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一些人认为,锋芒毕露才是真性情,谦以待人是虚情假意的表现。
B. 一说到外国的好就随声附和,其实也谈不上是虚心学习。
C. 季羡林、钱学森等伟人虽已去世,但他们的音容笑貌、谆谆教导仍然历历在目。
D. 我国的卫星工程师既忙着解决中德相互间的技术问题,又小心翼翼地保守者中方机密。
2、依次填入下面句子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______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________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______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_________,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A.懂得 传语 注意 花香鸟语
B.知晓 喧闹 掌握 莺歌燕舞
C.掌握 警示 倾听 莺歌燕舞
D.注意 传语 懂得 花香鸟语
3、《诗词大会》上,主持人吟诵了两首词,请你选择正确的词牌名。( )
(甲)
为向东坡传语。人在玉堂深处。
别后有谁来,雪压小桥无路。
归去。归去。江上一犁春雨。
(乙)
北陇田高踏水频,西溪禾早已尝新。隔墙沽酒煮纤鳞。
忽有微凉何处雨,更无留影霎时云。卖瓜声过竹边村。
A.(甲)卜算子 (乙) 浣溪沙 B.(甲)如梦令(乙)浣溪沙
C.(甲)如梦令 (乙) 卜算子 D.(甲)浣溪沙(乙)如梦令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驿道(yì) 擦拭(shì) 翡翠(fěi) 眺望(yáo)
B. 拾级(shí) 蔓延(yán) 顷刻(qǐng) 沟壑(hè)
C. 驰骋(chěng) 寒噤(jīn) 霎时(shà) 告诫(jiè)
D. 懈怠(xiè) 豁然(huò) 蠕动(rú) 演绎(yì)
5、阅读下面在诗歌,完成小题。
饮酒(其五) 陶渊明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1】对这首诗中语句的解说,不恰当的一项是 ( )
A. “结庐在人境”是说住在众人聚居的地方。
B. “问君何能尔”,“尔”的意思是“耳”,罢了。
C. “飞鸟相与还”,“相与还”是结伴而还,意思是飞鸟倦了也知道还家。
D. “此中有真意”的“此中”,据此时此地的情景,也就是指隐居的田园生活。
【2】请从炼字角度说说“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妙在何处。
6、默写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虽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壕吏》中,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傅雷是我国著名文学(________)家、文艺评论家。他从20世纪30年代起就致力于(_______)国文学的译介工作。毕生翻译(________)、罗曼•罗兰、伏尔泰等作家的文学名著,主要译作有《约翰•克利斯朵夫》《高老头》《欧也妮•葛朗台》《老实人》等34部。《傅雷家书》是傅雷及其夫人写给(________)——著名钢琴大师;傅敏——(________)的家信摘编,共186 封,写信时间为(_______)年至1966年六月。教育儿子胜不骄、败不馁,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誉荣辱感。做一个“______________、人民卓越的艺术家”。
8、重读王维
①夜里,睡不着,披衣坐起,书堆里翻来挑去的,想读读王维。
②就读王维吧———如果是冬天,下一场雪,就更衬托出王维诗歌的气质了,那么的孤清高冷,渺无人烟。王维后来的眼界里,什么也没有,除了日月星辰宇宙自然。
③王维命运的分水岭,以“安史之乱”为转折。幸亏胞弟王缙以自己的官位换来他的免于一死。一个人,繁华,他历过,惨痛,他也历过,到末了,差点送命。留一口气活下来,还是弟弟出钱助他在辋川买的一块地。退而求其次,种田吧。
④辋川是一块荒凉的山地。从此,王维一边种田,一遍写诗。山水接纳他,抚慰他,滋养他,让他的诗篇与他的生命一起涅槃。
⑤我不经意读到:“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这句,忽然悸动。这诗不就是倪云林、董其昌们的水墨画吗?谁能说王维的诗不曾滋养过倪云林?他一定是从王维的诗里得到的顿悟、启发,不然,他的水墨达不到那般高境。
⑥它一直是动态的,宛如江河湖海,随着岁月慢慢流淌,一路流过宋,到了元,直至停在倪云林案头,然后还到了明时的董其昌身边。这一句“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该有多好呢。王维历尽劫波之后,终于见了天地。一条江,流啊流,流着流着就流到天地之外;山色最美的样子呢,在于“有”“无”之间。“天地外”不就是“空”吗?王维以哲学的眼见到了中国水墨的“留白”,山最美的时候就是漆黑的墨色……无论王维的诗,还是倪云林的画,都没有人迹。最高级的诗画莫过如此。
⑦王维还有一首诗,人们最喜引用: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也曾以为,不过是刻画心境的闲适而已。其实,不然。
⑧就这十个字,有意无意读过多年,尚未领会其中的奥义。如今已是中年,算是有了一点点的懂得。“行到水穷处”,大约是讲人生的绝望吧。无路可去,不也是一种选择吗?但人生永远不会一直糟糕下去的,于是自然地过渡到“坐看云起时”。你看,地上的水穷尽了,就化为了天上的云。水、云永远循环往复,不会枯竭。人的命运也是这样,失之东篱,收之榆桑。
⑨这一句,只有王维写得出,是他以一己的生命体验,慢慢化出的。一场政治灾祸以后,他失去一切世俗功名,险些连命也丢掉,这不是“行到水穷处”,又是什么?接着,他搬到荒凉的“辋川”种田,山水与之作伴,养育着他,成全了他,渐渐让他走向生命的圆满,写下不朽的辋川系列———文字照亮了他的生活,恩仇流转,守得云开。
⑩王维这个时期的诗篇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突出一个“静”字,最合我这个神经衰弱的人读,读着读着一颗心趋向了宁静恬寂,慢慢地,眼阖上,也能睡过去了。
⑪你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多安静啊,简直是王维替天地发声嘛。
⑫或许你会说:泉水流动不是有声的吗?不是的,我读时,听不见一点声响,我惯于以幻想驰骋———泉水流过的石头上布满苔绿,石头缝里藏有无数小鱼虾,动静制宜,这时,一轮明月恰好出得深山,照万顷松涛之上,隐隐有松香气缭绕……当一个人见了天地以后,他就读懂了山间生活的安谧有多么珍贵,远离俗世喧闹,把自己一并归化到自然中,或许,诗中的王维,此刻便化为了石上的青苔,任鱼虾自身上游弋……
⑬王维只活了61岁。临终,胞弟王缙都没机会赶来见最后一面。想想,多悲凉……
⑭也懒得翻年谱查他究竟在辋川生活了多少年。不查,也不碍他的事,反正晚年的他走向了圆满。人圆满了,就不值得计较年岁的长短了,他一直是亮在天上的,永不落的星。
【1】仔细阅读第②段,作者认为王维诗歌的气质是什么?请用文中的八个字概括。
【2】结合全文,说说作者在③段中介绍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遭遇,作用是什么?
【3】请在空白处填上恰当的内容,使语段成为一个中心完整的排比句。(字数不要求一致)
王维从“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优美意境中找到了自己人生精神的归宿;李白从“楼观岳阳尽,川迥洞庭开”的大自然中悟出了“站得高看得远”的人生真谛;___从“___________”的________……大自然是沉默的,在这凝重的沉默中给人以无声的启迪和引领。
【4】请将“王维的诗就是一副中国水墨画”还原到第_____段句首。
【5】文中引用王维的三句诗歌,分别读出王维诗歌和生命的三种境界。请你结合全文,仿造示例,填写下列表格。
诗 句 | 诗篇的意境 |
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 | ① |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 闲适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② |
【6】根据你的理解。归纳本文的写作线索,给本文另外命一个题目。
【7】积累链接:除本文文中出现的王维诗歌名句外,你还积累了他的哪些名句?请写出一联。
9、根据要求作文。
在成长路上,总有些东西一直陪伴着你,支撑着你,给你启迪,给你鼓励:也许是一句贴心的话语,一个理解的眼神;也许是一束温暖的阳光,一颗无名的小草……
请以“______一直都在”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选,不少于600字,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确需出现的,请以化名代替。(2)不得以本试卷中的阅读材料作为写作内容。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