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山川异域,风月同天”“岂曰无衣,与子同裳”,寥寥数语传递出别样的温情。
B.宁静的乡村隐含着耕读传家的人文精神,热闹的古镇彰显着中华商业文明的辉煌。
C.在人民大会堂的迎客厅里,各省市劳模正襟危坐地等待中央领导人的接见。
D.元宵夜,在园博园赏灯的人摩肩接踵,节日氛围十分浓厚。
2、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两位阔别多年的老朋友意外地在异国他乡萍水相逢,又是握手,又是拥抱,别提有多高兴了。
B. 长沙市交警队招聘了许多交通协管员,在他们的协助下,交通拥堵的现象戛然而止。
C. 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力;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
D. 李红经常为孤寡老人做好事,她的事迹真是罄竹难书。
3、下列表述准确的一项是( )
A. 同学邀你到他家去玩,你说:“行,届时我一定光临寒舍。”——你的话是得体的。
B. “湖南电视台《天天向上》节目中的主持人个个豆蔻年华,妙语连珠。”这个句子中的成语“豆蔻年华”使用不妥。
C. “乃”“及”同属独体结构。它们的第一画都写撇,第二画都写横折折折钩。
D. “有些科学家认为,转基因大米富含维生素A,可以有效地改善发展中国家人们的营养不良。”这个句子表意准确。
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的注音和字形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我们应该虚心学习,完全不应该对他滥(làn)加粗暴的不讲道理的非意。
B.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jiáo)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C.其逸情也,最见于独处幽(yōu)居之时。
D.读书费时过多易惰(duò),文采澡饰太盛则矫。
5、曹刿论战
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遍,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遍同:徧)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1】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又何间焉(__________________)
(2)必以信(__________________)
(3)一鼓作气(__________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2)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从曹刿“忠之属也,可以一战”的回答可以看出,他认为作战最重要的条件是鲁庄公是一位执法严明、尽职尽责的国君。
B.在描写“击鼓”“逐师”的过程中,曹刿只说了“未可”“可矣”四个字,为下文的议论埋下伏笔,使文章更加引人入胜。
C.鲁庄公虽战前仓促应战,战斗中又想急躁冒进,战后对胜利还有点稀里糊涂,但并非一无是处,如他能坦诚待人,虚心听取别人意见,知错能改等。
D.本文写历史上著名的长勺之战,写法上颇有特点,将重心放在“论战”,略写战争场面。全文重点突出,详略得当。
6、阅读古诗,完成小题。
渔家傲
李清照
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闻天语,殷勤问我归何处。
我报路长嗟日暮,学诗谩有惊人句。九万里风鹏正举。风休住,蓬舟吹取三山去。
【1】词中的“谩”有多层含意,请结合全词加以分析。
【2】这首词,《花庵词选》题作“记梦”,词人着力描写梦境的作用是什么?
7、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列小题。
【材料一】
哈尔滨群力新区,年降雨量近600毫升,且集中在夏季,所以雨涝是城市的一大问题。哈尔滨群力雨洪公园处于该城市的低洼平原地带,设计者用填挖土方的方法,在公园营造了一处城市中心的绿色海绵,仅用10%的城市用地就解决城市的雨涝问题。具体做法是沿场地四周,通过挖方和填方的平衡技术,创造出一系列深浅不一的水坑和高低不一的土丘。高地种植旱生果木,而洼地养鱼或种植湿生植被,成为一条蓝绿相间的“海绵”带,收集城市雨水,使其经过过滤、沉淀和净化后进入核心区的低洼湿地。在此整体格局基础上,建立步道网络,穿越于丘陵和泡状湿地之间。建成后的雨洪公园,不但为防止城市涝灾做出了贡献,同时为新区居民提供优美的游憩场所和多种生态体验。
【材料二】
浙江金华燕尾洲公园位于金华市区的三江口,为了摆脱雨季洪水的困扰,改变以往在两江沿岸筑起水泥高堤以防御洪水的做法,提出与洪水为友的理念。将河岸改造为多级可淹没的梯田种植带,将来自陆地的雨洪滞蓄和过滤。这种梯田河岸不但增加了河道的雨洪行走面积、减缓了水流速度,而且缓解了对岸城市一侧的防洪压力。这样生态化地处理雨洪,减少了城市开发所导致的不透水面积的增加和对周围环境的破坏。让开发前后水流量和峰值保持不变,同时水流峰值①的出现时间也基本保持不变。
梯田上广植适应于季节性洪涝的乡土植被,每年的洪水为梯田上的多年生植被带来充足的沙土、水分和养分,使其能茂盛地繁衍和生长不需要任何施肥和灌溉。而梯田的挡墙建成可行走的步行道网络,使滨江水岸兼具防洪能力和休憩的美丽景观。
公园经历了百年一遇的洪水的考验,目前已成为金华市的一张名片,也成为“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优秀案例。
低影响开发与传统开发水文②比较示意图
①峰值:在所考虑的时间间隔内,水的流量变化的最大瞬间值。
②水文:自然界中水的时空分布、变化规律。
【材料三】
四川的活水公园改造是在原有的总体设计不变的基础上,融入海绵城市“水体自然净化”理念,因地制宜地安装新设施,对原有生态系统进行修复。雨水经过流水雕塑通向兼氧池(兼有厌氧微生物和好氧微生物的污水净化池),然后进入人工湿地,湿地中种有鱼藻、黑藻等沉水植物,浮萍、睡莲等浮水植物,以及菱白、菖蒲等挺水植物,这些植物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对吸收、过滤或降解雨水中的污染物负有不同的功能,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从整个处理系统中游人可以看到上游的水质较差,生物稀少,随着水被逐步净化,生物群落越来越繁盛的过程。成都活水公园收集雨水后,将部分雨水透过土壤回填到地下,其余的雨水经过各个环节的净化处理后一部分回收进行浇灌或景观用水,一部分排入河中。这种景观化的雨水处理方式不但顺应雨水循环的自然模式,而且人性化的生态景观,丰富了人们的视觉,增长了人们的知识,创造出了一个极具亲和力的生态公园,体现了人与水的依存关系。
【1】请你依据“示意图”,对【材料二】中与图相关的文字信息进行具体说明。
【2】读了上面三则材料,说说你对“海绵城市”有了哪些了解。
8、默写。
(1)春潮带雨晚来急, 。 (韦应物《滁州西涧》)
(2) ,志在千里。 (曹操《龟虽寿》)
(3)安得广厦千万间, 。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4) ,病树前头万木春。 (刘禹锡《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
(5)长风破浪会有时, 。 (李白《行路难》)
(6) ,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 。 (吴均《与朱元思书》)
(7)时间都去哪儿了?它在孔子“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的感叹中;它在晏殊“无可奈何花落去, ”的惋惜中;它也在王湾对“ ,江春入旧年”新旧交替的感悟中。
(8)每个中国人,都在诗歌中完成自己生命的成长。小时候谁没有跟着李白看过“床前明月光”?长大后,李商隐“春蚕到死丝方尽, ”中的春蚕和蜡烛成了我们可以寄托情感的意象;陶渊明“ ,悠然见南山”的诗意温暖了后世每一丛带霜的菊花。当我们有了更多的心事时,与李煜“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是一江春水向东流”那浩荡的悲伤相比,我们的心胸就会稍稍开阔。诗者,天地之心。
9、简答下面问题。
(1)简析“木柴厂四周很快就聚了一群人,仿佛一下子从地底下钻出来的”这句话中“钻”字的表达效果。
(2)你是怎样理解文中围观者的“笑”的?
10、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不假思索”的肌肉记忆
①我们都知道记忆的功能是由大脑完成的,然而鲜为人知的是,当人们需要记忆一些必须由身体参与的技能和运动时,除了通过大脑进行记忆之外,肌肉自身也会自觉启动记忆功能。
②肌肉记忆虽然听起来很陌生,但在生活中却相当常见。用筷子、骑自行车、跳舞、做体操、演奏乐器等等,无一不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就拿弹钢琴来说,有时候一首曲子弹到一半,突然想不起后面的谱子了,这时候无论你怎么绞尽脑汁地回忆,都没有任何进展。但是,如果你能从头开始,再弹一遍曲子,很可能到卡壳的地方就自然而然地顺下去了,这就是你身体的肌肉记忆在起作用。
③再比如打羽毛球,所有人都可以用大脑记住一系列规则和技巧,但在实际操作中,一个没有经过训练的普通人可能和林丹打得一样好吗?
④林丹之所以成为“超级丹”,不是因为他脑子里羽毛球理论记得比任何人都熟,而是因为他的肌肉在大量的练习中熟记了各种球的应对模式,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自动给出反应。其实不难理解,当外界刺激出现时,如果完全要靠大脑支配身体肌肉,需要的时间较长,而肌肉依靠自身的记忆支配身体就要快得多了。如果你恶作剧突然偷袭一位武木高手,即使这位高手是你的亲人,你也千万不要以为他会对你手下留情,因为身体的反应绝对要快过大脑,当他后悔时,你可能已经被打残了。“不假思索”就是肌肉记忆的真实写照。
⑤事实上,肌肉记忆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和普通记忆一样,也起源于大脑。当我们的身体学习某种新的技能时,大脑就会激活身体上所有需要配合的运动单元来帮助我们完成一系列的动作。
⑥一旦我们的肌肉纤维从大脑处获得了移动的信号,它们便会开始反馈信息。当我们做出某种动作时,肌肉、肌腱以及关节中的“传感器”便会持续不断地将身体当前的空间位置反馈到我们的中央神经系统当中,以便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⑦这一过程是从大脑到肌肉的一个持续不停的反馈循环,久而久之,我们的大脑会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径,从此,肌肉的动作也就不再需要一次次通过大脑的指示,而是可以自动进行了。这些一次次经过的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⑧从肌肉记忆的原理中我们不难看出,想要构建肌肉记忆最关键的一点就是动作重复的数量。在刚开始学习某种技能或运动项目时,我们还是需要通过大脑来控制身体协调的,只有在一次次的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才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内记忆。
⑨肌肉记忆有个特点,那就是形成以后便很难忘记了,即使我们很长一段时间不再重复那些动作,肌肉记忆也会潜藏在我们的身体中,一旦需要使用就会被再次激活,其效率远比新学者的效率高得多。比如,专业的运动员即使中断训练长达__年,当其再次重新训练时,所需要的时间也比那些新手要短至少__%。
⑩一般来说,记忆花费的时间长,遗忘所需要的时间也就越长,而肌肉记忆是在长期的重复练习中形成的,因此遗忘得慢也是理所当然喽。
【1】②段加点字“这”在文中具体指:______________
【2】结合⑤—⑦段,“肌肉记忆”“不假思索”的过程,正确的排序应该是:
( )—( )—( )—( )—( )—( )
A. 肌肉纤维获得并反馈信息
B. 大脑发出学习新技能的信号
C. 肌肉得到下一步行动的信息
D. 大脑创建一条穿过中央神经系统的路
E. 各部位“传感器”将空间位置反馈到中央神经系统当中
F. 路径也就变成了所谓的肌肉记忆。
【3】根据全文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4】⑨段画线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5】对选文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用筷子、跳舞等技能,只需要肌肉记忆的配合。
B. 任何情况下,林丹由于肌肉记忆的不假思索,都不能给对手放水。
C. 肌肉记忆的源头是大脑,而不是肌肉。
D. 在一次大脑和肌肉反馈循环之后,能构建出便捷的路径,形成肌肉记忆.
11、论述类文本阅读
云上自在,更要生活精彩
陈凌
①最近,有个概念在年轻人中流行了起来——“云自在”。很多人对此或多或少有过切身经历:在视频博主的作品里放下浮躁、游离在乡间,“体验一把不属于自己的安宁”;工作之余看看慢综艺,暂别快节奏的生活,沉浸于“生活在别处”的田园牧歌;周末刷刷直播,在“民谣+远方”的诗意里,享受一段惬意时光……在屏幕里体验自在人生,在云端畅想别样生活,或许就是“云自在”的本意。
②别样的生活,总是令人向往,甚至给人以慰藉的力量。在水泥森林待久了,满目苍翠的乡野,诗情画意的远方,自然能够冲淡疲劳,让人眼前一亮;工作忙碌,生活喧嚣,偶尔的悠远情致,也能让人跳出方寸之所,承载人们对诗意栖息的神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田园生活,在现实中或许并不那么容易实现,而慢综艺、视频博主,恰恰为我们搭建了一个“拟态环境”,让我们通过屏幕,触摸无法抵达的远方。可以说,“云自在”的流行,在于一种“愿望的投射”,是一种“替代性满足”。
③更进一步,心境往往是生活的投射。在屏幕里体验不一样的生活,既是为了与现实短暂疏离,更寄托着对“另一种生活状态”的憧憬。我们会在云上寻求自在,并不仅仅在于通过代入,获得一时的心理满足、短暂的休闲娱乐,更在于这些慢综艺、慢直播所代表的生活理念:在快节奏中放慢心态,于快时代寻找“慢生活”。生火、做饭,劈柴、喂马,本身固然是一种风景,但它的意义更在于提醒我们在日常的生活里发现精彩、寻找意义,把一成不变的日子过成诗。
④然而,云上再自在,依然只在“方寸之间”,远不如生活精彩。作为一种调味品,慢直播、慢综艺,自有其味道,但倘若沉浸其中,与现实生活脱节,看不到真实生活里的那些美好,无异于买椟还珠。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这样的特殊时期,“云音乐会”让人热血沸腾,但更令人难忘的,是身处现场时的震撼和感动;“云买菜”的确给生活带来便利,但更能温暖人心的,是逛街溜达时的惬意和闲适。倘若把“云自在”作为一种逃避,那么我们最终收获的,不是精神的富足充盈,而是退缩萎靡。相反,如果把云上的生活作为一贴清凉散,观照内心,撇去浮躁,葆有一份淡定的心态,继续向更美好的生活进发,精神上才有可能饱满自在。
⑤朱光潜先生曾说,“各人的世界都由各人的自我伸张而成”。个体灵魂如果是与现实生活脱节的,那精神世界如何能自在?自在,从来不是向现实妥协,甚至以消极的心态去面对人生,而是以诗意的心态去生活、去过日子,进而把生活变成自己希望的模样。事实上,很多时候,人自己就是一面镜子,以怎样的态度对待世界,世界就会呈现给你怎样的景象。是我们赋予生活以意义,在现实面前保持奋进的姿态,也只有经历生活洗礼的自在,才是真自在。从这个角度来看,自在从来不在屏幕中,诗意也从来不在镜头里,而就在每个人的生活中。
⑥在屏幕的远方里追求自在,更要拥抱自己的生活,活出自己自在的模样。
(选自《人民日报》,2020年06月18日)
【1】作者要表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文章第④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结合语境,理解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4】请简要梳理文章第②段的论证思路。
12、阅读下面材料,选一个角度构思作文,题目自拟。
春天到了,家园前的草坪露出了红红绿绿的生机。一位新搬来的中年人回家不忍心践踏那片草坪,便绕了点路。没想到刚上楼时,邻居老太太微笑着迎上来,一番话让中年人颇感意外:“我整天都在想,很有点担心,新来的邻居是个怎么样的人?”顿了一下,老太太又说,“当你刚才绕过那片草坪时,我算了解了你,知道我没有什么好担心的。”
生活常常是这样,刻意为之往往不能缩短彼此的距离,而偶尔发生的一个细节、一个举动,却会开放人的心灵,让我们倍感温馨。
要求:书写整洁,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不得抄袭和套作。不少于600字。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