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相关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实的编年史著作,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做。
B. 小说《包身工》作者夏衍,现代著名剧作家主要作品有《上海屋檐下》。
C. 李清照,号易安居士,生活在北宋末年,南宋初年那个动荡的年代,《声声慢》写于她南渡避乱之后,当时她形单影只,境遇悲惨。
D. 《老人与海》作者海明威,美国现代作家。他的代表作有《太阳照样开起》《丧钟为谁而鸣》,《老人与海》的主人公是“背运老人”桑迪亚哥。
2、下列对《咏怀古迹五首》(其三)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联“赴”字化静为动,为三峡雄奇的山势增添了灵动感。
B. 这首诗借王昭君的典故,来表达诗人对薄命红颜的深切同情。
C. 结语说王昭君的怨恨分明留在千载琵琶声中,联想极奇、极切,而且表达了“此恨绵绵无绝期”的情感。
D. 颈联中的“春风面”指女子的美貌,尾联中的“怨恨曲中论”意思是怨恨从琵琶弹奏的乐曲中诉说出来。
3、在下列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谭鑫培的唱腔,其感情上的描绘,尺寸上的操持,长短腔的安排,都是章法分明, 。《空城计》散板前六向用腔简捷,到第七句腔调迂回曲折,如行云流水,悦耳动听,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化境。有时 ,耐人寻味;有时浓墨一挥,气象万千。听之似乎无板眼之拘;细拍之则 ,意到神随,美不胜收。
A. 秋毫无犯 淡妆浓抹 丝丝入扣
B. 秋毫无犯 轻描淡写 环环相扣
C. 有条不紊 轻描淡写 丝丝入扣
D. 有条不紊 淡妆浓抹 环环相扣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积雨空林烟火迟(缓慢) 谁家今夜扁舟子(小船)
B. 愿逐月华流照君(月光) 熊咆龙吟殷岩泉(震响)
C. 渌水荡漾清猿啼(清澈) 凭轩涕泗流(栏杆)
D. 可怜春半不还家(可爱) 惟觉时之枕席(醒)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我国至今还没有一部专门规定公共场所禁止吸烟的法律法规,有关规定仅仅出现在相关法律法规的某些条款或细则中,而且可操作性不强,内容模糊,执法主体不明。
B.法国队的齐达内是2006年世界杯球员,在决赛中他头顶意大利队员马特拉齐,造成恶意犯规,被吃红牌罚下。
C.为改善市容、提升市民的生活质量,城管部门将组织开展早、夜市的规范和整治,对擅自占用城市人行道、非机动车道、绿化带等公共场所经营的,将依照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处罚。
D.香港市民所表现出的良好的世界公民意识令人欣慰,相比之下,祖国内地某些人腰缠万贯却很少关心社会公益事业的现象,则令人遗憾。
6、阅读下面作品,完成下面小题。
向鸟忏悔
艾吉
鸟太多,伤害鸟,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
看,我们用竹篾编一种支鸟的竹器,只消在苞谷地,随便挖翻一小片新鲜的土,支好竹器,竹器上压块石头,拿土里的蚯蚓作诱饵,鸟保准上钩。蚯蚓在竹器里面活跳跳地招惹,鸟一时被美餐弄昏了头,忘了这是陷阱,扑向诱饵。使劲一拉诱饵,就被竹器盖住。我们就在外边烧了吃,吃不完的拿回家里。客人来时,饭桌上常常有一碗野味。大人有些炫耀似的介绍,是儿子支回来的。我们也会得到客人的几句“勤快”“有本事”之类脸上添光的话。
捉鸟窝,也是一项灭鸟的内容。比如聋子雀,繁殖得非常快,遍地都是它们的身影。据说,耳朵是聋的。春夏时节筑新窝,产卵。奇怪的是,它们总爱把窝筑在路边的草窠中。人路过时只要脚步不重,它们不会受惊;万一被惊动了,它们“扑棱”飞出来,窝便暴露了。看好了它们的窝,在孵卵时,不管白天夜晚,只要蹑手蹑脚地靠近,飞快按住窝,沉浸在将要当妈妈的幸福中的聋子雀,束手无策,乖乖做俘虏。妻子被捉去,丈夫伤心得几天都处在毁掉家园的悲痛中,撕心裂肺地呼叫。
乌鸦做窝,都是在人爬不上去的大树顶。有一次,一位去放牛的伙伴,瞄好有棵大树上有一窝乌鸦,他试过了,爬得上去。我们五六个人在一个下午,去劫持乌鸦窝。看见一群贼前来侵犯,两只大乌鸦拼死守住家门,不让伤害没有几天就可以展翅飞翔的孩子。我们提着刀,任它们怎么乱喊乱叫,采用一百般武艺攻击,乌鸦终究不是我们这群小“坏蛋”的对手。娃娃在我们手里哭,父母跟了我们一路,“呱啊——呱啊——”,可是,我们不是什么菩萨心肠的小祖宗,而是一群该喂豺狼的“坏蛋”。我们不但不难过,还得意扬扬,像打胜仗的军队凯旋而归。
整个村子,家家户户都是茅草屋顶。那时,麻雀多得可以遮住天空。麻雀像鸡,跟人们朝夕相处,形影不离。屋顶的茅草堆,到处是麻雀热乎乎的窝。大人劝告我们,打麻雀耳朵会聋,眼睛会瞎,嘴里会生蛆。但我们只图好玩,趁大人出去干活儿,上屋顶掏窝。一只只刚会飞的小麻雀,用线牵住,在街上放飞,看谁的飞得高。还故意在麻雀父母眼前捉弄它们的子女,那“啾、啾、啾”焦急的哭喊声,多好听。全中国打麻雀的年代,我还没有出生。那是一场史无前例的消灭麻雀的运动。麻雀当然没有丝毫的反抗能力,也不可能上街头游行,抗议人不讲“人道”,它们只能莫名其妙地在劫难逃。打不着麻雀,就赶着它们不让停歇,在空中飞,实在飞不动了,掉在地上死去。人定胜天。天都可以胜,何况小小的麻雀呢?但最后的胜利者,究竟是人还是天?
村里许多人家有火药枪,都是打猎用的。从我记事起,大的野兽很少了,鸟却是要打多少有多少。我亲眼见过,有人从村里几十米高的万年青树上,打下一对儿正在赏月的猫头鹰。幽静的山村,猫头鹰一夜到亮,“咕、咕”地说梦话,往日是怎样的安详啊!此后,村里的夜晚,凄凉了好长时间,人们的心里仿佛起了青苔。有老人叹气,打不得!打不得!连猫头鹰都打,还是不是人?
谁能想到,会有这样一天到来。
农村一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那股可怕的不知从哪儿冒出的毁灭森林的野蛮,一夜之间横行霸道。一片片森林,你砍我砍,砍了不说,连根都不放过。绿波荡漾的山山岭岭,转眼间像剥了一层皮。
继而,喜鹊不见了。当年,村里的那棵异常高大的万年青树,可是有几窝喜鹊。“枝头喜鹊喳喳叫”的情景,像温暖的阳光,镀亮了人们的心田。野外的许多大树上,更是喜鹊栖居的天堂。在我忧伤的文字里,细心的人们会隐隐约约地听到喜鹊的叫声,像早已不在世的祖先,在梦里亲昵地问寒问暖。总有一天,我会去见祖先,但喜鹊还会在那块衣胞之地,带给人们美好的心情吗?
继而,乌鸦不见了。传说乌鸦是穷人的骨头变的。我们这些穷人,却把它们当作不吉利的鸟。乌鸦飞过村子上空,听见它们悲伤的“呱呱”啼叫,认为就要带来灾难。其实,它们何时给人们造成祸害。灾难都是人自己制造的。那么黑,黑得油亮,比黑夜还黑,像我的民族的土布衣服一样黝黑的一种鸟,背井离乡,流亡到了哪里?
继而,跟人们厮守了千百年的麻雀不见了。它们为什么竟会舍得抛弃生于斯长于斯的故土。难道它们对父老乡亲已绝望,对一块融入体温、呼吸、灵魂的土地已厌倦?
是的,我在许多城市见到了麻雀,而在乡村反倒没有麻雀的影子,这种喧哗、浮躁的时代里的奇怪现象,让我感到睁不开眼、透不过气的迷惘。白天,当我独自待在城市的家里,读书、写作、听音乐,或者无所事事地遐想,时常见到一两只麻雀飞到窗台,东张西望地停留一阵,叫几声,然后飞走。说不清它们来自哪个乡村,想对我说什么。我只希望它们常来。
城里四处可见提鸟笼的闲人,招摇过市;公园里有些角落,集中着一批批遛鸟的人。画眉能唱,笼子里这类闭不住嘴的家伙自然居多,此外,各种各样见过没见过的鸟也不少。鸟斗不过人,鸟便渐渐染上了社会性、人性。只有人记得它们曾经是鸟,但鸟忘记了自己曾经是鸟,属于大自然。我没有研究过放出笼子的画眉,是否会如释重负地感到脱离了苦海,在无遮无拦的天空张开呼啦啦的翅膀,为自由高喊“万岁”。但我确实见过有些鸟,放出笼子后不知所措,翅膀不会飞了,见到天空也羞羞答答。社会与自然,就这样在不知不觉间悄悄失衡了。人离大自然越来越远,鸟却跟社会越来越近。我走在大街上,听见鸟叫,但没有了鸟叫的感觉,只是感觉到,被噪声污染的城市,又增加了新的噪声。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炫(xuàn)耀 B.草窠(kē) C.栖(qī)居 D.黝(yōu)黑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似乎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理所当然”一词为下文伤害鸟的种种行为做了铺垫;“似乎”一词,为后文叹惋“鸟的逐渐消失”做了情感铺垫。
B.莫名其妙地在劫难逃:说明鸟类没有任何原因地就招来了这场无妄之灾,遭到了人类的虐杀。两个词语连用,流露了作者对这场运动的否定。
C.是否会如释重负地感到脱离了苦海:“如释重负”一词写鸟儿脱离鸟笼的束缚后,在天空中自由翱翔的快乐,作者为它们回归大自然感到欣喜。
D.放出笼子后不知所措:被豢养的鸟逐渐失去了鸟儿向往自由的本性,当它们被放出后,面对本应熟识的自然家园,反而因不习惯而惶恐不安。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村中的人们捕捉鸟、伤害鸟、虐杀鸟的方式五花八门——捉鸟窝、掏鸟窝、支捕鸟器、用猎枪打……有些人以此为乐,但老人们却有不同的认识。
B.文中连续三段“继而”的客观陈述,向人们展示了触目惊心的乡村现状:鸟类正在离我们远去。这三段结尾又以不同的追问,促使人们进行反思。
C.文章运用了拟人、反问、比喻以及对比等多种手法,形象地描述了人们的伤鸟行为,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人类伤害鸟类这一行为的否定与批判。
D.“只是感觉到,被噪声污染的城市,又增加了新的噪声”中“噪声”一词隐含作者对飞到城市的鸟类的鸣叫声的厌烦,说明作者不喜欢城里有鸟鸣声。
【4】文章题目是“向鸟忏悔”,人们应该向鸟忏悔什么?请结合全文内容简要概括。
【5】请对文中第3段画线句进行赏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山”“水”“鸟”是诗人们钟爱的意象,在诗人笔下,它们或灵秀,或壮阔,或低吟,或高唱,给作品增添了丰富的意趣。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并序》中描写的流云倦鸟、令作者留恋不已的图景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归去来兮辞并序》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描写了万物复苏、生机勃勃的景象,面对此景,作者却发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慨叹,作者的悲愁叹老,其实是他郁闷难展的苦痛隐忧之情的自然流露。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斯在《谏逐客书》中从正面论述逐客不利于秦的统一事业时,以泰山做类比后,又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类比,论述为君之道。
(2)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认为,能够做成大事业、做得大学问的人,无不经历三种境界,其中第三境界“____________,蓦然回首,那人却在,____________”一句出自辛弃疾《青玉案·元夕》。
(3)孟子继承了儒家德治思想,他在《孟子·公孙丑上》中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就像七十子服从孔子一样。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_”。
(2)荀子在《劝学》中用“木”与“金”两个例子设喻,引出“_____,_____”的观点,表明君子的智慧、道德可以通过广泛学习、不断反省而提升。
(3)李贺的《雁门太守行》中,“_____,_______”两句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描写了这场惊心动魄的战斗。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阿房宫赋)中,描写宫中的歌唱、奏乐带来春天般感觉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煜(虞美人)一词中用人、物对比,反衬出人生无常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杜甫(登高)中的“__________”句从空间角度极写漂泊异乡之愁,“__________”一句则从时间角度写尽年老体衰之苦。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叹蜀道之惊险,表达对游者的劝告,意味深长。
(2)荀子《劝学》中论述学习要专心时指出,是用心浮躁的缘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韩愈《师说》中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对比,批判了“今之众人”的错误态度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荀子以亲身的体验,强调空想不如学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逍遥游》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从反面说大鹏要高飞万里,必须借助强劲大风负载其巨大的翅膀。
(3)在《师说》中,士大夫之族以地位、官职为借口拒绝从师学习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高渐离击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士皆垂泪涕泣。(《荆轲刺秦王》)
(5)____________________,桃李罗堂前。____________________,依依墟里烟。(陶渊明《归园田居》)
(6)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羲之《兰亭集序》)
13、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小题。
原居
文悦①
挂锡②西原上,玄徒③苦问津。
千峰消积雪,万木自回春。
谷暖泉声远,林幽鸟语新。
翻思遗只履④,深笑洛阳人。
[注]①文悦(997-1062),宋代僧人。②挂锡:即悬挂锡杖,昔云游僧人携带锡杖,若投宿寺院,得允安居,则挂锡杖于壁上之钩。③玄徒:参禅的僧人。④遗只履:禅宗祖师达摩远道而来到洛阳辛苦传播禅学,传说他逝后留下了一只鞋子。
【1】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禅诗,却没直接表达深奥的禅理,反倒重在写景,蔼然可亲。
B.诗歌缘起于僧人的苦问,通篇却不作答,大有话不投机半句多的意味。
C.积雪消融、万木回春、山谷温暖,诗歌景物描写整体上呈现温暖色调。
D.好的诗歌,背后应该有人,这首诗歌蕴含着一个逍遥自在的诗人形象。
【2】下列对这首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歌首联运用对比手法,将诗人散淡的生活姿态与问禅僧人的执著相对照。
B.颔联“万木自回春”和“春来草自青”一样,都以“自”字暗含自然之道。
C.颈联写因为山谷温暖所以泉声显得悠远,而鸟的鸣叫使山林显得更为幽静。
D.尾联用典,当年祖师达摩远道传播禅学,可笑的是人们却死咬住禅的名相不放并没有真正了悟禅道。
14、阅读苏洵的《六国论》,完成下列小题。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曰: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故曰:弊在赂秦也。
秦以攻取之外,小则获邑,大则得城。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固不在战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今日割五城,明日割十城,然后得一夕安寝。起视四境,而秦兵又至矣。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此言得之。
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燕赵之君,始有远略,能守其土,义不赂秦。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赵尝五战于秦,二败而三胜。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洎牧以谗诛,邯郸为郡,惜其用武而不终也。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呜呼!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并力西向,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1】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与今义全不相同的一项是( )
①盖失强援,不能独完 ②思厥先祖父 ③可谓智力孤危
④然后得一夕安寝 ⑤暴秦之欲无厌 ⑥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④⑤⑥ D.②③⑥
【2】对第二段文字所运用的论证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比喻论证 ②对比论证 ③类比论证 ④引用论证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②④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从历史上看,政治腐败是“因”, 割地赂秦是“果”。苏洵不从“果”入手,而从“因”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B.本文行文伊始就提出“弊在赂秦”这个中心论点,然后以论据论证论点。它的好处是开门见山,简捷明快。
C.第一个分论点“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是直接提出来的,它的好处是顺应前文,连续自然,道理明晰,使人认识更深一层。
D.第二个分论点“不赂者以赂者丧。盖失强援,不能独完”是在一问一答之中提出来的。这种提出方式便于思路自然顺畅地转折,也可引人思考,提请注意。
【4】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斯用兵之效也。至丹以荆卿为计,始速祸焉。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新冠肺炎疫情还在世界各地蔓延。2020年6月17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北京主持中非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并发表主旨讲话,强调指出当前形势下,团结合作是抗击疫情最有力的武器,我们召开团结抗疫特别峰会,就是用实际行动践行北京峰会承诺,也是为国际抗疫合作贡献力量;他又说,我们要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尽最大努力保护人民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他还说,我们反对将疫情政治化、病毒标签化,反对种族歧视和意识形态偏见。
请结合上述材料内容,选取其中一方面,写一篇文章,参加学校举行的以“疫情下,我该做什么”为主题的征文比赛,表达你的观察与思考。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