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严竣 枯燥 人情世故 委屈求全
B.幅射 喧嚷 周而复始 前扑后继
C.震撼 迁徙 共商国事 草长莺飞
D.翩然 陨石 甘拜下风 迫不及待
2、下列对课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回延安》是一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的激情澎湃的诗篇,诗人以赤子之心歌颂了养育一代革命者的延安精神。
B.《桃花源记》借桃花源这一线索展开全篇,通过对桃花源安宁和乐、自由平等生活的描绘,表现了作者对当时现实生活的不满和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C.《最后一次讲演》是1946年7月闻一多在李公朴追悼会上的讲演,高度颂扬了李先生为民主与和平而献身的爱国主义精神,同时还号召广大人民群众站起来,一起与反动派做坚决的斗争。
D.《在长江源头各拉丹冬》记叙了作者跟随摄制组在各拉丹冬游览的经历,描绘了各拉丹冬独特的气候和地域特点,展现了它的雄奇、壮美,表达了对大自然神奇伟力的赞美。
3、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垃圾分类很有意义,不仅能增强我们的生活质量,还能改善我们的生活环境。
B.随着疫情防控形势好转,滨江绿道上健身休闲的人渐渐多了起来。
C.武夷山自然保护区,拥有2527种植物物种,近5000多种野生动物。
D.由于中国8名登山队员成功测量珠峰高程,使人们由衷地佩服他们的勇气和担当。
4、下列说法在各自的语境中得体的一项是( )
A.岗前会上,酒店经理对员工们说:“大家要用心做好服务工作,让客人有宾至如归的感觉。”
B.张磊过生日,接受朋友的礼物:“既然你这么客气,又这么真诚,那我就笑纳了。”
C.超市周年庆典促销活动的宣传单上写着“周年庆典,欢迎光临。我们有最低折扣,这是你的荣幸”。
D.为改善教师福利、增强学校凝聚力,不苟言笑的张校长在行政会上诚恳地说:“为了学校的发展,大家就斗胆建言献策吧。”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对上面这首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这首诗开篇即以夸张的手法,写出秋风的威力。面对顽童的“趁火打劫”,他动了肝火。诗人如实写出自己的失态,显示出他的率真。
B. 第三节中,写了风定云起、天色昏暗的情景,给人压抑之感。秋雨漏屋,生活简陋,表现出诗人自我反思、自我哀怜的情感。
C. 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语言通俗平易,灵活多变,兼用长短句,打破了“七言”的束缚,使诗人的感情自然倾泄出来。
D. 整首诗作者从眼前处境扩展到安史之乱以来的种种痛苦经历,将叙事与议论、抒情相结合。表达出诗人推己及人的博大胸襟、舍己为人的高尚风格和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
6、理解性默写。
(1)在《小石潭记》中,谭中鱼可谓十分可爱,它们“______,_______,________似与游者相乐。”
(2)友谊可以超越时空,缩短距离,让你身处困境也不感到孤独。你可以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__________,_________”来表达这种感情。
(3)如今,各地新建的一片片居民小区,成为中国城乡一道道亮丽景观。杜甫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达的“_______,______”愿望得以实现。
(4)陶渊明写渔人进入桃花源,对老人孩子生活状态用了一个短语进行评价是:________。
(5)《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表达诗人渴望出仕却又无人引荐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6)韩愈《马说》中“_________?_________”的语句,明确揭示“不识人才、埋没人才”的黑暗现实,抒发了作者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之情。
(7)《桃花源记》中表现村中人与世隔绝、不知世外朝代更替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________,君子好述”,古老的恋歌,唱出对美好爱情的向往。“水击三千里,_____”,庄子奇妙的想象有着对精神自由的渴望。
7、阅读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孩子,我从你身上得到的教训,恐怕不比你从我这儿得到的少,尤其是近三年来,你不知使我对人生多增了几许深刻的体验,我从与你相处的过程中学到了忍耐,学得了说话的技巧,学到了把感情升华!
(1)选段出自《________》(书名),选文中的“孩子”是________(姓名)
(2)品读选段,你读到了一个怎样的父亲形象?
答: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在今天,王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地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因为这个文化背景,中国学生大部偏向于理论而轻视实验,偏向于抽象的思维而不愿动手。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100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做主张、出主意。当时因为事先没有准备,不知吃了多少苦。最使我彷徨恐慌的,是当时的惟一办法——以埋头读书应付一切,对于实际的需要毫无帮助。
我觉得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不但是在研究学术中不可缺少,而且在应付今天的世界环境中也是不可少的。在今天一般的教育里,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就是说,不管研究科学,研究人文学,或者在个人行动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现在世界和社会的环境变化得很快。世界上不同文化的交流也越来越密切。我们不能盲目地接受过去认为的真理,也不能等待“学术权威”的指示。我们要自己有判断力。在环境激变的今天,我们应该重新体会到几千年前经书里说的格物致知真正的意义。这意义有两个方面:第一,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是对事物客观的探索;第二,探索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袖手旁观,而是有想象力的有计划的探索。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实验精神真正地变成中国文化的一部分。
【1】选文主要运用的表达方式是
A. 记叙 B. 抒情 C. 说明 D. 议论
【2】根据文意,最能体现“格物致知”真正意义的一项是
A. 达摩面壁十年参禅悟道。
B. 王阳明依照《大学》的指示,“格”院子里的竹子,硬想了七天。
C. 屠呦呦历经380多次失败,利用现代医学和方法改进提取方法,终于成功创制青蒿素。
D. 以上三项都是。
【3】选出与选文内容不符的一项
A. 举作者的亲身经历证明只埋头读书对于实际的需要是毫无帮助的。
B. 作者提倡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培养学生的实验精神。
C. 格物致知精神仅仅应用于自然科学研究。
D. “新的”是作者提倡的格物致知的意义和精神而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格物致知”。“真正地”是说中国文化还缺少实验精神。
9、按要求作文
如果用心聆听,木头里有声音,书本上有声音,指尖上有声音,时间老人有声音,冬日里也有声音,甚至花开花落都有声音……
请将“听, 的声音”补充完整,构成你的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请先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符合题意,中心明确,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③除诗歌以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④不得抄袭;⑤文章中若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请用“××”代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