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活用情况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雨泽下注 ②东犬西吠 ③垣墙周庭 ④执此以朝 ⑤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 ⑥则刘病日笃
A.①④⑥/②③⑤
B.①②⑤⑥/③④
C.①③④⑥/②⑤
D.①⑤⑥/②③④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
①新年伊始,一轮迅猛的纸张原料涨价潮呼啸而至,席卷整个用纸行业。纸价普涨,新闻、图书出版业首当其冲。
②实施“阶梯电价”本应是大快人心的改革之举,但调查表明,不是所有的受访者都支持这项改革,这值得决策者深思。
③坚持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坚持惩前毖后、治病救人,运用监督执纪“四种形态”,抓早抓小、江心补漏。
④加强文艺队伍建设,造就一大批德艺双馨的名家大师,培育一大批高水平的创作人才,是十九大赋予文艺界的期望。
⑤随着百镇千村建设稳步推进,海南省许多新的特色旅游产品脱颖而出,发展乡村旅游、推进全域旅游大有可为。
⑥《战狼Ⅱ》以扣人心弦的剧情设计,紧张刺激的格杀搏斗,恢宏震撼的战争场面,点燃了观众的观影热情。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④⑥ D.②③⑤
3、下列句中加点实词意思相同的一项( )
A. 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即除魏阉废祠之址以葬之
B. 其辱人贱行 辱其群臣
C. 况草野之无闻者欤 以勇气闻于诸侯
D. 人君当神器之重 北邀当国者相见
4、在下面一段文字中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我所供职的学校搞了一次文艺会演,会演行将结束的时候,女高音王学敏老师上台了。她一开腔就把我吓坏了,礼堂因为她的嗓音无缘无故地 了,她 ,到处都是她。作为一个没有见过世面的乡下人,我意外地发现人的嗓音居然可以这样,拥有 的马力,想都不敢想。
A. 宏伟 无坚不摧 不可思议
B. 宏伟 无孔不入 不可理喻
C. 恢宏 无孔不入 不可思议
D. 恢宏 无坚不摧 不可理喻
5、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不与世相闻 ②今已显闻
B.①余既耸然异之 ②余闻光、黄间多异人
C.①环诸萧然 ②方山子亦矍然
D.①使从事于其间 ②使骑逐而射之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不断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需要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讲清楚,让世界知道中华文化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丈化。
回顾中华民族5000多年的文明史,先秦时期的春秋战国无疑是中华文化发展的第一个高峰时期。正是这一时期的众多杰出思想家,提出了中华文化的若干基本主张。在诸多主张之中,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当属最重要的。老子的《道德经》讲,“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最终形成“为而不争”的主张。这样的主张把个人和他人作为一个整体来思考,反映了在中华文明形成早期我们的先哲思考这一问题的出发点。孔子同老子相呼应,提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主张把自己和他人合为一体,设身处地去思考人如何在社会上生活,如何同他人和谐共生,这就是孔子的仁学。作为孔子的后学,孟子提出“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主张“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礼记》中有很经典的一句话:“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这句话是说凡事要尊重别人,把他人摆在第一位,一个社会若能做到“先人后己”,那么礼让和谐就会蔚然成风。同样的思想还见于《尚书》,该书《大禹谟》一篇记载上古君臣治国之道,主张多方听取意见,甚至可以“舍己从人”。
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而这个“人”并不仅仅是生理意义上的个体,更主要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正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人们不断完善自我,逐步形成了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此后,经过一代又一代的传承,“舍己为人”逐渐成为中华民族的崇高精神追求。可见,中华文化是把个人和他人融为一体、追求人己相互依存与和谐共生的文化。
一些西方学者以“为己”一词为依据,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这显然是对中国古代典籍的误读。据知,“为己”一词始见于《论语》。在《宪问》中,就弟子所问古今学术差异这一问题,孔子答曰:“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何谓“为己”和“为人”?孔子未曾展开讲,这个问题是由随后的荀子解决的。在《劝学篇》中,荀子将“为己”之学定位为“君子之学”,而将“为人”之学称为“小人之学”。荀子的结论是:“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君子之学也以美其身,小人之学也以为禽犊。”西汉经师孔安国取荀子之说以释《论语》,将“为己”训为“履而行之”,“为人”则解作“徒能言之”。魏晋时期,玄学家何晏著《论语集解》,以孔安国之说为基本依据。从此,把“为己”释作“履而行之”的经典解读一直为历代经师所传承。可见,中国古代典籍中的“为己”,乃是讲修为自己,是指学者个人的道德修持和践履。因此,“为己”与“利己”全然不是一回事,不可混为一谈。
(摘编自陈祖武《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讲清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对提升中华文化在世界上的影响力非常重要。
B.对个人与他人关系问题的探讨在中华文化的一系列主张之中是最为重要的一方面。
C.毋庸置疑,先秦时的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华民族文明史上中华文化发展的一个高峰。
D.中华民族“先人后己”的传统美德是在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历史演进中逐步形成的。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围绕中华文化中“为己”和“利己”的区别展开论述,思路清晰,逻辑严密。
B.文章大量引用典籍中的经典论述,证明中华文化始终把人作为探究的核心。
C.文章通过举例分析,对西方学者认为中华文化是利己文化的论断进行有力批驳。
D.文章在前面层层分析的基础上,作出中华文化追求人己和谐共生的重要论断。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道德经》《礼记》《尚书》的相关论述说明文化典籍对人与人关系问题都有论述。
B.中华文化中所说的“人”,都主要指的是具有社会意义的人群,很少指单个人。
C.“今之学者为人”中的“为人”的含意与成语“舍己为人”的“为人”的含意相同。
D.有些西方学者因为没能准确理解“为己”的含义。产生了对中华文化的错误认知。
7、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
(2)_________________邯郸为郡,___________________。(苏湖《六国论》)
(3)尔卜尔筮_________________。以尔车来,_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4)四围山色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长享送别》)
(5)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陆游《书愤》)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任选4小题)
(1)子曰:“不愤不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2)欲洁其身,________________。君子之仕也,________________。(《论语》)
(3)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________________。夕阳古道无人语,________________。(《长亭送别》)
(4)圣人不凝滞于物,________________。世人皆浊,________________?(《渔父》)
(5)关山难越,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尽是他乡之客。(《滕王阁序》)
(6)间关莺语花底滑,________________。冰泉冷涩弦凝绝,________________。(《琵琶行》)
9、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亦以明死生之大,______________。(张溥《五人墓碑记》)
(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_____________。(苏洵《六国论》)
(3)凤兮!凤兮!何德之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知其不可而为之》)
(4)曾子曰:“_____________,任重而道远。”(《君子之风》)
(5)刑罚不中,_____________。(《克己复礼》)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李清照的《醉花阴》中,她在写离别的愁苦时,用了一个比喻,这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岳飞的《满江红·写怀》中,有一句脍炙人口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表达了自己虽然有点成绩,但不值一提,为朝廷效力还需要付出更大努力的思想。
(3)在《孟子》中,孟子将君王、国家、老百姓三者的轻重进行了排序,他是这样排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论语》中,孔子对“和”的观点进行了阐述,他认为君子和小人有不同的表现。这句话是这样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
11、名句默写。
(1)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出了自己与神仙相交、与明月永存的理想。
(2)已故评书演员单田芳凭着顽强的毅力,在传统表演艺术事业上执着追求并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正如荀子《劝学》中所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批评有的人为孩子选择老师而自己却不愿从师学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要想获得成功,就要做一个抱负远大,意志坚强的有为青年,这正如《论语》中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夙兴夜寐,______________________。(《卫风·氓》)
(2)驾一叶之扁舟,__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3)________________,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
(4)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5)__________________,而后乃今将图南。(庄子《逍遥游》)
(6)皇览揆余初度兮,__________________。(屈原《离骚》)
(7)________________,用之如泥沙?(杜牧《阿房宫赋》)
(8)________________,未成曲调先有情。(白居易《琵琶行》)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后面的问题。
远游
屈原
悲时俗之迫厄①兮,愿轻举②而远游。质菲薄而无因兮,焉托乘而上浮。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
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往者余弗及兮,来者吾不闻。步徙倚③而遥思兮,怊惝恍而乖怀④。意荒忽而流荡兮⑤,心愁凄而增悲。神儵忽⑥而不反兮,形枯槁而独留。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漠虚静以恬愉兮⑦,澹无为而自得。
【注】①迫厄:困阻灾难。②轻举:升,登仙。③徙倚:徘徊不定。④怊(chāo)惝(chǎng)恍(huǎng):惆怅失意。乖怀:心愿违背,心气不顺。⑤荒忽:恍惚,神思不定。流荡:心情不定,无所依托。⑥儵(shū)忽:形容迅速的样子。⑦漠:清静淡泊。虚静:清虚恬静。恬愉:快乐。
【1】下列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悲时俗之迫厄兮,愿轻举而远游”揭示了屈原“远游”的原因:对恶浊朝廷的迫害充满悲愤,只得去远游了。
B.“遭沉浊而污秽兮,独郁结其谁语!”表现了屈原内心的愤懑:身处污浊黑暗的楚国,独自苦闷却无从诉说。
C.“夜耿耿而不寐兮,魂茕茕而至曙”表达了屈原由于自己不被理解,于漫漫长夜之中,孤单独守直到天明的苦楚。
D.“惟天地之无穷兮,哀人生之长勤”采用联想手法,由天地的无穷无尽,想到百姓辛苦的日子也与天地一样没有尽头。
【2】“内惟省以端操兮,求正气之所由”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态度?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太后不肯,大臣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妇必唾其面。”
左师触龙愿见。太后盛气而揖之。入而徐趋,至而自谢,曰:“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不得见久矣,窃自恕。恐太后玉体之有所郄也,故愿望见。”太后曰:“老妇恃辇而行。”曰:“日食饮得无衰乎?”曰:“恃粥耳。”曰:“老臣今者殊不欲食,乃自强步,日三四里,少益嗜食,和于身。”曰:“老妇不能。”太后之色少解。
左师公曰:“老臣贱息舒祺,最少,不肖。而臣衰,窃爱怜之。愿令补黑衣之数,以卫王宫,没死以闻。”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对曰:“十五岁矣。虽少,愿及未填沟壑而托之。”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太后曰:“妇人异甚。”对曰:“老臣窃以为媪之爱燕后贤于长安君。”曰:“君过矣,不若长安君之甚。”左师公曰:“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太后曰:“然。”
左师公曰:“今三世以前,至于赵之为赵,赵王之子孙侯者,其继有在者乎?”曰:“无有。”曰:“微独赵,诸侯有在者乎?”曰:“老妇不闻也。”“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今媪尊长安君之位,而封以膏腴之地,多予之重器,而不及今令有功于国。一旦山陵崩,长安君何以自托于赵?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太后曰:“诺。恣君之所使之。”于是为长安君约车百乘质于齐,齐兵乃出。
子义闻之曰:“人主之子也,骨肉之亲也,犹不能恃无功之尊,无劳之奉,以守金玉之重也,而况人臣乎!”
(节选自《战国策》)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B.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C.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D.此其近者祸及身/远者及其子孙/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位尊而无功/奉厚而无劳/而挟重器多也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贱息”,文中谦称自己的儿子,与古语中“犬子”的理解相同。
B.“未填沟壑”,文中意思是希望自己没死之前,后以“填沟壑”作为死的婉辞。
C.“崩”,古代称帝王之死。古人对死有不同的称谓,诸候死曰薨,大夫死曰不禄,士曰卒,庶人曰死。
D.“乘”,量词,古代一车四马为一乘。如《过秦论》:“然秦以区区之地,致万乘之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太后有政治头脑。当国家安全受到威胁时,她急忙向齐国求救,希望齐国能够帮助她度过危机。
B.赵太后处事蛮横专断。她不肯让长安君作人质,大臣们极力劝说,太后明确说,有谁再说让长安君去作人质的,老太太我一定吐他一脸唾沫。
C.赵太后疼爱孩子。当初送燕后出嫁的时候,她拉着燕后的手为她哭泣,为她嫁到远方而伤心,也真够心疼她的。
D.赵太后深明大义。在左师公把道理讲明后,赵太后也接受了他的观点,任凭左师公安排长安君。
【4】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太后曰:“丈夫亦爱怜其少子乎?”对曰:“甚于妇人。”
(2)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故以为其爱不若燕后。
15、阅读下面的一首诗歌,按要求作文。
如果你辛苦劳作已是功成名就
还想冒险一搏哪怕功名成乌有
即时惨遭失败也仍要从头开始
如果你跟村夫交谈而不是恭敬之态
和王侯散步而不露谀媚之颜
如果他人的爱憎左右不了你的正气
如果你和任何人为伍都能卓然独立
如果昏惑的骚扰动摇不了你的意志
你能等自己平心静气再作答谢
那么你的修养就如同天地般博大
你就是真正的男子汉了
我的儿子
这是1907年诺贝尔奖得主、英国作家约翰瑟夫·鲁德亚德·吉卜林写给儿子的一首诗。读了这首诗,结合你自己的学习生活,谈谈你的人生感悟和体会。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