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4-2025学年(下)松原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选出对下列有关名著的内容表述正确的两项( )

    A.《傅雷家书》中傅雷教育儿子傅聪要懂得感恩,善于向人表达善意。他的教育信条是“先为艺术家,再为音乐家、钢琴家,终为人。”

    B.《儒林外史》中严监生临死之时,伸着两个指头,总不肯断气,几个侄儿和些家人问了好多原因,他却只管摇头,其真正原因是为两处田地。

    C.《儒林外史》中的周进六十多岁依然是个童生,受尽嘲弄和冷遇,仍执着科举。是一个备受压抑,苦苦挣扎的老书生形象。作者借这个人物批判了科举制度。

    D.《朝花夕拾》中作者回忆少年读了《二十四孝图》后,觉得其中“自然也有可以勉力仿效的故事”如“子路负米、卧冰求鲤、黄香扇枕”。

    E.《五猖会》中当我背完《鉴略》,大家同时活动起来,脸上都露出笑容,向河埠走去,但我却并没有他们高兴,甚至到了东关的五猖会的热闹对于我似乎都没有什么大意思。

  • 2、下列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领导干部无论何时都要以身作则,这样上行下效,就能带动大家一同进步。

    B.拜仁队击败多特蒙德队夺得欧冠冠军,消息立刻被拜仁球迷传得满城风雨

    C.只要我们方法得当,那些看似不可救药网瘾孩子,就能走出虚拟世界。

    D.这次毕业晚会既然由你全权策划,作为你的好友,我当竭尽全力鼎力相助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聂政刺韩傀也/天子怒,伏尸百万

    B.有先生也/寡人五百里之地易安陵

    C.臣未尝闻/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

    D.安陵君因使唐雎使秦/安陵君受地先王而守之

  • 4、下列关于《水浒传》一百零八将中的有关人物,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A.秦明,使一条狼牙棒,有万夫不当之勇。他性情急躁,声如巨雷,外号“霹雳火”,常当先阵,屡立战功。

    B.张顺,在江州以卖鱼为生。练得一身雪白的肌肉,在水下可伏七天七夜,人称“浪里白条(跳)”。

    C.燕青,刺一身遍体花绣纹身,心灵机巧,见多识广。跟卢员外学得一身好相扑,江湖上难逢对手。曾因老母亲被虎吃掉,连杀四虎,人称“浪子燕青”。

    D.侯健,做得一手好裁缝活,飞针走线,技艺高超。长得黑瘦轻捷,人唤“通臂猿”。他负责制作旌旗袍袄。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世祖镇彭城,畅为安北长史、沛郡太守。

    元嘉二十七年,索虏托跋焘南侵,太尉江夏王义恭总统诸军,出镇彭、泗。时焘亲率大众,已至萧城,彭城十数里。彭城众力虽多,而军食不,义恭欲弃彭城南归,计议弥日不定。安北中兵参军沈庆之建议直趋历城。太尉长史何勖欲奔郁洲,自海道还京都。时历城重少食多,义恭去意已判唯二议未决更集群僚谋之众咸惶忧莫有异议。畅曰:“今城内乏食,百姓咸有情,但以关扃严固, 欲去莫从耳。若一旦动脚,则各自散走,欲至所在,何由可得?今军食虽寡,朝夕犹未窘罄,量其欲尽,临时更为诸宜。岂有舍万安之术,而就危亡之道。若此计必用,下官请以颈血汗公马蹄!”世祖既闻畅议,谓义恭曰:“阿父既为总统,去留非所敢干。道民忝为城主,而损威寇,其为愧恧,亦已深矣。委镇奔逃,实无颜复奉朝廷,期与此城共其存没,张长史言不可异也。”畅言既坚,世祖又赞成其议,义恭乃止。

    (节选自《宋书·张畅传》)

    (注)关扃(jiōng):城门。阿父:对长辈的尊称。干:干涉。④道民:世祖的字。⑤愧恧(nǜ):愧疚。

    1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限断四处)

    义恭去意已判唯二议未决更集群僚谋之众咸惶忧莫有异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

    A. 彭城十数里(距离) B. 而军食不(充足)

    C. 百姓咸有情(逃走) D. 而损威寇(拖延)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岂有舍万安之术,而就危亡之道。

    ②委镇奔逃,实无颜复奉朝廷,期与此城共其存没。

    4概括张畅谏言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他的谏言为什么能够被义恭采纳。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1)—(2)题。

    望岳(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请品味诗句“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中“割”字运用的妙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诗句“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蕴涵着怎样的生活哲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语文与生活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每年4月23日确定为“世界读书日”。为庆祝这一文化节日,绥棱县第六中学文学社决定举办一次读书周活动。请你随我们到下列站点参加活动。

    1初一组请你为本次读书周确定一个主题。

    2在初二的读书栏,小华写下了“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的留言。请你也摘录一则关于读书的名言作为自己的座右铭。

    3初三组织了“书香少年评选”的活动。请你为此设计一份活动方案。

    4初四要举办“好书推介”演讲比赛活动,同学们都以极高的热情积极筹备,请你设计一个精彩的开场白。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根据课文默写。

    ___________________,则不复也。(《论语》)

    ②长风破浪会有时,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行路难》)

    ③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_______________。(周敦颐《爱莲说》)

    ④安得广厦千万间,___________________,风雨不动安如山。(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⑤望西都,意踌躇,___________________。(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___________________,西北望,射天狼。(苏轼《江城子·密州出猎》)

    ⑦当任命一个人挽救局面,人们常引用《出师表》中的名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藕与莼菜

    叶圣陶

    ①同朋友喝酒,嚼着薄雪藕,怀念起故乡来了。

    ②若在故乡,每当秋的早晨,门前经过许多的乡人:男的紫赤的臂膊和小腿肌肉突起,躯干高大且挺,使人起健康的感觉;女的往往裹着白地青花的头布,虽然赤脚,却穿着短的布裙,躯干固然不及男的这样高,但是别有一种健康的美的风致;他们各着一副担子,盛着鲜嫩玉色的长节藕。在藕的家乡的池塘里,在城外曲曲弯弯的小河边,他们把这些藕一濯再濯,所以这样洁白了。仿佛他们以为这是供人体味的上品的东西,这是清晨的图画里的重要题材,假若满污泥,就人家欣赏的浑凝之感打破了,这是一件罪过的事情,他们不愿意担在身上,故意先把它们濯得这样洁了,才进城里来。他们想要休息的时候,就把竹担横在地上,自己坐在上面,随便择担里的过嫩的藕枪或是较老的藕朴,大口地嚼着解渴,过路的人便站住了,红衫的小姑娘拣一节,头发银白的老公公买两支。清淡的甘美的滋味,于是普遍于家家且人人了。这种情形,差不多是平常的日课,要到叶落秋深的时候。

    ③在这里,藕这东西几乎是珍品了。大概也是从我们的故乡运来的,但是数量不多,自有那些伺候豪华公子硕腹巨贾的帮闲茶房们把大部分抢去了;其余的便要供在大一点的水果铺里,位置在金山苹果吕宋香芒之间,专待善价而沽。至于挑着担子在街上叫卖的,也并不是没有,但不是瘦得像乞丐的臂和腿,便是涩得像未熟的柿子,实在无从欣羡。因此,除了仅有的一回,我们今年竟不曾吃过藕。

    ④这仅有的一回不是买来吃的,是邻舍送给我们吃的。他们也不是自己买的,是从故乡来的亲戚带来的。这藕离开它的家乡大约有好些时候了,所以不复呈玉样的颜色,却满披着许多锈斑。削去皮的时候,刀锋过处,很不顺爽,切成了片,送入口里嚼着,颇有点甘味,但没有一种鲜嫩的感觉,而且似乎含了满口的渣,第二片就不想吃了。只有孩子很高兴,他把这许多片嚼完,居然有半点钟工夫不再作别的要求。

    ⑤因为想起藕,又联想起莼菜。在故乡的春天,几乎天天吃莼菜。它本来没有味道,味道全在于好的汤。但这样嫩绿的颜色与丰富的诗意,无味之味真足令人心醉呢。在每条街旁的小河里,石埠头总歇着一两条没篷船,满舱盛着莼菜,是从太湖里捞来的。像这样就地取求很方便,当然能得日餐一碗了。

    ⑥而在这里又不然;非上馆子,就难以吃到这东西。我们当然不上馆子,偶然有一两回去叨扰朋友的酒席,恰又不是莼菜上市的时候,所以今年竟不曾吃过。直到最近,伯祥的杭州亲戚来了,送他几瓶装瓶的西湖莼菜,他送我一瓶,我才算也尝了新了。

    ⑦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

    ⑧我自己也不明白,为什么也不明白,为什么会起这么深浓的情绪?再一思索,实在很浅显的:因为在故乡有所恋,而所恋又只在故乡有,便萦着系着,不能离舍了。譬如亲密的家人在那里,知心的朋友在那里,怎得不恋恋?怎得不怀念?但是仅仅为了爱故乡么?不是的,不过在故乡的几个人把我们牵着罢了。若无所牵,更何所恋?像我现在,偶然被藕与莼菜所牵,所以就怀念起故乡来了。

    ⑨所恋在那里,那里就是我们的故乡了。(选自《故乡的梦卜乡情卷》

    1第②自然段中,作者通过回想,从哪三个方面为我们描绘了一幅故乡新秋图?请加以概括。

    2第⑦自然段中,“向来不恋故乡的我,想到这里,觉得故乡可爱极了”一句中,“我”真的“向来不恋故乡”吗?又该如何理解这句话?

    3第③自然段中,作者构思一个邻居送藕给我们吃的情节,这样写起什么作用?

    4请通读全文,从语言艺术的角度赏析本文。

    5叶圣陶的散文“布局严谨有序”。试以本文结构为例,谈谈你的理解。

  • 10、阅读下面的文章。

    用文学作品激发心灵的正能量

    高闰清

    ①古往今来,文学一直被认为是一种“人学”,可以揭示人类的生存状况,叩问人生的意义价值,憧憬人类美好的未来。阅读好的文学作品,能够给读者带来心灵的震撼,思想的洗涤和精神的愉悦。正如高尔基所言:“文学可以帮助人了解他自己;提高人的信心,激发他追求真理的要求;在灵魂中唤起羞耻、愤怒和英勇,和卑俗作斗争,并想尽办法使人变得高尚有力,使他们能够以神圣的美的精神鼓舞自己的生活。”在现代快节奏和高压力的生活下,倘若静下心来,欣赏一篇好散文,就会享受到惬意之美;朗诵一首好诗歌,就会领略到意境之深远;阅读一部好小说,可以体会到情节之感人、知识之丰富、思想之深刻。从阅读中可以获得全面的知识,可以开阔视野,陶冶情操、启迪人生,培养自立、合作、勇敢、乐观、进取等积极的心理品质,发挥出自己心灵的正能量。

    ②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充分愉悦个体精神。鲁迅曾说“由纯文学上言之皆在使观听之人,为之兴感怡悦。”即阅读文学作品本身就是一种享受,可以让读者获得精神上的愉悦与丰硕。文学话语具有蕴藉属性,无论是栩栩如生的文学形象本身,还是属于操作层面的文本,都具有多重解读的可能性。优秀的文学作品,通过细致的描述与动人的讲述,让昔日文学的旧面孔顿时变得和蔼可亲,唤醒人们已然枯萎的内心感受,让读者沉迷其中,流连忘返,获得精神的愉悦和心理的舒展。其实享受到精神的愉悦并非难事,阅读任何一部经典的文学作品,到动情之处,或怦然心动,或潸然泪下;到“山重水复”之处,遇“柳暗花明”之感。

    ③文学作品能够更加坚定意志。从“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屈原,到“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的韩愈,从“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到“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林则徐等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通过其文学作品中的呐喊和宣言,形象跃然纸上,无不体现了人性坚强的一面……其实,诸多文学作品里的人物,像保尔柯察金、鲁宾逊、觉慧、觉民等等,都在用自己的一举一动鼓励着读者去积极适应新环境,增强心灵的力量。

    ④文学作品可以提升心理的平衡感。俗话说“不以规矩不成方圆。”做人游刃有余、潇洒自在当属“从心所欲不逾矩”者。然而,生活的规范像是一条绳索,时刻在束缚着思想的自由,让心灵不能自由呼吸,进而失去应有的心理平衡。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过“和书籍生活在一起永远不会叹息。”文学作品如一座人生的灯塔,可以照亮人生,拨开心灵的迷雾,引导前行。

    ⑤在文学作品中,不乏追求个性自由、勇敢冒险、艰苦创业的人物形象,他们身上所蕴含的积极进取的精神,正是每个人内心深处的知音,让读者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影子。正如凯瑟琳所说“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深思熟虑后会发现:将自身内在的感觉、自我意识以及外部评价等加以综合,就可以回答“我是谁”这个最简单而又最复杂的问题,进而找到心理的最佳平衡点。

    ⑥文学作品可以塑造对生命的崇尚与热爱。每个人都渴望在自己的生命历程中享受自由与快乐,实现自我的越越。一部好的文学作品犹如一汪清泉,能净化人的心灵,体现出对生命的尊重与欣赏,让读者从或恶或善的人物形象身上区分美与丑、好与坏、真与假,从或悲或喜,或成或败的命运中感悟人生要义,进而激发出对生命的敬意

    ⑦一位大家曾说过,经典文学作品要“讲出一些永恒的东西,不局限于这个时代”。唐代的华美诗章、宋代的婉转词作、明清的瑰丽小说,至今仍是社会文化的宝贵财富和社会生活的必然需求。文学无国界,只要能给人以深刻启迪的,让人们能够在黑暗中找到光明的作品,都应该学会欣赏。希望文学作品不断地给读者带来一股心灵的正能量,让他们的心灵始终沐浴着缕缕阳光。选自2013年4月《中国青年报》有删改。

    【1】选文第①段中引用高尔基的话,有什么作用?

    【2】第⑥段画线部分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文段内容,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我爱它(小说),并不是因为它包装得好,而是因为主人翁比我更像我自己。

    【4】仔细阅读文章第③段,请简要分析本段的论证思路。

     

  • 11、别处的故乡——江南

    陈娇

    ①我一直在做着一个梦,梦中总有一位端庄典雅的姑娘撑着古朴的油纸伞,缓缓地走在江南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我不知道那位姑娘是谁,也无从知道她是谁,但我却着了魔似的迷上了江南,迷上了她古朴的气质、脱俗的幽远以及那份不可言状的意蕴。

    ②我并不是个爱水的人,却对江南的水情有独钟。它没有长江的磅礴气势,也没有黄河的汹涌澎湃,但它却以特有的温文尔雅书写着生命的极致,诠释着江南的水意盎然。

    ③江南的水似乎吸收了天地间一切生灵的精华,一下子变得空灵起来。摄住你的心,让你完全沉浸于它的含情脉脉之中,整个人也突然变得多情起来。

    ④在江南,我更愿意成为水的一分子。

    ⑤有水的地方必然会有桥。江南被水包围着,同时又被桥连接着。

    ⑥江南的桥大多是短小的砖拱桥,古朴的砖块上留下了岁月流逝的痕迹。江南的桥是一本泛黄的日记,记载着江南数百年的风雨飘摇,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沉浮。它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情感变迁:一次次的分别,一次次的回眸,一次次的企盼,一次次的望穿秋水 一段段刻骨铭心的伤痛被它记载了下来,又把这些心思映射到水中,水把它的愁绪带到远方。要不,这么多的纷扰它又如何承载得起?

    ⑦江南除了水和桥以外,最多的也许就是青石小巷了。在江南行走,总会邂逅许多长短不一的青石巷,让人惊喜不已。

    临河小巷短促得像一支短笛,河边杨柳依依,春色满目,还没来得及赞叹就走过去了。而款步到古镇外的小巷,却悠长得像一支琵琶曲,缠绵得让人连心都陷了进去,又如何记得起感叹

    ⑨迈出长巷,踏过短巷,在长长短短的流连中,我的心情也参差。走进小巷的深处,仿佛连人也回不来了。

    ⑩看着江南如烟如梦的美景,听着盈盈流水如桨声灯影中梦的回声,我醉了。醉倒在江南的长街短巷,醉倒在江南的杏花春雨和流水芬芳之中。

    ⑪怜爱着江南却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更多的是因为她的涵养以及她那与世无争的性情。在江南一切都是祥和的:水总是静静地流,路也是慢慢地延伸着,就连江南人家的房屋也都是一律的白墙黑瓦,没有深宅大院,没有城池高墙,一切都是那么淡然。行走在江南,心情会一下子变得愉悦起来,像到了一个仙境,忘记了愁绪,忘记了纷扰,忘记了世俗的一切丑陋。只有在江南,在那种氛围的感染下,你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可以说,江南是心灵的一次完美折射,通过这种折射,我体味到了生命中那些隐藏着的美好。也只有在江南,我才会明白原来自己想要的是这么简单。

    ⑫我并不属于江南,却疯狂地追逐着江南。记忆的最深处总有江南的影子在不定地飘忽着,像散失了千万年的情愫在期待着某一种回归。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种情结,只是梦呓般的吟唱我的故乡在江南。可过后总会觉得自己可笑,我的故乡又怎么会在江南呢?

    ⑬也许只是因为我是一个精神享受者,我把我的魂给了江南,毕竟她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梦,我醒不过来,也不愿醒来。只愿学江南女子温文尔雅,坦然自若,撑一把油纸伞缓缓走进悠长、悠长的深巷。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有删减)

    1请简要分析下列两句话中加点词的含意。

    ①江南的桥是一本泛黄的日记。

    ②我的心情也参差着。

    2文章第⑧段中的画线句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有什么表达效果? 请作简要赏析。

    临河小巷短促得像一枝短笛,河边杨柳依依,春色满目,还没来得及赞叹就走过去了。而款步到古镇外的小巷,却悠长得像一支琵琶曲,缠绵得让人连心都陷了进去,又如何记得起感叹!

    3文章首尾两段都提到了江南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作者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4文章题目是“别处的故乡--江南”,可见作者并不是江南人,可她为什么把江南当成了故乡? 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材料,按要求作文。

    小镇上有个木匠,他的木工手艺在当地是首屈一指。有很多人向他请教,他有一句口头禅是:“注意了,留一条缝隙。”木工讲究疏密有致,粘合贴切,该疏则疏,不然易散落。时下,许多人家装修房子,常常出现木地板开裂,或挤压拱起的现象,这就是太“丰满”的缘故。高明的装修师傅则懂得恰到好处地留一条缝隙,给组合木料留足吻合的空间,便可避免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

    请你根据对上述文字的理解和思考,写一篇文章。 要求:依据材料的整体语意立意,自拟标题,不少于600字。文中如果出现真实的姓名或校名,请以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