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凉山州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吴京自导自演的电影《战狼2》在各大影院上映时,票房率大增,中途退场的观众可以说是屈指可数

    B. 岳云鹏的相声实在幽默风趣,我一边听一边忍俊不禁

    C. 我们创作一篇作品,当下笔之时,一定是踌躇满志的,否则,就根本不会动笔了。

    D. 有人竟然把“经济搞上去,人口降下来”的标语写在了火葬场的墙上,看了真叫人啼笑皆非

  • 2、下列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述,不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又叫“诗三百”,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 小说以塑造人物形象为核心,鲁迅《故乡》中的“木偶人”闰土、老舍《骆驼祥子》中的“挣命”车夫祥子、契诃夫《变色龙》中见风使舵的警官奥楚蔑洛夫等都成了文学作品中一个个鲜活的艺术形象。

    C. 莎士比亚,欧洲文艺复兴时期英国伟大的戏剧家和诗人,代表作有《威尼斯商人》、《哈姆莱特》等。

    D. 《马说》《小石潭记》《醉翁亭记》《记承天寺夜游》等反映了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有才之士仕途坎坷不受重用的社会境遇,它们分别是有“唐宋八大家”之称中的韩愈、欧阳修、柳宗元、苏轼写成的。

     

  •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A.言(shuò)   办(chéng)   相(jiāng)

    B.丛(cí)       (bǔ)        火(gōu)

    C.阳(jiǎ)     食(zhēng)   (háng)

    D.耕(chòu)   乎(jiē)       恨(chàng)

  • 4、下列句子的排列顺序,正确的一项是(   )

    ①梦想之路越切近,新情况、新问题就越多。

    ②发展起来之后的问题,一点儿也不比不发展的时候少,解决难度更有甚于前。

    ③梦想之旅,从来就不是一路坦途,一帆风顺。

    ④越是在这样的时刻,越需要我们满怀信心,振奋精神,凝聚力量,沿着中国道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⑤行百里者半九十,尽管我们距离梦想越来越近,但需要付出的努力依然艰辛。

    A. ①③②④⑤   B. ①③⑤②④

    C. ③①②⑤④   D. ③①⑤④②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连处士,应山人也。以一布衣终于家,而应山之人至今思之,其长老教其子弟,所以孝友、恭谨、礼让而温仁,必以处士为法,曰:“为人如连公足矣。”其矜寡、孤独、凶荒、饥馑之人皆曰:“自连公亡,使吾无所告依而生,以为恨。”呜呼!处士居应山,非有政令恩威以亲其人,而能使人如此,其所行之以躬,不言而信者欤!

    自其祖光裕尝为应山令,后为磁、郢二州推官,卒而反葬应山,遂家焉。处士父疾废于家,处士供养左右十余年,因不复仕进。父卒,家故多资,悉散以赒乡里,而教其二子以学,曰:“此吾资也。”岁饥,出谷万斛以粜,而市谷之价卒不能增,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人有贫而窃其牛者,官捕之甚急,以牛自。处士为之愧谢曰:“烦尔送牛。”厚遗以遣之。

    处士有弟居云梦,往省之,得疾而卒,以其枢归应山。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曰:“当为连公行丧。”

    (注)①法:标准,模范。②恨:遗憾。③赒:zhōu,救济,接济。④斛:旧量器,亦是容量单位。⑤粜:tiào,卖出粮食。

    1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

    A.其所行之以躬/太守谁(《醉翁亭记》)

    B.处士父疾废于家/物喜(《岳阳楼记》)

    C.旁近县之民皆赖之/下船(《湖心亭看雪》)

    D.以牛自/太守而宾客从也(《醉翁亭记》)

    2文中画波浪线句子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

    B.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

    C.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

    D.应山之人去县数十里/迎哭争负其柩以还/过县市/市人皆哭为之/罢市三日。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直线的句子。

    4第一段对表现连处士的形象有什么作用?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请任选一个角度,赏析李贺《雁门太守行》中的“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一句诗。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综合性学习

    由央视综合频道打造的《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艺术感召力,一经亮相便被评价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成为了荧屏的一股清流。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 ①《经典咏流传》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②节目“和诗以歌”,探寻诗歌与音乐。③集合一批优秀音乐人,用流行音乐传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一众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④节目现场还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和音乐人坐镇点评,详解诗词的文化内涵。

    材料2 这档节目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以传承为旗帜,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可当传承人。所选的诗词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普世的观照性,只有这些普世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被当下的中国人读懂。通过邀请不同的明星和普通人用不同的歌曲进行演绎,用不同的故事进行包装,体现时尚性。

    材料3 中国古典诗词,表达着灵动的中国式美学,承载着中国人雅致的情感审美,是一种独特而高雅的中国符号。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淡泊名利,又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脱,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婉约……

    1材料1中有一处病句,请写出序号并修改。

    2结合材料2概括该节目成功的原因。

    3请仿照材料3画线句子写一个排比句。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诗文填空。

    (1)__________,不知饴阿谁。(《十五从军征》)

    (2)坐断东南战未休。__________?(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

    (3)先帝不以臣卑鄙,__________,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诸葛亮《出师表》)

    (4)数月之后,__________;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邹忌讽齐王纳谏》)

    (5)《曹刿论战》中说明了政治上取信于民是作战的先决条件。“取信于民”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是:____________________,必以情。

    (6)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____________________”从视觉角度,描绘了一幅色彩鲜明的画面,同时通过夸张手法极为新颖传神地描摹出塞外的严寒。

    (7)张养浩在《山坡羊·潼关怀古》中写自己经过秦汉的故都,看到过去的宫殿已经化为焦土,引起感伤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2月18日晚,文化情感类综艺节目《朗读者》在央视播出,立时引爆话题。《朗读者》受追捧,正如该节目主持人董卿所言:“在任何时候,在任何国家,朗读都是传播文化、传递思想、传承精神的最好手段。好的东西永远总有需求,好的精神食粮总是供应不求。”“朗读”、“者”、“情感纽带”是《朗读者》节目三个关键内核。节目紧抓文字和人的故事之间的情感纽带,每期精选一个主题词,通过嘉宾分享人生故事,朗读一段曾经打动自己的精美文字,在朗读中体味生命之美、文学之美和情感之美,从而展现人生之美。

    现代化的中国,是多元且丰富的,《朗读者》之类节目出现的意义不仅是给综艺节目注入一股清流,让电视荧屏避免流于同质化的庸俗战争,而更深层次的意义在于,它以最朴素真诚的方式展现了大众媒介的本质——传承中华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递中国声音。

    伴随着节目《朗读者》的开播,其线下流动录音棚“朗读亭”在多个城市街头出现,吸引了大批市民驻足与参与。每位朗读者可以在亭子里录制一段属于自己的画面,而这些都有可能被剪辑到节目当中,分享给全国观众。

    西安市民许女士说:“我想把龙应台的一篇《目送》送给我亲爱的儿子,因为去年九月的时候他上了幼儿园,送他去幼儿园后,我读了《目送》,这篇文章中有段文字让我感同身受,我特别想把这篇文章送给我儿子,让他在成长的路上更好地成长。”

    这样的活动对于城市人来说既新鲜又有趣,更重要的是它蕴含的文化意义:在阅读中感受文字;在文字中感悟生活;在朗读中抒发情感。文字成了唯一的纽带,声音成了最好的聚合,不求字正腔圆,但求情真意切,在平静的朗读之中,完成一次又一次心灵的对话。

    (有删改)

    1根据选文的前两段,概述《朗读者》节目走红的原因。

    2如果你走进“朗读亭”,你会为谁朗读,朗读怎样的篇章呢?请完成下面内容,分享你的朗读设想。

    我朗读的篇章是:《_____________》(的片段)

    我想把以上篇章朗读给_________。原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少于100字)

  • 10、阅读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黄花蒿

    杨斧

    ①中国学者屠呦呦获得了2015年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黄花蒿”“青蒿素”也开始引起关注。但人们的疑问也接踵而至:为什么“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不是“青蒿”而是“黄花蒿”?它们到底是一类什么样的植物?

    ②具备一定植物学知识的人都知道,被国人俗称为“蒿子”的野草,在植物学上大多属于菊科的蒿属。例如:在端午节被挂于门上驱邪的艾蒿,西北荒漠上被用来固沙的沙蒿,嫩苗可以当野菜食用的蒌蒿……这类植物大都是身材高大的野草,气候适宜时,一些种类可以长到1~2米高,因此被古人通称为“蒿”——草之高者也。

    ③但与高挑的身材相逆的是,这类植物的“花朵”却很小,不要说体型较大的蛾、蝶类在其上无法立足,就连体型较小的蜂类和蝇类,“上门服务”也十分不便。没关系,蒿子们另辟蹊径,改由风为“媒人”,同样达到了异花授粉的目的。蒿属植物还有一个为人乐道的共性:它们虽然难得开出艳丽醒目、气味芬芳的花朵,却多数遍体生“香”,揉搓茎叶,特殊的气味令人难忘。

    ④蒿属植物广布于北半球温带地区,其属有300多个成员。由于他们在菊科中的特殊地位和分布地域宽广、种类繁多,具有特殊香气等特点,受到现代植物分类学鼻祖林奈的青睐,特别选用在欧洲古代传说中赫赫有名的树林和植物女神阿尔忒弥斯的名字,将其命名为“Artemisia”,使这些无婀娜多姿的野草,充满了仙气。

    ⑤中国地域广阔,气候条件适于蒿属植物生长。在《神农本草经》及以后的一些本草典籍中,青蒿、草蒿、香蒿等名称跃然纸上,成为中草药中不可或缺的成员。从《本草纲目》起,黄花蒿始与青蒿比肩,但却以“臭蒿”作为“释名”,与“香蒿”——青蒿相区别。在此后的几百年间,除了植物分类学文献或以此为基础的较权威的植物资源利用手册外,“青蒿”和“黄花蒿”这两个中文名字往往混淆不清。结果,当诺贝尔奖到来后,一些人自然产生疑问。

    ⑥毋庸置疑,中医药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上贡献卓著。但我们也应清醒地看到:传统中草药体系并非建立在现代植物分类学基础之上,因地域或习俗的差别,物种同名异物、同物异名现象普遍存在。1982年,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草药同名异物辨》中,仅以吉林省所产药物为主,就收载了42组,约350种同名异物、同物异名或名称同音而物异的草药。看来问题还真不少。尤其是许多入药植物应用历史久远,为今天中草药的科学应用遗留了不少问题,青蒿和黄花蒿的是非之争,就是典型的例子。因此,要保证处方中植物物种的正确无误,必须应用植物分类学等知识,对其进行准确的分门别类。

    ⑦目前可以确定的是:青蒿素的来源植物是林奈定名的蒿属植物Artemisia annus L.,头状花序小而多,黄色。据我国植物分类学家考证,此即《本草纲目》中记载的“黄花蒿”。在1991年出版的《中国植物志》76卷第二分册中,它的中文正名为黄花蒿,异名有草蒿、青蒿、臭蒿等20余个。而在以往一些植物学文献中被称为“青蒿”的植物,拉丁学名为Artemisia carvifolia Buch,-Ham.,不含青蒿素。

    ⑧由此看来,青蒿素的来源植物是黄花蒿不容置疑。但一些关心青蒿和青蒿素的人仍在“思辨”青蒿和黄花蒿的谁是谁非。如果这种执着精神进一步演变成深入探究草药世界的动力,为人类的健康和自然的和谐作出贡献,意义将远不止于此。

    1根据文章内容看,人们为何会产生“为什么‘青蒿素’的来源植物不是‘青蒿’而是‘黄花蒿’”这样的疑问?

    2请分析“……被国人俗称为“蒿子”的野草,在植物学上大多属于菊科的蒿属”一句的语言特点。

    3第⑥段主要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你从本文体会到了哪些科学的精神或科学的方法。

  • 11、阅读下面文段,回答问题。

    扣好人生的每一粒扣子

    徐文秀

    ①有人说,人生好比穿衣服,要想穿戴整齐、美观好看,扣子得扣好。人生总有那么些关键处、转折口、紧要时和危险地,把这些“扣子”扣准、扣紧、扣牢和扣踏实了,才叫扣好了人生的每一粒扣子,才能让人生之路行稳致远。

    ②扣好人生起步开局的第一粒扣子。“凿井者起于三寸之坎,以就万仞之深。”风华正茂之时,正是人生之路起步的关键处,这个阶段得打好基础。现在还是有那么一些年轻人总感觉茫然困惑,对自己的人生之路“往哪走”“怎么走”心里没谱,更有甚者还贪图享乐、虚掷光阴。作家柳青说过:“人生的道路虽然漫长,但紧要处常常只有几步。特别是当人年轻的时候。”人生是单行道,起步错了难免绕弯路,走远路。上好人生的第一课,确立好人生的起跑线,才能让起跑成为起飞的开始。

    ③扣好人生失意失落这粒转折的扣子。人的一生,常会碰到这样那样的挫折和打击。碰壁了,甚至失败了,怎么办?有人灰心丧气,有人一蹶不振,更有人破罐子破摔。日常生活中,个别所谓“后进生”,其厌学之路越走越远、越陷越深,正是从最初的期望受挫开始,逐步失去志向、失去信仰,最后难以回头的。当一个人碰到困难和过不去的坎时,只要精神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在痛苦中,说不定正蕴藏着人生的精彩转型。

    ④扣好人生得志得意这粒紧要的扣子。人生最容易迷失自我的时候,往往是平步青云的时候。这时候,掌声四起,听到的是赞歌、面对的是恭维,很容易变得飘飘然、昏昏然,甚至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成功的人生,其实一直在做两件事,一是在失败中站起来;二是从成功中走出来。扣好得志得意这粒扣子,就是要在成绩面前看到不足,在成功面前看到差距。

    扣好人生“降落”“着陆”这粒危险的扣子。据说,飞机起飞着陆之时,危险系数最高。有一种“59岁现象”,说的正是当一个人临近离退休时,容易产生歇一歇甚至最后“捞一把”的心理,没能保持住晚节。李春城说:“按照通常的退休年龄,这将近一生了,居然因自己的错误这样收场,何其悲哀!”这都是活生生的案例和教训。人应当退休不褪色、离岗不离队、放松不放纵,给自己的人生画一个漂亮的句号,交一份满意的答卷。

    ⑥人生这件“衣服”要扣的扣子很多,但这“四粒扣子”至关重要,它是人生处于关键处、转折口、紧要时和危险地的把握,关系到人生整件衣服是扣歪、扣松,还是扣正、扣紧,务必慎之又慎。

    【1】简要概括文章的中心论点,恰当的一项是(  

    A.人生要像扣好每一粒扣子一样,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B.扣好人生失意失落这粒转折的扣子。

    C.扣好人生得志得意这粒紧要的扣子。

    D.扣好人生“降落”“着陆”这粒危险的扣子。

    【2】关于文章的内容和论证,下列选项不恰当的一项是(  

    A.文章第②段引用作家柳青的话“人生之路是漫长的,但紧要处只有几步,尤其当人年轻的时候”,论证了“扣好人生起步开局的第一粒扣子”,使论证有理有据,增强说服力。

    B.“始终保持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警觉和自觉,才不会‘平流无石处,闻说有沉沦’。”这句话适合放在第④段段末,使论证更充分。

    C.文章第⑤段画线句子采用了比喻论证的方法,使得文章的观点更加鲜明,论证过程深入浅出,生动形象。

    D.文章先提出中心论点;然后采用递进式结构,从扣好人生起步开局的扣子、扣好人生失意的扣子、扣好人生得意的扣子、扣好人生着陆的扣子四个方面论证阐述;最后,文章结尾照应开头点题。

    【3】下面典型事例可放入哪个段落作为事实论据,恰当的一项是(  

    越王勾践被吴国打败后,并没有消沉堕落,而是卧薪尝胆,韬光养晦,施行富国强兵之策,最终成就了“三千越甲可吞吴”的大业。

    A.第②段。

    B.第③段。

    C.第④段。

    D.第⑤段。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以下两题选做一题。

    要求:①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②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③字迹工整,不少于600字;④凡涉及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一律用A、B、C等英文大写字母代替;⑤不得抄袭。

    (1)“世界上有一个国家,她的每一个字都是一首优美的诗,一幅美丽的画,你要好好学习,我说的这个国家就是中国”。20世纪50年代,印度前总理尼赫鲁对女儿说的话,相信一定会引发我们的感慨与共鸣。请以“我的母语情缘”为,写一篇文章。

    (2)阅读下面的材料,自选角度,确定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有个小女孩到处寻找她的蓝色猎鹰。她问过了花园里的女人,问过了汽车底下的男人,可他们都没有看到过蓝色猎鹰。这种东西有吗?他们问。

    小女孩没有放弃,她继续找啊找,一个外国女人指着公交车站大喊:你看,那儿!

    果然有一只鸟站在长椅背上。可它不是蓝色的,看起来也不像猎鹰,小女孩说。

    这时,鸟儿说话了:喂,就是我啊!小女孩走进了一些,她认出了这只鸟,对不起呀,我一下子没有认出你来,你是黑色的,长得还像乌鸦。

    好啦好啦,最重要的是,我们又在一起了!蓝色猎鹰高兴地说。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