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都不正确的一项是
①2016年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成年人人均纸质图书4.56本,人均阅读数量和时间,远远少于世界阅读大国。在整个社会阅读量差强人意的情况下,用于阅读的时间可想而知。
②市委一针见血,指出一些人存在认识不到位、学习不到位、措施不到位、整改不到位、宣传不到位、作风不到位的问题,解决作风问题,刻不容缓。
③张老先生打起这一套新编的太极拳,动作舒展,自然流畅,看似平常的招式中却透露出纵横捭阖的气度,展现出不一样的精气神。
④虽然离决赛还有一个星期的时间,但是来自各方的指责令上一场发挥欠佳的张晓华如芒在背,缓解压力成为他取得佳绩的关键。
⑤各大医院的“号贩子”倒卖专家号的行为被媒体曝光后,患者和家属都对“号贩子”敬而远之,就诊秩序明显好转。
⑥在中央电视台举办的研讨会上,面对众人的褒奖和肯定,电视剧导演曹慧生不赞一词,只是埋着头记录大家的意见。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②④⑥ D. ③④⑥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 自从石峁遗址重见天日后,一直是考古界关注的焦点,其陆续出土的文物再一次刷新了人们对中华文明起源的认知。
B. 近年来,为充分调动一些流域上下游地区开展生态保护的积极性,中央财政对跨省份的流域建立横向生态保护补偿给予政策引导和支持。
C. 那些只简单地把观众当成为影视产品贡献多少票房的数字的做法,不仅会对社会文化环境产生污染,也将对影视产业造成致命的伤害。
D. 《世界环境》杂志与“中国日报网”联合承办的“2018年度全球十大环境热点事件评选”活动,将有助于我们把握环境变化的脉搏,促进世界可持续发展。
3、将下列词语填入语段横线处,排序完全恰当的一项是
①运用 ②拓展 ③安排 ④控制 ⑤提升
可以说,是这些作品使我知道了什么是文学,他们有的是_____了我的境界,有的是_____了我的思维,有的是在写作上给我启示——怎样_____结构,怎样_____文字,怎样_____节奏。
A.⑤④②③① B.②③⑤①④ C.②⑤③④① D.⑤②③①④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县官,西汉用以称政府、皇帝或朝廷。而一县长官,则称为县令或县长,不称县官。
B. 长者,一般指年长者。也用作对男子的尊称,文中指年岁大而有德行的人。
C. 御史大夫,官职名,西汉时居副丞相之位以协助丞相综理大政,偏重于执法或监察。
D. 封禅,是指中国古代帝王在太平盛世或天降祥瑞之时敬禅礼佛的大型典礼。
5、下面语段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是一项是( )
近年来,我国历史文学巨匠的诗文专集、选集及各种汇编的整理问世,更是卷轶浩繁,蔚为大观。随着国际文化交流的日益繁盛,各国文学读物大量出现,使人自顾不暇,这里有各种文化珍品的精译精编,有各国新作的争奇斗艳,也有选材不严的作品,鱼目混珠,为读者所诟病,但就其主流来看,文学翻译家的辛勤劳动,大有益于我们文学的“外为中用”,大有助于文学新人的迅速成长,因此也是值得重视的。
A. 蔚为大观 B. 自顾不暇 C. 争奇斗艳 D. 鱼目混珠
6、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在现代社会来临之前,民歌一直就是时尚。“歌谣所生,宜自生民始也”。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其起源即昭示着人类的起源。人类自脱离动物界开始,也就开始了超越性的审美活动,这种审美很自然地体现在他们的言谈歌咏之中,作为中国文学起源佐证的《弹歌》:断竹,续竹,飞土,逐肉就是越人之歌。而作为中国文学源头的《诗经》的“国风”,也是民歌歌词的总汇。从先秦的歌谣,到汉魏乐府,再到唐宋间的曲子词、竹枝词等体式的流变,民歌生长在百姓的唇吻和心灵之上,始终是社会风尚的主要组成部分。马克思说:“民歌是唯一的历史传说和编年史。”我们可以说,民歌又何尝不是一部时尚史呢?
问题是,今天当很多人在叫嚣娱乐至死、张扬多元价值的时候,当多数民歌所塑造的农耕甚至游牧、渔猎生活情境离绝大多数人已很遥远的时候,我们还需要和民歌生活在一起吗?
解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现代性并非全然固定的僵死结构,它应该是开放的,既对空间开放也对时间开放,它应该是一种建构性的场域,在这个场域中间我们可以把现代性变得更加符合人的需要,人诗意生存的需要。这样来理解,传统就不再是一个被降服、被审判、被耻笑、被切割、被虚假玩弄的概念,而应该是唤起我们敬畏感的、我们借此和世界真诚连接的一种方式。我们通过传统洞开人类生命的本质存在,回归人类应然的统一存在。
民歌正是自传统社会以来,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自然洞开的一种生命的打开方式。在民歌的歌唱中,艺术活动和人的肉身体验、生命器官高度合一,是在深层次上对人的主体性的高度弘扬。在歌唱中,身体这一自然客体、心灵寓体的能量被强烈激发,人的主体意义被充分地释放,这是艺术的解放,更是人的解放。我国著名的思想家梁启超曾说过:“人(最少也不是专门诗家的人)将自己一瞬间的情感,用极简短极自然的音节表现出来,并无意要它流传。因为这种天籁与人类好美性最相契合,所以,好的歌谣能令人人传诵,历千年不废。其感人之深,有时还驾于专门诗家之上。”
今天,我们理解民歌价值的时候,应该有更宽广和深层的追问,我们对民歌艺术存在和发展的生命力才可能会有更多的期待。而对民歌的自信,正是民族文化自信的一部分。正因为这样,我们应该向致力于民歌保护、挖掘和创造性转化的艺术家、理论家致敬。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在古代,作为口头语言艺术的民歌,无论发生怎样的体式流变,一直就是时尚。
B.民歌塑造了农耕生活,甚至游牧、渔猎生活的情境,可它远离了当代绝大多数人。
C.民歌能够人人传诵,历经千年而不废,其感人之深,有时还可以超过专门的诗家。
D.有了对民歌的自信,我们才会有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民歌也才可能重新成为时尚。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采用了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方式展开论证,在逻辑上也是逐层递进的。
B.文章兼顾事实论证与理论论证,既有丰富的典型事例,又有严谨的逻辑分析。
C.文章引用我国思想家梁启超的话,巧妙地衔接了上下文,也有力地支撑了论点。
D.文章末段论证了研究民歌的现代价值,并阐述了传承与发展民歌的具体做法。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对于当今时代还要不要民歌的疑问,关键在于怎样理解现代性与传统之间的关系。
B.对艺术家而言,民歌保护、挖掘和创造性转化,是其责任担当,也是时代的需要。
C.要解放艺术、解放人,就要让民歌再成时尚,人的主体意义才能得到充分的释放。
D.自传统社会以来,民歌是人们和世界真诚连接、自然洞开的一种打开生命的方式。
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阿房宫赋》中,杜牧以“_________,_________”的质问,对秦王朝极尽贪婪的掠夺和肆意无度的挥霍,表达强烈的愤怒。
(2)韩愈《师说》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总结了士大夫之族师道不复的原因。
(3)李白在《蜀道难》中多次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其中两处接着用“_________”的表情变化和“________”的动作情态,显现了蜀道之“难”。
8、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荀子在《劝学》中阐述了广泛学习与不断思考的关系,他指出君子只有通过“____________”,才能达到“____________”的效果。
(2)《赤壁赋》中苏轼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形象地描绘出了曹操 率领军队在攻破荆州后顺流而下时能文能武、志得意满的一代英雄形象。
(3)《登快阁》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营造了阔远澄清的意境,流 露出黄庭坚了却公事后登阁远眺、暂得放松的喜悦之情。
9、默写
(1)在苏轼《前赤壁賦》中,描写江面风平浪静,且可与《后赤壁赋》中“山高月小,水落石出”一句相映成趣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阿房宫赋》中用“鼎铛玉石,________________”两句写泰国统治者将剽掠而来的美玉金银珠宝等当成石头沙土,从而表现其奢侈之风。
(3)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________________。(李密《陈情表》)
(4)四十三年,望中犹记,________________。(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
(1)复为慷慨羽声,士皆瞋目, ____________。(《战国策·荆轲刺秦王》)
(2)臣所以去亲戚而事君者, ____________。(《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3)青青子衿, ____________。但为君故,沉吟至今。(曹操《短歌行》)
(4) ____________,两朝开济老臣心。(杜甫《蜀相》)
(5) ____________,此时无声胜有声。(白居易《琵琶行》)
(6)鹰击长空,鱼翔浅底, ______________。(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11、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韩愈《师说》“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一针见血地揭露了士大夫之族耻于从师的心理原因。
(2)白居易《琵琶行》中,写琵琶女沦落天涯后的悲苦:华年不再,青春已去,只有在梦里回味往昔的“荣光”,梦醒时分,跌回现实中来,无限伤感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
(3)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________________,琅琊也。(欧阳修《醉翁亭记》)
12、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在信息时代,能力与年龄不再有直接的关系,各行各业涌现了一大批年轻的专家。这可以用《师说》中“______________________”解释。
(2)《琵琶行》里琵琶女演奏时,用“___________”的指法弹奏出美妙的《霓裳》和《六幺》,最后,“___________”,使四弦齐响,余味无穷。
(3)杜牧在《阿房宫赋》中提出不吸取教训会令人痛惜的观点的两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列小题。
酬郭给事①
王维
洞门②高阁霭馀辉,桃李阴阴柳絮飞。
禁里疏钟官舍晚,省中啼鸟吏人稀。
晨摇玉佩趋金殿,夕奉天书拜琐闱③。
强欲从君无那④老,将因卧病解朝衣。
【注】①此诗系王维晚年酬赠给事中郭承嘏而作。给事,唐代门下省要职,掌宣达诏令,常侍皇帝左右。③洞门,深宫中重重相对相通的门。③琐闱:宫门,因宫门上刻着连琐图案并以青色饰之,故得名。④无那:无奈。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诗绘景达意、状物寓情,词意严整精到,格调音韵谐和,典雅温厚。
B.首联写宫殿外瑰丽幽雅的春景,突出了郭给事的官高位尊,门生显达。
C.颔联写馆阁内郭给事为政务操劳,忙碌到很晚,“省中啼鸟”以声衬静。
D.颈联写郭给事早晨盛装上朝侍君,傍晚捧着诏令向下传达的贤劳。
【2】同为酬赠诗,本诗尾联表达的感情和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的尾联“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 请简要分析。
14、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①萧何曰:“天子以四海为家,非壮丽无以示威。”其言鄙矣,而亦未尝非人情也。游士之屦,集于公卿之门,非必其能贵之也;蔬果之馈,集于千金之室,非必其能富之也。释、老之宫,饰金碧而奏笙钟,媚者匍伏以请命,非必服膺于其教也,庄丽动之耳。愚愚民以其荣观①,心折魂戢而荧其异志②,抑何为而不然哉!特古帝王用之之怀异耳。
②古之帝王,昭德威以柔天下,亦既灼见民情之所自戢,而纳之于信顺已③。奏九成于圜丘④,因以使之知天;崇宗庙于七世,因以使之知孝;建两观以县法⑤,因以使之知治;营灵台⑥以候气,因以使之知时;立两阶于九级,因以使之知让。即其歆动之心,迪之于至德之域,视之有以燿其目,听之有以盈其耳,登之、降之、进之、退之、有以诒其安。然后人知大美之集,集于仁义礼乐之中,退而有以自惬。非权以诱天下也;至德之荣观,本有如是之洋溢也。贤者得其精意,愚不肖者矜其声容,壮丽之威至矣哉!而特不如何者徒以宫室相夸而已。
(节选自王夫之《读通鉴论》)
注释:①荣盛的景象。②戢:收敛。荧:迷亂,迷惑。③忠信而顺从。④圜丘:皇帝举行祭天大典的场所。九成:犹九重,言极高。⑤古代公布法令,皆悬在阙下,使众周知,故称“县法”。⑥灵台:古时帝王观察天文星象的建筑。
【1】根据文意,第①段中加点词“壮丽”在文中指的是 。
【2】下列对“特古帝王用之之怀异耳”一句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特别是古代帝王使用它的胸怀不同罢了
B. 不同的是古代帝王使用它觉得奇异罢了
C. 但是古代帝王在使用它时心态不同罢了
D. 只是古代帝王在使用它时用意不同罢了
【3】第①段中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请结合内容加以分析。
【4】第②段中,作者对“壮丽之威”看法与萧何“徒以宫室相夸”不同,其不同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5】第②段中的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5、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 字的文章。
浙江义乌执教8年的王丽,距离达成梦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幼儿园教师,只有一步之遥。为了拿到幼儿园老师资格证,她拿到大专文凭,通过笔试,面试,却因为一只早已失明的眼睛,无法通过当地教育局的体检认证。从小,王丽的右眼眶中就是没有生机的义眼,用左眼早看世界早已成为习惯。但除此之外,她并没有什么不同,她能用灵巧的双手剪出穿着花围裙的小白兔,也能穿针引线,用粗线缝制出栩栩如生的山羊。她不明白,为何单眼也成了她的“罪”。得不到合理的解释,她终于忍无可忍,将当地教育局告上法庭。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