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与“兴高采烈——得意忘形”关系不一致的一项是( )
A.举世闻名——臭名远扬
B.精益求精——吹毛求疵
2、有志青年要多读好书,好的读书方法能提高阅读速度。下列方法不合适的是( )
A.读得快还要想得快,一边读一边想,才能及时捕捉有用的信息。
B.集中注意力,尽量连词成句地读,可以让阅读速度提高。
C.带着问题读文章,会降低阅读速度。
D.遇到不懂的词语,在不影响理解课文内容的情况下可以先不管它,继续往下读。
3、下列句子运用的修辞手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
A.但我说出那几件“传世宝”来,岂不要叫那些富翁们齿冷三天?
B.那一次次的分离,岸英不都平平安安回到自己的身边来了吗?
C.你留我在家里歇,莫不半夜三更要谋我财,害我性命,却把大虫吓我?
D.这清白的梅花,是能玷污的吗?
4、形近字组词。
诲________ 诵________ 规________ 谴________
悔________ 涌________ 窥________ 遗________
5、词语美容院(填上合适的词语)。
一( )羽毛 一( )翅膀
一( )细雨 一( )细线
6、把下面的成语补充完整,再选词填空。(填序号)
①(______)平(______)世 ② 国(_____)民(______)③(_____)居(_____)业
④ 兵(_____)马(_____) ⑤ 流离(_____)(______) ⑥ 内(_____)外(_____)
唐朝在唐太宗统治时期真可谓是___________,_________,人民_______。可到了唐朝后期却是____________,连年的____________,人民__________。
7、看拼音,写词语。
yīng huā zhěn zhì hóu lóng líng dang
( ) ( ) ( ) ( )
yuǎn tiào bí tì zhǎn xīn qiāo zhà
( ) ( ) ( ) ( )
8、把下面词语补充
饮水(______)(______) 直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难鸣
(______)(______)欲聋 应接(______)(______) 人影(______)(______)
心(______)神(______) 诗(______)画(______) 迫不(______)(______)
畏(______)畏(______)(______)计多(______)(______)心(______)血
9、_______
①正式的书籍,是在两千多年前春秋战国时代出现的。起先,人们把文字写在竹片或木片上,这些竹片或木片叫做简或牍。把竹子木板劈成同样长度和宽度的细条(一般5寸至2尺长),削平表面,在上面用刀子刻字或用漆笔写,每片可以写8到14个字。有的把简牍用麻绳、丝绳或者皮条串编起来,叫做“册”,也写作“策”。这个“册”字,像在几片竹简中间穿上绳索的样子。传说孔子因为勤奋读书,竟把这种穿册的皮条翻断了多次。
②这种笨重的书使用起来当然是极不方便的。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120斤重。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③现在的书,不仅品种多,而且有的越来越小。“缩微胶卷”就是其中的一种。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使用的时候,通过阅读器可以放大到原来大小。其实这种缩微技术,早在19世纪普法战争时候就使用过,当时法国的谍报人员把一份3000多页的情报缩拍在一张几寸长的胶片上,让信鸽带回了巴黎。
④缩微图书保存和使用都很方便,如果把1万种每种 15 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 15 公斤。
⑤科学在发展,书也在不断演变,它以越来越丰富的营养,哺育着勤奋学习的人们。
【1】单选题。
(1)以下不是上文段中介绍的书籍是( )。
A.缩微图书 B.简牍文书 C.阅读器
(2)与句子“如果把1万种每种15万字的书放在一块儿,它的总重量大约有5吨,而缩微以后的胶片只有15 公斤。”运用了相同说明方法的是( )。
A.据说,秦始皇每天批阅的简牍文书有 120 斤重。
B.西汉的时候,东方朔给汉武帝写了一篇文章,用了3000片竹简。
C.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 1/48。
(3)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以上文段用了举例子、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B.以上文段用了举例子、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以上文段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2】给以上文段起个合适的题目,写在文段前的横线上。
【3】“它是用照相机把书或者资料缩拍到胶卷上,一般缩到原书大小的1/48。”句中加点词语是否可以删掉,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阅读。
载人飞船的神奇“外衣
神舟十一号飞船运行在距离地球表面约400千米高度的轨道上,在那里会受到太阳的辐射、地球大气的辐射和反照,还会受到许多游离在空间的高能粒子影响。在这样的环境中,飞船该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呢?
中国航天科技集团公司五院的研究人员为飞船设计的神奇“外衣”,就像人类的衣服一样,天冷时能保暖,太阳照射时能防晒,同时衣服还能隔离灰尘、雾霾等有害因素对皮肤的伤害。
研究人员为轨道舱设计了一套厚度约2厘米的外衣,能高效隔离空间环境与轨道舱舱壁间的换热,外衣表面还有一层华丽的复合膜,来提高飞船对轨道原子氧等粒子的防护能力。在返回舱外表面,喷涂了特殊设计的有机热控涂层,为保证在轨期间的返回舱的温度条件提供有力支持。另外,在推进舱的底部,为有效抑制发动机点火后的高温对推进舱内的影响,这一重点区域运用了多层隔热材料,能够隔离的最高温度达900℃。
【1】标题“载人飞船的神奇‘外衣’”运用了______的说明方法。
【2】“在这样的环境中,飞船该怎样更好地保护自己呢?”这句话是______句(A.疑问B.设问C.反问),它在短文中起到______的作用。
【3】载人飞船的神奇“外衣”具有______的作用。(请用简洁的词语概括)
【4】第3自然段介绍了飞船的神奇“外衣”能______、______、______。
【5】读画横线的语句,说说若去掉“约”,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______
11、微群阅读。
【语段一】:雾凇形状主要有两种:一种是过冷雾滴碰到冷的地面物体后迅速冻结成粒状的小冰块,叫粒状雾凇(或硬凇),它的结构较紧密;另一种是由雾滴蒸发时产生的水汽凝华而形成的晶状雾凇(或软凇),结构较松散,稍有震动就会脱落。
【语段二】: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树林通过改变太阳辐射和大气流通,直接影响空气的温度、风速、降雨量等自然因素。有林区比无林区夏天温度低3~7℃,冬季要高0.5~2℃,雨量可增加15%~20%,暴雨通过林带风速能降低20%~25%。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故在森林的上空和附近,湿度要比没有森林的地区高15%~20%。森林自己形成一个小循环,使蒸腾的水蒸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
【1】根据下面的图我们可以知道说明文主要有八种说明方法,至少写出四种,分别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读语段,下面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语段一运用了两种说明方法:分类别和作诠释。
B.语段二主要运用的是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
C.语段一主要介绍了雾凇的形状及分类,让读者对雾凇的认识更加明晰。
D.有树林的地方夏天温度要比无林区低,冬季温度要比无林区高一些,这说明有树林的地方相对来说冬暖夏凉。
【3】根据语段内容判断对错,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晶状雾凇就像冰晶,结构比较紧密,硬度大,所以也叫硬凇。( )
(2)树林能遮阴、降温,也能蒸发大量水分。( )
(3)一片小树林就是一个完整的循环系统,使蒸腾的水蒸气补充大气温度,凝结成雨云而降水。( )
(4)一棵树仅一个夏天,平均要向空中蒸腾2000公升水,可见植树造林对于改善环境有着巨大的作用。( )
【4】阅读语段二,说说树林的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
12、阅读理解。
那一夜
①那一年,他二十一岁。二十一岁,在山材,别人早已面朝黄土背朝天,晒得黑黝黝了,而他却很幸运,细皮嫩脸,十足的一个白面书生,生活的艰难和困苦对他而言只是听听而已,从来就没有体悟过。
②大学录取通知书落到他手中时,山村立刻(沸腾 闹腾)了。小伙子投来惊喜的目光,羡慕他从此跳出了“农门”。而他更是飘飘然,身子像腾起在半空中,那感觉明显已高出了村人一等。‖
③临上大学的前一天,父亲张罗着,摆下了几桌酒席。油灯下,乡亲们一张张古铜色的脸,闪烁着一双双渴望而又执著的眼睛。他们把生活的未来和希望,全寄托在他这个山村“骄子”身上。
④客人们散去后,父亲在灯下清点着他明日开学起程的票子,哥哥在一旁默默地替他整理着行李,奶奶在厨房收拾着碗筷。唯有他打着蒲扇,驱赶着夏日的蚊虫和暑气,他的心早已飞进了大学校园,他开始向往大学生活。山村的夏夜哟,真是闷热而又冗长啊!
⑤忽然厨房里传来低低的抽泣声,那声音好像是奶奶在哭泣。不一会儿哥哥也像被(感染 感动)了似的,脸上挂满了泪珠。接着父亲也停下了手中的活,泪水吧嗒吧嗒地往下掉。
⑥他困惑极了,他怎么也弄不明白,奶奶如哥哥、父亲怎么会流泪,为什么要流泪?自从他考进了县中学,每次放假回家,奶奶见了他;那皱巴巴的老脸就会绽出笑容。可今晚……他们究竟是怎么啦?
⑦他和哥哥走进厨房,搀扶起奶奶,奶奶对他说:“阿红,你终于有出息了,奶奶好高兴哟,日后做了城里人又可别忘了奶奶和这个家啊。特别是你哥……这些年来,为了供你读书,他把婚事都给耽搁了。”
⑧哥哥接着说:“不,我倒不要紧,30岁也还算年轻,这些年来确实苦了奶奶哟,为了供你读书,七十多岁的奶奶种菜养猪,起早贪黑杀了猪连块猪肚、汤肝都舍不得吃。”
⑨父亲也声音深沉地说:“是啊,咱们村祖祖辈辈就出了你一个大学生,”你在学校花的每一分钱,都是家里和乡亲们令晚用汗水凝成的。你知道吗,明天你上学所交的学费,就是乡亲们今晚用一个个的红包凑起来的。”
⑩屋内的空气顿时(凝重 沉重)起来,以前他在学校只晓得家里人为他上学读书付出了不少,却不知道其中的内情。他百感交集,泪水顿时也像断了线的珠子直往下淌……‖
⑪第二天,他顺着弯曲不平的泥泞小道走出了山村,踏进了向往已久的大学校园。
⑫在学校,当他看见别的同学谈情说爱,虚度年华时,他就想起了那一夜。
⑬大学毕业时,有人变着法子,拉关系,想留在本校或省城,而他却放弃了留校任教的机会,(毅然 仍然)选择了返回山区。因他工作踏实,办事勤快,不几年就当上了小镇镇长。当上镇长后,有人给他送礼,他不收,他忘不了那一夜。每当他在工作中遇到重重阻力,他总会想起那一夜。
【1】给文中括号内选择正确的词语,用“——”画出。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
(1)起早贪黑:________________
(2)百感交集: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山村小伙从接到录取通知书到临上学前一晚,他的心情发生了以下的变化,请从文找出恰当的词语填在横线上
飘飘然——( )—— ( )—— ( )
【4】文章已经用“‖”分好段,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读文章第③一⑩自然段,联系上下文,完成下面填空:
(1)文中第三自然段,“油灯下,乡亲们一张张古铜色的脸,闪烁着一双双渴望而又执著的眼睛。”这句话是对人物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描写,写出了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④自然段,划“ ”的句子是_______描写,作用____________
【6】文章为什么以“那一夜”为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阅读课外文段《冬日暖阳》,完成下面各题。
①冬天风大,摇着树的影子。我看见了三十年前的我,和同学们挤在学校前的一面土墙前,用后背在砖块上蹭(cèng zèng)痒痒。昏(hūn yùn)黄的阳光笼(lǒng lóng)罩着大地。
②操场一角有一位老人,戴绒线帽,穿黑色棉袄。他用红薯糖做糖塑,卖五分钱一只。一只火炉,火炉上一只铝锅,加热后的红薯糖,像柔软的琥珀,光泽温润。老人拿一只小勺,舀一勺糖,他抖动手腕,液体的糖从小勺中流出,流到铁砧上,铁砧上有一只竹片。围绕这只竹片,掌勺的手,时而浓墨重彩,时而惜墨如金。
③一群孩子簇拥在周围,高举手中的五分钱。我挤在其中。突然,身后有人清晰地叫了一声:“查一路,你没有爸爸!”回身一看,竟是我的同桌,我踩了他的脚尖,没容我解释,他已经拔剑出鞘了。一下,就击中了我。是的,这年的秋天,我父亲死了。这是我的疼痛和短处。
④老人做出了激烈的反应。他用小勺敲打着锅沿,又用小勺指着我的同桌,大声呵斥:“臭小子,这么小就知道往人心窝里捅刀子,不要想吃我的糖塑,你滚一边儿去!”他最终没有给我的同桌糖塑。
⑤轮到我时,他递给我两只。其中一只,是举棒的孙悟空。这只很大,孙悟空刚劲神武,一棒冲天,横扫阴霾,是送给我的。放学的路上,我把它举起来,对着太阳。阳光透过糖塑照过来,深红的,暖暖的。我看了很久,风很大,可并不觉得冷。
⑥人生的路上,我努力去遗忘别人曾经给予我的伤害,而将那点点滴滴的温暖积攒起来。积攒多了,心里就有一轮太阳。心中有了一轮太阳,站立在风中,寒冷来袭,爱与激情不会离我很远。
【1】请把第①自然段括号内的错误读音用“/”划去。
【2】文中“我的疼痛和短处”是指_______________。
【3】第④自然段是围绕着“______________”这句话来写的。这段话通过对老人的_________、________进行描写,表现了老人对“我”的同桌揭人伤疤行为的__________,表现了他______的特点。
【4】文中多次写到冬日的“风”,又写到“我看了很久,风很大,可并不觉得冷”。风很大,“我”为什么反而不觉得冷呢?下列选项正确的一项是( )
A.风很大,但是“我”穿得厚,并不觉得冷。
B.风很温暖,让人不觉得冷。
C.善良的老人用给“我”糖塑的方式,抚慰了“我”受伤的心灵,温暖着“我”,让“我”感觉到这个世界并不寒冷。
【5】题目“冬日暖阳”的含义是( )(多选)
A.老人美好的心灵
B.冬天温暖的太阳
C.积攒起来的别人给予自己的温暖
【6】用“ ”画出文中揭示道理的一句话,并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4、课外阅读。
①记忆中,父亲的一双手老是在我的面前挥动。人生路上的三次远足,都是父亲去送我的。他站在路上,远远地向我挥动着手,伫立在路边的人影由大而小,一直到我看不见……
②第一次送别是我小学毕业,我考上了一所郊区的住宿中学。那天去学校报到时,送我去的是父亲。
③一路上,父亲很少说话,只是面带微笑默默地看着我。当公共汽车在郊区的公路上疾驰时,父亲望着窗外绿色的田野,表情变得很开朗。我感觉到离家越来越远,不禁有些害怕,有些紧张,便忐忑不安地问:“我们是不是快要到了?”父亲没有直接回答我,指着窗外翠绿的稻田和在风中飘动的林荫,答非所问地说:“你看,这里的绿颜色多好。”他看了我一眼,大概发现了我的惶惑和不安,便轻轻地抚摸着我的肩胛:“你闻闻这风中的味道,有草和树叶的气味。这味道会使人健康的。我离开父母去学生意的时候,只有十二岁,比你还小两岁。”
④父亲说话时,抚摸着我的肩胛的手始终没有移开,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谈着他少年时代的往事,所有的艰辛和严峻,都融化在他温和的微笑中。在我的印象中,父亲并不是一个深沉的人,但谈起遥远往事的时候,尽管他微笑着,我却感到了他的深沉。
⑤那天到学校后,父亲陪我报到,又陪我找到自己的寝室,帮我铺好了床铺。接下来,就是我送父亲了,我要把他送到校门口。在校门口,父亲拍拍我肩膀,又摸摸我头,然后笑着说:“以后,一切都要靠你自己了。开始不习惯,不要紧,慢慢就会习惯的。”说完,他就大步走出了校门。我站在校门里,目送着父亲的背影。校门外是一条大路,父亲慢慢地向前走着,并不回头。我想,父亲一定会回过头来看看我的。果然,走出十几米远时,父亲回过头来,见我还站着不动,父亲就转过身,使劲向我挥手,叫我回去。我只觉得自己的视线模糊起来……在我少年的心中,我还是第一次感到自己对父亲是如此依恋。
⑥父亲第二次送我,是我要出远门,去农村“插队落户”。当时,父亲不能随便走动,只能送我到离家不远的车站。那天,我提着行李,父亲默默地走在我身边。快分手时,他才呐呐地说:“你自己当心了。有空常写信回家。”我上了车,父亲站在车站上看着我。他的脸上没有露出别离的伤感,而是带着他常有的那种温和的微笑,只是有一点勉强。我知道,父亲心里并不好受,他是怕我难过,所以尽量不流露出伤感的情绪。车开动了,父亲一边随着车的方向往前走,一边向我挥着手。这时我看见,他的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泪光……
⑦父亲第三次送我,是我考上大学去报到那一天。父亲快七十岁了。那天,父亲执意要送我去学校,我坚决不要他送。父亲拗不过我,便让步说:“那好,我送你到弄堂口。”这次父亲送我的路程比前两次短得多,但还没有走出弄堂,我发现他的脚步慢下来。回头一看,我有些吃惊,帮我提着一个小包的父亲竟已是泪流满面。以前送我,他都没有这样动感情,和前几次相比,这次离家我的前景应该是最光明的一次,父亲为什么这样伤感?我有些奇怪,便连忙问:“我是去上大学,是好事情啊,你干吗这样难过呢?”父亲一边擦眼泪,一边回答:“我知道,我知道。可是,我想为什么总是我送你离开家呢?我想我还能送你几次呢?”说着,泪水又从他的眼眶里涌了出来。
⑧这时,我突然发现,父亲花白的头发比前几年稀疏得多,他的额头也有了我先前未留意过的皱纹。父亲是有点老了。唉,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儿女的长大,总是以父母青春的流逝乃至衰老为代价的,这过程,总是在人们不知不觉中悄悄地进行,没有人能够阻挡这样的过程。
【1】给短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写在前面的横线上。
【2】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远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非所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父亲三次送我的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勾画出三次远足经历中离别时父亲神态、动作、语言的句子。
【5】想一想,三次离别时父亲的表现有何区别?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老银杏树
在我们的楼前,有一棵老银杏树。它高大挺拔,像一个威武的巨人。它度过了漫长的岁月,谁也算不出它的确切年龄。
这棵银杏树的树干笔直笔直,已长到三层楼的楼顶那么高了。假如把大地比做一张弓的话。那么这棵银杏树就是一支射向蓝天的长箭。它耸立在一排水杉前面,暴风雨来了,它用那粗壮的身子保护着杉树。任凭风刮雷劈,毫不动摇。它的树枝一律向上伸展,而且互相靠拢。像经过人工修剪似的;又像一个区人高耸着千百条铁的臂膀,给人以奋发向上的力量。
春天,枝上萌出嫩芽,闪着黄绿的眉眼。微风拂过,眨呀眨的,多像少女那充满活力的妩媚的眼睛。夏天,叶子长成小扇子的模样,绿得似乎就会滴下油来。到了秋天,叶子变黄了,一阵风吹过,摇一树金片。抬头仰望,就像大地举起了一支饱蘸黄色油彩的大笔,要为蓝色的天空添上一幅美丽的画图,秋风吹得紧了,片片黄叶纷纷扬扬飘落下来,像一只只黄蝴蝶在追逐嬉戏。冬天,落在地面的叶子渐渐地被尘土排埋,慢慢地化成肥料溶进大地,为来年新叶生长提供了养料。银杏树的果实一串串,黄澄澄。它隐藏在稠密的叶子里面,不易发现,而不像苹果,桃子那那样高高地悬挂在枝头,炫耀自己。
啊,银杏树,你高大的形象,给人们奋发的力量;你那闪光的品德,给人以深深的启迪。银杏树,我赞美你!
【1】写出下面词语的反义词。
漫长_____ 稠密_____ 笔直_____
【2】“它隐藏在稠密的叶子里面,不易发现,而不像苹果,桃子那那样高高地悬挂在枝头,炫耀自己。”(“炫耀”是什么意思?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认真阅读《青山处处埋忠骨》节选片段,完成练习。
“岸英!岸英!”毛主席用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情不自禁地喃喃着。
【1】这段话主要描写了毛主席在听闻爱子毛岸英牺牲的噩耗后的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描写方法)
【2】从“食指按着紧锁的眉头”这一细节,感受到毛主席内心的__________。
【3】“青山处处埋忠骨,何须马革裹尸还。”毛主席最终选择了让爱子和志愿军烈士一样安葬在朝鲜,表现了毛主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伟大胸怀。
17、晚霞
夕阳、明月、繁星……它们是美丽的。曾有多少位作家、诗人用最美的语言描述它们,可我却喜爱那晚霞。
那是一个晴朗的傍晚,我吃过晚饭,站在阳台上仰望天空。忽然在天边出现了一道红彤彤的晚霞,晚霞的范围慢慢地扩大了。一秒,两秒……顿时,晚霞染红了西边的天空。
我聚精会神地望着,天空出现了两朵白云,可霎时间又被霞光染红了。它们向前移动,仿佛向我奔来。啊__这两朵红云前一朵像一只狡猾的狐狸__尾随在后的__不正是一只大老虎吗__我望着天空的造型__不由得想起了__狐假虎威__这则寓言__
我觉得好笑__但不一会儿__它们便都消失了。
在我的眼前又呈现出了一幅画面:一只公鸡骄傲地昂着头,好像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情。瞧,它身后还有几个小跟随者呢!
一时恍恍惚惚,又什么也看不清楚了。晚霞是不会永远留在天边的。它收起最后的霞光,消失了。我站在那里,久久不想离去,因为我已被它深深地吸引了。
晚霞真美啊!
【1】照样子,写词语。
红彤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恍恍惚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词语。
①聚精会神:________。
②恍恍惚惚:________。
【3】“天空出现了两朵白云,可霎时间又被霞光染红了。”这句话说明晚霞的什么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给文中没有标点的地方加上标点。
【5】“夕阳、明月、繁星……它们是美丽的。”这句话中的省略号可能省略了什么内容?请试着写一些在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阅读。
挖笋子
我的故乡在盛产竹子的鹿谷。清明节回到家乡,我便带孩子到竹林去挖笋子。
孩子说,奇怪,过年时回来,都不见有笋子,怎么一下子长出这多粗壮的胖笋子?我告诉他,胖笋子不是一夜之间长成的,竹根在地底下,利用寒冬孕育笋芽。春天一到,甘霖降下来,它们才撬开土石,雄壮地冒出头来。冒出时根部已经生得很扎实,所以长起来强劲有力,不到一个月就长成有枝有叶的长竹子。
孩子诧异地说,那我们不挖了,多可惜呀!我说不挖也不行,竹妈妈根部抱着许多小笋芽,有的生长在石缝里,如果不把长出来的挖出来一些,竹妈妈就懒得叫石缝里的孩子努力冒出头来了。和人一样,不受点刺激和打击,会忘掉努力。
孩子笑一笑说,妈妈,假如你是笋子,是希望被挖掉,还是希望被留下来呢?
我也笑一笑说,在我最鲜最好吃的时候被挖掉,我会觉得贡献大而很高兴。如果我没有被人发现,我也不会气馁。我使劲往上长,超过身边的长竹子,就能享受到雨露阳光。经过寒风和烈日的磨炼,长成坚韧的大竹子,还怕没有人要我、用我吗?
孩子沉思起来。他一定在想,竹子好伟大,不该冒头的时候不冒头,不该气馁的时候不气馁。不管风吹雨打,不怕冰霜炎日,一年四季青翠挺拔而不弯腰,这就是中国人自强不息的坚韧精神!
【1】读了短文,你有什么感想?结合生活实际,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
19、阅读短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种春风
①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②邮局里人不多,我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七十岁左右的老人,戴副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的。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③老人的外套油渍斑斑,我不由得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我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帮我取张汇款单。”
④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⑤“寄到哪里﹖”我问。
⑥“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的一篇文章说。
⑦我很快看完了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说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⑧“多可怜啊!”老人说。
⑨“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⑩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⑪我抬起头来,打量着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
⑫为保险起见,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他们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⑬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元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⑭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很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CD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⑮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元,我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一个劲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俩谢谢你!”
⑯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斤斤计较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⑰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它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我很小的时候就听过这首歌,但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
【1】联系上下文解释下面的词语。
(1)驴友:_______________
(2)莫名其妙:_____________
【2】短文主要讲了_______________。
【3】写出短文中“我”感情变化的过程。
(有些嫌恶)→( )→( )→( )→(别样温暖)
【4】短文中有好几处地方描写了老人的外貌,请你用“ ”在短文中画出两处老人的外貌描写。
【5】在⑯自然段“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被遗忘的东西”中“遗忘的东西”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6】文中划线处写到“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请问“我”的心隐隐不安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
【7】结合短文第⑰自然段,谈谈你对“春风怎么可以种?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这句话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
20、句子加工厂。
(1)哥哥嫂子待他很不好。(改成反问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亲密的伙伴还在一块儿,离不离开家有什么关系?(改成陈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会场上爆发出一阵阵掌声。(改为夸张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天上富丽堂皇。 天上没有自由, 她不喜欢。(用关联词将两句话合并成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天下每个妈妈都爱自己的孩子。(改为双重否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按要求写句子。
1.前后十几家邻居,没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改为肯定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那一团越发繁茂的绿蔓里边,发出一种尖细又娇嫩的鸣叫。(缩写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父亲说:“这是我对你们的希望。”(改为转述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位作家受到大家的热情欢迎。(修改病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习作园地
按要求,完成下面的习作。
只要稍加留意,我们就发现身边处处时时有风景。下课后在学校的走廊上,总会遇到太阳初升、霞光万道的时刻,周围的景物因为朝霞而变美了。回想一下,写写那个地方、那个时刻的风景。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动态和静态的变化,题目自拟,字数在35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