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关于《三国演义》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知道自己死后魏延必反,因此秘授赵云锦囊妙计,假意对魏延忠心,待魏延真反、大喊三声“谁敢杀我”之时,断其首级,以保蜀国稳定。
B.“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三国演义》的作者罗贯中写的开篇词。
C.《三国演义》中写曹操与袁绍的官渡之战,曹胜袁败主要原因是袁绍不听荀攸袭击许昌的建议,致使荀攸投奔曹操,曹操采纳了荀攸的建议,烧了袁绍囤积在鸟巢的粮草。
D.《三国演义》是我国很有成就的长篇历史小说,“文不甚深,言不甚俗”是对其语言的最好概括。
2、下列摘自《史记选读》的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被之空言而不敢辞 被:蒙受,遭受
B. 使使者斩之以徇 徇:示众
C. 吏当广所失亡多 当:判决
D.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 率:统率
3、下列不含词类活用的一项是
A.大学之道,在明明德 有,名万物之母
B.提弥明死之 此谓修身在正其心
C.自古传法,气如悬丝 见人奏事,必假颜色
D.人不通古今,马牛而襟裾 上老老而民兴孝
4、下列各项对“见”字词义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 动词:看见
B.匹夫见辱,拔剑而起,挺身而斗。 介词:表被动
C.观其所以微见其意者,皆圣贤相与警戒之义。 动词:同“现”,表现
D.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代词:加在动词前,称代自己。
5、下列词类活用归类正确的一项是( )
①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②侣鱼虾而友麋鹿 ③吾得兄事之④唐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⑤而后乃今将图南 ⑥宦官惧其毁己,皆共目之 ⑦俊采星驰 ⑧越国以鄙远 ⑨驼业种树 ⑩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A.③④⑤/①②⑦/⑥⑩/⑧
B.③⑤⑦⑧/①⑩②④/⑥
C.③⑦/④⑤⑥/①②⑨/⑧⑩
D.③⑩④/⑤⑥⑦/①②/⑧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①唐诗之所以能达到高峰,也有文人们的自觉努力,其中有些因素仍然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②唐代经历了由盛而衰的变化过程,在治乱两种不同的时世中,文学都取得了极高成就。其中至关重要的原因,是文人们在不同时代条件下都能将个人和国家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例如初盛唐是社会走向兴盛的时期,文人们能站在观察宇宙历史变化规律的高度,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将欣逢盛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转化为积极进取的精神和健康乐观的情怀,创作出能充分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从而形成文学繁荣与社会繁荣相一致的盛况。
③齐梁陈隋时期诗风愈趋浮靡,唐朝为吸取前朝覆亡的教训,从开国之初就将政治革新和文风革新联系在一起。从初唐到盛唐,诗歌经历过三次重要革新。其主要方向是提倡诗歌文质兼备,核心内涵是发扬比兴寄托的风雅传统,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初唐四杰针对唐高宗龙朔年间“以绮错婉媚为本”的“上官体”诗风,明确提出要廓清诗赋的“积年绮碎”,强调刚健的气骨和宏博的气象。陈子昂标举风雅兴寄和建安气骨,肯定革新诗歌的关键在于恢复建安文人追求人生远大理想的慷慨意气,批判齐梁诗的“彩丽竞繁,而兴寄都绝”,提倡“骨气端翔、音情顿挫”的诗风。张说和张九龄更进一步提出作文要风骨和文采并重,典雅和滋味兼顾,鼓励多样化的内容和风格,并提出盛唐诗歌应当以“天然壮丽”为主的审美理想。经过这三次革新,建安气骨在开元中为诗人们广泛接受。政治气象的更新又促使诗人们把共同的时代感受反映到诗里,并意识到他们渴望及时建功立业的人生理想正是建安气骨和时代精神的契合点。
④唐代诗人善于提炼具有普遍性的人情,表现人生共同感受,使之达到接近生活哲理的高度,因而在百代之下犹能引起最广泛的共鸣。人类的社会生活、阶级属性、时代环境虽然千变万化,但是总有一些共通的至少是本民族共有的情感体验,例如乡情、亲情和节物之感等。中国古诗为大众接受度最高的多数是盛唐诗,其重要原因之一是盛唐诗人既能在日常生活中捕捉人所共有而未经前人道过的感受,又能以透彻明快的语言将其概括为人类生活中普遍的体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日落归山、黄河入海的壮伟景象,激起诗人再上一层、放眼千里的万丈豪情,又蕴含着登高才能望远的人生哲理;“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战乱之中亲人的平安消息比什么都珍贵,这个道理高度提炼了人们在同类境遇中共同的体会,因而成为后世常用的诗句。
⑤从学术研究角度来看,唐代文学高峰形成的原因还有很多,但以上这些至关重要。在登临巅峰的过程中,唐代文人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可能在当下尤为欠缺,因而对今后的文艺建设最有启发性。
(摘编自葛晓音《唐代文学高峰的启示》)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们的自觉努力促使唐诗达到了高峰,其他因素也值得当代文艺工作者思考。
B.唐代文人能将个人和国家的命运联系在一起,具有为时代而创作的强烈责任感。
C.唐朝吸取了前朝覆亡的教训,认识 到文风能影响世风,欲革新政治先改革文风。
D.唐代诗歌革新的核心内容是发扬风雅传统、宏博气象,肃清浮华绮丽的文风。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一开头就指出了写作重点,然后在主体部分从三个角度论述文章中心论点。
B.文章第三自然段的论述可分为三层,第二层按时间顺序分别阐述了三次诗歌革新。
C.文章引述“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意在激发当下文艺工作者创作的万丈豪情。
D.文章第五自然段总结前文,进一步指明了文艺工作者向唐代文人学习的具体内容。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人对时代和人生进行自觉的思考,对创作出体现时代风貌的优秀作品意义重大。
B.如果唐代没有三次重要的诗歌革新,其诗歌创作可能还会沿袭齐梁陈隋时期的浮靡诗风。
C.唐代诗歌所表现出的普遍性人情、生活哲理等,是唐诗在后代引起广泛共鸣的重要因素。
D.只要当下的文人能追求完美和高远的精神风貌,就能创造出一个新的文艺巅峰时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只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遨游在无穷境界之中的人,才能做到“无待”,才能达到“逍遥游”。
(2)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分别以“春光融融”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以“风雨凄凄”来形容“_____________________”
(3)龚自珍《己亥杂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由抒发离别之情转入抒写报国之志,成为传世名句。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
(1)青山隔送行,____,____。
(2)____,筋骨之强,____,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3)客喜而笑,_____。肴核既尽,____。
(4)有如此之势,_____,_____,以趋于亡。
9、名句默写。
(1)《谏太宗十思疏》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说明人们开始都能做得很好,但很少有能坚持到最后的。
(2)在《谏太宗十思疏》中魏征认为如果君王按照十思去做,便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对司马光在来信中给自己因推行变法而冠以“征利”罪名加以反驳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答司马谏议书》中王安石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为论证的立足点,分别对保守派谬论进行驳斥,表明自己坚持变法的立场。
(5)在《阿房宫赋》中,杜牧批判秦统治者穷奢极欲,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揭露其疯狂掠夺财富而大肆挥霍的暴行。
(6)古人云: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苏洵在《六国论》中总结六国破亡的原因是:“非兵不利,战不善,______________________。”杜牧在《阿房宫赋》中劝诫统治者说:“秦人不暇自哀,而后人哀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六国论》中作者含蓄表明写作目的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把下列句子补写完整。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两句,对赤壁雄奇的景象进行总结,并引出后面对历史人物的缅怀。
(2)《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是南宋词人辛弃疾的忧愤之作,其中写沦为金人统治的地区,一片祥和景象,百姓安于现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3)《阿房宫赋》中,作者写阿房宫占地之广、楼阁之高的句子是“______,____”。
11、补写出下列空缺处的文字。
⑴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⑵身临天阔水远、野鸭高飞、秋霞绚丽的优美环境,我们自然会联想到初唐诗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_________,_________。
⑶李密在《陈情表》的结尾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明自己的忠贞之情。
12、在括号里选出最恰当的选项
(1)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描写与家人相见却无法被认出来的句子是(_______)
(2)苏轼《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中将现实和梦幻混同,假设见面情形,融入个人遭际和痛苦的句子是(_______)
A.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B.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C.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
D.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13、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阁夜
杜甫
岁暮阴阳催短景,天涯霜雪霁寒宵。
五更鼓角声悲壮,三峡星河影动摇。
野哭千家闻战伐,夷歌数处起渔樵。
卧龙跃马终黄土,人事音书漫寂寥。
【1】下面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首联:岁暮时节,在远离家乡的偏远的夔州,霜雪彻夜飘飞,寒气逼人。
B.颔联:拂晓时分,听到军中悲壮的鼓角声,看到峡江中星河的倒影随波摇动。
C.颈联:征战的消息引起千家恸哭,渔人、樵夫们在好几个地方唱起了民歌。
D.尾联:历史上的风云人物都终归于黄土,我的寂寞苦闷又算得了什么呢?
【2】杜诗用字凝练,请赏析首联中的“催”字。
【3】这首诗非为一时一事所作,而是诗人饱经沧桑之后,把多种悲慨集于笔端。结合诗句,简要概括诗人有哪些悲慨?
14、 曾巩,字子固,建昌南丰人。生而警敏,年十二,试作《六论》,援笔而成,辞甚伟。甫冠,名闻四方。欧阳修见其文,奇之。中嘉祐二年进士第。出通判越州,岁饥度常平[注]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又贷之种粮,使随秋赋以偿,农事不乏。知齐州,其治以疾奸急盗为本。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章丘民聚党村落间,号“霸王社”,椎剽夺囚,无不如志。巩配三十一人,又属民为保伍,使几察其出入,有盗则鸣鼓相援,每发辄得盗。有葛友者,名在捕中,一日,自出首。巩饮食冠裳之,假以骑从,夸徇四境。盗闻,多出自首。巩外视章显,实欲携贰其徒,使之不能复合也。自是外户不闭。
徙洪州,会江西岁大疫,巩命县镇亭传,悉储药待求,军民不能自养者,来食息官舍,资其食饮衣衾之具,分医视诊。师征安南,所过州为万人备。他吏暴诛亟敛,民不堪。巩先期区处猝集,师去,市里不知。徙明、亳、沧三州。巩负才名,久外徙,世颇谓偃蹇不偶。一时后生辈锋出,巩视之泊如也。过阙,神宗召见,劳问甚宠,拜中书舍人。巩性孝友,父亡,奉继母益至,抚四弟、九妹于委废单弱之中,宦学昏嫁,一出其力。巩为文章,上下驰骋,一时工作文词者,鲜能过也,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神宗尝问:“安石何如人?”对曰:“安石文学行义,不减扬雄,以吝故不及。”帝曰:“安石轻富贵,何吝也?”曰:“臣所谓吝者,谓其勇于有为,吝于改过耳。”帝然之。
(选自《宋史》卷三一九,有删改)
[注]常平:官仓名。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
A.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B.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C.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D.岁饥/度常平不足赡/而田野之民/不能皆至城邑/谕告属县/讽富人自实粟/总十五万石/视常平价稍增以予民/民得从便/受粟不出田里/而食有余。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冠”,指刚成年,也指二十岁。古人二十岁行加冠礼以示成年,但体犹未壮,故称“弱冠”。
B.“进士第”是古代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进士”是通过朝廷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C.“通判”是官名,在知府下掌管粮运、家田、统兵作战等事项,对州府的长官有监察的责任。
D.“阙”是古建筑中一种特殊的类型,是最早的地面建筑之一,为帝王宫廷大门外对称的高台,这里借指宫廷。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曾巩聪明有才华,初次任政就有政绩。十二岁时写成《六论》,文辞很有气魄。出任越州通判时,他调动民间力量解决饥荒粮食问题,还让官府贷给农民种子,让农民随秋天的赋税一起偿还,没有耽误农事。
B.曾巩治理有方,擒获盗贼有胆有谋。做齐州知州时,组织百姓侦查乡里盗贼行踪,相互援助擒获盗贼。他优待自首的盗贼葛友,给他好吃好喝收买他,想让他带领他的两队手下再也不与那些盗贼复合。
C.曾巩关心民间疾苦,对名利看得很淡。在洪州任上,供应衣食住宿给那些因瘟疫而生活困难不能自养的士兵和百姓,并给他们治病。他虽负有才名,却长期在各地任地方官,别人认为他命运不济,但他并不在意。
D.曾巩孝顺父母,友爱兄弟,敢于说真话。父亲去世后,他侍奉继母更加无微不至,弟弟妹妹们的读书、出仕和婚嫁都由他操办。尽管王安石得志,曾巩还是对他做出了客观的评价。
【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曲堤周氏子高横纵,贼良民,力能动权豪,州县吏莫敢诘,巩取置于法。
(2)少与王安石游,安石声誉未振,巩导之于欧阳修,及安石得志,遂与之异。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4月24日是第五个“中国航天日”,中国行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系列”,首次火星探测任务被命名为“天问一号”,后续行星任务依次编号。
(2)1970年4月24日,一曲《东方红》奏响浩瀚宇宙,那是几千年来中国人“九天揽月”“手可摘星”古老梦想实现的第一步。
(3)中国航天飞船叫“神舟”,华为的操作系统叫“鸿蒙”,中国航天登月探测器名叫“嫦娥”,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名叫“悟空”,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名为“墨子”,太阳监测卫星计划叫“夸父计划”。
2020年是一个特殊的年份,有肆虐人间的疫情,也有从未停下脚步的科技腾飞,中华民族在灾难面前,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感受着科技带来的便捷和质量,也沉浸在人文光辉带来的优雅和厚重里。
从东方红一号到天问一号,你认为引领人类前行的星辰大海中,“科技”更重要,还是“人文”更重要。从航天工作者、人文学者、历史学家、教育家、高三考生等身份中任选一个,结合材料,关注当下,谈一谈感受。要求:自选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