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阅读下面的文字。
口罩、消毒纸巾、中药、防疫手册……连日来,不少海外留学生收到一份来自中国驻外使领馆的特殊礼物——“健康包”。小小包裹,传递着关爱。全球疫情加速蔓延,祖国时刻牵挂着海外同胞的安危。
以下最合适作为上面这则短通讯标题的一项是( )。
A.千里同好,坚于金石。
B.同气连枝,珍重待春风。
C.道不远人,人无异国。
D.千里不辞路远,时光早晚到天涯。
2、对下面一段文字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蜀地的韦庄穷困时,写过一篇文字较为通俗的《秦妇吟》,为众人传诵。待到他显达之后,不但不肯编入自己集中,甚至连别人的抄本也想方设法毁灭。但到了清朝末年,又从敦煌洞窟掘出了这诗的抄本,可见韦庄白用心机了,然而那苦心却也还可以想见。
A. 人显达后总想擦除穷困时的痕迹。
B. 一个人过去的经历是无法抹去的。
C. 自以为是的删除过往是白用心机。
D. 历史总会还原一些被掩藏的真相。
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在中国文学批评史这门学科的草创时期,史料的搜集和整理显得尤为重要,也格外困难,这就长期要求研究者坚持,并且能去粗取精。
B. 在具体的材料辨析过程中,他总是本着由考订而史述、由史述而论断仔细研究,以小见大,从现象看本质,写了饮誉世界的论著。
C. 杜甫被人称为诗圣,他始终以悲悯的情怀,注视、关心、反映祖国和人民命运,和李白的浪漫主义精神是相反而又相成的。
D. 桐城派的义法是应封建社会的政治需要而产生的,随着封建社会的逐步解体,打破桐城派义法的枷锁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A.在中国共产党第95个生日即将来临之际,我校举办了演讲比赛。在比赛中,各位选手激情四射,感情饱满,巧舌如簧,给师生们留下深刻的印象。
B.近日,调查机构发布了针对家庭用户的一份调查报告,报告显示,用户对于WiFi的需求与日俱增,已经高居第二位,甚至超过了对电视等的需求。
C.在公共场合,如果你遇到有人需要帮助,你是无动于衷,还是伸出援手?对于有良知的人来说,应该是毫不犹豫选择后者。
D.对于困扰我多年的一个问题,一位老农看似无心地回答却让我有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看来我对生活理解还是肤浅的。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方面的改革是“五位一体”的综合改革,特别是经济、政治领域入木三分的改革力度无一不与民生、公平息息相关。
②近年来发生的长跑猝死的案例,让一些学校在校园体育比赛中,取消了长跑项目。而学校这种投鼠忌器的心理,将随着新体育工作标准的出台而改变。
③我们希望通过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以法律来促进“好人有好报”价值观的弘扬,让社会道德回归自然,使互帮互爱的社会主义新风尚蔚然成风。
④当前,有些人为了解决暂时的资金短缺问题,经常通过一些非法渠道来借取高利贷,这种火中取栗的错误做法,往往会给自己带来许多的麻烦。
⑤传统的“大众文艺”除了发表在期刊上、印刷成图书的小说之外,还有戏曲、歌曲、相声、小品、舞蹈、杂技、评书、器乐……汗牛充栋,罗列不尽。
⑥有些电影的制片方与发行方对人们在社交媒体上“拒绝3D,请给喜欢2D电影的观众一次机会,让我们好好地看场电影”的呼吁置若罔闻,一味追求3D模式。
A. ①④⑥ B. ②③⑥ C. ①②⑤ D. ③④⑥
6、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各题。
喜欢读沈从文
①沈从文说:“美,总不免有时叫人伤心。”这也许是他的由衷之言。他一生的命运,均与美的追求相关,为了这种追求,他付出了艰苦的努力。
②正是为了追求美,他自湘西凤凰古城走出,一无学历,二无靠山,三无显赫声名,只身闯入陌生的北平古城。那年他20岁,住在湖南会馆的一间潮湿小屋中,冬日严寒,他用冻肿的手写小说。这时候,一个陌生人走了进来:“找沈从文。”“哎呀,你就是,原来这么小。”这人是郁达夫。因为看过报上他的文章,特来看他的。郁先生领他去餐馆吃了“葱炒羊肉片”,回来,将一条浅灰色羊毛围巾和吃饭后找回的三元二毛几分零钱留给了他。沈从文感动得“伏在桌上哭了起来”。
③这个小故事得自黄永玉先生的一篇文章,它深深感动了我,为我揭开了“一个只读过小学的人,竟成了一个大作家”这奇迹的序幕,也使我窥见了他善良温和品格的影子,以及老一辈作家对待后来者深情关怀的感人细节。而沈从文在成为“大作家”之后,对待后来者,对待每一个年轻人,包括素不相识来访者的那种平易近人、体贴入微的亲切与慈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的。
④对此,我有亲身体验。
⑤那是1981年5月,我去北京为《海鸥》月刊约稿,拜访几位曾在青岛住过的老作家,其中便有沈老。没有人引荐,事前无约定,便贸然叩开他的门。那是他新迁去的居所,并不宽绰,小小的厅,摆着张方桌,他正坐在桌边埋头写什么,原来,是为湖南人民出版社即将出版的小说、散文选写序。我和同去的刘禹轩兄坐在方桌两侧,听他侃侃而谈。他夫人张兆和沏来了清茶,那茶壶很讲究,与桌上小小的烟灰缸同样精致。这时候,他已高龄,白发稀疏,脸面红润,神采奕奕。除了说明来意,我们几乎没提什么话题,他却滔滔不绝,谈锋甚健。一口湘音,细而快,许多话是听不懂的。但是他那热情,那喜悦感,那亲切如对老友的情绪深深打动了我。这哪像是对素不相识的陌生人,简直像是对久别重逢的老友或亲人。当谈到白先勇、金介甫,他站起身来,走到墙边,指着壁上悬挂的他与白先勇一起照的相,喜悦欣慰之情溢于言表。外界有人说,他改行做文物研究是出于自愿,仿佛他对被切断了创作生涯毫不介意似的,从他的这种情绪可以看出,完全不是这么回事,只由于他是个心地宽宏、性格温和的人,把一种痛苦藏在内心,从不诉之于牢骚,只是独自默默忍受罢了。
⑥沈从文是位多产作家,多产而优质。他的每一篇作品都要经过反复修改,一丝不苟。他的小说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情境优美,语言讲究,完全可以作为散文来欣赏,代表作《边城》便有很浓的诗意。欣赏他的作品,我以为可把握的两点是:内容上,如他自己所说:“我只想造希腊神庙,……这神庙供奉的是‘人性’。”形式上呢,则是诗意美的追求。“有诗意还是没有诗意,这是沈先生评价一切人和事物的唯一标准。”这是他的学生汪曾祺先生说的。
⑦我读得较多的是他的散文。《从文自传》《湘西散记》《湘西》这些散文集子,都是以他家乡风土人情为背景而创作的,以他童年、少年时代的生活经历为题材。汪曾祺说:“沈从文是一个风景画大师,一个横绝一代、无与伦比的风景画家。”这个评价毫不过分,风景,尤其是水边风景,是他最拿手的。他自己也说,他的最好的作品都是在水边写的,却又不限于此。由于他习惯于什么都去看看,要在平平常常的生活里看到它的美,它的诗意。他的散文中有着底层人民的情感与生活细节,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况味。《从文自传》就不仅是他的个人经历,而且是湘西一带人民生活的真实写照,细致、生动、质朴、感人。
⑧在他被夺去了那天才的笔,寂寞多年之后,在他过完了追求美的一生,悄然离世之后,我意外地读到他的一些书信,这便是他夫人和儿子编选出版的《从文家书》。从书信中,我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感受到他那赤子之心的人格美。下面这段话摘自1938年他从昆明写给夫人的信:
⑨“夜已沉静,然而并不沉静,雨很大,打在瓦上和院中竹子上。电闪极白,接着是一个比一个强的炸雷声,在左边右边,各处响着,房子微微震动着,稍微有点疲倦,有点冷,有点原始的恐怖。我想起数千年前人住在洞穴里,睡在洞中一隅听雷声轰响时所引起的情绪,同时也想起现代人在另外一种人为的巨雷响声中所引起的情绪,我觉得很感动。唉,人生,这宏大声音,令人对历史感到悲哀,因为它正在重造历史。”
⑩我还想抄下《湘行书简》中的一段文字:
⑾“我轻轻地叹息了好些次。山头夕阳极感动我,水底各色圆石也极感动我,我心中似乎毫无什么渣滓,透明烛照,对河水,对夕阳,对拉船人同船,皆那么爱着,十分温暖地爱着……我看到小小渔船载了它的黑色鸬鹚向下流缓缓划去,看到石滩上拉船人的姿势,我皆异常感动且异常爱他们……不知为什么,我感动得很!我希望活得长一点,同时把生活完全发展到我自己这份工作上来,我会用我自己的力量,为所谓人生,解释得比任何人皆庄严些与透入些……”
⑿这便是沈从文,这才是沈从文。他的敏感和感动,是他身上最闪光的亮点,是他的人格美之所在,也是最值得我学习的方面,远远超过他作品的文字之美。
(取材于耿林莽的同名文章)
【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由衷”解释为“发自肺腑的”,表现了沈从文在经历了坎坷之后对美的深刻认识。
B. “贸然”解释为“轻率地,不加考虑地”,写出了作者拜访沈从文时的莽撞与无礼。
C. “侃侃而谈”解释为“从容不迫地说话”,表现出沈从文对文学创作事业的热爱。
D. “悄然”解释为“寂静无声地”,表达了作者对一代文坛巨匠离世的怜惜与哀痛。
【2】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 第②段插叙郁达夫请沈从文吃饭一事,意在表明文学前辈对后来者的深切关怀。
B. 第⑦段写到沈从文的散文像一幅幅风景画,主要原因是他的家乡山水十分秀丽。
C. 第⑿段表达了作者对沈从文人格之美的充分肯定,以及对其文字平淡无奇的惋惜。
D. 文中两次引用汪曾祺的话,侧面突出了沈从文对自然风景中蕴含的诗意美的热爱。
【3】文章第⑧段中写到作者从沈从文的书信中“读到了一些更为感人、自然的优美散文”,请从“感人”“自然”这两个角度,赏析第⑨段的内容。
【4】文章题目为《喜欢读沈从文》,结合整篇文章,说说作者都“读”出了哪些内容。
【5】作者评价沈从文的小说有“很浓的诗意”。你如何理解小说的“诗意”?请结合沈从文的《边城》或其他作家的小说,谈谈你的理解。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逍遥游》中,庄子认为列子虽免于步行,但还不是“逍遥游”,因为他“_______”;只有顺应宇宙万物的规律而“_______”,遨游于无穷的境域,才真正达到了“逍遥游”的境界。
(2)苏轼《赤壁赋》中“_______”一句,盛赞曹操文韬武略的英雄气概,但这样的英雄也早已消逝;“_______”一句,便是直抒胸臆,悲叹人生短暂。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____,____”两句,由外在形象渗透到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壮志难酬的词人形象。
8、补写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王国维曾言,一切景语皆情语。的确,在古诗词中景情两者关系密切,在《诗经·氓》中“①__________,②__________”,以桑叶比兴两句,写出女子容颜亮丽时沉浸于美好爱情的幸福;在《沁园春·长沙》中“③__________,④__________,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用天空、水底生灵自由生活的三句,来表达词人对自由解放的向往与追求;在《归园田居》中⑤__________,池鱼思故渊”,陶渊明用鸟、鱼自比,表达思归田园的迫切心情。
9、补写出下列句于中的空缺部分。
(1)在《赤壁赋》中,苏轼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概括了曹操能文能武的英雄豪迈气概。
(2)刘禹锡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用“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运用典故,表达了自己怀念故友的感情,同时也暗示了自己因世事变迁而惆怅的心情。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孟子认为一个国家如果“__________ ,__________”就会有覆灭的危险。
(2)苟子在《劝学》中以螃蟹作反例,它虽有六跪和二整,然“_________”,只因“_________”,阐明学习必须专心致志,才能获得成功的道理。
(3)杜甫的《登高》中“ _________,_________”两句用落叶和江水,描绘出一幅寂寥空阔的画面。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⑴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⑵《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__________”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___”,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⑶王安石《登飞来峰》中通过虚写在高塔上见到辉煌景象来言志的一句是 “_________”,表现诗人在政治上高瞻远瞩、不惧奸邪的勇气和决心的一句是“__________”。
⑷苏轼在《赤壁赋》提出与“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相对的观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⑸《氓》中与“青梅竹马”意境相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⑹荀子在《劝学》认为人的知识、道德、才能是后天不断广泛学习改造获得的。“金”要锋利,需“就砺”;人要改造成为“____________”的君子,就要“____________”,可见,学习的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⑺欧阳修《醉翁亭记》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对偶句式,描绘出两幅对比鲜明的山间朝暮之景的画面。
⑻曹操《观沧海》中提及诗歌作用的句子是“____________。”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达自己孤独失意、走投无路的现实处境的句子是:______, _____。
(2)《曹刿论战》中,阐述“逐齐师”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后面各题。
太常引 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辛弃疾
一轮秋影转金波,飞镜又重磨。把酒问姮娥:被白发欺人奈何!
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注:本词约作于宋孝宗淳熙元年(1174),作者此时在建康(今南京)江东安抚司参议任上。这时作者南归已整整十二年了。为了收复中原,作者曾多次上书,力主抗金,收复中原。
【1】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
A. 《太常引》,词牌名。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光无限,词人诗兴大发,挥笔写下这首词,来抒发自己内心的情怀。
B. “金波”指月亮金色的光波,“飞镜又重磨”是说月亮像新磨过的铜镜一样明亮。这两句都采用借代的手法写出月的特点。
C. 这首词的上片,词人巧妙地运用神话传说构成一种超现实的艺术境界,借以表达自己的政治理想和阴暗的政治现实的矛盾。
D. “被白发欺人奈何”这句采用拟人手法,说嫦娥白发苍苍怎么还欺负我?表达了自己虚度光阴,不能实现理想的痛苦。
E. 词的下片想象更加离奇,更加远离尘世,更强烈地表达了自己反对妥协投降、立志收复中原失土的政治理想。
【2】“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这句很精彩,请赏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赵憬,字退翁,渭州陇西人。曾祖仁本,仕为礼部侍郎,同东西台三品。憬志行峻洁,不自炫贾。宝应中,方营泰、建二陵,用度广,又吐蕃盗边,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湖南观察使李承表憬自副。承卒,遂代之。召还,阖门不与人交。贞元中,咸安公主降回纥,诏关播为使,而憬以御史中丞副之。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使未还,尚书左丞缺,帝曰:“赵憬堪此。” 考功岁终,请如至德故事课殿最,憬自言荐果州刺史韦证,以贪败,请降考。校考使刘滋谓憬知过,更以考升。窦参当国,欲抑为刺史,帝不许。参罢,进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与陆贽同辅政。贽于裁决少所让,又徙憬门下侍郎,由是不平,自以不任职,数称疾。时杜黄裳遭阉人谗诋,穆赞、韦武、李宣、卢云等为裴延龄构摈,势危甚。憬救护申解,皆得免。初贽约共执退延龄及对贽极言其奸帝色变憬不为助遂罢贽乃始当国。憬精治道,常以国本在选贤、节用、薄赋敛、宽刑罚,恳恳为天子言之。议籓府官属,曰:“诸使辟署,务得才以重府望,能否已试,则引而置之朝,无俾久滞。”帝皆然之,下诏褒誉。辅政五年,卒,年六十一。其息上卒时稿奏,帝悼惜之。赠太子太傅,谥曰贞宪。憬性清约,位台宰,而第室童获犹儒先生家也。得禀入,先建家庙,而竟不营产。其镇湖南也,令孤峘、崔儆并为部刺史,不守法,憬以正弹治之,皆遣客暴憬失于朝。及为相,乃擢儆自大理卿为尚书右丞,峘方贬衢州别驾,引为吉州刺史,人以为贤。
选自《新唐书•赵憬传》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初/贽约共执退延龄/及对/贽极言其奸/帝色变/憬不为/助遂罢贽/乃始当国/
B.初/贽约共执退延龄/及对贽/极言其奸/帝色变/憬不为助/遂罢贽/乃始当国/
C.初/贽约共执退延龄/及对/贽极言其奸/帝色变/憬不为助/遂罢贽/乃始当国/
D.初/贽约共执退延龄/及对贽/极言其奸/帝色变/憬不为/助遂罢贽/乃始当国/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品,文中指官员的某个等级。古代把主要官职分为九等,从最高一品到最低九品。
B.吐著,古代藏族在青藏高原建立的政权。唐朝时,与唐频繁通使,经济文化关系密切。
C.赠,文中指赠官。赠官是古代中国的政治行为,意为给已死的官吏或其先辈追封官爵。
D.家庙,即祖庙,是古代祭祀祖先的活动场所,古代的普通家庭和有官爵者都建有家庙。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赵憬深得信任,考绩优良。他被皇帝点名担任要职;年终评定考核等级,他因有贪污嫌疑,请求降级,但有关官员还是提升了他的考核等级。
B.赵憬遭到排挤,愤愤不平。窦参想把赵憬贬为制史。皇帝没有答应,赵憬与陆贽共事,陆贽比较强势。把赵憬调职,赵憬感到不平,多次称病。
C.赵憬精通治理,积极进言。他精通为政之道,认为国家的根本在于选贤、节用等;他上奏皇帝,要重视选用贤人,不要耽搁人才,得到皇帝嘉奖。
D.赵憬清廉节俭,为人宽容。他身居高位,但不讲求排场,不置产业,他跟令孤峘、崔儆有过节,后来却不顾前嫌,先后提拔了这两个人。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仅语。
(1)天下荐饥,憬褐衣上疏,请杀礼从俭,士林叹美。
(2)向时使者多私赍,以市马规利入,独憬不然。
15、从下面两个题目中任选一题,按要求作答。不少于800字。
①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以上是王国维《人间词话》中的一则文字,论述了诗人观察和表现宇宙人生的态度和方法。其实,这则文字所含的思想,对我们为文、处事、做人及观赏自然、认识社会都有启发。
请以“入与出”为题,写一篇议论文。要求:观点明确,论据恰当充实,论证合理。
②“无穷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无论何时,鲁迅先生这句话都能拨动人们的心弦。
请以“远方”为题,写一篇记叙文。要求:思想健康,内容充实,感情真挚,运用记叙、描写和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