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到
  • 汉语词
  • 汉语典q
当前位置 :

2025-2026学年(下)百色八年级质量检测语文

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45
题号
评分
*注意事项:
1、填写答题卡的内容用2B铅笔填写
2、提前 xx 分钟收取答题卡
第Ⅰ卷 客观题
第Ⅰ卷的注释
一、选择题 (共4题,共 20分)
  • 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李白诗中的夸张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使人觉得非如此不可。

    B.我在叙利亚经商的好友最近被迫回到国内,他耳濡目染了那里的骚乱和动荡,现在谈到还心有余悸。

    C.中国人民对战争带来的苦难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对和平有着孜孜不倦的追求。

    D.九旬高龄的老教授在二中礼堂讲授国学,他旁征博引,侃侃而谈。

  •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这段时间,国内“新冠肺炎”似乎已销声匿迹,但张文宏对国际疫情分析时表示,金秋十月可能会是疫情低谷,之后可能还有高峰。

    B.当优美的旋律戛然而止时,整个元宵晚会现场出奇的寂静,人们沉浸在无尽的回味中。

    C.李白诗中的夸张达到了天衣无缝的境界,使人觉得非如此不可。

    D.《命运交响曲》节奏铿锵,气势雄浑,每次听到,都会给人一种强烈的心灵震撼,使人叹为观止

  •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继美国、法国和芬兰之后,我国成为第四个拥有“生物航油”自主研发技术的国家。

    B. 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语文素养,我校团委今年积极开展了“读经典作品、建书香校园”。

    C. 最近,阿尔法狗与围棋世界冠军柯洁的对战,连胜三局,再次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

    D. 相关专家呼吁尽快建立防控校园欺凌的有效机制,及早干预、发现和制止欺凌行为。

  • 4、下面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 )

    ①一切知识的获得,大都从发问而来

    ②发问是思想的初步,研究的动机

    ③这样的人,古今中外都有的是

    ④别人不肯动脑筋的地方,他偏会想出惊人的见解

    ⑤新发明,新创造也常常由发问开端

    ⑥能发问,勤发问的人,头脑自然会日益丰富,眼光自然会日益敏锐

    A.①⑥②⑤④③ B.①②③④⑥⑤ C.②①⑤⑥④③ D.②⑤①④⑥③

二、诗歌鉴赏 (共1题,共 5分)
  • 5、古诗词鉴赏。

    卜算子·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

    (1)《卜算子·咏梅》一词分上下两阕,从内容上看,上阕写梅花的__________,下阕写梅花的__________

    (2)这首词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请具体说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名句名篇默写 (共1题,共 5分)
  • 6、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志士追寻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①古代先贤的中国梦是“选贤与能,________”的豪迈之情;②陶渊明的中国梦是《桃花源记》中“_______,并怡然自乐”的和谐之景;③杜甫的中国梦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之怀。

四、名著阅读 (共1题,共 5分)
  • 7、名著阅读。

    (1)人们提出“在新时代,要做保尔还是比尔”的新命题。与比尔·盖茨相提并论的保尔,是苏联作家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主人公。他在老水手 的教育下走上了革命道路,最终成长为坚强的共产主义战士。

    (2) ①“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②“就是到了生活已经无法忍受的时候,也要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

    ①句中加点“生活”的含义是什么?②句中保尔在全身瘫痪、双目失明的情况下是怎样“善于生活下去,要竭尽全力,使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现代文阅读 (共1题,共 5分)
  • 8、阅读下面的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4月23日是“世界读书日”。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组织实施的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6年,我国成年国民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其中,在数字化阅读方面,手机阅读增速最快。

    不过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目前手机阅读质量还不高。这可以从两个角度来观察:从阅读的供给侧来说,很多手机文章的质量还不高。以微信文章为例,读者的微信阅读时间占去了三成半,但不少微信文章存在拼凑、虚假等问题,不仅浪费读者的时间,也是在误导读者。这样的低质文章虽然提高了阅读率,但是实际阅读却不能恭维。从阅读的需求侧来看,虽然读者花在手机阅读上的时间似乎不少,不过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这种“浅阅读”比不阅读显然要好,但是阅读质量却不容乐观。

    (摘编自中国江苏网2017-04-24《手机阅读需要重视“阅读质量”》作者:冯海宁)

    材料二:

    根据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2016年图书阅读率为58.8%,年人均图书量为7.86本,其中人均纸质图书阅读量为4.65本,比2015年增加0.07本,人均电子书阅读量为3.21本,比2015年减少了0.05本。

    综合我国国民阅读形式的研究发现,半数以上的成年人更倾向于“拿一本纸质图书阅读”,而9.8%的国民更倾向于“网络在线阅读”,33.8%的国民倾向于“手机阅读”。

    (摘自中国新闻出版研究院第十四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

    材料三:

    经典阅读的意义,本不是一个需要反复论证的问题。但是现在成人读盗墓、穿越,孩子读图文、漫画却越来越多,加以资讯的泛滥和网络的挤占,遂使其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认知。因此,重新审视经典阅读的意义势在必行。尤其近几年,以图代书,做在线阅读,甚或以上脸谱、刷微博代替阅读的不在少数。这种“浅阅读”风气的存在,凸显了整个社会浮躁肤浅的荒败景观。

    经典阅读,能使人在人书互动中形成紧张的思维对待,助成理性对感知的超越,人性对历史的体贴。至于网络,因常提供即刻性与碎片化的资讯,在读网络上时尚化的“轻阅读”特性同时,也会程度不同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对此,前年出版的《浅薄:互联网如何毒化了我们的大脑》指出,因网络对人“神经线路”与“记忆程序”的重新编布,使人的阅读常流于字表滑行,而无法做深入的思考,在一味的读图和读网的便捷中容忍偷懒。在这种偷懒中,那种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索,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渐渐消退和淡忘,甚至被嘲笑和放逐。而这些,恰恰经典里最多,甚至就是经典最显著的徽标。

    (摘编自中国新闻网2016-02-14《经典阅读的当下意义》作者:汪涌豪)

    【1】下列对材料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和材料二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数字化阅读率增长显著,手机阅读增速最快,但人均纸质阅读量仍多于人均手机阅读量。

    B.材料一和材料二显示,2016年,我国成人更多采用数字化阅读,微信阅读占了不少时间,但我国人均电子书的阅读量并没有增加,反而减少。

    C.材料三显示,经典阅读的重要性不再像早先那样为人所知,作者认为,再一次论述经典阅读的意义,还是非常有必要的。

    D.材料在显示,对深邃思想的卓越追求,对人类整体性精神出路的关切,这些是经典里最多的,却是电子书里所没有的。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材料一从手机阅读的供给侧和需求侧两个角度,着重分析了当前中国人手机阅读方式存在的不足。

    B.材料三论述了当前在以图代书、在线浏览、上脸谱、刷微博等“浅阅读”风气存在背景下,经典阅读的重要意义。

    C.由于手机阅读多数是“忙里偷闲式阅读”“走马观花式阅读”“碎片化阅读”,作者认为手机阅读并不值得提倡。

    D.放弃对经典的阅读,常进行“轻阅读”“浅阅读”,会不同程度地损害阅读的品质,造成人智力的降级与思想的衰退。

    【3】根据上述材料,概括当前中国人阅读的特点。

六、作文 (共1题,共 5分)
  • 9、根据提示及要求写作。

    中国文化崇尚“和”,有关“和”的思想源远流长,丰富多彩。“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同时也是当今社会和谐的愿景,人们言语行为的规范。

    请根据你自己的生活经历或人生感悟,以“和”为主题,自拟题目,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①符合所选文体,扣题作文,不少于600字;②不套作,不抄袭,不用本试卷中的材料作为写作内容;③如需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请用化名代替。

查看答案
下载试卷
得分 45
题数 9

类型 单元测试
第Ⅰ卷 客观题
一、选择题
二、诗歌鉴赏
三、名句名篇默写
四、名著阅读
五、现代文阅读
六、作文
掌乐网(zle.com)汇总了汉语字典,新华字典,成语字典,组词,词语,在线掌乐网,中文字典,英汉字典,在线字典,康熙字典等等,是学生查询学习资料的好帮手,是老师教学的好助手。
声明:本网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果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在一个月内通知我们,我们会及时删除。

邮箱:  联系方式:

Copyright©2009-2021 掌乐网 zle.com 版权所有 闽ICP备18021446号-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