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战争与和平》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战争与和平》以1812年的卫国战争为中心,将“战争”与“和平”的两种生活、两条线索交叉描写,构成一部百科全书式的壮阔史诗。
B.玛丽娅是整篇小说中宗教性性格最为突出的人物。在她的内心,被强烈的爱包围着,唯有相信上帝的人,心中才能对爱的本质有真切的体会。战乱的年代和社会的不断影响,使得她不断成长为一个革命斗士。
C.库图索夫是一位非常谦逊的平凡人形象,面对法国的入侵,他和自己的人们群众站在同一条战线上,为了自己的祖国英勇奋战。托尔斯泰称赞他为“民族战争的代表”和“真正伟大的人物”。
D.《战争与和平》故事发生在贵族阶层,在描写战争与主人公安德烈之外,作者也塑造了很多其他的“悲惨”人物,来表达自己对他们的同情。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英雄的事迹,强烈地震撼着我们的心灵,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深刻的教育。
B.不断改善并切实保障民生,才能真正保持社会的和谐与稳定,进一步提高国民的幸福指数,实现长治久安的目标。
C.高考,作为国家对人才的一种公正、公平、公开的选拔形式,它不仅是对考生知识能力的考查,而且是对考生综合素质的考查。
D.为精简字数,这篇文章不得不略加删改一些。
3、下列加点词语,从词类活用角度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①辞楼下殿,辇来于秦②李牧连却之③鼎铛玉石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⑤燕赵之收藏⑥日削月割⑦族秦者秦也⑧后人哀之而不鉴之⑨盖失强援,不能独完,⑩惜其用武而不终也
A.①④/②⑤/③⑧⑨/⑥⑦⑩ B.①⑤/②⑥⑦/③⑧/④⑨⑩
C.①⑥⑦/②⑤⑧/③⑨/④⑩ D.①⑥/②/③⑧/④⑦/⑤/⑨⑩
4、下列选项中,文言句式不同类的一组是( )
A.何以汝见为 (《苏武传》) 未之有也 (《寡人之于国也》)
B.非铦于钩戟长铩也(《过秦论》) 申之以孝悌之义 (《寡人之于国也》)
C.句读之不知 (《师说》) 蚓无爪牙之利 (《劝学》)
D.而君幸于赵王 (《廉蔺列传》) 为天下笑者,何也 (《过秦论》)
5、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1)他的话________________,大家感觉到他是在回避要害问题。
(2)面对着不知何时又会来袭的敌人,战士们________________。
(3)诗人把竹子比作________________、高风亮节的君子。
A. 闪烁其词 翘首以待 明哲保身
B. 含糊其辞 翘首以待 洁身自好
C. 闪烁其词 严阵以待 洁身自好
D. 含糊其辞 严阵以待 明哲保身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暮鼓
铁凝
日落之后,天黑以前,她要出去走路。一天的时光里,她尤其喜欢这个段落。日落之后,天黑以前,是黄昏。
她穿上薄绒衣和哈伦裤,换上走路的鞋,出了家门。她有些自嘲地暗想,她要保持整体的青春感。至于下巴的松懈或者鼻梁旁边的几粒雀斑,其实无碍大局。当一个六十岁的女人敢于穿着质地柔软、裤角裹腿、裤裆却突然肥坠以模糊臀部的哈伦裤出行时,谁还会注意她脸上的雀斑呢?
她走上柿子林边的这条小马路时,发现马路对面,一个老者几乎正和她齐头并进。老者拖着一把平头铁锨,铁锨和柏油路面摩擦出刺拉、刺拉的让人起鸡皮疙瘩的噪音。他为什么不把铁锨扛在肩上呢?她心里有点抱怨,由不得偏过脸扫了一眼老者——这老头!她心说。
路灯及时地亮起来,在她斜后方的老头停住脚,从衣兜里摸出一包烟和火柴,仿佛是路灯提醒了他的抽烟。他将铁锨把儿夹在胳肢窝底下,腾出手点着一支烟,狠狠吸了一大口。借着路灯和老头点烟的那一忽儿光亮,她看见老头的齐耳短发是灰白色的中分缝,皱纹深刻的没有表情的脸木刻一般。他咳着喘着向路边半人高的冬青树丛里吐着痰,确切地说,是向那树丛吼着痰,费力地把喉咙深处的痰给吼出来。那吼是疙疙瘩瘩低沉、粗砺的吼,犹如老旧的轮胎隆隆碾轧着碎石。
她闻见一股子花椒油炝锅的白菜汤味儿,球馆工地正在开饭。她看见一个体型壮实的工人正朝她和老头这边张望,望了一阵,就扑着身子快步朝他们走来。当他和他们相距两三米的时候,她看出这是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只听他急切地高喊起来:“妈!妈!”他喊着“妈”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
她下意识地扭头向后看,路上没有别人。他是在喊她吗?他错把她当成了自己的妈?或者她竟然很像这位施工队成员的妈?
这个端着空饭盆的年轻工人,就见他很确定地走到老头跟前,从他手里接过铁锨,又叫了一声“妈”,他催促说快点儿!菜汤都凉了!“老头”低声嘟囔了一句什么,不急不火的,由着儿子接过了铁锨。
她从年轻人浓重的中原口音里,听出焦急和惦记。他的头发落满了白灰和水泥粉末,接近了老头——不,应该是他的妈那齐耳乱发的颜色。
那么,他没有把身穿哈伦裤的她错认成自己的妈,他是在管那老头叫“妈”;那么,她一路以为的老头并不是个老头,而是个老太太,是——妈。
年轻人扛着铁锨在前,引着他的妈往一盏路灯下走,那儿停着一辆为工地送饭的“三马子”,车上有一笸箩馒头和一只一抱粗的不锈钢汤桶,白菜汤味儿就从这桶里漾出。母子二人舀了菜汤,每人又各拿两个大白馒头,躲开路灯和路灯下的“三马子”,找个暗处,先把汤盆放在地上,两人就并排站在路边吃起晚饭。
她佯装在近处溜达,观察着从容、安静地嚼着馒头的这对母子,怎么看也更像是一对父子。路边的年轻人很快就把饭吃完,从地上端起妈那份菜汤递到她手上。妈吃完馒头喝完汤,拍打拍打双手,在裤子两侧蹭蹭,从肥大中山式上衣的肥大口袋里掏出两只壮硕的胡萝卜,递给儿子一只,另一只留给自己,好比是饭后的奖赏。
她看见儿子拿着萝卜,和妈稍做争执,要把自己手中那个大些的塞给妈,换回妈手里那个小一点的。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儿子也就咬着手中那大些的萝卜,很响地嚼起来。在路灯照不到的暗处,那两根在他们手中晃动的胡萝卜格外显出小火把似的新鲜光亮,和一股脆生生的精神劲儿,让她想起在她的少年时代,夜晚的交通警察手中那发着荧光的指挥棒。
会所传来一阵鼓声,是某个庆典或者某场欢宴开始了。会所的承包商早年是太行山区农民鼓队的鼓手,村里的喜事,镇上县上的赛事都少不了那鼓队。如今他将一面一人高的牛皮大鼓引进美优墅会所金碧辉煌的大堂,屏风似地竖在一侧,让擂鼓成为一些仪式的开场白,让仪式中身份最高的人手持鼓槌击鼓,如同证券交易所开市的鸣锣。
她对会所的鼓声并不陌生,她和家人都在会所举办或者参加过这种仪式。虽然,和旷野的鼓声相比,圈进会所的鼓声有点喑哑,有点憋闷,好比被黑布蒙住了嘴脸的人的呐喊。但鼓声响起,还是能引人驻足的。她望望那路边的母子,他们仍然站在黑暗中专注地嚼着胡萝卜,对这近切的鼓声充耳不闻。
她迎着鼓声往回家的路上走,尽可能不把自己的心绪形容成无聊的踏实。也许鼓声早已停止,她听见的是自己的心跳。世间的声响里,只有鼓声才能让她感觉到自己的心在跳。
(有删改)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小说描写细腻传神,“妈伸出举着萝卜的手挡了挡儿子,便抢先咬下一大口,很响地嚼起来”,表现了母亲爽朗的性格和舐犊情深。
B. “她”是城市里富有的暮年女性形象,与在建筑工地打工的老年女农民工形成对比,“她”因“观察”打工母子而得到了心灵的启示。
C. 本文多处使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使平凡的人物形象可感,琐碎的日常生活变得丰富,枯燥的事理变得具体生动,有意味。
D. 小说寓曲折离奇的情节于朴素平实、简约凝练的文字中,字里行间散发着生活的味道,传递出宝贵的精神,富有艺术魅力。
【2】小说中年轻人喊“妈”的情节布局巧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说明。
【3】请结合全文探究小说标题“暮鼓”的深刻意蕴。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多用比兴的手法,其中“________,_________”两句就是诗人以自己用荷装饰的衣着来比自己的美德。
(2)《归园田居(其一)》中写诗人摆脱官场,最终回归田园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宫人打扮时如同天上繁星闪烁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以仓中粮食作比较,表现阿房宫极尽奢华、耗费巨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古人在欢乐之余,往往会有人生短暂之叹。苏轼曾在《赤壁赋》中借飞虫米粒慨叹人生如同“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曹操也曾在《短歌行》中感慨人生“_________,________”。
(3)庄子在《逍遥游》中认为宋荣子面对世上所有的人的称赞和诽谤,都没有刻意改变自身的行为和心理,这是因为他能够做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湘夫人》写湘君邀请众神迎接湘夫人的两句是“____,____”。
(2)《拟行路难》中以水流方向各别来显示人生遭际殊异的两句是“____,____”。
(3)《蜀相》中概述诸葛亮一生业绩的两句是____,____。
10、(1)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卒章显志,体现全诗主旨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主张要吸取历史教训,不要让历史重演,如果不能够吸取教训终将重蹈覆辙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表现宇宙永恒,生命代代相传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
(4)杜甫一生失意,常陷入病痛孤独之境,他的《登岳阳楼》的“ _________,__________ ”对此有直接描述。
(5)南宋诗人陆游在《书愤》中写到“________,________。”不仅赞颂了诸葛亮一生的功绩,作者还以之自况,表达了自己矢志收复中原的志向。
(6)《长恨歌》中采用浪漫主义手法寄志托物重申誓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
(1)_______________,固前圣之所厚。(屈原《离骚》)
(2)故木受绳则直,_________________。(荀子《劝学》)
(3)悬泉瀑布,______________________。(郦道元《三峡》)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5)角声满天秋色里,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贺《雁门太守行》)
(6)_______________,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7)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论述六国和秦朝灭亡的原因时说,如果六国当年能善待百姓,那么“_________________”,如果秦人能够善待六国百姓,那么“________________”又怎么灭亡呢?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积极上进的人,看到他人的长处,就会主动向那人看齐;看到他人的不足,就会如《论语》中所说的“_______”那样认真反思自己。
(2)杜甫的《登高》中,“________,______”两句,从时空的角度,表现了自己漂泊异乡、年老体衰的处境。
(3)在《赤壁赋》中,苏子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告诉我们获得快乐其实很简单:把自然美景当作无穷无尽的资源,与朋友一同享用。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题壁上韦偃画马歌①
杜甫
韦侯别我有所适,知我怜君画无敌。
戏拈秃笔扫骅骝,歘②见骐驎出东壁。
一匹龁草一匹嘶,坐看千里当霜蹄。
时危安得真致此?与人同生亦同死。
【注】①韦偃:唐代画家,善于画马。②歘(chuā):形容短促迅速的声音。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偃知道杜甫喜欢自己所作的画,在离开杜甫之前为他画了一幅画,杜甫为此写下了这首题画诗。
B.“坐看千里当霜蹄”一句写韦偃所画的骏马非常逼真,转眼之间,就即将奔驰到千里之外的地方。
C.尾联作者由画中马想到自己的现实处境,真想得到这样一匹同生同死的骏马以保护自己和家人安全。
D.本诗首联写画马背景和缘由,颔联写作画经过,颈联描写画面内容,尾联抒写感想,脉络清晰。
【2】诗歌是如何表现韦偃画技之高的?请结合诗句简要回答。
14、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进太子光英讳改今名。天德二年,除应奉翰林文宇。海陵尝夜召赋诗,传趣甚亟,未二鼓奏十咏,海陵喜,解衣赐之。
丁父忧,起复,赐金带袭衣,及赐白金以奉母。改左拾遗。进士吕忠翰廷试已在第一,未唱名,海陵以忠翰程文示伯仁,问其优劣,伯仁对曰:“当在优等。”海陵曰:“此今试状元也。”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孟宗献发解第一,伯仁读其程文,称之“此人当成大名”。是岁,府试、省试、廷试皆第一,号“孟四元”。改著作郎。居母丧,服除,调镇西节度副使。入为起居注兼左拾遗,又改大名少尹。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谳①馆陶大辟,得其冤状,馆陶人为立祠。除滨州刺史。郡俗有遣奴出亡,捕之以规赏者,伯仁至,责其主而杖杀其奴,如是者数辈,其弊遂止。入为左谏议大夫,兼礼部侍郎、翰林直学士。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上闵其劳,特免入直。改吏部侍郎,直学士如故。郑子聃卒,宰相举伯仁代之,乃迁待讲兼礼部侍郎。伯仁久在翰林,文词典丽,上曰:“自韩昉、张钧后,则有翟永固,近日则张景仁、郑子聃,今则伯仁而已,其次未见能文者。吕忠翰草《降海陵庶人诏》,点窜再四,终不能尽朕意,状元虽以词赋甲天下,至于辞命,未必皆能。凡进士可令补外,考其能文者召用之。”不数月,兼左谏议大夫,俄兼太常卿。大臣举可修起居注者②数人,上以伯仁领之。从幸上京,伯仁多病,至临潢,地寒因感疾,还中都。明年,上还幸中都,遣使劳问,赐以丹剂。是岁,卒。
(节选自《金史·杨伯仁传》,有删改)
(注)①谳:审定判案。②起居注:起居注是我国古代记录帝王的言行录。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 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B.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C.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 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D. 杨伯仁/字安道/天性孝友/读书一过成诵/登皇统九年进士第/事亲不求调/初名伯英/避太子光英讳/改今名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丁父忧,遭逢父亲丧事。“丁忧”是中国古代的守孝制度,规定朝廷官员在父母去世后必须停职守制,丁忧期间不准为官。
B. 故事,旧日的典章制度,先例。“故事,谏官词臣入直禁中”说明“谏官和文学侍从都要进入宫禁值班是早已有之的规定。
C. 迁,本义是“向高处迁移”,引申为移动,也可指变动官职。汉时右尊左卑,故将升官称为右迁,而左迁则是贬职的意思。
D. 幸,帝王偏爱、宠爱为“幸”,如“宠幸”;帝王去某地也叫幸”,如“巡幸”,文中“从幸上京”是说在上京受到皇上宠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杨伯仁文思敏捷。一天晚上,海陵王召他来赋诗,他在不到二鼓的时间里就做诗十首,海陵王十分欣赏他,并且特地解衣相赐。
B. 杨伯仁善于识文。他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对被拟定为状元的吕忠翰应试文章大加赞赏;被他称赞的孟宗献在随后大试中连得第一。
C. 杨伯仁为官刚正。他任大名少尹时,惩治当地横行霸道的土豪劣绅;在滨州刺史任上,杖责遣奴出亡的主人,革除了当地的弊端。
D. 杨伯仁深受皇上器重。他入朝任左谏议大夫时,因为身兼数职比较辛苦,皇上特别为他打破旧例,特别恩准他免去入宫禁值班之责。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伯仁自以知忠翰姓名在第一,遂宿谏省,俟唱名乃出,海陵嘉其慎密。
(2)郡中豪民横恣甚,莫可制,民受其害,伯仁穷竟渠党,四境帖然。
15、②鲁迅的《呐喊》呈现出一种生命存在的悲凉,但细细品味,却有种深入人心的温暖。请从下列人物中任选其一,结合其相关内容,谈谈你对《呐喊》“悲凉中的温暖”的理解。200字左右。
狂人(《狂人日记》) 夏瑜(《药》) 单四嫂子(《明天》) 阿Q(《阿Q正传》) 陈士成(《白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