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要说明“木”它何以会有这个特征,就不能不触及诗歌语言中暗示性的问题,这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们不留心就不会察觉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养的诗人们正在于能认识语言形象中一切潜在的力量,把这些潜在的力量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于是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它在不知不觉之中影响着我们;它之富于感染性启发性者在此,它之不落于言筌者也在此。
(林庚《说“木叶”》)
一位中国诗人说:“言有尽而意无穷。”另一位诗人说:“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用最精细确定的形式来逗出不可名言、难于凑泊的境界,恰符合魏尔兰论诗的条件:那灰色的歌曲,空泛联接着确切。
这就是一般西洋读者所认为中国诗的特征:富于暗示。我愿意换个说法,说这是一种怀孕的静默。说出来的话比不上不说出来的话,只影射着说不出来的话。济慈名句所谓:听得见的音乐真美,但那听不见的更美。
(钱钟书《谈中国诗》)
根据上面的文段,下列有关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说“木叶”》和《谈中国诗》都谈到中国诗歌语言富于暗示性的特点,两者的观点是一致的。
B.《说“木叶”》谈到,诗歌语言的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它与“概念中的意义交织组合起来”,“成为丰富多彩一言难尽的言说”。
C.我们鉴赏诗歌,要从语言入手,但不要被语言所局限,应当从言内到言外,品尝那些言外的微妙的滋味。
D.作为概念的影子的暗示性,所指的是概念以外的意义,但这样的意义是确定的,明显的。
2、下列句子句式相同的一组是( )
A.卒然相遇于草野之间 夫子房受书于圯上老人
B.懦者必说于色矣 而世不以为鬼物,亦已过矣
C.灾未有巨于此矣 此子房教之也
D.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何为久读此
3、句子、句子的出处、作者及作者生活的朝代对应有错误的是( )
A.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杜少府之任蜀州》---王勃---唐朝
B.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岳阳楼记》---范仲淹---北宋
C.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苏轼---宋朝
D.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山行》---杜牧---唐朝
4、下列各项中对诗歌作品的赏析,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A.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中颔联写诗人所见,颈联写诗人所闻,皆以动写静,映衬出诗人在门阀制度压制下的孤独苦闷之情。
B. 《长恨歌》是一首叙事成分很浓的抒情诗,诗人采用了我国传统诗歌擅长的写作手法,将叙事、写景和抒情有机结合在一起。
C. 《咏怀八十二首·其一》通过“明月”、“清风”、“孤鸿”、“翔鸟”,以动写静,渲染出一种凄清的意境,点明了自己忧思的原因。
D. 《拟行路难•其四》开头用比兴手法,借对水流的动态描绘,曲折表达了诗人因社会不平而产生的激愤难抑的心情。
5、下列对课文相关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林海音的《豆腐颂》写的是豆腐,但却依托它来言志,即认同中华文化精神的一个特征——平易而脱俗,平实而深切,朴素而隽永。
B.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叠词的使用独具匠心,堪称经典,既生动传神地描摹出景物,又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富有音乐美。
C.《桥边的老人》 中“我”的出现,将叙述限定在全知的视角中。这种叙述角度给人一种 “亲历”的感觉,增加了真实感和亲切感。
D.《牲畜林》多次使用“延迟法”给情节的进展设置障碍。朱阿一举起猎枪要向德国兵射击,就会被阻止,而阻止的理由也在情在理。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一带一路”建设借用丝绸之路这一历史资源,与沿线各国发展经济合作伙伴关系,共同打造政治互信、经济融合、文化包容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它涉及几十个国家、数十亿人口,这些国家在历史上创造了多姿多彩的文明形态。海行靠舟,陆运需车。语言,即思想之舟舆。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语言如何铺路、怎样搭桥?
既达意又表情。习近平同志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就高瞻远瞩地提出“五通”。实现“五通”,当然需要语言互通。首先,政策要用语言表述。协商制定区域合作规划与措施,并使相关政策、法律、规划、措施为民所知所用,环环都需语言交流。其次,设施联通更需语言连通。语言之路不通畅,其他方面也难以通畅。再次,“五通”之中,民心相通看似最“软”,但要把“一带一路”建设为命运共同体,实现利益互惠、责任共担,民心相通更为根本。“一带一路”建设可以用英语等作为通用语,但这种通用语只能达意、难以表情,只能通事、难以通心。欲表情、通心,需用本区域各国各族人民最乐意使用的语言。粗略统计,“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有近50 种,再算上这一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重要者不下200种。这50种或者200种语言, 乃是表情、通心之语,应当列入“一带一路”语言规划的项目单中。
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是互利共赢,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在各种概念的中外翻译中,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特别要注意能让更多的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注意词语使用得体。比如“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都未必是合适的用语,因为这些词语要么含有不平等的话外之音,要么是用中国眼光看世界,容易引起误读。此外,有人把“一带一路”分为“新起点”“真正起点”“黄金段”“核心区”“中心线”“支点国家”等,特别是国内一些地区正在“抢占制高点”。如此“截路分等”是否合适,值得仔细斟酌。如此看来,应尽快启动“一带一路”术语研究,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提供具体翻译词表,拟订忌讳词表或不建议使用词表,及时提供语言咨询服务。
信息化时代,大数据与“互联网+”使语言的作用急遽放大。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重视语言规划。第一,研究“一带一路”语言状况。摸清底数、列出清单、组织调研,建立语言数据库。在此基础上,编辑各国语言志,编纂单语词典、多语词典及各种专业词典,编写教科书及普及用书等。第二,注重培养语言人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外语学习不断升温,公民外语水平大有提高。但学习的语种较为单一,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而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第三,了解相关国家的语言政策及语言使用习惯。语言政策是公共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语言使用习惯是重要文化习惯。应有计划地研究相关国家语言政 策及语言使用习惯,出版相关书刊,以便当事者遵守这些政策、尊重这些习惯。第四,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当下人类的语言交际多数伴随着语言产品,得助于语言技术,比如智能手机、短信微信、电子邮件、PPT、翻译软件等。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应重视搭建语言技术平台,充分利用语言技术,大力发展语言技术,打造语言产业,共享语言红利。第五,做好社会语言服务工作。语言服务,需要政府与民间双手推动、更多依靠民间力量,需要公益服务与有偿服务双腿行进。应向各国政府、企业、社会机构及家庭、个人等提供各种语言服务,包括语言规划、语言咨询、语言教育、语言翻译、语言技术支撑等。
(作者李宇明为北京语言大学教授、国家语委原副主任。此文转载自《人民日报》2015 年 09 月 22 日 07 版)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首谈丝绸之路经济带时提出“五通”,其中就有语言互通。“语言互通”才能更好建设“一带一路”。
B.“一带一路”建设尽管可以用英语等大语种作为通用语,但更需要50种“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国家的国语或国家通用语和200种其区域民族或部族语言,这些语言乃是表情、通心之语。
C.互利共赢是“一带一路”建设的基本理念,表现在语言理念上就是提倡平等互惠,使用得体的词语让更多人看得明白,看着顺眼。
D.要实现语言上的平等互惠,应尊重各种文化的语言使用习惯,注意词语使用得当,对一些含有不平等话外音的词语要少用。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运用比喻论证来阐明语言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中,需要发挥沟通的重要作用。
B.文章指出“既达意又表情”“既看得明白又看得顺眼”的语言才能很好地为“一带一路”铺路。
C.文章采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例如,应忌用“汉语推广”“过剩产能输出”等词语来论证合适的语言必须是既达意又表情的。
D.文章末段从五个方面提出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应如何重视语言规划。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要实现“五通”,无论是政策互通,还是设施联通,都需要发挥语言在沟通方面所起的桥梁作用。
B.在“一带一路”的语言建设中,要想既看得明白又看着顺眼,最好制定有关术语使用与翻译原则, 拟定不建议使用词表或忌讳词表。
C.由于外语学习主要集中在英语等大语种上,能使用“一带一路”建设中“表情、通心”语言的人才十分缺乏,需要加大培养力度。
D.语言政策、语言使用习惯可谓“一带一路”建设的核心基础。对此,应研究并出版相关书刊,以便遵守语言政策,尊重语言习惯。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春望》中借花鸟以抒发自己沉痛情感的两句是“________ ,__________。”
(2)唐代武平一的《杂曲歌辞·妾薄命》中有一句描摹美女回眸之美:“疑是仙女下凡来,回眸一笑胜星华”,白居易在《长恨歌》中同样选择写杨玉环回眸一笑,突出其倾城之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蜀相》中将对诸葛亮的仰慕、崇敬和叹惋之情跟自己壮志难酬的苦痛熔铸在一起的千古名句是___ ,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蜀道难》中写出水石相激、山谷轰鸣的惊险场面的句子是:____ ,________。
(2)《琵琶行》中运用侧面描写表现琵琶女弹奏技艺高超、音乐具有让人回味无穷的艺术境界的诗句是: _______ ,___________。
(3)《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抒发时光易逝、壮志难酬的感伤的句子是:______ ,___。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在《蜀道难》一诗中,描写蜀道极为高峻,以致行人至此只好抚着胸口长吁短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登高》中道出郁积诗人心中的自身之苦、国运之恨及疾病缠身情况,只好停了浇愁的酒杯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氓》中写女子登上倒塌的墙遥望男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10、理解性默写(共6分)
⑴《蒹葭》中写河边芦苇繁密、清晨露水未干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⑵《送东阳马生序》中,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⑶《观沧海》中写大海水波动荡,山岛高耸突兀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⑷陶渊明在《饮酒(其五)》中表明作者本想说明白,却又不可言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⑸王湾在《次北固山下》中由江上观日出起兴,抒发无限感慨且富含哲理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⑹庄子在《逍遥游》中赞扬宋荣子超绝尘世,宠辱偕忘,并以“________,________”两句赞扬他能认清物与我的分际,辨明荣与辱的界限。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说君子需要通过广泛学习来提升自己的两个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鱼我所欲也》中说人人都有向善之心而贤者能做到坚持不懈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写无身体优势的蚯蚓,可以得到自己所需要的,是因为用心专一;“_____________,__________”,是因为用心浮躁。
(2)李商隐《夜雨寄北》中诗人从眼前景生发开去,驰骋想象另辟新境,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反衬了诗人当夜的孤寂。
(3)苏轼在《赤壁赋》冲描写曹操军队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的军容盛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对 酒
陈与义
新诗满眼不能裁,鸟度云移落酒杯。
宫里簿书无日了,楼头风雨见秋来。
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回。
笑抚江南竹根枕,一樽呼起鼻中雷。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以倒装句切入,写诗人被倒映在酒杯中的美景触动却写不出诗句来。这样起句,诗歌显得有波折。
B. 第三句写诗人感叹自己整天周旋于公事文书之中,没完没了,表达了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情怀。
C. 第四句触景生情,写诗人看到楼头的阵阵风雨,感知秋意袭来,苍凉萧瑟之景勾起诗人的悲秋迟暮之感。
D. 尾联写诗人痛快地喝上一通酒,醉后往床上一躺,进入梦乡,诗人借此表现自己忘却烦恼的豁达。
【2】“是非衮衮书生老,岁月匆匆燕子园”两句,历来为人们所称道,请赏析其妙处。
1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臣请为王言乐: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举首蹙頞而相告曰:‘吾王之好田猎,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此无他,不与民同乐也。今王鼓乐于此,百姓闻王钟鼓之声、管籥之音,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鼓乐也?’今王田猎于此,百姓闻王车马之音,见羽旄之美,举欣欣然有喜色而相告曰:‘吾王庶几无疾病与,何以能田猎也?’此无他,与民同乐也。今王与百姓同乐,则王矣。”
【1】下列句子中,句式与其他三项不相同的一项是( )
A.何以能田猎也 B.今王鼓乐于此
C.饰以篆文山龟鸟兽之形 D.故燕王欲结于君
【2】下列句子中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妻曰:“良人者,所仰望而终身也。”
B.吾长见笑于大方之家
C.养生丧死无憾
D.无如寡人之用心者
【3】下列关于选文内容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孟子以欣赏音乐和田猎为例,先说不与民同乐会遭百姓厌弃,再谈与民同乐就会得百姓爱戴,形象表达了他与民同乐的“民本”思想。
B.孟子善于使用对比手法,把深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阐发出来,达到了很好的说理效果。
C.孟子以对话的形式切入论题,使文章显得生动、活泼,增强了文章的故事性与感染力。
D.孟子“与民同乐”是希望统治阶级关心人民疾苦,其根本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快乐的生活。
【4】把文中画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吾王之好鼓乐,夫何使我至于此极也?父子不相见,兄弟妻子离散。
15、作文
按要求作答。不少于700字。将题目抄在答题卡上。请以“值得回味的时光”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有细节,有画面,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