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学校开设的泥塑、剪纸等民间艺术体验课,可以让孩子们在学习过程中感受传统文化。
B.城市建设能否杜绝卫生乱象,关键在于相关部门建立监督机制,民众积极维护自身权益。
C.刘永坦、钱七虎院士获得了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谁也不能否认他们在科技发展中没有做出贡献。
D.全国人大代表快递小哥柴闪闪的“人生逆袭”,离不开他自身的努力,也离不开时代的指引。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中国政府对菲律宾妄图在南海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提出了严正抗议。
B. 令人惊讶的是,那些最不愿意开口、一味保持缄默的人恰恰来自那些理应最关心科学的人之中。
C. 风光旖旎的缙云山是重庆人夏季避暑纳凉的胜地,那里空气清新,鸟语花香,山中各种树木鳞次栉比。
D. 一世飘零的杜甫远眺国都,只见草木丛生,烽火连天,不禁触目伤怀,将满腔悲情化作一首绝唱。
3、阅读关于《儒林外史》的相关内容,下列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王冕家境贫寒,善画荷花,很早就死了父亲,和母亲相依为命。京官危素因喜爱他的画很想见他,但他不愿结交官绅,又恐受害,遂远走他乡。
B.严监生正妻王氏病后,他也不愿给她治疗,舍不得花钱,还急于扶侧室为正房。王氏死后,他假装悼念,做做样子“伏着灵床子又哭了一场”,临死因为点两根灯草而不肯咽气,体现了他吝啬、薄情冷酷的性格特点。
C.匡超人少年时期手脚勤快,心地善良,事亲孝顺,后来匡超人到了杭州,要投奔的潘三外出未归,便与一班假名士交往,受到他们的影响,年少时那朴实敦厚的人品开始受到污染,思想开始蜕变。
D.扬州盐商宋为富骗娶沈琼枝为妾,其父沈大年提出申诉,宋为富买通江都县,诬沈大年为“刁健讼棍”押解回常州。沈琼枝不甘“伏低做小”,携带一些宋家财物逃奔南京,靠卖诗刺绣,独撑门户,自谋生计。
4、选出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 )
A. “铭”是古代向帝王上书陈情言事的一种文体,一般是用韵的。
B. 《资治通鉴》是西汉司马光主持编纂的一部编年体通史,记载了从战国到五代的史事。
C. 唐诗、宋词、元曲是我国诗歌史上的三大高峰。唐有大小李杜,宋有豪放之“苏辛”,元有四大家,这正如赵翼《论诗》中所言,“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数百年”。
D. “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是鲁迅小说《社戏》中的一句名言。
5、阅读下面两个文段,完成小题。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令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选自《礼记·檀弓》)
【1】解释下列句中的字。
(1)蹴尔而与之 蹴:
(2)所识穷乏者得我与 得:
(3)以待饿者食之 食:
(4)右执饮 执: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一箪食一豆羮,得之则生,弗得则死。
(2)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3】用自己的话简要概括(甲)文作者的观点。(不得超出20字)
【4】用(甲)文中的句子慨括(乙)文,并把它摘录在下面。
【5】从表达方式上看,(甲)文侧重_______,乙)文侧重_______。
6、课外古诗词阅读
东栏梨花
苏轼
梨花淡白柳深青,
柳絮飞时花满城。
惆怅东栏一株雪,
人生看得几清明。
【1】这首诗采用了比喻、对比、衬托等写作手法,请你任选一点简要分析。
【2】面对“几清明”的人生,作者惆怅的是什么?
7、用一句话给下面的新闻拟标题。(不超过16字)
新华社海南博鳌4月11日电(记者周慧敏、代超) 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于11日下午在海南博鳌落下帷幕。来自63个国家和地区的2000多位代表在这里展开了智慧与思想的碰撞。
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本届年会开幕式,并发表题为《开放共创繁荣 创新引领未来》的主旨演讲。
本届年会以“开放创新的亚洲,繁荣发展的世界”为主题,四天时间里共举行了60余场各种形式的分论坛或圆桌会议,2000多位代表围绕全球化与“一带一路”、亚洲的开放、创新和改革再出发等关键词进行了深入探讨。
论坛秘书长周文重在年会闭幕新闻发布会上说,本次年会是在全球化和自由贸易面临挑战、未来走向面临不确定性的背景下举行的,来自亚洲和世界各地的政、商、学、媒各界领袖集聚一堂,共同探讨全球化的新思路、新路径、新模式,为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的全球化贡献亚洲智慧和亚洲方案。
周文重表示,本次年会圆满实现了设定目标,围绕年会主题发出了亚洲声音,形成了亚洲共识。
博鳌亚洲论坛是一个非政府、非营利的国际组织,自2001年成立起,致力于推动亚洲区域经济合作,为本地区经济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支持。
8、诗歌默写。
(1)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________、你的________、你的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3)所有的叶是这一片,所有的花是这一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投身革命即为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在苍茫的大海上,狂风卷集着乌云。在乌云和大海之间,海燕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描花的日子
张炜
(1)这里一年四季都有让人高兴的事儿。春天花多鸟多蝴蝶多,特别是满海滩的洋槐花,密得像小山。夏天去海里游泳,进河逮鱼。秋天各种果子都熟了,园艺场里看果子的人和我们结了仇,是最有意思的日子。冬天冷死了,滴水成冰,大雪一下三天三夜,所有的路都封了。
(2)出不了门,一家人要围在一起.
(3)母亲和外祖母要描花了。她们每年都在这个季节里做这个,这肯定是她们最高兴的时候。我发现父亲也很高兴,他让她们安心描花,余下的事情自己全包揽下来。平时这些事他是不做的,比如喂鸡等。他招呼我带上镐头和铁锹去屋后,费力地刨开冻土,挖出一些黑乎乎的木炭――这是春夏准备好的,只为了这个冬天。
(4)父亲点好炭盆,又将一张白木桌搬到暖烘烘的炕上。猫在角落里睡了香甜的一觉,开始了没完没了的思考。外面天寒地冻,屋里这么暖和。这本身就是让人高兴、幸福的事。
(5)母亲和外祖母准备做她们最愿做的事:描花。她们从柜子里找出几张雪白的宣纸,又将五颜六色的墨搬出来。我和父亲站在一边,插不上手。过了一会儿,母亲让我研墨。这墨散发出一种奇怪的香气
(6)外祖母把纸铺在木桌上,纸下还垫了一块旧毯子。她先在上面描出一截弯曲的、粗糙的树枝,然后就笑吟吟地看着母亲。母亲蘸了红颜色的墨,在枯枝上画出一朵朵梅花。父亲说:“好。”
(7)母亲鼓励父亲画画看,父亲就画出了黑色的、长长的叶子,像韭菜或马兰草的叶片。外祖母过来端详了一会儿,说:“不像,不过起手这样也算不错了。”她接过父亲的笔,只几下就画出了一蓬叶子,又在中间用淡墨添上几簇花苞――我也看出来了,是兰草。我真佩服外祖母。
(8)我也想画,不过不画草和花,那太难了。我画猫。猫脸并不难画,圆脸,两只耳朵,两撇胡子。可是我和父亲一样笨,也画得不像。父亲说:“这可能是女人干的活儿。”
(9)整整一天,母亲和外祖母都在画。她们除了画梅花和兰草,还画了竹子。父亲一边看一边评论,把他认为最好的挑出来。他说:“这是你外祖父在世时教她们的,他不喜欢她俩出门,就说在屋里画画吧。可惜如今太忙了……我每年都备下最好的柳木炭。”
(10)猫一直没有挪窝,它思考了一会儿,便站起来研究这些画了。它在每一张画前都看了看,打了个哈欠。可惜它趁我们不注意的时候踩到了红颜色的墨上,然后又踩到了纸上。父亲赶紧把它抱开,但已经晚了,纸上还是留下了一个个红色的爪印。父亲心疼那张纸,不停地叹气。
(11)外祖母看了一会儿红色爪印,突然拿起笔,在一旁画起了树枝。母亲把爪印稍稍描了描,又添上几朵,一大幅梅花竟然成了!我高兴极了,我和父亲都没想到这一点:有着五瓣的红色猫爪印本来就像梅花嘛!
(12)就这样,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
【1】说说文章以“描花的日子”为题的作用。
【2】本文主要写冬天一家人在家描花的事情,写了哪些合作描花的事?这样重点写合作描花的事情的目的是什么?
【3】请谈谈的第⑩自然段划线句中的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4】文章最后一段“猫和母亲、外祖母一起,画了一幅最好的梅花”,如何理解其含义?
10、阅读《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完成下面小题。
①我小时候的笨拙程度在当地是出了名的。
②11岁时给寺庙当义工涂廊檐,却不小心打了竹架板上的颜料盘,画漆翻落下去,将下一层义工的头发染得五彩斑斓,那种防水漆无法用水洗掉,只能用煤油,煤油的味道十分难闻,看着同伴因为我的失误而被煤油洗头,心里感到十分不安。让人更加无法容忍的是,仅隔一天,我又打翻了颜料盘,并且成功地落在了另一个人的头上。
③那个人在颜料盘扣在他头上的瞬间用手紧紧地摁住它,当他抬头往上看时,发现了我那张圆圆的,充满内疚的脸。他愤怒地问,怎么又是你,然后告诉我,他只有一个要求,不要用煤油洗他的头。
④我立即想出了更好的办法——剃头,对方起初并不同意,但我告诉他,我会陪他一起,将自己的头发也剃掉的,他脸上闪过一丝意外的神情,好处是,他答应了。但事实出乎我们俩人的意料,他剃完头发后,我用很凝重的声音告诉他,颜料已经连头皮都染了。只能用煤油再洗一次了。那一刻,我在他的眼中看到了想要吞噬我的火焰。
⑤我不得不换成从下往上用铁锹扔水泥的工作,结果因为用力过猛,水泥变成一条线,直接贴在了对方身上,看着对方一砣一砣地从身上往下扒水泥,我吓得瞬间石化。
⑥中午吃饭时,有位女生因为我笨得出名,故意坐得离我远一些,以免被我误伤。谁知我不甘接受这一事实,心想一定要在吃饭速度上超过她,谁知用力过猛,碗里的面条飞弹而出,落在了那女生身上。
⑦当时唯一的安慰是,我发现了一个跟我一样笨拙的男子,他用铁锹勾上面的水泥桶,于是我们看到了他被水泥浇灌的情景,别人都笑得快要岔气。唯独我不笑,我有什么理由笑一个和我一样笨拙的人呢,我走过去安慰他说:我不会笑你的。那人用疑惑的眼神看我,我说,因为我长大后,会和你一样笨的。
⑧他突然双眼放光,极为激动地问:你是黄保余吧?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我的影响力有多大。后来我妈跟我说,你看你,千活不行,吃饭不行,说话也不行,当不了官也当不了民工,以后怎么混。
⑨我也认同母亲的,我干活不行,当不了官也当不了民工,但我当老师教写作还可以的,上中学时出版了长篇小说,并因为这部小说,被中国作协鲁迅文学院中国少年作家班评为首届“中国十大少年作家”。主编的图书出版后,每本都畅销。但是,无论我怎么学习,我的普通话还是不够标准,但更多的学生喜欢听我讲课,我们的学校里汇集了全北京语文最优秀的孩子。
⑩后来想,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为什么我们非得在某一处涂得那般辛苦,发现自己身上的闪光点,也许更有意义。
⑪我们单位的设计寇寇老师每周有四个半天去教小学生画画,孩子们常问太阳可不可以涂成蓝色、树叶可不可以是红色、向日葵可不可以是绿色?寇寇老师总是让他们涂成自己想要的颜色。
【1】本文以“世界不只有一种颜色”为题,有什么好处?
【2】文章一直在写发生在作者身上的事,为什么又写到了寇寇教学生学画画的事?第⑪段的内容能否删去?
【3】文章第⑦段中,当那个男子被水泥浇灌时,为什么唯独作者不笑?
【4】文章多次提到“颜色”,其中第⑩段和⑪段中的“颜色”是否相同?
【5】用描写的表达方式写几句流畅的话,具体描写作者看到的对方一砣一砣地从身上往下扒水泥时的尴尬。
11、阅读下面短文,完成小题。
清明节的人文精神
清明节是我国民间重要的传统节日。我国传统节日的形成与二十四节气有关。记载了二十四节气的先秦古籍《逸周书·时训》中说到:“清明之日,桐始华。”这里记载的节气不等于节日,节气是季节时序的标记。而清明节气的重要特点是冬季即将过去,而春天已经降临。这个时候人的活动要与物候相对应,将社会活动的节律与自然的时间进程有机地联系在一起。
我国传统的清明节大约始于周代,已有大约二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清明最开始是一个很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学术界认为清明节的起源与寒食节有关。关于寒食节的起源有各种说法,有的学者认为由纪念介子推起,推而广之要祭拜自己的祖先。后来,由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日子接近,而寒食节是民间禁火的日子,渐渐的,寒食与清明就合二为一了。唐玄宗在公元732年颁布诏书曰:“寒食上坟,礼经无文,近代相传,浸以成俗。”现在寒食节在某些地区已经消失,而清明节已经成为一个独立的节日流传至今。我国的传统节日都有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春秋祭祀,以时思之,春秋祭祖,符合人们春祈秋报的心理。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有祭祖敬祖的传统,尊重祖先,尊重祖先创造的优良传统,这是中华民族的美德,这一点在清明节上更是得以充分的体现,这种传统已经积淀为一种民俗文化心理,成为人们的集体意识。
清明节的习俗又与现在消失了的节日上巳节有关。农历三月三日的上巳节有两个活动内容:一是人们在春天到来之时到野外踏青嬉戏;一是招魂续魄,召唤亲人的亡魂,也召唤自己的魂魄回归。
随着原始信仰的淡化,上巳节演变成了春游,上巳节消失了,这个文化因子在清明节中得到充分的体现。人们在节日里踏青郊游,尽享春光。或家族合欢,或交友团聚,总之在密切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增加凝聚力。
清明节的另一项民俗活动是插柳,清明节的又一个说法叫“插柳节”。插柳有多种形式:有的插在家里的门楣上,有的戴在头上。民间有“清明不戴柳,死后变黄狗” “清明不插柳,红颜变皓首”的说法。柳枝插在门楣上,其文化含义在于辟邪除灾,民间认为这样做是图个吉利。另外柳枝插在门楣上,还有意味着家庭兴旺的文化含义;而把柳插在头上,为的是求生保健,青春永驻。中国人喜柳爱柳,柳树是旺盛的生命力的象征。
我国传统的节日不仅在节气的选择上与自然界的变化合拍,而且人们的活动也适应季节、气候、物候的变化。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是传统节日又一主题。
经过历史的演变,现代的清明节主要的民俗活动是扫墓和植树。这是传统继承中的变异。但是无论如何变异,都存在着古老的文化因子。农历节日及其习俗是几千年文化积累的结果,民众习惯用它们来表现自己心中的价值,走过有意义的人生历程,这种价值与文化形态的契合是很难改变的。
清明节是中国民众共享的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保护和弘扬清明节文化,可以增加民众的文化认同意识,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精神财富。
【1】下列关于清明节与寒食节的理解,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清明节已有约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学术界认为其起源与寒食节有关。
B. 有人认为清明最开始是一个节气,后因与寒食节日子接近等缘故,就渐渐合二为一。
C. 有学者认为,寒食节的起源是由纪念介子推开始,推广到拜祭自己的祖先。
D. 古人在“插柳节”那天在门楣和头上插柳祈福,这一习俗也是清明节的重要起源。
【2】下列不能体现清明节所包含的人文精神的一项是( )
A. 清明是一个重要的节气,清明一到,气温升高,是春耕春种的好时节。
B. 在清明节,人们拜祭自己的祖先,体现了贵人伦、重亲情的特点。
C. 人们在清明节踏青郊游,尽享春光,亲友闭聚,增加了凝聚力。
D. 清明节的相关活动还体现出辟邪除灾、家族兴旺、求生保健等内涵。
【3】下列各项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人们喜欢在清明节时到野外春游踏青,体现了上已节的文化因子。
B. 上已节消失了,演变成了春游,其原因是原始信仰的淡化。
C. 现代清明节的主要民俗活动是扫墓植树,这既有传承,又有变异。
D. 清明节最主要的文化意义在于人的活动与自然界合拍,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12、请以“这句话,让我铭记”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②不少于600字,不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
③书写工整规范。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