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终南山院士提出的真知灼见的意见,缓解了新冠肺炎给民众带来的焦虑和恐慌。
B.报告文学《你的眼睛能看多远》体现出了“天眼巨匠”南仁东好高骛远的精神品质。
C.在与疫情抗争的过程中,中国谱写了可歌可泣的抗疫战歌。
D.春日的济南,阳光和煦,桃李吐芳,花海亭台中遍布孜孜不倦的蜜蜂、蝴蝶。
2、下列句子中成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 )
A. 他知道自己患的是不可救药的癌症,但他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鞠躬尽瘁为人民办事。
B. 春光里小区的老年人活动中心里象棋、扑克、乒乓球、羽毛球、收音机、电视机、书报、画片,包罗万象。
C. 贾平凹的作品为何引人入目?人们一直对此莫衷一是。即使是同一个欣赏着,在不同的时间去看他的作品,感受似乎都有所不同。
D. 这些年来,随着人们接触的新事物越来越多,观念越来越开放,再加上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中国人的自驾游活动搞得风生水起。
3、填入下面文段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阅读是一种孤独。_____________你“啪”地合上书,就把一代先哲幽禁在里面。但你忍不住又要打开它,穿越历史的灰尘与他对话。
①后者是一块巨大的生日蛋糕,可以美味地共享;前者只是孤灯下的一盏清茶,只可独啜,倾听一个遥远的灵魂对你一个人窃窃私语。
②它同看电影、看录像、听音乐会是那样的不同。
③如果你不听,它也不会恼,只会无声地从书页里渗出悲悯的叹息。
④它在不同的时间对不同的人说过不同的话,但你此时只感觉它在为你而歌唱。
A. ②①④③ B. ①②④③ C. ②①③④ D. ④②①③
4、下列关于文学和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有些古文其标题就表明了文章的体裁。如《陋室铭》《醉翁亭记》《出师表》《马说》等题目中的“铭”“记”“表”“说”都表明了该文的文体。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春秋到秦汉时期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主要有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
C. 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D. 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范仲淹为范文正,王安石为王文公等。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匈奴大入上郡,天子使中贵人①从广②勒习兵击匈奴。中贵人将骑数十纵③,见匈奴三人,与战。三人还射,伤中贵人,杀其骑且尽。中贵人走广。广曰:“是必射雕者也。”广乃遂从百骑往驰三人。三人亡马步行。行数十里。广令其骑张左右翼,而广身自射彼三人者,杀其二人,生得一人,果匈奴射雕者也。已缚之上马,望匈奴有数千骑,见广,以为诱骑,皆惊,上山陈。广之百骑皆大恐,欲驰还走。广曰:“吾去大军数十里,今如此以百骑走,匈奴追射我立尽。今我留,匈奴必以我为大军诱之,必不敢击我。”广令诸骑曰:“前!”前未到匈奴陈二里所,止,令曰:“皆下马解鞍!”其骑曰:“虏多且近,即有急,奈何?”广曰:“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于是胡骑遂不敢击。有白马将出护其兵,李广上马与十余骑奔射杀胡白马将,而复还至其骑中,解鞍,令士皆纵马卧。是时会暮,胡兵终怪之,不敢击。夜半时,胡兵亦以为汉有伏军于旁欲夜取之,胡皆引兵而去。平旦,李广乃归其大军。大军不知广所之,故弗从。
(注)①中贵人:宫中受宠幸的宦官。②广:李广。③纵:放马驰骋。
【1】下列句中的“之”与“大军不知广所之”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 怅恨久之 B. 属予作文以记之
C. 辍耕之垄上 D. 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天子派自己宠幸的宦官带领几十名骑兵,纵马驰骋。他们遇到三个匈奴人,就与他们交战,三个匈奴人回身放箭,射伤了宦官,几乎杀光了他的那些骑兵。
B. 那三个匈奴人没有马,徒步前行。走了几十里,李广命令他的骑兵左右散开,两路包抄。他亲自去射杀那三个人,射死了两个人。
C. 李广的百名骑兵见到匈奴数千骑兵都大为惊恐,想回马飞奔逃跑,被李广止住。
D. 匈奴以为汉朝有伏兵在附近,想趁夜偷袭他们,因而领兵撤离了。
【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上山陈______
②即有急______
③是时会暮______
④胡兵终怪之______
【4】翻译下列句子。
(1)彼虏以我为走,今皆解鞍以示不走,用坚其意。
(2)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曹刿论战》)
6、阅读下面的一首词,回答问题。
蝶恋花
陆游
桐叶晨飘蛩夜语。旅思秋光,黯黯长安路。忽记横戈盘马处。散关清渭应如故。
江海轻舟今已具。一卷兵书,叹息无人付。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
【注】①陆游时任四川宣抚使王炎的幕宾,亲临南郑抗金前线。未满一年,朝廷投降派撤掉王炎西北统帅职务, 陆游也奉调回京安置。此词即写于此时。 ②蛩(qióng):蟋蟀。 ③《长杨赋》:汉代杨雄为讽谏汉成帝游幸 长杨宫而作。
①首句景物描写有何作用?
②品味比较“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与“欲为圣明除弊事,肯将衰朽惜残年”(韩愈《左迁至蓝关示侄孙湘》)两句诗中的情感,指出它们的不同。
7、综合性学习
由央视综合频道打造的《经典咏流传》以“和诗以歌”的艺术感召力,一经亮相便被评价为叫好又叫座的文化节目,成为了荧屏的一股清流。请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任务。
材料1 ①《经典咏流传》是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节目。②节目“和诗以歌”,探寻诗歌与音乐。③集合一批优秀音乐人,用流行音乐传唱经典诗词,带领观众在一众歌手的演绎中领略诗词之美、发现传统文化深层价值。④节目现场还邀请了著名文化学者和音乐人坐镇点评,详解诗词的文化内涵。
材料2 这档节目将文学性和音乐性合二为一,以传承为旗帜,观众在收看节目的同时,通过手机微信“摇一摇”分享自己喜欢的诗词。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可当传承人。所选的诗词对当下的中国社会有普世的观照性,只有这些普世的情感能够穿越时空,被当下的中国人读懂。通过邀请不同的明星和普通人用不同的歌曲进行演绎,用不同的故事进行包装,体现时尚性。
材料3 中国古典诗词,表达着灵动的中国式美学,承载着中国人雅致的情感审美,是一种独特而高雅的中国符号。既有“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淡泊名利,又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迈洒脱,还有“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的孤独婉约……
【1】材料1中有一处病句,请写出序号并修改。
【2】结合材料2概括该节目成功的原因。
【3】请仿照材料3画线句子写一个排比句。
8、根据提示默写填空。
(1)兔从狗窦入,________________。(《十五从军征》)
(2)________________,身世浮沉雨打萍。(文天祥《过零丁洋》)
(3)受任于败军之际,________________。(诸葛亮《出师表》)
(4)________________,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张养浩《山坡羊·潼关怀古》)
(5)“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表达了诗人李白对朋友离别时的依依不舍之情,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
9、阅读下面选文,完成下面小题。
荒芜
①老张的儿子在城里混得不错,买了楼房,接老张到城里,让老张享享福,老张高高兴兴地跟儿子进了城。
②进了城的老张高兴没几天,就郁闷了。不是儿子媳妇对他不好,不好能接他进城吗?也不是他们看不惯他多年养成的习惯:饭前便后不洗手,晚上不洗脸不刷牙就上床,而是老张自个儿郁闷了。儿子问郁闷的老张:爹,咋了?哪儿不舒服?老张一声叹息:没不舒服。儿子就笑了:没不舒服你愁眉苦脸唉声叹气的?老张就又一声叹息:这城里有什么好啊?哪儿都是硬邦邦的,连地气都接不上,连点泥土味都没有。儿子就解释说:干净嘛,你想闻泥土的味,楼下不是有花池嘛。老张就哼了一声:那也叫泥土?巴掌大的一块地儿,况且,哪有一朵花,净是杂草。儿子说:这院子是大家的,不是自家的,谁肯花钱种花啊!这楼区现在还没物业,花池子不荒着还能咋的?
③老张眼睛就一亮说:那我收拾收拾种点菜行不?
④儿子一愣,犹犹豫豫地说:应该行吧。
⑤老张立刻下楼,手脚并用,片刻就把杂草清除干净了。又去买了一把小铲子,细细地把泥土翻了一遍,就去买了小白菜、水萝卜的种子。
⑥老张火热朝天忙碌着的时候,很多住户都围了过来,看老张忙碌,有些惊奇,问老张做什么。老张乐呵呵地说:种菜。住户们一怔,摇着头笑,冲老张儿子住的楼层指指点点,嘀嘀咕咕的。老张听不清他们说什么,也朝儿子住的楼层看,儿予在阳台上看到住户们指指点点,就冲老张喊:爹,你快上来吧!老张回应道:快了,这就种完了。儿子的声音就高了起来:爹,你快上来吧!老张嘴上应着:完了,完了。手上仍不停忙乎。儿子很快出現在老张面前,拽起老张说:上楼吧,吃饭了。老张拍了拍手说:都种下了。用不了几天,这菜就出來了!儿子拽老张的手劲很大,几手是把老张拖上了楼。老张不高兴地说:你用那么大的劲儿拽我干什么?儿子说:我不该让你在花池子里种菜。老张说,我在花池子里种菜怎么了?荒着也是荒着;要不闷死我了。儿子就苦笑着说:你没看那些人栺指点点的吗?老张说:看到了,他们嘀咕什么呀,也听不清。指定说我和你儿媳妇对你不好,不给你买菜吃,逼你去种菜。什么?他们怎么能这么想呢?不行!我得下去跟他们说一说。老张气得就要往下走,儿子一把拽住他:别去了,你去说,他们又该以为是我逼着你去跟他们解释的呢,你儿子媳妇在他们眼中可就成了恶男刁妇了。老张直跺脚:他们怎么能这么想呢!这可咋办哪?儿子叹口气说:别再下去管你种的菜了。老张就十分痛苦地说了一句:不管了,不能让你们受委屈。
⑦老张没想到种的菜自己不管了,老天爷倒是管上了,一天一场小雨,他种的小白菜、水萝卜很滋润地冒出了头,蓬勃地生长起来。一看菜苗都出来了,老张坐不住了,偷偷下楼,侍弄起来。在老张的侍弄下,花池子里的小白菜、水萝卜长得葱绿一片,老张的心情也郁郁葱葱的。
⑧花池子里的菜可以吃了,老张在楼下晃荡了一天,告诉每一个进门出门的住户:要吃小菜就可以薅啊!可他们都只对老张笑笑,没有人去薅菜,老张就很郁闷了。
⑨儿子回来了。儿子的手绿绿的,沾满了菜汁。儿子的脸青青的,没有一丝好声气。老张看看儿子的手,又看看儿子的脸,跑到阳台上往下着,就看到花池子里的小白菜、水萝卜都被薅出来,它们鲜嫩的身躯支离破碎,惨不忍賭。老张的心口猛地被撞击了一下,痛痛的。老张转回头看看儿子问道:他们又说什么了?我让他们吃菜随便薅的啊!儿子气急败坏地冲老张喊了一句:这花池子是大家的,不是咱们家的菜园子。老张的心里轰然一声,抹了一把脸说:还是荒着好。荒着,人心就不慌了。
【1】请概括选文标题“荒芜”的含义。
【2】围绕老张种菜一事,儿子的态度有哪些变化,请概括回答。
【3】下列语句中的加点词有什么不同含义。
A.住户们一怔,摇着头笑,冲老张儿子住的楼层指指点点,嘀嘀咕咕的。
B.可他们都只对老张笑笑,没有人去薅菜,老张就很郁闷地上了。
【4】请概括老张的人物形象。
【5】选文第9段划线句用了哪些描写方法,表达了老张怎样的心情?
【6】下列对选文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老张在城里住着不高兴,并不是儿子和儿媳对他不好,主要是看不惯邻居们对他种菜的反应。
B.老张花池种菜,邻居指点嘀咕,最终儿子薅菜毁菜;从中可以看出儿子虽然是老张的亲儿子,但是,儿子、邻居们与老张在某些观念上确实不一样。
C.选文采用顺序的叙述方式,情节曲折,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D.故事采用戛然而止的结尾方式,高潮就是结尾;这样的结尾引人深思,发人深省,给读者回味的余地。
10、阅读下文。
读书莫忘做笔记
⑴做笔记是读书的重要方法,是读书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读书时,左边是书,右边是笔记本。遇到好词佳句则随手摘抄,心有所感便顺写下,既能加深印象,积累知识,亦方便日后检索,为作文治学打下基础。
⑵前人读书治学,多有做笔记的习惯,学问也常常从笔记本中得来。顾颉刚先生一生治学,勤于做读书笔记,从1914年至1980年逝世,做笔记的习惯从未间断,60余年积累笔记近百册,共四五百万言。他所从事的古史研究需大量考据,做笔记是他治学研究、著书立说的基础,“为笔记既多,以之汇入论文,则论文充实矣;作文既多,以之灌于著作,则著作不朽矣。”此外,在他看来,相对于长篇大论的学术文章而言,笔记可长可短,有简洁之美,做笔记“可以自抒心得,亦可以记录人言;其态度可以严肃,亦可以诙谐,随意挥洒,有如行云流水,一任天机”,笔记实乃学术界的小品文。
⑶钱钟书读书也爱做笔记,从上世纪30年代到90年代一直坚持,单是外文笔记就达200多本、3.5万多页。据杨绛所言,他的笔记本“从国外到国内,从上海到北京,从一个宿舍到另一个宿舍,从铁箱、木箱、纸箱,以至麻袋、枕套里出出进进。”其笔记不仅数量惊人,内容也广袤博杂,从精深博雅的经史子集,到通俗的小说院本、村谣俚语和笔记野史,古今中外,无所不容。把这些笔记前后参照、相互引证、融会贯通后,才有了如《管锥编》里那样汪洋恣肆、行走于东西之间游刃有余的文章。
⑷蔡元培晚年总结自己读书多年却“没什么成就”,原因之一是“不能勤笔”。“不能勤笔”即不能勤于做笔记。他说自己读书虽然只注意于他所认为“有用的或可爱的材料”,“但往往为速读起见,无暇把这几点摘抄出来,或在书上做一点特别的记号”,这样的后果是不易检索,需要用的时候“几乎不容易寻到”。
⑸可见,对于治学之人,做笔记是读书应有的步骤;而对于普通读者来说,做笔记亦是一种值得吸取的方法。不管读书是为长见识,为陶冶性灵,还是只为娱乐消遣,遇到有趣、有启发、有感于心的文字则随手记之,这文字便会在我们内心加深一层印象;日久天长,这笔记本便成了我们平日读书精华之积累,是我们知识丰富、心灵成长的记录,是一种珍贵的纪念。若干年后,当我们重温当年的笔记,看到自己熟悉的字迹时,或许还会回想起某时某地写下这笔记时的情形,内心一定无比自得与安宁。
⑹做笔记固然重要,但经常温故笔记更重要。虽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但只记笔记却不温习,一样容易遗忘,时常巩固方能加深记忆,需要用时才能信手拈来;此外,温故而知新,在翻阅读书笔记时,往往能够前后贯通,发现新的问题。
⑺做笔记需要时间,如钱钟书做一遍笔记的时间大约是读这本书的一倍。但当你将做笔记看成是读书的一部分,认识到做笔记的益处,便不会认为这时间白白浪费了。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唯独读书不能快,做笔记不能急躁。
⑻时代在进步,电子笔记的出现让笔记的记录、保存和使用更为便捷:键盘输入、复制粘贴可以代替手写,电脑和手机客户端皆能同步保存;此外,这种云笔记还带有关键词检索功能,方便了我们对材料的收集和整理。
⑼读书思考,随手记之,同时不忘时常温故,无论对于治学之人还是普通读者,这习惯都值得我们承袭并坚持。无论这笔记是手抄笔记还是电子笔记,它都会成为我们好读书之人一笔宝贵的财富。
【1】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观点?
【2】从本文看,做读书笔记主要记什么?读书笔记有什么好处?
【3】“钱钟书当年就常常爱翻阅一两册中文或外文笔记”,把精彩的片段读给杨绛听。”这句话在文中哪一段最合适?为什么?
【4】本文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小题。
老木匠桑伯
徐惠林
在陶子树家的东厢房里,桑伯正使劲刨着榆木床腿。沿着锋利的刨刀,木片胶卷般打起卷儿,木屑如虫豸飞舞,沉香弥漫开来。桑伯眯起眼,不时躬身察看新拉下的墨绳痕迹。
“这榆木是好料,少说有20年了。”桑伯接过陶子树递来的香烟,用袖口擦了把满胡碴的汗珠子。
“从山里女婿那里拉来的。桑伯,我就信你的手艺。”
“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一双紧握刨子四十载的老手,青筋凸起,仍是那样有劲。
陶家的木工活,还是儿子桑果给联系来的。桑果这独苗是桑伯40岁时才得的,看看床底下被废弃的各类木玩具,就可知道他是多么疼爱儿子了。娘死得早,桑果能体谅父亲对木工活的感情,甚至能背出父亲当年拜师求艺的苦经,可就是不肯“接班”。大前年高考落了榜,不肯再念书,在水城撑起了爿家具店。经营的家具可不是桑伯的“作品”,都是些新潮样式的。为此,桑伯的心闷闷的。那天桑果告知父亲,陶家二儿子要结婚,他爸主张做套厚实、经久耐用的老式家具。桑伯第二天一早就挑起了木匠担。快一个月没活了,那斧头快锈了,刨子早就犯了痒。
煦阳从窗外投射进来,桑伯一口气刨好了四条大床木腿,写字台的台面也被刨得锃亮锃亮。
午饭的菜很丰盛,桑伯破例喝了些酒,越喝脸越红,越喝言语越少。陶子树却越喝话越多——
“我说桑伯,这年月真有些不对劲了,就说我这理发的活,村里也只剩下几个老伙计肯请我伺候。现在那些补锅匠连个影儿都见不着了,我家那口大锅都漏半个月了。听说洪村的箍桶匠张土根上月把担子扔进了苕溪里,到水城去摆水果摊了……”
桑伯不言语,只是听着。他吃了半碗饭,又马上操起了家伙。借着酒力,刨子、斧头运转飞快。
少顷,开始给木床雕花。深深浅浅,左左右右,时而柔如抚儿头发,时而刚似快刀斩麻。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此刻就要雕那朵老梅了,桑伯几乎憋住了呼吸,眼眸深处闪动着一种异样温和、慈爱的柔情。雕完,抽刀时,刀口划进了手指,一串滚圆的血珠落下,梅花被染得鲜红。桑伯忘了疼痛,痴迷地盯着血珠在梅蕊上绽开,一行泪水溢出眼眶。
忙完了陶家的活,桑伯回到家里,当晚就病了。一连几天胸闷、喘气,茶饭不思。桑果从水城赶了回来,隔壁村未过门的儿媳水妹也赶来照料。两人陪父亲到水城医院诊治。体检结果:一切正常。
第二天一早,桑果、水妹陪桑伯回湾。桑果嘀咕着:“爸这阵子太累了。”
“让爸别干木工活了,又不缺钱花。”水妹低声说。桑果连忙摇头:“当心爸在后面听见。”
“可能是陶子树那二小子给气的。他嫌爸做的太老套,前天又进城买了套组合式的。”桑果靠近水妹的耳朵说。
今年的春天似乎提前到来,村口的榆树已满枝新芽。生活仍像那门前的溪水,时缓时急地淌着。桑伯毅然作出了决定,要把那套营生的家伙扔进火灶,被儿子苦苦请求才作罢。
午后的阳光很有点暖意,桑伯细眯着眼睛,稳稳地坐在新楼的后院里。他的头发白了很多。那只贴紧老人的新靠椅,散发出一种宁静幽香的气息。这只檀木靠椅,是他病愈后,用他藏了十多年的木料,打制的唯一留给自己的作品。
(选自《山西日报》,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这篇小说的主要内容?。
【2】桑果不肯“接班”,又苦苦请求父亲不要把木匠的工具扔进火灶,为什么?
【3】结合语境,根据要求赏析下列语句。
(1)“我这手艺,卖给识货的。”桑伯用手摩挲着床腿,“我就不信,我这把式就赶不上城里那一捶就破的组合家具。”(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
(2)在粗糙的手里,那小小的雕刀宛如游动的泥鳅。汗水从深蓝的外衣里渗出来(从修辞方法的角度)
【4】文章塑造桑伯这一人物有什么意义?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2、阅读下面材料 ,根据要求作文。
两个徒弟向师傅求教:“师傅,我们工作太痛苦,求您指点迷津。”师傅冥思半天,在纸上画了一碗米饭,两人看完画后 ,若有所悟 ,一个辞职回家种田,一个仍待在公司。
十年后,种田的以现代方法经营 ,成了农业专家;待在公司的任劳任怨,成了经理。两人相遇,农业专家说:“师傅画的不过一碗饭,识时务者为俊杰。”经理说:“不过一碗饭嘛,何必见异思迁!”
这个故事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请以“适时转身”或“守望花开”为话题,联系生活,写一篇文章。
要求: ①任选一个话题 ,题目自拟。 ②诗歌除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