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以下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公子牟隐机大息 隐机:靠着案子
B.是直用管窥天,用锥指地也 直:仅仅,只不过
C.于是逡巡而却 逡巡:因为有所顾虑而徘徊不前
D.不知何时已而不虚 虚:满
2、下列选项中,对所给材料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风景
游人,从千里之外
前来观风景
我们,从千里之外
前去观风景
生在风景中,不见风景
总是风尘仆仆地追寻。
A. 现实生活中,人们追寻目标时往往舍近求远。
B. 我们不必总是羡慕别人,我们也可有自己的选择和精彩。
C. 美就在身边,美无处不在,我们要有一双发现美的慧眼。
D. 一个人方向正确并不懈追求,才有可能找到目标。
3、下列句中加点的虚词用法和意义都相同的一项是)( )
A. 至城东,乃有二十八骑 乃引“天亡我,非用兵之罪也”
B.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 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
C. 无不膝行而前 项王嗔目而叱之
D. 始大人常以臣无赖 乃以秦王属吏
4、下列加点词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 生(维持)生所资 亲故(所以)多劝余为长吏
B. 能善是,是足为艺人矣(擅长) 乘(顺应)天地之正
C. 未有知其修(长)者 声非加疾(强)也
D. 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不久) 神明(人的智慧)自得
5、有关文言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赋主要有三个特点:(1)句式上以四、六字句为主,并追求骈偶;(2)语音上要求声律谐协;(3)文辞上讲究藻饰和用典。
B.赋多采用问答形式和铺陈手法。赋,除了它的源头楚辞阶段外,经历了汉赋、骈赋、律赋、文赋几个阶段。
C.浮图:也作“浮屠”“佛图”,本意是佛或佛教徒,也指和尚、佛塔。
D.阴阳:山北水南为阳,山南水北为阴。我国许多地名与此有关,如“江阴”、“淮阴”、“汉阳”、“汉阴”、“华阴”“河阳”等。《愚公移山》:“指通豫南,达于汉阴。”“汉阴”指汉水南面。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解决当代中国发展问题上展现儒家智慧
①上个世纪,不少中外知名学者如汤因比、梁漱溟论述了中国文化的优越性,断言中国文化是未来人类文化的希望。1988年,70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在一次巴黎会议上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这些名家名言的确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然而,当今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一方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另一方面也遇到了许多严重的问题,向我们这一代人的治国理政的智慧提出了挑战:如果我们不能以儒家智慧解决问题,则何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如果我们连自家门前雪都扫不尽,何以能够除去他人瓦上霜?何以证明儒家智慧能够解决未来人类的生存之道?所以,我们别无选择,只能从当下做起,一步一步,一点一滴,解决当下我们发展中所面临的许多问题,以此证明和展现儒家智慧。
②必须承认,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持怀疑态度。比如,当今生态环境恶化,在不少地方已经到了触目惊心的地步,如果我们空谈儒家的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环境问题,知行不能合一,那么人们质疑儒家之知,又批评执行不力,就有充分的理由;再比如,我国表示居民收入差距的基尼系数早已超过了国际公认的贫富悬殊警戒线,如果我们只是空谈孔子的“富民”思想、“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均贫富理念,而不是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解决贫富悬殊问题,那么孔子的智慧不足以服人,我们对孔子的智慧阳奉阴违的做法也会受到人们的指责和批评。可见,知而不行,知行分离,最终将连累、伤害到知。所以,眼下我们必须知行合一,坐言起行,大幅提升执行力,以解决问题的实际成效为儒家智慧正名。
③当然,儒家智慧也有一个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因为儒家智慧能够解决传统社会的问题,并不意味着它必然就能够解决当今社会的问题。儒家智慧无论解决何种社会问题,除了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以外,还必须能够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包括提供一种解决问题的正确思路,拿出一套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这才是圆满无缺的儒家智慧。
④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儒家智慧首先解决中国本土问题,才能让世人信服,才能真正走向世界。在应对日益变化的世界和解决实际社会问题中展现儒家智慧,是我们瞻望儒学未来发展所持有的一大愿景。
(摘自《儒学发展的五大趋势与三大愿景》,有改动)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上个世纪,不少中外名家关于中国文化的优越性的论述支持和提升了我们的文化自信心。
B. 上世纪八十年代,多名诺贝尔奖获得者认为,人类只有回首2500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才能够在21世纪很好地生存、发展下去。
C. 作者批评了不少人对于用儒家智慧解决当今中国发展所面临的诸多问题所持的怀疑态度。
D. 作者认为完美的儒家智慧在解决社会问题时,既能给予高屋建瓴的理论指导,又能给出具体的解决之道。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第一自然段首先运用引用论证,旨在提出中国文化的优越性,为后文阐述运用儒家智慧解决现实问题张本。
B. 第一自然段接着立足现实,从反面切入,通过假设分析,突出儒家智慧的价值、意义和局限。
C. 第二自然段按照提出问题(怀疑儒家智慧),再分析问题(为何怀疑儒家智慧),最后解决问题(正名儒家智慧)的思路展开行文。
D. 第三自然段第一句话“也”字承上启下,说明儒家智慧如何解决社会问题,还有一个自身不断发掘、充实、更新的问题。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 如果我们能以儒家智慧解决中国问题和国际问题,那么就可以证明儒家智慧是高明的、适用的。
B. 人们指责和批评有些人对孔子智慧阳奉阴违,说明孔子的智慧自身存在难以克服的局限性。
C. 如果我们对儒家智慧不断发掘、充实、更新,并将其运用丁社会实践,就可以解决所有的社会问题。
D. 儒家智慧产生于中国,它可以帮助我们解决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所遇到的许多严重问题,进而真正走向世界。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题)
(1)______,______,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论语》)
(2)______,______,用心躁也。(《荀子·劝学》)
(3)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______,对此如何不泪垂?______,秋雨梧桐叶落时。(白居易《长恨歌》)
(5)哀斯墓之徒有其石也,而为之记,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宫中的歌唱、奏乐带来春天般感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用人、物对比,反衬出人生无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__________”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范仲淹《岳阳楼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动静结合的手法,描写出洞庭湖在月色笼罩下的美景。
(2)《庄子·逍遥游》中,先写鹏的背脊很大,不知道它有几千里,然后“___________”用比喻手法写出鹏翅膀的状态;紧接着再用“____________”点出其飞翔的目的地。
(3)苏轼《赤壁赋》中描写明月初升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写孙权时期的旧迹已被岁月洗涤净尽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2)《醉翁亭记》中写宾客们纵情享受开怀畅饮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雨霖铃》中写临别之际千言万语要倾诉、叮嘱,因为气结声阻却一句话也说不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诸葛亮在《出师表》中表明他出师北伐中原的最终目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苏轼在《赤壁赋》中描绘了曹操“破荆州,下江陵”的壮观景象后,描写了曹操的豪迈动作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用“________________”写出了刘裕当年率军北伐时的威猛气势,与他的儿子“________________”的北伐结局形成鲜明的对比。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梦游天姥吟留別》中点明诗人梦后感慨的主旨句,也是最能体现诗人不愿违背心意趋炎附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作者提出如果秦国爱护百姓,结果就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蜀相》中借用诸葛亮出师伐魏未能取胜最后卒于军中的典故,而感慨自己壮志未酬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各题。
边界望乡
洛夫
说着说着
我们就到了落马洲
雾正升起,我们在茫然中勒马四顾
手掌开始生汗
望远镜中扩大数十倍的乡愁
乱如风中的散发
当距离调整到令人心跳的程度
一座远山迎面飞来
把我撞成了
严重的内伤
病了病了
病得象山坡上那丛凋残的杜鹃
只剩下唯一的一朵
蹲在那块“禁止越界”的告示牌后面
咯血。而这时
一只白鹭从水田中惊起
飞越深圳
又猛然折了回来
而这时,鹧鸪以火发音
那冒烟的啼声
一句句
穿透异地三月的春寒
我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
你却竖起外衣的领子,回头问我
冷,还是
不冷?
惊蛰之后是春分
清明时节该不远了
我居然也听懂了广东的乡音
当雨水把莽莽大地
译成青色的语言
喏!你说,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
故国的泥土,伸手可及
但我抓回来的仍是一掌冷雾
后记:1979年3月中旬应邀访港,十六日上午余光中兄亲自开车陪我参观落马洲之边界,当时轻雾氤氲,望远镜中的故国山河隐约可见,而耳边正响起数十年未闻的鹧鸪啼叫,声声扣人心弦,所谓“近乡情怯”,大概就是我当时的心境吧。
注:洛夫,台湾诗人。
【1】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手掌开始生汗”传达的是一种紧张的情绪,表达的是渴望看见却又害怕看见的心态。
B.“惊蛰之后是春分”借传统节令,在时空和心理距离上营造出“伸手可及”的家乡氛围。
C.白鹭“飞越深圳/又猛然折了回来”写出了诗人渴望飞到故国而不得的无可奈何的哀痛。
D.“福田村再过去就是水围”一步步逼近故国的泥土,表明游子的故乡便是广袤的祖国大地。
【2】下列对本诗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着说着”四个字,平平而起淡淡引入,却与后面强烈的情感形成一种情感上的跌宕起伏,体现了抒情节奏的控制。
B.“一掌冷雾”与开头的“雾正升起”相呼应,一首诗,以“雾”起,以“雾”终,既烘托了全诗的氛围,又形成情绪的回环。
C.“鹧鸪以火发音/那冒烟的啼声”运用通感,化视觉于听觉和触觉,使得原本抽象的思乡之情多维度、立体式地传达出来。
D.同行者“竖起外衣的领子”与诗人“被烧得双目尽赤,血脉贲张”形成对比,突出了诗人望乡的情之深,思乡的意之切。
【3】洛夫说“慎选语言,并进而将其锤炼成精粹而鲜活的意象”诗人是如何使其意象精粹而鲜活的?请结合诗中两处画线的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矿税流毒,宇内已无尺寸净地,而淮徐之陈增为甚。增名下参随程守训者,徽人也,首建矿税之议。自京师从增以出。增唯所提掇,认为侄婿。又不屑与诸参随为伍,自纳银助大工①,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自是愈益骄恣。是时山东益都知县吴宗尧,疏劾陈增贪横,当撤回。守训乃讦宗尧多赃巨万,潜寄徽商吴朝俸家。上如所奏严追。宗尧徽人,与朝俸同宗也。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又徽州大商吴养晦者,家本素封荡尽,诡称有财百万,在兄叔处,愿助大工。上是之,行抚按查覆。守训与吴姻连,遂伪称勘究江淮不法大户,及私藏珍宝之家,出巡太平安庆等府,许人不时告密问理。凡衣食稍温厚者,无不严刑拷诈,祸及妇孺矣。唯稍畏淮抚李三才,不敢至李所,住泰州。李亦密为之备,佯以好语陈增曰:“公大内贵臣,廉干冠诸敕使,今微有议者,仅一守训为祟耳。他日坏乃公事,祸且及公。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增初闻犹峻拒,既又歆之曰:“守训暴敛,所入什佰于公。公以半献之朝,以半归私帑,其富甲京师也。”增见守训跋扈渐彰,不复遵其约束,心愠已久,因微露首肯意。李中丞觉之,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云守训有金四十余万,他珍宝瑰异无算,并畜龙凤僭逆之衣,将谋不轨。李又怵增急以上闻:“公不第积谤可雪,上喜公勤,即司礼印可得也。”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上即命李三才捕送京师治罪,及追所首多赃。增既失上佐,迹已危疑,其部曲亦有戒心,所朘取不能如岁额。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又苛责之。李中丞又使人胁之,谓:“阁臣密揭入奏,上又允矣。”又曰:“某日缇骑出都门矣。”增不胜愧悔,一夕雉经②死。
(节选自《万历野获编•陈增之死》)
【注】①大工:指皇帝钦定的工程。②雉经:自缢。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特授中书舍人,直武英殿 直:当值,值班
B. 许人不时告密问理 理:道理,规律
C. 并畜龙凤僭逆之衣 僭:超越本分
D. 上疑增屡岁所剥夺且不赀 赀:计量
【2】下列“以”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 自京师从增以出 B. 佯以好语陈增曰
C. 公以半献之朝 D. 增以为诚言,果以疏闻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自是徽商皆指为宗尧寄赃之家,必重赂始释。
⑵虎虽出柙,盍自缚而自献之?
⑶潜令其家奴之曾受守训酷刑者,出首于增。
【4】请简要概括李三才剪除程守训的过程。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①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老子
②青春须早为,岂能长少年。——孟郊
③国势之强由于人,人材之成出于学。——张之洞
④凡事以理想为因,实行为果。——鲁迅
⑤没有比人更高的山,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汪国真
⑥自信人生二百年,会当击水三千里。——毛泽东
在这个“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更有信心和能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的新时代,你读了上面六句有怎样的感触与思考?请以其中两三句为基础确定立意,并合理引用,写一篇文章。要求自选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要求: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埋目自拟:不得抄袭,不得套作:不得透露个人信息。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