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井盖所在位置是进出家门的必经之路,年轻人经过此处还需放慢步伐留意结冰处,老年人经过时就更为战战兢兢。
B.他自信,若是再次遇到那个匪徒,绝对能拳打脚踢轻而易举的将他擒住。
C.正在千钧之力的时刻,一位不知名的解放军战士奋不顾身跳进冰冷的河水中,救起了落水儿童。
D.听到这消息,他觉得天在旋,地在转,头重脚轻,身子情不自禁地摇晃起来。
2、下列选项中的“于”字和例句中的“于”字用法和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例: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A.故虽有名马,衹辱于奴隶人之手 B.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
C.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 D.欲有求于我也
3、下列加点成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 )
A.这次商品交易会参展的商家有很多,展品琳琅满目,令人目不暇接。
B.一周的旅行结束了,沿途风景浮光掠影,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C.金融风暴一旦席卷全球,全球各行业都将遭到非常严重的经济损失,这其中银行首当其冲。
D.全军将士气冲斗牛,奋勇杀敌,冲出了重围,开辟了大别山根据地。
4、下面句子不属于倒装句的一项是( )
A.我孰与城北徐公美
B.吾与徐公孰美
C.忌不自信
D.宋何罪之有
5、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①公讳轼,姓苏,字子瞻,一字和仲,世家眉山。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太夫人尝读《东汉史》,至《范滂①传》,慨然太息。公侍侧曰:“轼若为滂,太夫人亦许之否乎?”太夫人曰:“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公亦奋厉②,有当世志。太夫人喜曰:“吾有子矣!”比冠③,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
②公之于文,得之于天。少与辙皆师先君④。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言。既而读《庄子》,喟然叹息曰:“吾昔有见于中,口未能言,今见《庄子》,得吾心矣。”乃出《中庸论》,其言微妙⑤,皆古人所未喻。
③公诗本似李、杜,晚喜陶渊明,追和之者几遍,凡四卷。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至唐褚、薛、颜、柳,仿佛近之。平生笃于孝友,轻财好施。数困于世,然终不以为恨。
(选自《苏辙集》,有删节)
【注释】①范滂:字孟博,汝南征羌人,从小就磨砺出高洁的节操。②奋厉:激励;振奋。③比:等到……的时候。冠:古代男子二十岁举行冠礼,表示已成年。④先君:已故的父亲。⑤微妙:精妙。
【1】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B.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C.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D.公生十年太夫人亲授/以书/闻古今成败/辄能语其要
【2】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太夫人尝读《东汉史》 尝趋百里外 (《送东阳马生序》)
B.属文日数千言 属予作文以记之(《岳阳楼记》)
C.公亦奋厉,有当世志 便扶向路,处处志之(《桃花源记》)
D.乃出《中庸论》 当立者乃公子扶苏(《陈涉世家》)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横线的句子。
(1)汝能为滂,吾顾不能为滂母耶?
(2)幼而好书,老而不倦,自言不及晋人。
【4】结合选文,用自己的话说说苏轼有哪些成就。
6、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一九三六年冬,梅山被围。余伤病伏丛莽间二十余日,虑不得脱,得诗三首留衣底。旋围解。
断头今日意如何?
创业艰难百战多。
此去泉台招旧部,
旌旗十万斩阎罗。
南国烽烟正十年,
此头须向国门悬。
后死诸君多努力,
捷报飞来当纸钱。
投身革命即为家,
血雨腥风应有涯。
取义成仁今日事,
人间遍种自由花。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旌旗(__________) 阎罗(__________) 血雨腥风(__________) 自由花(__________)
【2】注释。(1)意如何:(____________)(2)泉台:(____________)(3)旧部:(____________)(4)阎罗:(_________)
【3】第一章的主旨是什么?
【4】最能表现作者视死如归气概的是哪一句?
【5】“斩”与“杀”同义,把“斩阎罗”改为“杀阎罗”是否可以?
7、下表为某市关于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中西节日的认同度和快乐度调查表。请对表中提供的消息进行比较分析,回答问题。
(1)分别写出不同年龄段人群对中西节日的认同度和快乐度的变化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图表反映出的现象,提出一条关于保护传统节日的合理建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用诗文原句填空。
(1)关关雎鸠,□□□□。 (《诗经•关雎》)
(2)两个黄鹂鸣翠柳,□□□□□□□。 (杜甫《绝句》)
(3)□□□□□□□,便引诗情到碧霄。 (刘禹锡《秋词》)
(4)山气日夕佳,□□□□□。 (陶渊明《饮酒》)
(5)塞下秋来风景异,□□□□□□□。 (范仲淹《渔家傲•秋思》)
(6)池上碧苔三四点,□□□□□□□。 (晏殊《破阵子》)
(7)晓雾将歇,□□□□;夕日欲颓,沉鳞竞跃。 (陶弘景《答谢中书书》)
(8)假如我是一只鸟,□□□□□□□□□□□□。 (艾青《我爱这土地》)
(9)鸟类是人类的朋友,子规则是古诗中的常客。有的借之表达伤春、惜春之情,如“ , ”中的子规;有的借之寄寓离别感伤之情,如“ , ”中的子规。(分别用苏轼的《浣溪沙 山下兰芽短浸溪》和李白的《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的诗句填空)
9、⑴有人说:智者寿。
⑵我想,何谓智者?我想,智者何来长寿?
⑶智者,就是有脑子的人,当他发现只会吃喝喘气与动物没有两样,他就要求自己活着也思考着,用脑子活着。
⑷智者必寿,因为他和动物比,多了一个脑袋,因为他和随波逐流的芸芸众生比,他的脑袋长在自己的肩膀上。这个长在自己肩膀上的脑袋是不是自己的脑袋,很多人没有想过,也不觉得是个问题,其实,从来就是个最关紧要的问题。“你这个人怎么没脑子?”别人这么说过你吗?“我这个人听话,领导咋说就咋办!”你自己这么表扬过自己吧?说真的,就我自己而言,活了几十年,大多数时间,自己的肩膀上就没有自己的脑袋,不过我还是有觉悟的人,尽管觉悟也晚,后知后觉。
⑸智者的脑袋有两种作用,一是先知先觉。人都是学而知之,学习前人,然而总模仿前人追随前人,只是庸常凡人。智者学而后知不足,敢怀疑先人,敢超越圣贤,敢挑战权威,这样的脑袋才是自己的脑袋,小到诗韵曲律,大到宇宙天地。“帝王将相,宁有种乎?”想出这句话的陈胜肩上长着自己的脑袋。智者的脑袋第二种作用是善于总结,活在世上,有的人沉浮宦海,有的人弄潮商海,有的人行走江湖,有的人泼墨笔耕,各有各的活法,只是活明白了的人不多。“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贫病终生而写出了红楼一梦的曹雪芹,用自己的脑袋想明白了千年文人没悟透的世象百态。
⑹智者就是有自己脑子的人,智者说到底也就是少时敢想他人所未想,成年能悟他人所未悟。敢想,叫有理想有抱负,是朝前看的人生,生命的长度向前延伸,从鼻子下的现实得失,将生命的触角伸向地平线。善悟,叫能回首往事总结人生,生活过的酸甜苦辣重新嚼出另一番滋味,生活的长度,就从一次人生变成再三重温,不仅长久,而且厚重。
⑺智者寿,寿在敢想,寿在多思。用一句大白话解说:没有理想,上半辈子,白活了;没有回忆,下半辈子,白活了。是这个道理吗?细想一下,真是。
(选自叶延滨的《睁眼闭眼》,有删节)
【1】选文所阐述的主要观点是什么?
【2】简析第⑸段画线句运用的论证方法及其作用
【3】结合全文内容,请说说你对“没有理想,上半辈子,白活了;没有回忆,下半辈子,白活了”这句话的理解。
10、悟邂逅之美丽
美丽的邂逅
①我喜欢读书,喜欢到旧书摊淘书。
②那是一个深秋雨后的傍晚,在路边一个不起眼的书屋里,我随意地在杂乱的旧书摊上翻寻着。突然,一个熟悉的名字——《林清玄散文》跃入眼帘。我赶快把书抽出,店里的书可都是二手书,基本上都是单独一本。
③这本书是1996年1月第三次出版的,一幅抽象的图画连贯着封面和封底,黄色白色相间的扉页上录有林清玄先生的经典语句。句子左下方的页脚处,有几个竖写的蝇头小字:“慧藏书96.5.26”。整本书除了书脊上下两端有些微的破损,没折叠,没涂画,像新的一样。
④一个个或月光流泻、或雨打芭蕉的夜晚,我倚在床上,追随者林清玄先生的脚步,锦绣山河、风土人情、异国风光、人情冷暖、小人物的生存和命运……这一切充实、温暖和美丽着我的心灵。“一株草是微不足道的,但是有了亲自种的心血,就高贵起来。”“如果树是生命,果实就是它的心。”细细聆听先生的心灵独白,轻轻吟诵先生的絮语箴言,一脉温情和馨香弥漫了整个心田。这些篇章大部分是先生上世纪八十年代初的结晶,十多年后被这个叫慧的女孩珍藏,女孩珍藏了十多年后变成了我枕边的读本。这也是我们的一种缘分吧,素未谋面的美丽邂逅。
⑤掩卷沉思,这是怎样的一个女孩?
⑥都说字如其人,她是不是如她的字一样娟秀、精致和美丽?页脚签署的这个日子对于她有什么特别的纪念吗?我猜想:她必定是一个喜欢读书的女孩,是一个碧玉闺秀,因为喜欢读书的女孩典雅、娴静。古时评判美女的一个标准就是诗词为心,兰心蕙质。我仿佛看见轻风微拂中,淡淡斜阳下,一个明眸善睐的少女沉醉于书卷中,不时浅浅地笑,融入时光深处。一个愿意把自己的名字写在书本上的人,除了纪念这个日子,说明书的出处和归属,更有一份喜爱和珍藏在内。这么多年,这本书还保持完好和整洁也说明她对这本书是多么的爱护和珍惜。在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十年足以翻天覆地。但是,生活越来越富裕日子越来越美好的时候,她为什么忍心把喜爱的书遗弃?一起遗弃的可能还有别的书吧?是乔迁新居吗?如果乔迁新居也不差这一本书的方寸,对于一个喜爱读书的人来说,不管走多远,书籍都是不舍的伴侣,精神的家园。十多年的光阴,有多少的尘俗和烟雨,再靓丽的青春也难以抵抗岁月的侵蚀。这个叫慧的女孩也应该不再年轻了,曾经的梦想和追求也许被折断了翅膀,在生活的磨砺中,原本纯洁、满怀憧憬的心灵是不是随着网络快餐文化的盛行、社会的浮躁和功利,而变得越来越荒芜和浮躁?
⑦歌德说过:“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一个不起眼的书屋,一本写着藏书人名字却被遗弃的好书,一段人生和当今文学的现状,使我思绪万千:今天,有多少人还会静静地捧读一本书?有多少人还会孜孜以求三国水浒西游记和金陵十二钗?
⑧这时候,我耳畔想起来了温总理感人肺腑的声音:“读书关系到一个民族的素质,关系到一个国家的兴旺发达。一个不读书的人是没有前途的,一个不读书的民族也是没有前途的。”
⑨那个深秋雨后的傍晚,一段美丽的邂逅,充实、温暖和美丽着一个个夜晚。但此刻,我( )宁愿我没有得到这一本书,宁愿这本书一直珍藏在慧的书架慧的心中……
【1】结合第④段加点的文字,简要说说作者是怎样表现“邂逅”的美丽的。
【2】读第⑥段,说说作者在“掩卷沉思”中表达了哪些情感,并概括情感产生的原因。
【3】请在第⑨段的括号内填一个恰当的关联词。
【4】文章最后一句以两个“宁愿”表达了作者的愿望。请结合文章的主旨,说说作者在文中表达了哪些愿望。
【5】初中三年,你一定读过一些名著,也肯定有一本名著给你留下深刻印象。请写出这本名著,并用一句话评论这本名著,表达你阅读的感受。
11、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小题。
痴心石
①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十三岁的少年时,看见街上有人因为要盖房子而挖树,很心疼那棵树的死亡,就站在路边呆呆地看。
②树太大了,不好整棵地运走,于是工地的人拿出了锯子,把树分解。就在那个时候,我鼓足勇气,向人很不好意思地问:“可不可以把那个剩下的树根送给我?”那个人笑看了我一眼,说:“只要你拿得动,就拿去好了。”
③我拿不动,可是拖得动。于是,我又拖又拉又扛又停,当街穿过众人的注视,把那个树根弄到家里去。父母看见当时发育不良的我,拖回来那么一个大树根,不但没有嘲笑和责备,反而帮忙清洗、晒干,然后将它搬到我的睡房中去。
④以后的很多年,我捡过许多奇奇怪怪的东西回家,父母并不嫌烦,反而特别看重那批不值钱但是对我有意义的东西。我和父母之间,其实很少一同欣赏同样的事情,他们有他们的天地,我,埋首在中国书籍里。我以为,父母是不了解我的,他们并不明白也不欣赏我的怪癖,只是他们包涵,不干涉我。
⑤前一个星期,小弟邀请我第二天跟父母和他们全家去海边玩。听说是海边,我就高兴地答应了。结果那天晚上又去看书,看到天亮才睡。全家人在次日早晨等着我起床,一直等到十一点,母亲不得已叫醒我。又怕我不跟去会失望,又怕叫醒了我要丧失睡眠,总之,她很jiān难。半醒了,我只挥一下手,说“不去”,就不理人翻身再睡。醒来发觉,父亲留了条子,叮咛我一个人也得吃饭。
⑥中午起床,我奔回不远处自己的小房子去打扫落花残叶,弄到下午五点多钟才再回父母家中去。妈妈迎了上来,责我怎么不吃中饭。我问:“爸爸在哪里?”妈妈说:“嗳,在阳台水池里替你洗东西呢。”我拉开纱门跑出去喊爸爸,他应了一声,也不回头,用一个刷子在刷什么,刷得好用力。过了一会儿,爸爸又在厨房里找毛巾,说要擦干什么的,他要我去客厅等着,先不给看。
⑦一会儿,爸爸出来了,妈妈出来了,两老手中各捧着一块石头。
⑧爸爸说:“你看,我给你的这一块,上面不但有纹路,石头顶上还有一抹淡红,你觉得怎么样?”妈妈说:“丢丢拣拣,才得了一个石球,你看它有多圆!”我注视着这两块石头,眼前立即看见年迈的父母弯着腰,佝着背,在海边的大风里辛苦翻石头的画面。
⑨“你不是以前喜欢画石头吗?我们知道你没有时间去捡,就代你去了,你看看可不可以画?”妈妈说着。
⑩我看着比我还要瘦的父母,看着这两块没有任何颜色可以配得上、世间最最朴素的石头,发呆又发呆。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这是父母在今生送给我最深最广的礼物,我相信,父母的爱——一生一世的爱,都藏在这两块不说话的石头里给了我。父母和女儿之间,终于在这一霎间,在性灵上,实现了一次最完整的结合。
【1】根据第⑤段中的拼音正确书写汉字。
jiān____难
【2】概括文中讲述的两个故事的主要内容,并说说作者为什么要讲第一个故事。
(1)概括故事内容:
第一个故事:________
第一个故事:________
(2)讲第一个故事的目的:________
【3】紧扣加点词,说说下列句子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
一时里,我想骂他们太痴心,可是开不了口,只怕一讲话声音马上哽住。
【4】对选文标题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
A.“石头”是文中传递情感、表达爱意的物品。
B.“痴心石”是父母在海边捡到的石头的名称。
C.反映了“我”对父母之爱的情感认知过程。
D.表达了父母对“我”的无声、永恒的挚爱。
【5】有人认为第④段画线句子应该删去。你同意这种说法吗?结合全文,说说你的看法。
12、掌声雷动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朋友的建议;埋头苦读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花开的声音;背包远行时,别忘了留只耳朵听听亲人的叮嘱......
请以“留只耳朵听 ”为题写一篇文章。
写作要求
(1)请先在横线上填写恰当的内容,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写作。
(2)立意自定,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3)说真话,抒真情,忌抄袭。
(4)文中请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
(5)书写工整,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