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延边州2025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高二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7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5题,共 25分)
  • 1、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 在很多人印象中,眼镜是从国外传入的“舶来品”。1972年,江苏邗江甘泉二号汉墓出土了一枚水晶放大镜,经鉴定,属于东汉后期,中国人已在享受眼镜之益了。

    B. “雾霾”“反腐”“逆袭”等词成为近年来的热词。“雾霾”“反腐”,老百姓几乎天天都在谈论,但“逆袭”对许多百姓还是比较陌生的。

    C. “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说我们理当坚持的只能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何况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不差。

    D. 网购包装纸箱浪费惊人,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回收体系,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可以大幅提高纸箱回收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 2、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文化建设是新农村建设的灵魂。对尚存的乡村传统文化挖掘、保存,并根据新的情势

    加以改造,          

    ①有助于共同体的维护与重建

    ②不仅能重构农民的意义与价值系统

    ③而且还能增加村庄社区的黏合能力

    ④建设与农民现实社会相匹配的乡村新文化

    ⑤削减他们因社会急剧变迁而产生的“拔根”感

    A. ②①③⑤④   B. ③⑤①②④   C. ④②⑤③①   D. ①⑤③④②

     

  •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据央视媒体新闻网报道,今年全国招收的自费生,是自高考制度恢复以来最多的一年。

    B. 人们认为,团队有效性的关键因素不只是个体贡献的简单相加,而是能使队员行动一致、互相配合的团队协作技能。

    C. 搜集史料不容易,鉴定和运用史料更不容易,中国过去大部分史学家的主要力量就用在这方面。

    D. 虽然默克尔向公众表示,政府正致力于减少德国境内难民数量,但她坚持反对设置接收难民人数上限的做法仍被各界质疑。

     

  •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美国新任国务卿约翰·克里曾把拉美称作美国“后院”,然而,“棱镜”事件的曝光,不仅引起一些相对友好国家的不满,同样令原本与美国“交恶”的国家愤怒。

    B. 我们提倡勤俭,并不是留恋过去物质贫乏的生活,而是想在这个浮躁喧哗的时代,保住那份对勤俭精神的珍惜之心、珍爱之情。

    C. 近日安倍政府要把“侵略”“南京大屠杀”等从教科书中抹去。日本历史教科书一改再改,真相渐行渐远。一个国家不正视历史,怎能如何辨明未来?

    D. 浙江省江山中学赴美夏令营承办方、江苏省镇江博悦国际交流咨询服务有限公司,确实不具备承接出国夏令营的行为。

  • 5、下列各句中,所引诗词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 “云中谁寄锦书来?雁字回时,月满西楼。”在异城他乡忙于追逐梦想的游子们,又怎么能够体会到母亲在故乡的牵挂和守望呢?

    B. “花甲喜循环,风霜变老颜。”李明激动地说,“感谢大家百忙之中来参加我奶奶的古稀寿宴,让我们一起祝福奶奶:生日快乐!”

    C. 我县干部在扶贫工作中顾全大局,舍小家为大家,“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他们这种润物无声、默默奉献的精神让人感动。

    D. 鲁迅作品中表现出的人格精神深深地影响着众多读者,可有些人却哗众取宠,写文章诋毁先生,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二、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也反映了典型北方气候特点。远在春秋时期,中国就已经能用土圭(在平面上竖一根杆子)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以确定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一年中,土圭在正午时分影子最短的一天为夏至,最长的一天为冬至,影子长度适中的为春分或秋分。春秋时期的著作《尚书》中就已经对节气有所记述,西汉刘安著的《淮南子》一书里就有完整的二十四节气记载了。

    我国古代用农历(月亮历)记时,用阳历(太阳历)划分春夏秋冬二十四节气。我们祖先把5天叫一候,3候为一气,称节气,全年分为72候24节气,以后不断地改进和完善。公元前104年,由邓平等制订的《太初历》正式把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明确了二十四节气的天文位置。二十四节气是我国劳动人民独创的文化遗产,与中国古代哲学体系有密切关系,它能反映季节的变化,指导农事活动,影响着千家万户的衣食住行。

    太阳从黄经零度起,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每年运行360度,共经历24个节气,每月2个。其中,每月第一个节气为“节气”,它们是:立春、惊蛰、清明、立夏、芒种、小暑、立秋、白露、寒露、立冬、大雪和小寒12个节气;每月的第二个节气为“中气”,它们是:雨水、春分、谷雨、小满、夏至、大暑、处暑、秋分、霜降、小雪、冬至、大寒。“节气”和“中气”交替出现,各历时15天,现在人们已经把“节气”和“中气”统称为“节气”。

    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以看出,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是用来反映季节的,将一年划分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反映了四季的开始。春分、秋分、夏至、冬至是从天文角度来划分的,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等五个节气反映气温的变化,用来表示一年中不同时期寒热程度;雨水、谷雨、小雪、大雪四个节气反映了降水现象,表明降雨、降雪的时间和强度;白露、寒露、霜降三个节气表面上反映的是水汽凝结、凝华现象,但实质上反映出了气温逐渐下降的过程和程度:气温下降到一定程度,水汽出现凝露现象;气温继续下降,不仅凝露增多,而且越来越凉;当温度降至摄氏零度以下,水汽凝华为霜。小满、芒种则反映有关作物的成熟和收成情况;惊蛰、清明反映的是自然物候现象,尤其是惊蛰,它用天上初雷和地下蛰虫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

    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二十四节气的影响,一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相结合,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最著名的清明、立春、立夏、冬至都融入了节日的氛围,夏至、暑伏也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以至民间有“冬至饺子夏至面”“头伏饺子二伏面,三伏烙饼摊鸡蛋”“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的说法。在这些节令中,往往伴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是大家耳熟能详的谚语。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成为中国一项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1下列对“二十四节气”的阐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二十四节气的命名可知,节气的划分充分考虑了季节、气候、物候等自然现象的变化。如立春、立夏、立秋、立冬反映了四季的开始。

    B.二十四节气起源于黄河流域。春秋时期,人们已经能用土圭来测量正午太阳影子的长短,并确定了冬至、夏至、春分、秋分四个节气。

    C.二十四节气由我国劳动人民独创,不仅反映了季节的变化,还具有指导农事活动的功能,对人民生活有广泛的影响。

    D.二十四节气是中国古代农业文明的具体表现,具有很高的农业历史文化的研究价值,因而已成为世界的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2下列关于文章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阳沿黄经每运行15度所经历的时日称为“一个节气”,一年共经历24个节气,“节气”“中气”交替出现,现在人们把它们统称为“节气”。

    B.二十四节气的制订经历了不断改进和完善的过程。公元前104年,邓平等人在《太初历》中正式将二十四节气定于历法,并明确了其天文位置。

    C.春分、秋分、夏至、冬至等节气反映了太阳高度变化的转折点,而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小雪、大雪等节气反映气温在一年中的升降变化。

    D.“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的谚语讲述的是一年的二十四个节气的顺序,民众对此耳熟能详。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

    A.二十四节气为中国大众所普遍接受,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它的影响,这些节气和民间文化结合紧密,已经成为人们的固定节日。

    B.民间“冬至饺子夏至面”“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等说法说明夏至、暑伏与日常生活紧密相连,在这些节令里一定会有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

    C.“惊蛰”用天上初现惊雷和地下蛰伏的虫子的复苏来预示春天的回归,而在我国南方虫子根本不蛰伏,所以无法有“惊蛰”一说。

    D.二十四节气内涵十分丰富,其中既包括相关的谚语、歌谣、传说等,又有传统生产工具、生活器具、工艺品、书画等艺术作品,还包括与节令关系密切的节日文化、生产仪式和民间风俗。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6题,共 30分)
  •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离骚》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表现了诗人宁愿死去也不愿意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高贵品质。

    (2)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三句,以月亮的变化喻人生不能长相厮守的无奈之情。

  • 8、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的空缺部分。(只选3小题)

    (1)故君子名之必可言,言之必可行也。____________________。(《论语·子路》)

    (2)____________________;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王勃《滕王阁序》)

    (3)大阉亦逡巡畏义,____________________,不可谓非五人之力也。(张浦《五人墓碑记》)

    (4)____________________,赢得仓皇北顾。(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____________________。(苏轼《新城道中(其一)》)

  • 9、按要求填空

    (1)脚著谢公屐,________________。(李白《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孟子《鱼我所欲也》)

    (3)秦观《踏莎行》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化用了“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和“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呼儿烹鲤鱼,中有尺素书。”两则典故。

     

  •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王湾《次北固山下》中描绘涨潮时水面宽阔、帆船顺风而行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韩愈在《师说》中,认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屈原在《离骚》中表示自己埋怨楚怀王行事荒唐,不能体察自己忧国忧民之情的两句是:“ ”。

    (2)《桃花源记》中突出桃源人相处和谐、生活幸福的语句是“ ”。

    (3)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强调既要进行广泛的学习又要对所学知识进行不断地反思,最终就会达到“ ”的境界。

     

  • 12、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_________ ,画船听两眠。(韦庄《菩萨蛮))

    (2)_________,言笑晏晏。(《诗经·氓》

    (3)俨骖腓于上路,_________(王勃《滕王阁序》)

    (4)《赤壁赋》中作者用“__________________”之句,将人生与长江相对照,发出对人生和自然的慨叹。

四、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13、阅读下面两首诗,完成各题。

    金缕衣

    无名氏

    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

    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自遣

    罗隐

    得即高歌失即休,多愁多恨亦悠悠。

    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1请简要分析这两首诗表达的思想有何异同。

    2《自遣》一诗在情感上和字词运用上“重迭之中有变化”,请针对其中一方面结合全诗简要分析。

五、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14、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自订时文全集序

    戴名世

    余少而多病,家又贫,未尝从塾师学为时文也。稍长,病有间,困穷六经之旨,稍见端倪,而旁及于周、秦、汉以来诸家之史,好论其成败得失,间尝作为古文以发抒其意。将欲闭户著书,以自见于后世,而余多幽忧之思,性又不耽世荣,遂欲弃尘离俗,为逸民以终老。

    当是时,先君子授徒他方。而余自六岁从塾师受学,凡五年而《四书》《五经》读已毕。余以疾且偷惰,遂废弃不知自力于学,比读书稍有得,年已二十矣。先君子束脩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而见近日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卑弱不振,私窃叹之,因以其平日所窥探于经史及诸子者,条贯融释,自辟一径而行。里中有潘木崖先生,博雅君子也,家多藏书,余往往从借观,因师事之。而县司教为王君我建,两人皆奇余曰:“此文章风气之所系,其在韩公伯仲间乎?”韩公者,即故大宗伯幕庐先生,是时以雄骏古雅之文登高第。居久之,乃得入县学。又数年,贡于太学。而余自入太学,居京师及游四方,与诸君子讨论文事,多能辅余所不逮。宗伯韩公折行辈与余交,而深惜余之不遇。

    余本多忧,而性疏放,尤不好时文,既以此教授,则不当以苟且之术贻误生徒。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故余生平之文甚多,然皆出于勉强。海内学者,翕然信之,不以为非,转相购买,几于家有其书矣。今年秋,一二门人来谒曰:“往者所刘板敝不可印,盍再刊之?”余乃悉取旧本更定,删去若干篇,复增入未刻诸作而以授之。

    呜呼,余非时文之徒也,不幸家贫,无他业可治,乃以时文自见。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余年已垂五十矣,抱区区无用之书,手持而食,杂于市人村竖之间,拥褐高吟,与二三子论文讲艺于尘嚣之地,不亦愚且感之甚乎?行且举手谢时人以去,而此集也,视之已不啻遗迹,亦何所用其喋喋为?而特书其为时文之本末,以告海内学者,庶几其悲余之志

    也。

    【注】①戴名世(1653~1713),字田有,一字褐夫,号药身,别号忧庵,晚号栲栳,晚年号称南山先生。因“南山集案”被捕下狱,后为朝廷所杀。②大宗伯:宗伯,中国古代官名,西周置,后世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别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 性又不世荣         耽:沉溺,爱好。

    B. 卑弱不           振:奋起,振作。

    C. 事之           师:以……为师。

    D. 多能辅余所不        逮:及,达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 ①余疾且偷惰          ②斧斤时入山林

    B. 在韩公伯仲间乎       孰能讥之乎

    C. ①而深惜余不遇         ②此非孟德困于周郎者乎

    D. ①复增入未刻诸作以授之     ②今人有大功击之,不义也

    3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B. 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C. 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D. 失足落人间/究无救于贫困/而人世得失/荣辱之境/其为幻妄夫/何足道/虚名虽盛而馋/谤亦随之

    4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作者年少时对六经的学习有了心得,之后又涉猎了诸家之史,常作古文抒发心中的感慨,曾有远离尘世、隐居终老的想法。

    B. 作者为文独辟蹊径,将自己对经史及诸子著作的学习研究融会贯通后加入自己的理解,很受当时潘木崖等人的赞赏。

    C. 作者自幼读私塾,授徒之后很久才进了县学,过了几年被推荐进了太学,此后又多与有才能的人交往学习,获益匪浅。

    D. 本文介绍了作者写作时文的起因、过程及重新选编刊印时文集的缘由,其目的是为了让天下的读书人了解自己怀才不遇的悲伤。

    5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先君子束脩之入不足以给饔飧,余亦谋授徒以养亲,而生徒来学惟时文之是师,余乃学为时文。

    (2)而世所雕刻流传习熟人口者,诸生以余教诫故不学,而余不得已,间尝自有所作,示诸生以为之式。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无论在怎样的艰难困苦中,我们都能看到逆行的青春身影:洪水面前,有很多解放军战士迎水而上;大火面前,有很多消防勇士逆火而行;疫情面前,有很多白衣天使逆行而去……他们,用青春的身躯迎接最大的困难挑战,用尽职尽责的态度和行动默默奉献。

      请从下列任务中任选一个,完成写作:

      ①作为“逆行青春”的代表在表彰大会上的发言稿。

      ②自愿参加“逆行青春”活动的申请书。

      ③在学校举行的“逆行青春”演讲会上的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自选角度,确定立意;切合身份,贴合背景;符合文体特征;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75
题数 15

类型 期末考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现代文阅读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诗歌鉴赏
五、文言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