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成语运用正确的两项是( )( )
A. 做学问贵深,譬如挖井,深了才有泉水,学问深了才能左右逢源,得心应手;不然,浅尝辄止,挖井不及水,终是废井,而无所用。
B. 现在的年轻人耳朵里总是喜欢塞着耳机,震耳欲聋的音乐使其无法听到外界,导致有的人在过马路时,面对汽车的喇叭提示声也是充耳不闻。
C. 《人民的名义》凭借“正剧萌化”和“良心精作”达到了真正万人空巷的奇观,最高收视率破8,刷新了2011年以来的国产剧收视纪录,堪称罕见。
D. “汉字守护人”杜道生先生是中国著名的文字家、语言家、音韵家,虽历经百年沧桑,最终登上学术顶峰,但依然不失箪食瓢饮的学者本色。
E. 这一带受衡水湖的影响,文风颇盛,耕读为重,便被当地文人演绎成了北诗村、南诗村,给几座村庄平添了些许温情蜜意。
2、在下面一段话的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通常富有考据癖的学者有时会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化学专家,把菜的来源、成分和烹调方法研究得 之后,便 ,不肯染指。而我对于考据家的 虽然十分敬佩,但我认为最要紧的事还是要伸箸,用口 它们的滋味。
A.井井有条 袖手旁观 苦心经营 领会 B.有条有理 袖手旁观 苦心孤诣 领略
C.有条有理 作壁上观 苦心经营 领略 D.井井有条 作壁上观 苦心孤诣 领会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 “善才“是唐代对琵琶师的统称,“鸡人”指宫中掌管时间的卫士,“优”的本义指表演乐舞、杂戏的艺人。
B. “今所谓慧空禅院者,褒之庐冢也。” “庐冢”,也叫庐墓,指古人在服丧期间,为守护父母或师长坟墓所盖的房舍。
C. “青衿”,是周代读书人的服装,代指有学问的人;解褐,脱去粗布衣服,喻入任为官。“舍簪笏于百龄”,“簪笏”,束发戴冠用来固定帽子的东西。
D. “顿首”,古时一种拜礼,为“九拜”之一,俗称叩头。行礼时,头碰地即起。也常用于书信、表奏的首尾,表示恭敬。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他本是一个勤奋的学生,自从与几个无所事事的青年结识,熏陶渐染,开始沉迷网络,经常逃课。
②登上天梯峰,灵山之美尽收眼底,一山一水,一峰一石,都让人流连忘返。大自然的神工鬼斧,真是令人无比惊叹。
③对于较为次要的历史人物,如五代吴越王钱,林教授也能要言不烦地评价其在中国历史上的作用。
④这“凸”“凹”历来用的人最少,如今直用作轩馆之名,更觉新鲜,不落窠臼。
⑤他把自己关在书房,夜以继日,手不释卷,终于完成了这篇10万余字的小说。
⑥弘一法师曾说:“不为自己求安乐,但愿众生得离苦。”其光风霁月的怀抱令人钦佩。
A. ①②⑤ B. ①④⑥ C. ②③⑤ D. ③④⑥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李鸿章主张大清国参与世界商品经济往来,利用双边贸易富强自己,制约敌人,这样的认识在当时可谓空谷足音。
B. 日本与中国有绕不开的历史恩怨,又不能从日美同盟中脱身。它可以羡慕的对象是印度,因为印度能够做到在中美之间左支右绌。
C. 许多学者质疑蔺相如“完璧归赵”的具体做法,如明人王世贞就认为蔺相如是个冒险主义者,其成功不足为训,实乃“天曲全之”。
D. 以每个人分发一百元然后遣散的方式来应付民工集中追索欠款,这种作为只能是扬汤止沸,对解决问题毫无帮助。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蘑菇圈(节选)
阿来
蘑菇季快结束的时候,阿妈斯烱拿起手机,她想要给做州长的儿子胆巴打个电话。
她要告诉儿子,自己老了,腿不行了,明年不能再上山到自己的蘑菇圈跟前去了。
……
第二天,丹雅就上门了。
丹雅带了好多好吃的东西,阿妈斯烱,我替胆巴哥哥看望你老人家来了。胆巴哥哥让我把你送到他那里去。
阿妈斯烱说,我哪里也不去,我只是再也不能去找我的蘑菇圈了。
丹雅说,那么让我替你来照顾那些蘑菇吧。
阿妈斯烱说,你怎么知道如何照顾那些蘑菇?你不会!
丹雅说,我会!不就是坐在它们身边,看它们如何从地下钻出来,就是耐心地看着它们慢慢现身吗?
阿妈斯烱说,哦,你不知道,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我知道,不就是看着它们出土的时候,嘴里不停地喃喃自语吗?
阿妈斯烱说,天哪,你怎么可能知道!
丹雅说,科技,你老人家明白吗?科学技术让我们知道所有我们想知道的事情。
阿妈斯烱说,你不可能知道。
丹雅问她,你想不想知道自己在蘑菇圈里的样子?
阿妈斯烱没有言语。
丹雅从包里拿出一台小摄像机,放在阿妈斯烱跟前。一按开关,那个监视屏上显出一片幽蓝。然后,阿妈斯烱的蘑菇圈在画面中出现了。先是一些模糊的影像。树,树间晃动的太阳光斑,然后,树下潮润的地面清晰地显现,枯叶,稀疏的草棵,苔藓,盘曲裸露的树根。阿妈斯烱认出来了,这的确是她的蘑菇圈。那块紧靠着最大栎树干的岩石,表面的苔藓因为她常常坐在上面而有些枯黄,现在,那个石头空着。一只鸟停在一只蘑菇上,它啄食几口,又抬起头来警觉地张望四周,又赶紧啄食几口。如是几次,那只鸟振翅飞走了。那只蘑菇的菌伞被啄去了一小半。
丹雅说,阿妈斯烱你眼神不好啊,这么大朵的蘑菇都没有采到。她指着画面,这里,这里,这么多蘑菇都没有看到,留给了野鸟。
阿妈斯烱微笑,那是我留给它们的。山上的东西,人要吃,鸟也要吃。
下一段视频中,阿妈斯烱出现了。那是雨后,树叶湿淋淋的。风吹过,树叶上的水滴簌簌落下。阿妈斯烱坐在石头上,一脸慈爱的表情,在她身子的四周,都是雨后刚出土的松茸。镜头中,阿妈斯烱无声地动着嘴巴,那是她在跟这些蘑菇说话。她说了许久的话。周围的蘑菇更多,更大了。她开始采摘,带着珍重的表情,小心翼翼地下手,把采摘下来的蘑菇轻手轻脚地装进筐里。临走,还用树叶和苔藓把那些刚刚露头的小蘑菇掩盖起来。
看着这些画面,阿妈斯烱出声了,她说,可爱的可爱的,可怜的可怜的这些小东西,这些小精灵。她说,你们这些可怜的可爱的小东西,阿妈斯烱不能再上山去看你们了。
丹雅说,胆巴工作忙,又是维稳,又是牧民定居,他接了你电话马上就让我来看你。
阿妈斯烱回过神来,问,咦!我的蘑菇圈怎么让你看见了?丹雅并不回答。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烱,公司怎么在阿妈斯烱随身的东西上装了GPS,定位了她的秘密。她也不会告诉阿妈斯烱,定位后,公司又在蘑菇圈安装了自然保护区用于拍摄野生动物的摄像机,只要有活物出现在镜头范围内,摄像机就会自动开始工作。
阿妈斯烱明白过来,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你们找到我的蘑菇圈了!
如今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是找不到的,阿妈斯烱,我们找到了。
阿妈斯烱心头溅起一点愤怒的火星,但那些火星刚刚闪出一点光亮就熄灭了。接踵而至的情绪也不是悲伤,而是面对一个完全陌生的世界那种空洞的迷茫。她不说话,也说不出什么话来。
只有丹雅在跟她说话。
丹雅说,我的公司不会动你那些蘑菇的,那些蘑菇换来的钱对我们公司没有什么用处。
丹雅说,我的公司只是借用一下你磨菇圈中的这些影像,让人们看到我们野外培植松茸成功,让他们看到野生状态下我公司种植的松茸怎样生长。
阿妈斯烱抬起头来,她的眼睛里失去了往日的亮光,她问,是为什么?
丹雅说,阿妈斯烱,为了钱。那些人看到蘑菇如此生长,他们就会给我们很多很多钱。
阿妈斯烱还是固执地问,为什么?
丹雅明白过来,阿妈斯烱是问她为什么一定要打她蘑菇圈的主意。
丹雅的回答依然如故,阿妈斯烱,钱,为了钱,为了很多很多的钱。
阿妈斯烱把手机递到丹雅手上,我要给胆巴打个电话。
丹雅打通了胆巴的电话,阿妈斯烱劈头就说,我的蘑菇圈没有了。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电话里的胆巴说,过几天,我请假来接你。
过几天,胆巴没有来接她。
胆巴直到冬天,最早的雪下来的时候,才回到机村来接她。离开村子的时候,汽车缓缓开动,车轮压得路上的雪咕咕作响。阿妈斯烱突然开口,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胆巴搂住母亲的肩头,阿妈斯烱,你不要伤心。
阿妈斯烱说,儿子啊,我老了我不伤心,只是我的蘑菇圈没有了。
[注]蘑菇圈:阿妈斯烱偶然在深山里发现的蘑菇源,传说圈里的蘑菇是山里所有同类蘑菇的起源。蘑菇是一切菌类的总称,松茸是其中的一种。
【1】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蘑菇圈”贯穿全文始终,具有深层次的寓意,对表达文章的主旨有重要作用。
B.小说中阿妈斯烱对待蘑菇的言行,表现了出她对生养她的大自然的爱和敬意。
C.丹雅千方百计地找到蘑菇圈,阿妈斯烱得知后先是震惊、愤怒,然后就释然了。
D.视频中的环境描写部分,多用短句,在写实的基础上,又带有明显的抒情意味。
【2】选文是怎样叙述阿妈斯烱与蘑菇圈的故事?这样写有什么好处?请简要分析。
【3】“我的蘑菇圈没有了”这句话既是理解阿妈斯烱的关键,也是理解小说主旨的关键,请结合文本分析。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小石潭记》中作者因地理环境而心感忧伤凄凉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杜牧在《阿旁宫赋》中用互文的方法写六国宝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 。
8、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希望后主不要看轻自己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
(2)《琵琶行》中,白居易被贬江州,卧病浔阳,听不到丝竹之声,早晚间只听到“________________”,虽然有一些山歌村笛i,却“____________”。
(3)苏轼在《赤壁赋》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侧面写出洞箫声的吹奏效果和魅力。
9、在横线处填写作品原句。
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荀子·劝学》)
② 陛下亦宜自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深追先帝遗诏。 (诸葛亮《出师表》)
③ 虽无丝竹管弦之盛,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王羲之《兰亭集序》)
④ _____________,首身离兮心不惩。诚既勇兮又以武,_______________。(屈原《国殇》)
⑤ 细草微风岸,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月涌大江流。 (杜甫《旅夜书怀》)
⑥ 四十三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明白己即使被肢解,也不会改变志向的两句“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以粗俗的乡野音乐来反衬琵琶女技艺高超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
(3)《出师表》中,诸葛亮用“_________,__________”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
11、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子曰:“______________,小人比而不周。”
子曰:“君子喻于义,______________。”(《论语》)
(2)静言思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老使我怨。(《诗经·氓》)
(3)___________,尘埃也,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4)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5)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题西林壁》)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李白善用衬托和夸张地手法来营造雄奇磅礴的气势,《蜀道难》中用鸟兽来衬托蜀道高峻难行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
(2)杜甫晚年漂泊异乡,身体多病且孤苦无依,《登高》一诗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直接描述了他这种境况。
(3)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小与大的对比来表现个人的渺小。
13、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小题。
和郭主簿(其二)
陶渊明
和泽①周三春,清凉素秋节。
露凝无游氛②,天高肃景澈。
陵岑耸逸峰,遥瞻皆奇绝。
芳菊开林耀,青松冠岩列。
怀此贞秀姿,卓为霜下杰。
衔觞念幽人,千载抚③尔诀。
检素不获展,厌厌⑤竟良月⑥。
(注)此诗大致作于诗人正式归隐之前。①和泽:雨水和顺。②游氛:漂游的云气。③抚:保持。④检素:检点素志。⑤厌厌:同“恹恹”。⑥良月:指十月。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本诗写秋景,首句却写春雨之多,遍及整个春季,把多雨的春和肃爽的秋作对比
B. 诗歌用“素”“凝”“肃”三字把秋天的色彩、温度、肃清表现得淋漓尽致。
C. “陵岑”以下四句,远近结合,声色结合,描绘了一幅灿烂奇绝的秋景图。
D. 这首诗在景物的写实中兼用比喻象征手法,寄寓着作者强烈的主观情感。
【2】诗人“念幽人”的原因是什么?请结合诗句进行简要概述。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姜曰广传
王夫之
姜曰广,字居之,江西南昌人。举万历己未进士,文望丰采,为东南冠。选庶吉士,改编修。
天启六年,充册封正使,封朝鲜国王。便阅海上情形,按毛文龙功次虚实,核海师,备得要领。未几,以忤魏忠贤,闲住。崇祯初,起擢左春坊左谕德,顾以清贞不附时局,为温、周所抑,不登大用。崇祯三年,典南京乡试,甄别典雅,得士尤盛。崇祯十七年,以詹事掌南京翰林院事,与迎圣安皇帝,拜东阁大学士、礼部尚书,与史可法、高弘图为南中三贤相,天下翕然望之。
时大铖初入,士英宠威尚浅,曰广虽见沮忌,犹得稍有建明,引荐黄道周、陈子壮、华允诚辈,咸得召命。左良玉驻武昌,缮兵辑民,思有以自效;皖抚袁继咸联江、楚,系上游重望,皆倚重曰广协心戮力。会巡按湖广御史黄澍自楚入见,请召对,面纠马士英奸贪误国。士英益疑曰广与良玉、澍排己,凡用舍进退,皆以内降行己志,尽削阁权。曰广归,士英乃与王铎尽翻钦案,引匪人,逐正士,鬻官爵,隳边防。天下闻之,无不知其不能旦夕延矣。
未几,清兵逼南昌,巡抚旷昭走。曰广避居山中,清将吏累招请,不应。已而金声桓、王得仁屯南昌,素知曰广德望,阳招而阴纵之。曰广以是得全,阴结抚、赣义勇,思间道入闽、粤,未及行。俄而声桓反正,不知朝廷所在,无所禀重,乃迎曰广居南昌,镇抚士民。曰广以清望为声桓推重,然声桓拥重兵,以反正功自大,爵上公,亦赐便宜,遂专制生杀,不听命于曰广。曰广称疾,不视事。
永历二年秋,敕召曰广陛见,声桓逊辞留之。曰广既久引疾,不能一旦去,逗留间,清兵大集,围南昌。曰广起,与声桓分堙而守。顾曰广所联络义兵,皆已解散,又素无权藉,虽旦夕乘城,不能有所指麾。冬十月,刺血拜表乞援,朝廷无以应。又驰檄何腾蛟求救,腾蛟以衡、长未下,趑趄不进。城将陷,抚州门启,清兵故开一面,听城中溃散。或劝曰广出奔,曰广曰:“吾今日不死,尚何待!”闭门引吭而薨。事闻,赠进贤伯,谥文忠。
(选自《永历实录》,有删节)
【1】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典南京乡试 典:主管
B.鬻官爵,隳边防 隳:破坏
C.阳招而阴纵之 阳:正派的
D.虽旦夕乘城 乘:登上
【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万历年间,姜曰广在东南一带有声望,首屈一指。天启时出使朝鲜,崭露头角。
B.姜曰广因抵触魏忠贤,罢官赋闲在家。崇祯年间,重新起用,受到人们一致敬仰。
C.担任台臣期间,姜曰广被马士英猜忌,无法施展抱负有所作为,于是告老还乡。
D.金声桓借姜曰广的声望安抚士民,但他自矜功高,刚愎自用,不听取姜曰广意见。
【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便阅海上情形,按毛文龙功次虚实,核海师,备得要领。
(2)士英益疑曰广与良玉、澍排己,凡用舍进退,皆以内降行己志,尽削阁权。
【4】文中姜曰广为官品质有哪些?请简要概括。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下“必读书目”“年度好书”等书单应接不暇,《晓松奇谈》《开卷八分钟》之类的文化节目颇有市场。文化偶像们一方面凭借影响力主导着受众的阅读取向,一方面把阅读体验用浅显的方式传递给受众。只不过,房子可以住二手的、车子可以开二手的、甚至衣服也可以穿二手的,可是在读书这件事上,“二手阅读”真的好吗?
对于这个问题,你如何看待?
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