆初次幽会潘金莲的蜡像塑造得惟妙惟肖。临清文化城内,还有“武大捉奸”等节目,邀请游客参与表演并拍摄成光碟。

    读了这几则材料,引起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根据你的联想或思考,选择一个角度,自定立意,自拟题目;不少于800字;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