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宜宾九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60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环卫工人恪守“脏了我一人,洁净千万家”的信念,以实在的行动担当起一份令人尊敬的责任。

    B.他撕心裂肺的抽噎声,可以告诉你,他的心情是非常沉痛的。

    C.老王行事有些本末倒置,该严格的他马马虎虎,该随意的他又吹毛求疵

    D.他又不修边幅,穿着一件稀烂的直裰,靸着一双破不过的蒲鞋。

  • 2、(18届山东省梁山县第二学期西北联谊校九年级月考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A. 抚州广昌,这熠熠生辉的赣东南明珠,工业经济跨越发展,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B. 他把扩音机紧靠住洞口,把音量开到最大限度, 震耳欲聋的声音源源不断地从扩音机里传了出来,经久不息。

    C. 如今伴随着婚庆这个朝阳行业的时兴,抚州市婚庆服务机构如雨后春笋般涌现。

    D. 奇形异态的潭水、小丘、石渠、山涧不期而遇,美不胜收。

  • 3、下列各句中,加横线的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A. 古人给我们留下许多荡气回肠的爱国故事,我们要重蹈覆辙,将这种爱国精神发扬光大。

    B. 山区的孩子想读书却没有校舍、书本,他们与我们拥有的读书条件真是无与伦比啊!

    C. 王老师批改作文非常认真,他常常吹毛求疵地指出我作文中的错别字。

    D. 读书的方法。不要固执一点,咬文嚼字,而要前后贯通,了解大意。

     

  • 4、下列选项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A.菜(hūn)       (xiá)       (nì)        战战兢(jīng)

    B.烟(chōng)   气(dáo)       合(qì)        味同蜡(jiáo)

    C.然(mò)        (tāo)       (xuē)       浮光影(lüè)

    D.挑(xìn)       刻(qīng)     首(qǐ)        唠叨叨(láo)

二、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5、【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乙】孙叔敖为楚令尹,一国吏民皆来贺。有一老父衣粗衣,冠白冠,后来吊。孙叔敖正衣冠而见之,谓老人曰:“楚王不知臣之不肖,使臣受吏民之垢,人尽来贺,子独后吊,岂有说乎?”父曰:“有说:身已贵而骄人者民去之,位已高而擅权者君恶之,禄已厚而不知足者患处之。”孙叔敖再拜曰:“敬受命,愿闻余教。”父曰:“位已高而意益下,官益大而心益小,禄已厚而慎不敢取。君谨守此三者,足以治楚矣!”孙叔救对曰:“甚善,谨记之。”

    【注释】①吊:慰问,吊唁。②不肖:不能干,没有贤德。③受吏民之垢:意即担任楚国的宰相一事。④岂有说乎:莫非有什么要说的吗?⑤去:离开。⑥擅权:擅弄职权。⑦恶:对…感到厌恶。⑧患处之:祸患潜伏在那里。⑨意益下:越发将自己看低。

    1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 皆以美徐公 能谤讥市朝

    B. 臣之妻臣 不宜偏,使内外异法也

    C. 知不如徐公美 此危急存亡之秋也

    D. 寡人之耳者 隔篁竹,水声

    2把语段【甲】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3根据语段【甲】请简要谈一谈齐威王纳谏除弊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意义?

    4语段【甲】【乙】的进言方式有何不同?

三、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6、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列小题。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辛弃疾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试体味“沙场秋点兵”一句中“秋”字的表达效果。

    2全词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综合性学习 (共1题,共 5分)
  • 7、请你观察下面的漫画,按要求回答问题。

    (1)请你拟写一个恰当的标题:  

    (2)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画面的主要内容。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8、诗文默写:

    (1) ,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2)只有那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

    (3)晨兴理荒秽,

    (4) ,江春入旧年。

    (5)中共中央十八大提出依法治国的方略,各级法院对冤假错案进行平反,正如《曹刿论战》里所说:   ,必以情。这是深得民心的举措。

    (6)杜牧在《赤壁》一时中,借对历史的兴亡感叹,表明英雄的成功都离不开机遇之意的两句诗是  

    (7)陈与义《登岳阳楼》(其一)一诗中,概括作者国破家亡、漂泊颠沛的逃难生活,抒发诗人离乡背井、忧国伤时的愤懑和感慨的一联是:  

     

六、现代文阅读 (共3题,共 15分)
  • 9、现代文阅读

    慈姑:淡淡的乡愁

    鹿 子

    异国,异乡,异地,异土。如果再每日吃面包沙拉,恐怕不出一个月,漂洋过海而来的华人跑回国的会过大半。所幸,在大西洋边这个名叫海兰公园的小城,华人超市如雨后春笋,接二连三地开张:美东、上海、香港、金门、大中华,还有韩国超市,互相竞争。

    无论在哪个中国人开的超市里,你都可以遇到中国南北的特产:慈姑、红藕、芋头、茭白、藤藤菜(空心菜)。有些在国内都难以碰到的南方菜蔬,竟然红粉翠绿地躺在货架上。慈姑,七角一斤,就是换算成人民币,也不太贵。每次孩子带我去买菜,只要见到,我总要挑一塑料袋,回来放在冰箱的冷藏室里。慈姑炖排骨汤、慈姑烧鱼丸汤,都是美味。

    慈姑,一个美丽的名字。它长在水里,像藕一样,出污泥而不染。一个个圆头圆脑,带一个尖尾巴。把薄薄的一层外皮刮去,就露出丰腴雪白的身子。一剖两半,放在汤里,煮到发酥,吃起来微苦带甜,清香无比。大多时,汤里的慈姑捞光了,排骨犹存。可这样既便宜又美味的东西,如果不是小时候吃过,一般人是不会问津的,特别是小孩子,大多不敢尝,有的浅浅地咬一口,皱起小眉头,说:怪!

    儿子小时候在郑州的菜市场见到过,我大约买过。他到了新泽西,见到后,自然想起了童年,就买了几磅。我去探亲,在中国超市见到,简直喜出望外,买回去,煮在鱼丸汤里,还有点舍不得放开吃。那又面又酥又白又香的慈姑,让我回到了江南水乡的老家。我简直连饭也不盛了,只捞汤里的小白胖子。小孙女笑我:不苦吗?不苦,很甜很香。

    像小孙女这么大的时候,我随母亲从四川回到长江边的水乡。那里有慈姑、芋头、茭白这些水里生长的菜蔬。煮芋头蒸芋头红烧芋头,可以叫你百吃不厌。还有一种糖芋艿,是挑出来的圆圆的小芋头,把皮刮掉,煮熟,放上糖,再煮到汤汁浓稠。一口一个芋艿,又甜又滑,你简直不敢相信,世上会有这样的美味。慈姑,常常放在肉汤里炖,在鱼汤里就切成片。这种东西,往往是看着大人吃得香,小孩子才尝试着吃,一旦吃上,就不可收拾,愈吃愈爱。

    我在水乡读完初小,就坐船到上海,那时妈妈已经在工厂的小学校当老师,和另外两个女教师同住在一间狭窄的宿舍里,三张床一字排开。每当周末我从住校的中学回来,妈妈就要在大床边加上一块搁板,妈妈、弟弟和我挤在一张床上。而里面那位老师如果半夜要去厕所,就得从搁板边的一个仅容一人侧身而过的夹缝里,小心翼翼地通过。就是这样拮据的生活,妈妈也会到菜市场去买点肉骨头和慈姑,在一只煤油炉子上炖汤给我们解馋。我还记得那只煤油炉是搪瓷的,宝蓝色的,很好看。

    后来,妈妈在杨浦区纱厂的子弟小学找到一份工作,经济上宽裕些,在一个阁楼上租了一间房子,好像可以在平台上生一只煤球炉子。记得是一只手可以拎起来的很小的桶形炉子。用纸蘸点煤油,生着了,赶快放上几块木片,红红的火舌变成蓝火苗,就可以放煤球了。煤球一压,一股股浓烟呛得人直流眼泪。冒完烟,煤球变得红通通的,才坐上锅炖汤。刮慈姑的活儿,总是我干。用一个边缘很薄的洋铁皮匙子来刮,既不会刮掉太厚的皮,又不会刮不净。我常常把慈姑的小尾巴刮掉,妈妈就会说:“不要把慈姑蒂蒂弄断了,煨在汤里很鲜的。”

    中国人无论到天涯海角,总会保留着自己独特的饮食习惯。在新泽西的中国人,大约南方的不在少数。要不,慈姑排骨汤、红藕排骨汤,这些只有南方人才独爱的靓汤,怎么会在万里之遥的异乡出现呢?

    1下面的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我简直连饭也不盛了,只捞汤里的小白胖子。

    2孩子们认为慈姑有点苦,有点怪,而作者却说慈姑又香又甜,并且很喜爱吃它,这是为什么?

    3文章的题目是“慈姑:淡淡的乡愁”,那么行文中作者为什么要用墨如泼地写困难的生活?

    4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5作者围绕吃慈姑回忆了哪三件事?请你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 10、非文学作品阅读

    临摹和写生

    叶圣陶

    ①向来学画,不外两个办法。一是临摹,拿名家画幅做范本,照着它下笔。一些画谱里还有指导初学的方法,山的皴法有几种,树的点法有几种,全都汇集在一块儿,让人逐一学画。这样分类学习,也是临摹的办法。还有一个办法是写生。写生是直接跟物象打交道,眼里看见的怎么样,手里的画笔就照着画出来。无论从临摹或是写生入手,都有成为画家的可能。

    ②我说学画的两个办法,意在拿来打比方,比喻学写文章。学写文章也有临摹的办法。熟读若干篇范文,然后动手试作,这是临摹。在准备动手的时候,翻着一些范文作参考,也是临摹。另外一个办法是不管读过什么文章,直接写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所见怎么样就怎么样写,所闻怎么样就怎么样写,其余类推。这是写生的办法。

    ③学校里教学作文,往往把课本里的选文看作范本,有人觉得这还不够,希望另外选些范本,最好学写游记以前先读几篇游记,学写报告书以前先读几篇报告书。有人学习文艺写作,也喜欢揣摩几篇名家的作品,从用意布局到造语用词,都希望有所取法。可见无论学作寻常文章或是学写文艺,认为临摹的办法有效的人很不少。

    ④我并不是绝对不赞成临摹的办法,可是我认为采取写生的办法更有好处,至少应该做到写生为主,临摹为辅。以下容我说明这个浅薄的意见。

    ⑤还是拿学画来打比方。临摹的时候,面前摊着名家的画。画上当然有种种物象,可是这些物象是名家眼里看见的,不是临摹的人眼里看见的。临摹的人只能以整幅名家的画为物象,一笔不苟地把它描下来。对于画上种种物象的本身,临摹的人是隔着一层的。名家可能有看不透切的地方,可能有表现得不够的地方,临摹的人只好跟着他,没法画得比他更完美。写生可不同,物象摆在面前,写生的人眼睛看它,头脑想它,手里的笔画它,样样都直接。开始写生的时候,成绩可能比临摹坏得多,临摹总还像一张画,写生或许不成画。但是工夫用得多了,看物象的眼光逐渐提高,画物象的手腕逐渐熟练,达到得心应手的地步,那就任何物象都能描绘自如。学画的目的不是希望做到任何物象都能描绘自如吗(成个画家并不是学画的目的,画得好,当然成画家)?这个境界,惯于临摹的人就未必容易达到。总括一句,写生的好处在直接跟物象打交道。

    ⑥有了前边一节打比方的话,学写文章的方面也不须多说了。学写文章从写生的办法入手,学得好,能够达到挥洒自如的境界,这是一。尤其重要的,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根据,学得好,能够真正地表达出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这是二。学校里的学生难道因为世间有文章这样东西,非学它不可,才学写文章的吗?有志文艺的人难道因为文艺是又好玩又漂亮的东西,才发心学写文艺的吗?不是的。学生在校学习,出校参加任何工作,都需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表达出来,而且要表达得好,否则就不能过好生活,做好工作,所以必须学写文章。有志文艺的人学写文艺,也无非要把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很好地表达出来。不过他愿意运用文艺的技巧和形式,这是他跟一般学生不同的地方。既然如此,学习写作能不以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所思为写生的对象,能不在写生方面多下工夫吗?

    ⑦既然要在写生方面下工夫,对于对象自然不肯马虎,也不能马虎。所见不真,所闻不切,所感不深,所思不透,那样的对象能够写生吗?值得写生吗?于是要求自己,所见要真,所闻要切,所感要深,所思要透。达到这些要求是整个生活里的事,不是执笔学习写作时候的事,然而是写好文章的真正根源。离开了一个人的整个生活,希望把文章写好,是办不到的。

    ⑧见真,闻切,感深,思透,当然有程度之不同。真有更真,切有更切,深有更深,透有更透。譬如一个初中学生,他的真、切、深、透比不上一个大学生,但是可以达到跟他整个生活相应的真、切、深、透。他达到了这样程度的真、切、深、透,用写生的办法学习写作,抓住那些真、切、深、透的东西,毫不走样地表达出来,这是最有益的练习。

    ⑨学写文章从临摹的办法入手,搞得不好,可能跟一个人的整个生活脱离,在观念上和实践上都成了为写作而学习写作。还有,在实践上容易引导到陈意滥调的路子,阻碍自己的独立思考和创意铸语。通常说的公式化的毛病,一部分就是从临摹来的。

    ⑩自己写生,当然也可以看看人家对同一物象怎么样写生。光是看看是参考或比较,进一步仿照他一下,就是临摹。反正在练习的阶段,偶然临摹几回,并不妨事。所以我在前边说到写生为主临摹为辅的话。

    1结合文章内容,将下面的思维导图补充完整,理清文章脉络。

    2各种艺术门类之间总有一些共通之处,彼此往往能够互相借鉴。下面这些山水画创作的心得体会,与文中作者的哪些写作主张相印证?

    ①对客观对象不熟悉或不太熟悉,就一定画不出好画。

    ②有的画家,没有深刻感受,没有表现自己亲身感受的强烈欲望,总是重复别人的,就谈不到意境的独创性。

    3读完全文,从你的写作经验出发,谈谈你对临摹和写生的看法。

  • 11、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书匠

    ①我是在一个小书摊上认识他的。他卖书,我买书;他是摊主,我是顾客。

    ②那天,我偶尔路过那里,忽见一处小书摊上堆着些旧书,便不禁心痒,大步过去,站到书摊前。眼睛扫描一番之后,我便随手翻了几下《要面子的中国人》,觉得有些价值,想买下。但书上明码定价七元五角,他却要价十元,还声明一分不少。我嫌他的书太贵,便转身要走。他从旁边伸过一只手来,把我紧紧拉住,并让我坐到他的一张小凳上,一双犀利的眼睛全方位地把我打量一阵之后,便唾沫星子四溅地“训”起我来。

    ③他先毫不客气地问我:“你都读过些什么史书?你知道中国历史上有多少要面子、不要面子、讲面子、掉面子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顾面子而争权夺利、大动干戈的故事?你知道多少中国人为了争面子、护尊严而奋斗不息、视死如归的故事?如果你想知道这些故事,就请买下这本书吧,花十元钱就知道中国历史上这么多事情,不值得吗?”接着他又问我:“知道现在纸张、印刷费涨了多少吗?”最后他还问我,在哪里高就,月薪多少,是否常买书。我闭目养神,想让六根清净。等他“训”完了,我才开了口。我说:“你真行,我服了,你的书我买了吧。”这时,他才哈哈大笑起来,把书塞到我手里,接过我的十元钱,让我走了。

    ④一路上,我想他为了卖出一本书,竟费这么多口舌说服一个顾客,其经营之道可谓“妙”矣。

    ⑤某晚,我与朋友在茶坊喝茶,偶然又遇上了他。隔桌相望,他笑笑,我也点点头。过了一会儿,不知什么时候,他已坐到了我身边,热情地与我聊了起来。这时,我才知道他姓何,已六十开外,是某农场中学一位语文教师,前两年退了休,便来城里投亲戚,摆了这个小书摊。他的小书摊可谓“小”,占地不过几平方米,几块木板搭在一条黑乎乎的小巷的一个角落里,木板上堆着的几乎都是旧书。每天吃过早点后,他便守着他的小书摊寸步不离,午餐、晚餐吃的都是盒饭,生活有些凄凉。但他认为,一个老书匠晚年还能与书为伴,让书香陶冶情怀也算满足了。再者卖书可以赚钱,又可以多读些书,了解世界的新变化,开拓老脑筋,何乐而不为?到底是人不离本行,老书匠开旧书摊,可谓对上了谱。

    ⑥我问他为何经销旧书,不进新书。他说现在书价太贵,他没有本钱,所以只好收购旧书,转手卖出,赚点小钱安度晚年。他还告诉我,他十九岁那年就因国家需要而提前从师范学校毕业,走上了讲台,屈指算来,已有四十一年教龄,算是一名老书匠、老党员了。如今他告别了三尺讲台,心里倒不是滋味呢,梦里还常常回到他熟悉的那个地方,回到一双双黑眼睛的面前。这时,他的老花眼镜后面竟渗出了晶莹的泪珠,仿佛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欲从泪水里涌来。

    ⑦又过了一些时日,一个星期天的下午,我又来到了他的小书摊前。只见一群孩子正围坐在他身边,一字一句地跟着他朗读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他见我来了,便招呼我坐下,感慨地说,每逢节假日或星期天,这些邻居的孩子都爱到这里来听他讲故事,有时他便教他们念念写写或辅导他们做作业,很有乐趣。小小书摊竟又成了他的大课堂,他把知识带给了孩子们,把明天的希望也带给了孩子们。

    ⑧我愿常来光顾他的小书摊,看看他这位老书匠,听听他教导孩子们的声音。

    ⑨他的经营之道真的可谓妙矣!

    【1】通读全文,根据提示,概括“我”和“老书匠”三次相遇的过程。

    第一次相遇:我路过小书摊,“老书匠”用说教的方式把书强卖给我;

    第二次相遇: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三次相遇: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问题。

    (1)结合语境,赏析第⑤段中加点词语。

    每天吃过早点后,他便守着他的小书摊寸步不离,午餐、晚餐吃的都是盒饭,生活有些凄凉。

    (2)从人物描写的角度,赏析第⑥段画线句。

    这时,他的老花眼镜后面竟渗出了晶莹的泪珠,仿佛有一串动人的故事欲从泪水里涌来。

    【3】结合文章内容,谈谈你对第⑦段画线句“小小书摊竟又成了他的大课堂,他把知识带给了孩子们,把明天的希望也带给了孩子们”的理解。

    【4】文章第④和第⑨段都评价老书匠的“经营之道”,但第⑨段“他的经营之道真的可谓妙矣”却删去了“妙”字上的引号,结合全文,谈谈为何删去。

七、作文 (共1题,共 5分)
  • 12、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生命是一条奔流不息的河,我们都是那个过河的人。在生命之河的左岸是忘记,在生命之河的右岸是铭记。 我们乘坐着各自独有的船,在左岸与右岸穿梭,才明白——忘记该忘记的,铭记该铭记的。(席慕蓉)

    以上文字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自选一个角度,写一篇600至800字的文章。

    要求:题目自拟,文体自选(除诗歌外);不得抄袭、套作;不出现真实的校名和师生姓名。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60
题数 12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文言文阅读
三、诗歌鉴赏
四、综合性学习
五、名句名篇默写
六、现代文阅读
七、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