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活用类型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例:毕礼而归之
A.空以身膏草野
B.严大国之威以修敬也
C.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D.五十者可以衣帛矣
2、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以史为鉴,①____包括汲取世界上其他国家与地区的历史营养,②_____,更直接、有效的是从中国自己的历史中汲取营养。这是③_____中华传统文化有些元素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的基因,体现于中国人的思想方式和行为方式之中。有些文化传统看似中断,④_____并未消亡,⑤_____激活,仍能发挥重要作用。任何历史研究都不是纯粹的,发思古之幽情,其立足点是现在,研究对象是过去,⑥_____面向的是未来。
| ① | ② | ③ | ④ | ⑤ | ⑥ |
A | 自然 | 但是 | 由于 | / | 虽然 | 而 |
B | / | 只是 | 因为 | 其实 | 一旦 | / |
C | 当然 | 但是 | 因为 | 其实 | 一旦 | 而 |
D | / | 因此 | 由于 | / | 如果 | 但 |
A.A B.B C.C D.D
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便可白公姥 白:告诉、禀告 B.堂上启阿母 启:禀告
C.却与小姑别 却:表转折,但是 D.不堪母驱使 堪:胜任
4、下列出自《鼠疫》的人物语言与人物对应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幸好,幸好,我有事儿干。” ——格朗
B.“鼠疫,每人身上都携带。” ——塔鲁
C.“鼠疫就是生活,不过如此。” ——科塔尔
D.“同鼠疫做斗争,唯一的方式就是诚挚。”——里厄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昆剧艺术大典》的编辑出版不仅对昆曲的传承、抢救、保护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也将会带动古典戏曲甚至优秀传统文化的发展。
B.随着自然博物馆关于恐龙羽毛颜色的研究成果,让人们可以有科学依据地识别化石羽毛的颜色,进而复原出一个色彩斑斓恐龙世界。
C.这样一部充满时代特点的纪录电影,无疑将进一步引爆国民的爱国热情,它将引领广大观众深刻地思索自己在民族复兴、国家崛起之路上应该扮演怎样的角色。
D.古代丝绸之路繁荣与绵延的原因,是由于当时沿线国家相当程度的开放与包容,这种开放与包容使得大陆两端的不同文明得以沟通交流。
6、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哨兵
成征勋
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进山了。
听村里人说,这中共南满省委机关报编辑部就藏在这牛毛大山的密营里。这个南满省委直属的机关,除了发布最新的党的抗战指示和东北抗日联军在各地打击敌人的胜利消息外,还担负着另外一个任务,负责供给桓仁地区抗联战士穿的鞋子。牛毛沟的张皮匠就是做靰鞡鞋的高手。
张皮匠做靰鞡鞋大多是用牛皮做,牛皮不够用时才用马、猪皮等。收来的皮张先要放到木头床子上用刀往下刮里子,然后把皮子放到装有石灰水的大缸里浸泡七天至半个月的时间,等把皮子上的毛泡掉了,再用清水泡,去掉皮子上面的灰尘。
泡好的皮子是柔软的,将皮子拿出来,搁进皮罩子里,底下放入草点着,用烟熏皮子,这就是熟皮子。熟好的皮子再用太阳晒,晒成老红色,然后再用铲子蹬,刮刀刮,将老红色蹬成杏黄色,裁成靰鞡坯子,将靰鞡坯子和靰鞡脸儿缝到一起,撤出鞋楦子就做出靰鞡鞋了。靰鞡鞋缝出来是敞口的,上面有块布,叫靰鞡腰子,用铁梳子将苞米叶子梳成一绺一绺的,或者用山上的靰鞡草,塞进靰鞡鞋里,靰鞡鞋上有靰鞡耳朵,将绳子从中穿过,脚穿进鞋里后,将绳子一紧,一道一道地缠在靰鞡腰子上,既暖和又轻便。东北地区冬天时天寒地冻,大雪插裆深,没有靰鞡鞋根本就出不了门。
张皮匠做的靰鞡鞋就是专门供应桓仁地区抗日联军的。
这次进山的讨伐队有一百多人,带头的日军队长叫东日文信。一张驴脸上戴着一副近视镜,藏在镜片背后的目光永远是闪烁不定的。几次进山讨伐都是空手而归,他很是想不明白原因在哪里。情报上明明说的报社地点在何处何处,为什么他们一进山,抗联的人就找不到了呢?若说有人偷着给抗联送情报,就更不可能了,每次进山讨伐前,他都会在各个进山的路上布下暗哨,从来就没有看到过有人进山。
他知道,今天进山了也抓不到抗联,但密探有情报,又不能不去。东日文信想偷个懒,让副队长带队进山找抗联,自己领着几个日本兵和伪军走进了张皮匠的家,他对中国人脚上穿的靰鞡鞋很感兴趣,想看看制作的工艺流程。
张皮匠此时正在熏皮子,蒿子草冒出的黑烟经过烟囱“咕嘟咕嘟”地在牛毛沟的上空飘荡着。屋子里充满了沤皮子的臭味。东日文信实在受不了这个味道,让伪军把张皮匠拉到了制作间,他要亲眼看看一双靰鞡鞋是怎么做成的。
张皮匠很有耐心,把一张皮子如何做成靰鞡鞋的制作过程详细地讲解了一遍,然后又缝制了一双鞋,把自己脚上穿着的鞋脱下来,演示如何往鞋里絮草,怎么穿。把个小鬼子看得心痒,非要用新做的靰鞡鞋自己试一下,穿上后蹦了两下高,觉得这鞋比自己穿的军靴好,一是保暖,二是轻快,军靴太沉。
黄昏时,进山讨伐的日伪军陆续回来了,结果还是扑了个空。东日文信很不高兴,撅着驴嘴,穿着这双靰鞡鞋,也没有给钱就走了。
张皮匠看他们走远了,熏皮子时就用苫房草了。望着牛毛沟上空飘荡的一缕缕轻柔的白烟,再看看峰峦起伏的大山深处,他露出了开心的笑。
由于屡次讨伐不利,关东军要把东日文信送上军事法庭,东日文信不堪受辱,剖腹自杀了,他到死也没有弄明白,是谁、用什么办法给抗联报的信!
(选自《五女山》2016年1期,有改动)
【1】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开头只一句,“伪满洲国的讨伐队又要进山了”,语言简练,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敌军的行动,营造出紧张的气氛。
B.小说张弛有度,第二自然段到第五自然段按下敌军不表,介绍张皮匠的身份及张皮匠制作靰鞡鞋的工艺,让读者松了一口气。
C.小说地方特色浓郁,写靰鞡鞋的制作工艺:泡皮、熏皮、晒皮、蹬皮、刮皮……不厌其烦,主要表现了作者对东北地区这一特产的偏爱。
D.小说叙述不动声色,善于设置悬念,而结尾处东日文信的疑惑会使读者从头重读,再次体会。
【2】小说中的张皮匠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请结合文章简要分析。
【3】小说中划线一段独具匠心,颇耐人寻味。请结合全文分析,谈谈有何作用。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一句直接点明阿房宫占地广阔,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指出阿房宫是依着山势走向修建的。
(2)《论语·为政》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指出学习与思考必须紧密结合。
(3)屈原在《离骚》中表明自己的人生乐趣与他人不同,自己最爱修身养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杜牧《阿房宫赋》中秦的纷奢是建立在对人民的掠夺之上的,并且还挥霍无度,将剥削来的钱财像泥沙一样的浪费掉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牧《阿房宫赋》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与唐太宗“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的借鉴历史经验教训的做法相反。
(4)《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陋室铭》中作者认为陋室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认为北伐抗金应做好充分准备,如果像刘义隆一样草率出兵,虽有“_______________”的雄心,也只怕会落得“_______________”的结局。
(2)苏轼在《赤壁赋》中认为: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__________________”,所以不必羡慕江水和明月。
(3)屈原在《离骚》中委婉表达自己后悔选择做官之途,迟疑良久后想要选择归隐自然的两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在《师说》中指出圣人更加圣明、愚人更加愚笨的原因在于:“古之圣人”虽然才能超出一般人很多了,“____________”,“今之众人’’才智远不及圣人,却“_____________。”
(2)杜甫晚年四处漂泊、年迈病苦、久客孤愁。他的晚期诗作《登高》对这种生活状态作了生动而准确概括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李商隐《无题》中,“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比喻的手法,表达诗人对所爱之人坚贞不渝的深情。现在也用来赞美无私奉献的精神。
11、根据上下句填空。
(1)在天愿作比翼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白居易《长恨歌》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洞庭波兮木叶下。 屈 原《湘夫人》
(3)人人尽说江南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韦 庄《菩萨蛮》
(4)____________________,江月年年望相似。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5)_________________, 使我不得开心颜? 李 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6)亲朋无一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杜 甫 《登岳阳楼》
12、补写出下列各句中的空缺部分。
(1)一个人,如果他从来没有读过《离骚》,就不能体会到屈原面对世俗之人投机取巧、毫无原则而喊出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苦痛。
(2)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着力描写沙漠冰封、云朵昏暗的自然风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范仲淹《渔家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在思乡与报国的矛盾和取舍中写尽了思乡之情与报国之志。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各题。
中秋月
白居易
万里清光不可思,添愁益恨绕天涯。
谁人陇外久征戍?何处庭前新别离?
失宠故姬①归院夜,没蕃②老将上楼时。
照他几许人肠断,玉兔银蟾远不知。
[注]①姬:古代称帝王的妾。②没蕃:在少数民族领地征战。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先写中秋月色的特点,接着抒情,奠定了全诗的感情基调。
B.颔联承接首联,连用两个反问句,表达了对远方亲人的深切思念。
C.尾联照应首联,运用比拟手法,生动形象地突出了诗歌的主旨。
D.白居易的诗文字浅显,较少使用古奥的字,本诗体现了这个特点。
【2】诗的颈联反映出怎样的社会现实?请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张方平,字安道,南京人。少颖悟绝伦,家贫无书,从人假三史,旬日即归之,曰:吾已得其详矣。”蔡齐以为天下奇才。举茂才异等,为校书郎、知昆山县。西夏赵元昊且叛,方平请:“顺适其意,使未有以发,得岁月之顷,以其间选将厉士,坚城除器,为不可胜以待之。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时天下全盛,皆谓其论出姑息,决计用兵。方平上《平戎十策》,上善其策而不果行。后出师,元昊降。既,以修起居注使契丹。契丹主顾左右曰:“有臣如此,佳哉!”骑而击球于前,酌玉卮饮之,且赠以所乘马。还,知制诰,代知开封府。府事丛集,前尹率书板识之,方平独默记决遣,无少差忘。进翰林学士,且大用,会判官杨仪得罪,坐与交,出滁州。方西鄙用兵,两蜀多所调发,方平为奏先横赋四十万,又上十四策。帝称善,悉如其说行之。英宗崩,神宗即位,召见,请约山陵费,帝曰:“奉先可损乎?”对曰:“遗制固云,以先志行之,可谓孝矣。”终费省什七八。方平进诏草,帝亲批之,“卿文章典雅,焕然有三代风。”尖石行新法,弛铜禁,奸民日销钱为器,钱日耗。方平极论其害,诘安石:“累朝之令典,旦夕削除之,其意安在?”帝采其言,而方平求去。数请老,以太子少师致仕。哲宗立,加太子太保。元祐六年,薨,年八十五。赠司空。遗令毋请谥,尚书右丞苏辙为请,乃谥曰文定。方平慷慨有气节,既告老,论事益切,至于用兵、起狱,尤反覆言之。守蜀日,得眉山苏洵与其二子轼、辙,深器异之。尝荐轼为谏官。轼下制狱,又抗章为请,故轼终身敬事之。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七十七》有删节)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B.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C.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D. 虽终于必叛/而兵出无名/吏士不直/其上难以决胜/小国用兵三年/而不见胜负/不折则破/我以全制其后/必胜之道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举:推荐,推举。“举”和“察”相配合,构成我国古代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即察举制。“茂才”与“孝廉”都是察举的科目。
B. 修起居注:宋代官职名,主要负责记录皇帝言行,并将其整理编辑为《起居注》。《起居注》一般不外传,仅作为撰修国史的基本材料之一。
C. 山陵费:原文指英宗去世后的安葬费用,语出“山陵崩”。《礼记•曲礼》中称“天子死曰崩,诸侯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
D. 谥号:有官谥和私谥之分。文中张方平的谥号“文定”、欧阳修的谥号“文忠”都是官谥,而陶渊明的谥号“靖节”则属于私谥。
【3】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张方平年少才高。张方平少年时聪敏绝顶,家庭贫寒,买不起书,他就向别人借三史读,十来天就归还,并直言自己已经详细了解了。蔡齐认为他是天下奇才。
B. 张方平大胆进谏。面对西夏赵元昊的叛乱和西部边境的战事,张方平大胆进谏,先后向朝廷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并献上计策、谋略,均得到皇帝的称赞,并全部采纳。
C. 张方平博闻强识。张方平以修起居注的身份出使契丹,期间得到契丹王的赞美和奖赏。回国后代理开封知府,府中杂事全靠默记然后审判发落,没有一点差错。
D. 张方平慷慨耿介。张方平遗言不要谥号,后苏辙替他请了谥号。他退休后,评论时事仍尖锐犀利,尤其是对于用兵、判案等事,反复辩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且大用,会判官杨仪得罪,坐与交,出滁州。
(2)诘安石:“累朝之令典,旦夕削除之,其意安在?”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一九九八年洪灾袭来,你们用血肉之躯为我们筑起一道道坚固的堤岸,你们是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水利专家……
二零零三年非典横行,你们用白色的背影为我们建起一条条隔绝病毒的防线,你们是科学家、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
二零零八年地震突发,你们用一双双温暖的手在废墟中为我们寻找绝望中的一线生机,你们是人民解放军、武警官兵、医务工作者、志愿者……
二零二零年新冠肺炎肆虐,你们用忙碌的身影、布满深深的勒痕的脸、甚至生命为我们守护平安,你们是抗疫专家、医务工作者、人民解放军、建筑工人、社区防控人员、志愿者、快递小哥、清洁工……
面对如此巨大的灾难,我们从不惧怕,因为每一次灾难面前都有你们!一个个平凡而普通的你,汇聚成了英伟不凡的你们……
面对材料中的“你们”,你有怎样的感触和思考?请结合材料,写一篇议论文。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书写工整,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