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且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日落月升之际,通过颠簸(bō)的道路,我们走进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歙(shè)县,在光影间品读徽州建筑艺术的精粹,研读人文墨香的内涵,解读处世哲学的基因。
B.“史上最热五一小长假”并非空穴(xué)来风。“五一”假期首日火车票开始发售时,很多车次放票不到10分钟就已售磬,用火爆一词形容真是再恰当(dāng)不过了。
C.三月的新芽,迎来四月的嫩绿,三月的清香,换来四月的浓郁。柳枝婀(ē)娜,山峦叠翠,处处芳菲浸染。海棠阵阵的幽香在氤(yīn)氲的雾气中弥漫开来。
D.过去20年,在全球卫生和教育等领域,都活跃着盖茨夫妇俩的身影,两人迄(qì)今累计捐赠约500亿美元。而现在,两人却不再亲密无间(jiān),已经分道扬镳。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①王安忆创作小说《天香》时,通过想象完成对现实的超越,她渐入佳境,左右逢源,实现了对心灵的追踪。
②《见字如面》用读信的方式带观众穿梭于不同时空,无独有偶,《朗读者》亦是通过朗读的方式呈现文字之美。
③六月天,孩子脸,说变就变,天空平地生出一团团铁青色的云,接着一雷二闪,电闪雷鸣,仿佛要把那座大山炸碎。
④牡丹雍容华贵,富丽堂皇;兰花高洁典雅,飘逸俊芳;菊花素雅坚贞,隽美多姿——可谓春兰秋菊,各得其味。
⑤近年湛江交通网络不断完善,公路建设连三并四,水运、空运发展连镳并轸,为湛江实现五年崛起创造良好的交通环境。
A. ①③④ B. ①④⑤ C. ②③⑤ D. ②④⑤
3、以下四组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为哪一项( )
A.隐晦/毫无隐讳题名/金榜提名扶养/抚养子女
B.大义/微言大意窜改/篡改历史处事/为人处世
C.侦查/侦察敌情祈求/乞求施舍反应/反映问题
D.拳术/玩弄权术驱除/祛除鞑虏退化/蜕化变质
4、下列有关名著的说明,不正确的两项是
A.宛城征袁术时,曹操惊马践坏了大块麦田。他随呼行军主簿,拟议自己践麦之罪,即掣所佩之剑欲自刎。最后还是郭嘉以《春秋》之义劝阻,免曹操死罪,割发权代首。
B.《边城》中,翠翠和爷爷应二老之邀一起去吊脚楼看赛龙舟,时间不久,熟人杨马兵拉着爷爷去看中寨王团总家的新碾坊,意欲为翠翠说媒。
C.《老人与海》中,马若林是一个富有同情心、积极向上、充满青春活力、坚持自己信念的小男孩。他的形象有着圣地亚哥老人青少年时代的影子,同时在他的身上又体现了圣地亚哥老人硬汉精神的传承。
D.《狂人日记》中,狂人曾经在20年前把“古久先生的陈年流水簿子,踹了一脚”,说明他曾经有过打破封建传统和陈规的举动;他还清楚地记得徐锡麟的牺牲,这又说明他在“发狂”前是一个革命者并曾用革命者眼光来观察事物。
E.觉民在鸣凤死之前比较接近觉慧的立场。但是在鸣凤死后,他开始想到,比起在个人程度上实现婚姻自由来,更为重要的是必须破坏“家”中的封建秩序本身。
5、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组是( )
①如果以破坏文物遗址为代价架桥造路,《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就成了空头支票,有关决策人员将愧对历史,愧对子孙。
②这场比赛谁成为最后的优胜者?作为评委的他心照不宣,不肯透露一点信息,让迫切想知道结果的我无可奈何。
③处在社会迅速发展变化的时期,青年人不能有投机取巧、急于求成的心理、而要一步一个脚印,以行远自迩的心态去奋斗。
④小时候,家里十分贫困,他常常食不暇饱,只好饿着肚子上学去。但他的母亲还是想尽一切办法让他继续念书。
⑤在为老人提供经济赡养之后,子女更要重视对老人的“精神赡养”,使他们能够好好享受生活,拥有美好的桑榆晚景。
A. ①④ B. ②③ C. ②⑤ D. ③⑤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朗读与呐喊
莫 言
今年二月,在故乡的大街上,我与推着车子卖豆腐的小学同学方快相遇。方快提着我的乳名骂我闯富了忘了老同学。我说我都六十多岁了,你就别叫乳名了吧!他说,你想让我叫你什么?叫你莫言?呸!方快是很聪明的,他六十多岁了还在卖豆腐只能说他没碰上展露才华的机会。他喊我的乳名就说明他对我的不服气。我获奖后,面对采访的记者他提着我的乳名说:“他呀,根本不行!朗诵课文,他不是我的对手。”于是我回想起方快与朗读有关的事来。
那时我们的语文老师是学校唯一用普通话讲课的老师。在我们那里,谁要是出去上几天学或当几年兵,回来就说普通话,肯定成为嘲讽的对象。在强大的习惯势力压迫下,还坚持用普通话讲课,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老师是个了不起的人物。我们齐声朗读时,老师提着教鞭在教室里转悠,辨别谁的声音里有着对课文的故意歪曲。方快是挨教鞭最多的——其实也不是真打,略有痛感而已。
有天中午,方快带着我们去田野里捉了几十只青蛙,用瓦罐提到教室里,放在脚下。那天新课是《青蛙》,老师带领我们朗读:
“每到黄昏,池塘边有一只老青蛙先发出单音的独唱,接着满塘的蛙跟着唱起来。呱!呱!呱!……”
我们从来没有像那次朗读那样卖力,那样愉快,那样充满期待。我们一边朗读一边偷眼看方快。他的脸膛红扑扑的,脸上洋溢着喜气。他从来都是朗读的捣乱者,但这次却成了领读者。他的嗓音洪亮,富有韵味,而且,他使用的竟是普通话!连老师也用讶异的目光看着他。这时候,我看到他用脚推倒了瓦罐,几十只青蛙争先恐后地跳出来。伴随着女生们的尖叫和男生们的怪笑,我们看到老师变色的脸——教室里只有方快一个人还在朗读:
“……青蛙,真是一种可爱的动物……”
我们原以为老师会跟方快决一死战,没想到在方快响亮的朗读声中,老师蜡黄的脸渐渐红润起来。我们老师是一个有酒涡的男人,他的脸上出现酒涡我们便知道他笑了。方快停止朗读,似乎有些不好意思地对老师傻笑。老师响亮地拍着巴掌,连声说:“好好好!太好了!”
此后不久,方快便当了学习委员,之后又当了班长,成了好学生,成了老师的骄傲,成了后进变先进的典型,还参加全县朗读比赛获得第三名。如果不是因为历史原因,他很可能成为我们高密东北乡一个杰出人物。当然,现在也不能说他不杰出,他家的豆腐,质量很好,供不应求。
方快引发了朗读的热潮。我们朗读,我们背诵,我们把语文课本一字不漏地从头背到尾。我是其中一个追随者。
后来当了兵,我能慷慨激昂地念报纸的才能被指导员发现,让我在团部欢迎新兵大会上发言。调到军校后,领导错以为我文化水平很高,便让我当政治教员给新学员讲课。讲哲学,政治经济学,我哪里懂这些!但箭在弦上,不得不发,硬着头皮也要冲上去。
那年寒假,我背了一大堆书回家探亲。我在邻居家滴水成冰的空房子里备课,讲稿写好了,就一遍遍地读。当时我以为我讲的是标准普通话,后来才知道我讲的是“高普”(高密普通话)。我先是小声读,读着读着就起了高声,最后是手舞足蹈地呐喊。全不顾墙外有耳,全不顾村里人的说三道四,全不顾家里人的难堪。那时我们家东厢房里还养着一头牛,每当我呐喊时,母亲就会进来劝我:别吆呼了,你把牛都吓得不吃草了。
经过一个多月的训练,在开学后的课堂上,作用明显,反响强烈。我也颇为得意。三十多年后的一次聚会,一位性格豪爽的女学员说:我们当年给您起了一个外号叫“野狼嗥”——我心中一怔,才知道他们受了我多少折磨。
去年秋天,我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嘉莹先生,听她吟诵唐诗宋词。叶先生说从来没有人教过她吟唱,从小她就这样唱读,因为她感觉就应该这样读,这样唱。听了叶先生的话,我想,是的,每个人都要用自己的腔调,想怎么唱就怎么唱;用标准普通话读出的诗词,确实很好听,但其实都不是古典诗词应该发出的声音。告别叶先生后,我曾把门窗堵严了吟唱过几首唐诗宋词,感觉无比畅快。但我知道,叶先生的自由吟唱会赢得满堂彩,而如果我敢登台放腔,迎接我的——当然不会是猎枪。
(有删改)
【1】【1】下列对文章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方快执意叫“我”的乳名,是因为他不服气;而不服气的原因,则是他当年曾凭着朗读而无比辉煌,“我”也曾是他的追随者之一。
B. 文中的语文老师很了不起,他不仅有着在乡里人嘲笑中坚持自我的勇气,也有着用宽容、赏识来改变一个捣蛋学生的胸怀与智慧。
C. 文章善用加强语势的方法传情达意,如连用三个“成了”表现方快出名后的得意,连用三个“全不顾”表现“我”朗读时的投入。
D. 方快与“我”,一个因历史原因而寂寂无闻,一个因抓住偶然的机遇而改变了命运,文章借此表达命运难测、造化弄人的感慨。
【2】【2】请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的句子。
【3】【3】文章题目是“朗读与呐喊”,结尾却写“吟唱”,作者这样写有何用意?请结合全文进行分析。
7、补写岀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离骚》中屈原表明人各有各的乐趣,而他穷其一生追求美政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_______,_________ ”写琵琶曲乐音暂时停顿,为曲终前的高潮蓄势。
(3)辛弃疾《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由外在形象渗透到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刻画了一位落魄英雄的典型形象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师说》一文通过“古之圣人”与“今之众人”的对比,批判了“ , , ”的态度。
(2)《卖炭翁》中的卖炭翁怕冷又希望冷,“ , ”写出了卖炭老人的矛盾心理。
9、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劝学》中以雕刻为喻,阐明学习要持之以恒时说“____________________”,即使是腐朽的木头也刻不断;坚持雕刻永不舍弃,结果会“____________________”。
(2)白居易《琵琶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达了作者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
(3)《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以春花喻冬雪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沙漠冰封景象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10、补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杜甫在《登高》中用落叶和江水意象抒发时光易逝、人生感伤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扬州慢》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描写出了词人眼前的扬州一片荠麦丛生、萧条荒芜的景象。
(3)中国古代思想家荀子在《劝学》中以“劣马”为喻,强调坚持重要性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补写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同心而离居,_____。(《涉江采芙蓉》)
(2)面图省识春风面 ,_____。(杜甫《咏怀古迹》)
(3)吾尝终日而思矣 ,_____。(《劝学》)
(4)______,抚孤松而盘桓。(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______,躬亲抚养。(李密《陈情表》)
(6)_____,李凭中国弹箜篌。(李贺《李凭箜篌引》)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诗经·氓》中,女主人公对氓的负心表示怨恨,并在自省之后指出夫妻关系破裂的原因是“_____ ,______”。
(2)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一诗中手法、意境和李白的“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相似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3)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把周瑜作为“千古风流人物”的典型形象来刻画,“ ___________”一句是以装扮显现人物的儒雅风度。
13、阅读诗歌,回答下列问题。
秋风辞
刘彻
上行幸河东,祠后土,顾视帝京欣然,中流与群臣饮燕,欢甚,乃自作《秋风辞》曰: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兮雁南归。兰有秀兮菊有芳,怀佳人兮不能忘。
泛楼船兮济汾河,横中流兮扬素波。箫鼓鸣兮发棹歌,欢乐极兮哀情多。
少壮几时兮奈老何!
【1】下面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两句点出季节特点,状物描景,色彩鲜明,富有动感,自然平易,清旷幽远。
B.五、六、七、八句借助动词正面铺写宴游场景,刻画了“中流饮燕”的欢快场面。
C.最后一句以哀怨心绪抒发时光难再之情,表达了一代帝王也有着生命易逝的悲慨。
D.全诗因景而生情,以情来系景,语言清丽明快,构思巧妙严谨,情感丰富而深沉。
【2】有人认为此诗有“《离骚》遗响”,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牵招,字子经,安平观津人也。年十余岁,诣同县乐隐受学。后隐为车骑将军何苗长史,招随卒业。值京都乱,苗、隐见害,招与隐门生史路等共殡敛隐尸,送丧还归。道遇寇钞,路等皆散走。贼欲斫棺取钉,招垂泪请赦。贼义之,乃释而去。由此显名。东诣太祖。太祖将讨袁谭,而柳城乌丸欲出骑助谭。太祖遣诣柳城。到,值峭王严,以五千骑当遣诣谭。又辽东太守公孙康使韩忠赍单于印绶往假峭王。峭王大会群长,问招:“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招答曰:”昔袁公承制,得有所拜假,中间违错,天子命曹公代之。辽东下郡,何得擅称拜假也。”忠曰:“我辽东在沧海之东,拥兵百万,曹操独何得为是也?”招呵忠曰:“曹公允恭明哲,翼戴天子,宁静四海。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便捉忠头顿筑,拔刀欲斩之。峭王惊怖,左右失色。招为峭王等说祸福所归,皆下席跪伏。太祖灭谭,署招军谋掾。文帝践阼,出为雁门太守,寇钞不断。招既教民战陈,又表复乌丸五百余家租调,使备鞍马,远遣侦候。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又构间离散,使虏大结怨仇。招出,大破之。寇贼静息。乃简选有才识者,诣太学受业,还相授教,数年中庠序大兴。郡井水咸苦,民远汲流水,往返七里。招凿原开渠,注水城内,民赖其益。其治边之称,百姓追思之。
(节选自《三国志·魏书》)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B.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C.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D. 昔袁公言受天子之命/假我为单于/今曹公复言当更白天子/假我真单于/辽东复持印绶来/如此/谁当为正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印绶,旧时称印信(以作凭证)和系印的丝带。古人印信上系丝带,佩带在身。
B. “公”古代对人的一种敬称,如“袁公”“明公”等。敬称还有“陛下、太祖、单于、阁下、台端”等。
C. 席,古人专用的坐具,不用作卧具,用草或苇子编成。古人习惯在地上铺席,坐在席上。
D. 太学,古学校名,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教育机构。汉武帝时期始设太学,立五经博士。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 牵招有情有义,打动强盗。他的老师乐隐被害,牵招和乐隐另一门生史路收殓其尸首,归途中遇强盗抢劫,史路等逃跑,牵招含泪请求得以幸免。
B. 牵招胆气过人,征服峭王。袁、曹、公孙三方均想争取峭王,牵招对比分析了只有曹公为正宗,呵斥并要杀掉公孙康派来的韩忠,在场人极为震恐。
C. 牵招有勇有谋,静息边乱。他任雁门太守时,教百姓打仗列阵,派他们去深入侦查,打败过敌人;又用离间计使敌人之间大结怨仇,然后主动出击,消灭寇贼。
D. 牵招为民谋利,治边有方。牵招挑选有才识的人,送他们到太学读书,还亲自教他们,使学校大兴:郡里井水又咸又苦,他引水入城,百姓深受其益。
【4】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汝君臣恃险远,背违王命,欲擅拜假,方当屠戮,何敢慢易咎毁大人?
(2)虏每犯塞,勒兵逆击,来辄摧破,吏民胆气日锐,荒野无虞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1)“家给民足”“物阜民丰”是古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国家富强”“人民幸福”是如今国家的追求。
(2)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走出了极端贫困状态,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国民生产总值高速增长,经济规模跃升至世界前列,人民物质生活水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
(3)根据《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 2020年)》制定的扶贫总体目标:到2020年,稳定实现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近些年来生活的发展变化一定给了你许多的感受和思考。
请结合材料内容,帮你的爸爸给他一位在海外定居的小学同学写一封信,介绍我们现在的生活展现国家的发展现状。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感情真挚;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