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阿坝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三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孙郁把唐弢身处老境时的痛苦、迷惑、挣扎,把唐弢在鲁迅传记写作上的愿望、志向、规划,把唐弢在学术研究与艺术创作上的   、闪躲腾挪,把唐弢在现实与理想之间左右摇摆的   、步履蹒跚均刻画得  

    A. 左右逢源 心余力拙 淋漓尽致 B. 面面俱到 心力交瘁 淋漓尽致

    C. 左右逢源 心力交瘁 入木三分 D. 面面俱到 心余力拙 入木三分

  • 2、下列句子中句式特点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于斯三者何先   吾道一以贯之 B.君子哉若人  渺渺兮予怀

    C.不如乡人之善者好之 其斯之谓与 D.而未之有也  无乃尔是过与

  •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全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①思厥先祖父  ②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③吾从板外相为应答 秋毫不敢有所近

    ⑤列坐其次   ⑥养生丧死无憾   ⑦可谓智力孤危 ⑧项王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A.①②③④ B.⑤⑥⑦⑧ C.①②⑤⑦ D.①③⑤⑥

  • 4、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胥吏,旧时官府中办理文书的小官吏。“胥”指的是一种基层的办事人员。“吏”本是指替天子管理臣民,处理政务的人,即“官”,后逐渐专指小吏和差役,即没有官位的官府工作人员。

    B.万乘,“乘”指一车四马,“万乘”即万辆兵车,可代指天子或能出兵车万乘的大国。

    C.东都,位置在东的都城,古时有些朝代设置两个都城,隋唐定都长安,设东都洛阳。

    D.牧守,“牧”是指一郡之长,“守”是指一州之长,“牧守”泛指治理一方的最高长官。

  • 5、下列句子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此非所以跨海内、制诸侯之术也 译:这不是能用来统一天下,制服诸侯的策略啊

    B.遂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 译:于是拆散六国的合纵同盟,使他们朝西侍奉秦国,功烈延续到今天

    C.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译:攻取土地上千里,至今治理得很强大

    D.郑、卫之女不充后宫,而骏良駃騠不实外厩 译:郑卫二地的女子,也不会填满陛下的后宫;北方的名骥良马,决不会充实到陛下的马房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海宁潮

    洪 烛

    (1)去海宁,首先为了看潮。

    (2)看花,看山,看古迹,哪里有看潮来得刺激?真想长出一双额外的眼睛。慢慢地看,细细地看。看来看去,还是看不够啊。

    (3)海宁潮是活着的古迹。远胜于那些死去的风景。或者说,古老的海宁潮,几乎每天都要复活一次。钱塘江是因为举世无双的特大涌潮而出名的,海宁,千百年来一直是观潮胜地。说不清谁是第一个看潮的人,但我眼前的潮水,孟浩然、李白、白居易、苏东坡看过,乾隆、林则徐看过,孙中山、毛泽东看过,王国维、徐志摩看过……终于,轮到我了。但我注定不会是最后一个。

    (4)我站在他们站过的地方,看他们看过的风景。看潮水,同时也看那些先期到达的名人,穿着各个时代服装的身影。也许我看到的只是幻影、只是自己的想像,但我更愿意相信:随着海宁潮在每一天的复活,远去的看潮的人,也逐渐复活了。他们组合成另一道人潮。

    (5)瞻仰不死的潮水,莫非也能使人永生?他们出类拔萃,仿佛借助了潮汐所给予的神秘力量。

    (6)在海宁,恨不得多长一双眼睛,近看海潮,远看人潮。海的浪花、人的精英,交汇在一起。甚至使我这样平庸的观众,也无法平静。

    (7)花开、花落。日出、日落。潮涨、潮落。看不够啊,真的看不够。

    (8)只要有看潮的人,潮水就不会失去意义。只要有现实与未来,过去的岁月,就不会失去记忆。看潮的人,在羡慕那些弄潮的人。

    (9)我甚至想:若干年后,谁会在看潮的同时,无意间看到我呢?看到我在若隐若现的人潮里,东张西望、左思右想?哪怕他看到的不是我的身影,而只是这一篇文字,我也满足了。那证明我并没有真正地消失。

    (10)想到这里,我的身体,传来一阵闪电般的颤栗。那是血液在涨潮。

    (11)今浙江省海宁市盐官镇,拥有自己独特的节日:农历八月十八的观潮节。传说这一天是潮神伍子胥的生日。战国时伍子胥帮助吴王夫差击败越王勾践,并力谏夫差杀死忍辱求和的勾践,夫差不予采纳,反而听信谗言赐子胥死,以皮革裹其尸,投之钱塘江。越王勾践在大夫文种协助下,灭掉吴国,文种的下场与子胥类似:被赐剑自刎,葬于山阴。相传子胥从海上背负文种,一对冤魂素车白马,踏浪来去,成为潮神。南宋时,每年都在潮神生日这一天于钱塘江祭潮并检阅水军,以纪念两位忠臣,农历八月十八定为观潮节。

    (12)端午节包粽子、赛龙舟,为了祭奠投水自尽的大诗人屈原。而观潮节,怀念的是被冤杀后尸沉江底的名将伍子胥。这是一文一武的两个节日。如果说屈原心中更多的是委屈,体现在伍子胥身上,则彻底是愤怒了。难怪钱塘江潮总是咆哮而来,仿佛充满怒气。纵然人间不平事太多,钱江潮,敢于鸣不平。此乃性情之潮。永远怒发冲冠的样子。

    (13)唐代第一位以钱塘观潮入诗的人,是孟浩然。他写下一首《与颜钱塘登樟亭望潮作》:“百里闻雷震,鸣弦暂辍弹。府中连骑出,江上待潮观。照日秋空回,浮天渤澥宽。惊涛来似雪,一座凛生寒。”我更喜爱他的另一首《渡浙江问舟中人》:“潮落江平未有风,扁舟共济与君同。时时引领望天末,何处青山是越中?”

    (14)我这次来海宁,一直想找找孟浩然登临的樟亭在哪里。白居易也曾经在这亭子里观潮。他写过一首《樟亭》:“夜半樟亭驿,愁人起望乡。月明何处见,潮水白茫茫。”白居易任职杭州刺史期间,为西湖修筑白堤,钱江潮经常轰鸣于他枕畔:“江南忆,最忆是杭州。山寺月中寻桂子,郡亭枕上看潮头,何日更重游!”即使后来远离此地,想忘也忘不掉的。钱江潮构成记忆的画外音。他还有一首《观浙江潮》:“早潮才落晚潮来,一月周游六十回。不独光阴朝复暮,杭州老去被潮催。”在那个时代,潮汐是一种比沙漏更为雄浑壮丽的时间表。钱江潮,用一线银练结绳记事。

    (15)苏东坡担任杭州通判,多次来海宁,除了观潮,还有公务:督役开河。他在盐官镇西南门内的庆善寺烧香祈祷:“古邑居民半海涛,师来构筑便能高。千金用尽身无事,坐看香烟绕白毫。”他对海宁潮大加赞美:“八月十八潮,壮观天下无。”

    (16)一九一六年九月十五日,孙中山偕夫人宋庆龄,以及蒋介石等人,自上海来海宁观潮。钱江潮使他联想到革命洪流:“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后来他还亲笔书写“猛进如潮”四个字,题赠海宁。

    (17)一九五九年九月十一日(农历八月十八),毛泽东来海宁观潮。“在塔东面,当时主要考虑八月十八观潮日人多,毛主席来观潮,群众要争看主席,这就无法观潮了。所以选择了镇郊位置。”这是一次秘密的看潮行动,长达三十六年后才由一九九三年十月三日《文汇报》首次报道。后来公开的还有毛泽东的七绝《观潮》诗:“千里波涛滚滚来,雪花飞向钓鱼台。人山纷赞阵容阔,铁马从容杀敌回。”

    (18)海宁潮又一次涨起来了。海宁潮一次又一次涨起来了。它总是那么准时。像跟谁约好了似的。它气势浩荡地来赴约,摆开壮阔的阵容。今天,谁在约会潮水呢?

    (19)它见多了一张张陌生或熟悉的面孔,其中,有没有它要找的人?

    (20)哦,潮水在搬家!理想的家园,是岸。所以它总是在投奔不属于它的地方。海岸线有多长,潮水,就有多长。每天都编织的花边新闻,有人相信,有人不相信;重编了一遍又一遍,变成了真的……瞧,它来了,期待着在你的嘴唇上靠岸。

    (21)我等待着今天的潮水。潮水,知道有人——在等它吗?

    (22)它并不因为别人的守望,而变得快点或慢点。

    (23)去海宁,恨不得多带一双眼睛。为了看潮。光用自己的眼睛看还不够,我还希望借助别人的眼睛,看潮。看无数人看过的海宁潮。那就等于:我在同一天里,看到了无数次的海宁潮……

    (24)花开、花落。日出、日落。潮涨、潮落。终归会体现在人身上:人来、人往。看不够啊,真的看不够。

    1作者为什么说“想到这里,我的身体,传来一阵闪电般的颤栗”?

    2作者用大量篇幅写到伍子胥、屈原等历史人物材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3结尾最后一段有何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分析。

    4结合全文,分析标题“海宁潮”的含义。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认为,秦统治者如能调整治理方法,则可长久延续,他在文中写到“_______”。

    (2)李煜的《虞美人》中“___________”两句遥想金陵,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慨叹。

    (3)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中,描写山中早晚景色的两句是“____________”。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苏轼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现周瑜轻松从容地打败曹军,英气勃发。

    (2) 苏轼在《定风波》中,描写归途中遇雨,同行狼狈,词人却放慢脚步,不在意风雨,吟诗长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3)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叹惋繁华盛况和英雄业绩都已荡然无存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

  • 9、补出下列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是为了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人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论语·泰伯》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士人要担当大任就应当胸怀宽广,意志坚定的思想。

  • 10、补写出下面句子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以礼存心。仁者爱人,__________________

    (2)君子之于天下也,___________________,无莫也,_____________________

    (3)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则远怨矣!”

    (4)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行天下之大道;_______________,不得志独行其道。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论述了学与思的关系,《论语》也有两句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

    (2)《论语》中“ 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揭示了处理人际关系的一项重要原则——将心比心,换位思考,同时体现出更强的自我责任感和道德约束力。这既是中华民族的内在品格,也代表着中国对世界秩序的美好期望。

    (3)青年担当着国家社会兴盛的重责,应当以《论语·泰伯》曾子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自勉。

    (4)《虞美人》一词中,“ 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暗含着李后主对国土更姓、山河变色的深深感慨。

    (5) 子曰:“___________________。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 12、名句默写。

    (1)在《谏逐客书》中,李斯先后列举泰山高大和河海深邃的例子,目的是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谏逐客书》中,作者开篇即直入主题表明观点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在《谏逐客书》中,作者以事实为依据,以秦国历史上四位善于接纳外来人才的君主为例,并用假设的语气从反面论证不这样做的后果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在《谏逐客书》中,李斯立足现实,通过对比论证一针见血地指出,同样是非秦国所出,如果国君对待外来人采取不同的态度的话,会给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样的不良印象。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上山采蘼芜

    上山采蘼芜,下山逢故夫。

    长跪问故夫:“新人复何如?”

    “新人虽言好,未若故人姝

    颜色类相似,手爪不相如。”

    “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

    “新人工织缣,故人工织素

    织缣日一匹,织素五丈余。

    将缣来比素,新人不如故。”

    (注)①蘼芜(mí wú):一种香草,叶子风干后可做香料,也可以作为香囊的填充物。②姝:美丽,美好。③手爪:指纺织等技巧。④阁:旁门,小门。⑤缣(jiān)、素:都是绢。素色洁白,缣色带黄,素贵缣贱。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诗的开头三句是作者叙述,第四句是女主人公——一个被丈夫休弃的女子的发问,第五至八句是故夫的回答,“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是女主人公的话,最后六句是故夫的话。

    B.“新人从门入,故人从阁去”两句含意丰富,表达的感情复杂:一是对故夫说故人好于新人的委婉驳斥,表达自己不完全相信;二是借此抒发自己被无情休弃的痛苦、哀怨;三是委婉地讽刺故夫当时喜新厌旧的行为。

    C.张琦曾评此诗:“巧拙既殊,钝捷亦异,而爱憎取舍,一切反之。”巧、捷是言弃妇,拙、钝是说新人;“爱憎取舍,切反之”,说的是故夫。这种反常的爱憎取舍以“新人不如故”作结,不仅批判了故夫薄情无义的行为,而且进一步深化了主题。

    D.《上山采蘼芜》与《孔雀东南飞》都揭露了封建意识和封建婚姻制度的罪恶。《上山采蘼芜》悲痛哀绝,《孔雀东南飞》哀而不伤,伤而不怨。

    2结合全诗,谈谈本诗在写作上主要有哪些特色。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段,完成各题。

    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而出            缒:用绳子拴着人(或物)从上往下送

    B. 越国以远           鄙:边邑

    C. 又欲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D. 秦以利晋,唯君图之      阙:使……缺,侵损

    2下列选项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壮也  是寡人过也

    B. 还也  失所与

    C. 若亡郑有益于君  朝济夕设版焉

    D. 焉用亡郑陪邻  敢烦执事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B.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C. 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D. 夫人之力不及此

    4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句是(  )

    A. 秦晋围郑的原因有二:一是郑“无礼于晋”,二是郑“贰于楚”。

    B. 从烛之武对形势的分析中可知,晋国的实力与秦国的实力不相上下。

    C. “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从反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D. 本文层层深入、步步紧逼,首尾叙事文字简洁,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

    5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不阙秦,将焉取之?

    (2)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列材料,按要求写作。

    把握那许许多多的一刻吧,你会发现自己又多了一份份,又上了一个个人生的新台阶!努力把握吧,努力把握那些令人兴奋、激动的一刻吧,你会有一个美好的人生。

      请以“把握那一刻”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