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阿坝州2025学年度第一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诗经·七月》:“七月流火,九月授衣。”七月相当于公历的八月,流火是说大火星的位置已由中天逐渐西降,表明暑气已退。

    B.《逍遥游》中,“适莽苍者,三餐而反”中的“三餐”指的是一天。而“旬有五日而后反”中一“旬”是十天。

    C.“布衣之交尚不相欺”中的“布衣”指麻布衣服,代指老百姓,在古文中黎首、黔首、黎民、庶民、孤、孺人都有百姓的意思。

    D.“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修禊事也”中,“禊”是古代的一种祭礼,古时以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修禊日。“禊事”是古代的一种风俗,三月三日人们到山上洗濯,嬉游,以祈福消灾。

  • 2、对下列语段主要内容,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创作一件山水盆景等于画一幅山水画。一丘一壑,一草一木,都要有章法,合事理。山势的来龙去脉,起承转合和层次结构,树木的生相、穿插、俯仰和顾盼,皆应顺乎自然之理。因此,在创作过程中,布山形,分石脉,置路弯,安坡脚,配植物,点茅舍,都要“讲理”,都要“合理”。

    A.山水盆景创作等同于山水画创作。

    B.山水盆景创作必须符合自然之理。

    C.山水盆景创作必须讲求一定章法。

    D.山水盆景和山水画创作原理相通。

  • 3、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句子,恰当的一项是

    据说,人若从山顶往下滑,_________;沙粒随人流动,又说,________;________。鸣沙山因此得名。

    ①脚下的沙子会呜呜作响   ②轻风吹拂时,又似管弦丝竹

    ③发出鼓乐般的隆隆声响   ④狂风起时,沙山会发出巨大的响声

    A. ①②④③   B. ③①②④   C. ①③④②   D. ③④②①

  •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在“新时代”三个字背后,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所走过的雄关漫道,是一段波澜壮阔的现代化进程,是整个国家沸反盈天的巨变和进步。

    ②我跟他认识也有几年了,但除了见面点头,几句寒暄,就没有别的,因此至今还是白头如新

    ③他又一次求职失败,不由得想起长辈平时的谆谆教诲,他全当作秋风过耳,如今身无长技,后悔莫及。

    ④在投资主体杂乱且大多缺乏专业性、只顾着追逐短期利益的市场环境下,缺乏定力者很容易春风化雨,成为垃圾剧作的生产销售者。

    ⑤正是因为这些诙谐可爱、不同于“文以载道”和“九宫格”的文风和字体,才有了中国文艺史的包罗万象,蔚为大观

    ⑥在中国影视产业迅猛发展的过程中,浮躁浅薄的创作风气也逐渐滋生成长起来,所生产出来的影视作品鱼龙混杂,既有精品,也不乏低劣之作。

    A. ②③⑥   B. ①②⑤   C. ①④⑥   D. ①③⑤

  • 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欣赏写景美文的同时,我们很快联想到咏物佳作。景与物有时是难解难分的。物的概念很宽泛,除了人,其他一切①   可以统统称作物, 景物不同于动物,动物不同于植物,景物与植物又有密切关系。有些“物”可总称事物,而某一件又不能等同于事物。③   写人的一部分,如手、脚、衣、饰,到底属于“写人”还是“咏物”?看起来很复杂。④   ,细分是不必要的,文学艺术毕竟不同于其他学问,⑤   从审美出发,于描写对象、方法上大致划分,⑥   赏析,能够意会即可。

    A. 也许 虽然 假使 然而 只须 惠于

    B. 抑或 不过 如果 本来 只有 利于

    C. 或许 但是 倘若 其实 只要 便于

    D. 大抵 可是 若要 但是 无论 利于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做个有“文化”的人

    王开岭

    有知识不等于有文化。文化的用途,不是考试,而是用来生活,是陪你度过整个人生。 有首诗叫《从前慢》,“记得早先少年时,大家诚诚恳恳,说一句,是一句……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锁也好看,钥匙精美有样子,你锁了,人家就懂了。”

    在今天看来,这些令人惊奇的细节叫“美”,叫诗意,但在另一个时间,它就是一种生活方式、一种朴素至简的生活契约,就是“过日子”本身。诗意是后来的事,是光阴让其有了锈迹一样的诗意。作者写它,我们读它,就是温习那份生活,温习其中的那份常识,并向古老的契约和自觉精神致敬。

    其实,这就是文化,文化的背影。 所谓“文化”,在我眼里,即祖祖辈辈积攒的那点家业,即光阴深处的那股静气和定力,即历经淘洗留下的那套规则和标准,即万变不离其宗的那个“宗”。正是这个宗,给我们提供了一种身份认同,没有它,我们不知自己是谁,即没有身世和渊源,即缺少基因支持,即不知“从哪里来,到哪里去”。

    较之俗称的“发展”“前行”,文化即“拖后腿”的那股定力,那具尾巴。它是一种反向力,是一种制约盲目、防止脱缰的力量。汽车有加速和油门系统,更有减速和刹车装置,文化即后者。它类似松鼠的尾巴,拖着你,纠正你,给你压阵。没这尾巴,你的跑、跳、变向、稳定性,都有问题,你会没有前途。文化的特征,一是老,二是慢。老就是古老,它帮我们收藏光阴和记忆。老建筑、老村落、老街区、老字号、线装书、繁体字,长者、古董、碑帖、祠堂、族谱、习俗……都是“老”的载体。然而现在,“老” 的东西太少,超乎寻常的少。我们的很多“老”都是非正常死亡,文革时期的“破旧”“反封”“割资”,把无数的“老”扔进了火堆。如今,城乡乱改造也是个悲剧,很多“古”被篡改或清空。慢,即舒缓、耐心、从容,即对细节的迷恋、对节奏的维系、对秩序的遵循。纸质阅读意味着慢,鸿雁传书意味着慢,笔墨纸砚意味着慢,手工馒头意味着慢,长篇小说意味着慢……现在的问题是太快、太匆忙、太日新月异,来不及停驻,来不及凝神,一切进入了快餐年代。那种慢慢读一本书、慢慢写一封信、 慢慢爱上一个人的生活,正越来越远。

    《从前慢》那首诗,留恋的就是这种生活。留恋,不是折返,不是倒退,而是珍惜,是为一路走来却丢了家传、丢了贵重物而遗憾。

    在一篇文章中,我说:“变和巨变是一种意义,不变和少变也是一种意义,甚至蕴藏巨大的未来价值。”文化就是那种不变和少变的东西,它意味着某种稳定和永恒的指向性。

    现代教育,不仅要培养知识人,还要培养文化人,培养热爱文化且用文化来生活和走路的人。

    如今“国学”盛行,不少小学和幼儿园也开始“诵经”,甚至读了“三字经”,学生就被要求给父母洗脚。须留意的是,我们常借文化消费之名来行知识消费之实,常把文化当文本来传授、当课业来考试。尤要警惕的是,莫把“国学”当教旨,莫把它的全套价值当成严苛的道德律令和训诫。要知道,在现代语境下,国学不需要“立威”,它应该是朴素、简明、温和的,而非深奥严厉、让人生畏的东西,它所有的价值观内容,都应以价值观选项的形象出现在孩子面前,而不再是权威,更非宗教和新意识形态。

    传统文化,应给现代人提供更多的精神舒适性和心灵自由度,而非相反。对于未来世界,朋霍费尔曾预言:“在文化方面,它意味着从报纸和收音机返回书本,从狂热的活动返回从容的闲暇,从放荡挥霍返回冥想回忆,从强烈的感觉返回宁静的思考,从技巧返回艺术,从趋炎附势返回温良谦和,从虚张浮夸返回中庸平和。”

    这是很乐观的憧憬,但愿别辜负它。

    1下列对选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A. 作者认为文化具有稳定和永恒的指向,文化在时间的淘洗中留下万变不离其宗的“宗”,这个宗在发展中蕴藏着巨大的未来价值。

    B. “诗意是后来的事,是光阴让其有了锈迹一样的诗意。”生动地写出了经过时间流逝,过去质朴的生活方式产生了令人惊奇的美.

    C. 国学之所以不需要“立威”,是因为它不同于宗教和意识形态,不需要权威、严厉,它应该给予精神舒适,给予心灵自由。

    D. 本文行文流畅、用语精炼,有的放矢。针对社会上对文化的曲解进行了批评、讽刺,生动形象地阐发了文化的特点,引人深思。

    2文中引用《从前慢》这首诗有何作用?

    3如何做个有“文化”的人?请结合文本简要概括。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诗经·氓》中运用对比的手法集中表现女子对爱情态度专一,而男子却怀有二心的诗句是:________

    (2)《劝学》中用走路从反面设喻,来强调学习重在积累的句子是________

    (3)《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________”两句表达了彼此天各一方,但友谊长存的情怀。

  •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分别从内外两个方面指出一个国家走向灭亡的原因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李白《蜀道难》中“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融会了五丁开山的神话,刻画蜀道的高危难行。

    (3)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当年的遗迹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

  • 9、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舞幽壑之潜蛟,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2)画图省识春风面,_________________。(杜甫《咏怀古迹》)

    (3)______________,芙蓉泣露香兰笑。(李贺《李凭箜篌引》

    (4)__________________,则知明而行无过矣。(荀子《劝学》

    (5)狗吠深巷中,_____________。(陶渊明《归园田居》)

     

  • 10、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_________,抱明月而长终。(苏轼《赤壁赋》)

    (2)__________________,生长明妃尚有村。(杜甫《咏怀古迹》)

    (3)扪参历井仰胁息,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4)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__________________。(孟子《寡人之于国也》)

    (5)春水碧于天,__________________。(韦庄《菩萨蛮》)

    (6)后人哀之而不鉴之,__________________。(杜牧《阿房宫赋》)

  • 11、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今由与求也相夫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谋动干戈于邦内。 (《论语》)

    (2)且臣少仕伪朝,____________,本图宦达,____________。 (李密《陈情表》)

    (3)总角之宴,____________,信誓旦旦,____________。 (《诗经·氓》)

    (4)大弦嘈嘈如急雨,___________。嘈嘈切切错杂弹,___________。(白居易《琵琶行》)

    (5)风一更,雪一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纳兰性德《长相思》)

  •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蜀道难》一诗中,李白引用神话传说为其增添了浪漫主义色彩。如引用“五丁开山”这一神话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

    (2)关于荆轲刺秦王,历来颇多赞语,但古人也有对此非议的,如宋朝的苏洵在《六国论》中就这样评论刺秦事件“______________”。

    (3)我们经常用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______________”两句来表达过去不可挽回,未来则可把握。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文,完成各题。

    幽州夜饮

    (唐) 张说

    凉风吹夜雨,萧瑟动寒林。

    正有高堂宴,能忘迟暮心?

    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

    不作边城将,谁知恩遇深!

    1上面诗歌中的对仗有几联?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A. 一联 B. 两联 C. 三联 D. 四联

    2下列关于本诗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 首句凉风、夜雨、寒林等意象,渲染出悲凉的气氛。

    B. 颈联“迟暮”二字凸显出时光流逝人生易老的忧伤。

    C. 尾联以感叹的语气,充分表现了对皇恩浩荡的感激。

    D. 本诗以景起笔以情结笔,层层推进,结构自然流畅。

    3前人评价颈联“军中宜剑舞,塞上重笳音”豪壮中寓悲凉,请加以评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秦昭王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之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燕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臣,何遽叱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与?”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行有日,甘罗谓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曰:“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矣。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

    (选自《史记·樗里子甘茂列传》)

    注:①武安君:即白起。②应侯:即范睢。③行有日:行期已确定。④赍():送物给人。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B. 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C. 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D. 昔日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今者张唐欲称疾不肯行甘罗/说而行之/今愿先报赵/请许遣之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侯,战国时期,诸侯的王室宗支及对其国有大功的大臣,通常都被封为某侯某君,“侯”的权力比“君”大。

    B. 相,春秋及以前,相只是地位低下的礼宾官;战国时,各国先后设相职,统领百官,成为最高行政长官。

    C. 邑,上为囗,表疆域;下为跪着的人形,表人口。合起来表城邑。帝王赐诸侯、功臣的领地或食邑叫封邑。

    D. 上卿,按照周制,天子及诸侯皆有卿,分为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授予贵族,相当于丞相。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甘罗对丞相吕不韦的反驳表现出一位少年政治家年少气盛,敢想敢说敢做和非常自信的鲜明性格。

    B. 吕不韦想派张唐出使燕国,遭到了张唐的拒绝,吕不韦很不高兴,却也无法,只得改派甘罗前往。

    C. 甘罗通过白起被杀的例子向张唐分析了违抗吕不韦命令的后果,使张唐最终同意了自己的建议。

    D. 甘罗年幼却能洞察时局,利用人与人、国与国的矛盾,使秦不费一兵一卒便得到赵国五座城池。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去!我身自请之而不肯,女焉能行之?

    (2)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青年作家刘同说:“我为什么每天都要跑步?为什么每天都会写点儿东西?为什么睡前要看书……因为大多数人没有每天都能坚持的东西,所以任何一种坚持都能区分别人和自已”

    读完这句话,你有怎样的看法或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不要写成诗歌)。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