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字形或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蓦(mò)然 帷(wéi)幕 挑拨离间(jiān) 相辅(fǔ)相承
B.龟(guī)裂 陨(yǔn)石 不知所措(cuò) 不修边幅(fú)
C.两栖(xī) 诬蔑(miè) 怒不可遏(è) 袖(xiù)首旁观
D.追溯(sù) 瞭(liào)望 纷至沓(tà)来 目眩(xuàn)神迷
2、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按内容体制分为“赋、比、兴”,按表现手法分为“风、雅、颂”,二者合称“诗六义”。
B.《小石潭记》《马说》《卖炭翁》《记承天寺夜游》的作者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C.寒食节在冬至后105天,即清明节前一日或两日,寒食就是吃冷食,不生火,相传是为纪念介子推而设置的。
D.《社戏》记叙了鲁迅和他儿时的伙伴双喜、阿发等一起钓虾、看戏、偷罗汉豆等故事,表达了作者对农村生活的怀念和对农家小伙伴美好情谊的眷恋。
3、下列对《灯笼》这篇课文内容分析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笔调闲适,情感真挚,意趣优雅,语言活泼。
B.作者行文过程中引用了许多典故,这些典故的运用使得文章优美雅致。
C.作者在文章最后,通过列举历史上保家卫国的名将,表达了自己做“灯笼下的马前卒"的誓愿。
D.(灯笼)一文,作者以小说的自由笔法,抒写了关于灯笼的记忆。从不同方面表达了灯笼对于作者乃至民族的重要意义。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鲲鹏(kūn) 濠梁(háo) 兑命(yuè) 食马者(sì)
B. 布衾(qīn) 两鬓(bìn) 大庇(pì) 沉塘坳(ào)
C. 修睦(mù) 尽粟(lì) 突兀(wù) 学学半(xiào)
D. 骈死(pián) 槽枥(lì) 相马(xiāng) 辗冰辙(niǎn)
5、石壕吏
杜甫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室中更无人,惟有乳下孙。有孙母未去,出入无完裙。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急应河阳役,犹得备晨炊。
夜久语声绝,如闻泣幽咽。天明登前途,独与老翁别。
【1】体会下面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
【2】全诗叙写作者亲眼见到石壕吏乘夜捉人的故事,表达了一个怎样的主题?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
①《桃花源记》中桃花源人的神态: __________,________。
②《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诗中表现杜甫舍己为人的献身精神,博大的胸襟、至死不悔的决心的那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成语“秋水伊人”源之《蒹葭》中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
④关关雎鸠,_________。(《诗经·关雎》)
⑤____________,在城阙兮。 (《诗经·子衿》)
⑥城阙辅三秦,___________。 (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⑦____________, 团团围定炕上坐。(贺敬之《回延安》)
7、我们今天所处的时代,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增长大大超出个人的接受速度,引发了学习方式的变革。就读书来说,选择性阅读变得尤为重要。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思考、关注点密不可分。概括起来,大致有以下几种:(1)兴趣选择;(2)问题选择;(3)目的选择,(4)方法选择。请你为还未读过《傅雷家书》的学弟、学妹介绍一种合适的阅读方法。
8、 这样的父亲
①秋末冬初,寒意渐浓。办公室的门忽然无声地开了一条缝,却不见人。正诧异间,一个脏兮兮的蛇皮袋伸了进来。
②同事们不约而同地抬起头,过了两三秒钟,才看见蛇皮袋后面有一个和袋子一样脏的中年男人,两眼通红,一脸倦容,头发零乱。头上还黏着草屑,穿着一件皱巴巴褪了色的衣服,右手的袖子卷过手肘,左肩背着一个破破烂烂的包裹。他迟疑地从门缝中挤进来,似乎感到了大家目光中的厌恶,于是停住脚步,小心翼翼地问:“张老师……在吗?”
③“哪个张老师?”“就是我儿子的班主任呀。”“你儿子是哪个班级的?”
④他说了一个班级,并报出了他儿子的名字,同事中有几个人便相互交换了一下眼神——他们都是那个学生的任课老师,都惊讶于那样出色的孩子的父亲竟是这个样子!
⑤有人告诉这位父亲,他儿子的班主任出去了,让他先进屋等一会儿。男人小心地走了进来,他把两个包放在地上,人也“扑通”一声坐下去,直接坐在了地上!大家都愣住了,纷纷叫他起来,让他坐到椅子上,他却着急地连连摇手。
⑥大家不再坚持,转而询问他从哪里来,找儿子做什么。
⑦听到热心的询问,他的声音忽然哽咽了。他说,两年前,他妻子因受惊吓得了间歇性精神病,家人稍一疏忽,她就离家走失了。两年来,四处求医问药,仍没有好转。前些日子,因忙农活疏于看护,妻子再次离家。他风餐露宿,不分日夜地已经寻找了近一个月。说到这里,男人长叹一声,窝在眼里的一汪泪终于滚落下来……看得出他是一个很有自尊的人。有人给他纸巾,他摇摇头,从衣袋里扯出一块皱巴巴的手帕,到门外去擦。
⑧同事小余默默地起身,倒了杯水递给他。小宁把自己刚买的两张热馅饼放到男人的袋子上。其他人都从座位上站起采,不知谁带的头,有人把一些纸币放到他的包袱上。
⑨男人有些不知所措,涨红着脸,慌忙摆着手:“不……不是的,我不是这意思,我是来看看孩子的。”他拿起小宁给的馅饼说:“老师给的这个,我要。”随即把那些纸币抓起来放到就近的桌上,说:“这个我真不要,那成啥啦!”
⑩张老师回来了,男人简略地把刚才的话又说了一遍,然后向老师询问孩子的学习情况。老师们纷纷夸他儿子,他听了,点着头,脸上的愁容散去不少。
⑪张老师出去叫他的儿子,男人不安起来,东张西望,好像在找什么,只见他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己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做这些时,他似乎完全忘了身边的其他人。
⑫走廊里传来了脚步声,男人侧耳听了听,忽然现出了紧张的神色,他飞快地把自己掉在地上的“家当”塞到桌下,再次扯了扯衣服,然后,从怀里掏出一把零碎但叠得十分整齐的钞票,看得出,那是他给儿子准备好的生活费。
⑬门开了,张老师的身后走来一个个头高高、眉清目秀的小伙子,一进门就冲男人露出了两颗小虎牙,脆脆地喊了一声:“爸!”
⑭这时候,我发现,一直卑微拘谨的男人挺直了身子……
⑮他和儿子说话的声音,和所有过着平静幸福生活的父亲没什么两样。儿子沐浴在父亲话语的春风中,脸上泛着红晕,微笑着,不断地点着头,神色中没有一点因为有这样的父亲而生出的难堪和羞愧。如果说这之前这位父亲给人的感觉是一棵被人踏在脚下奄奄一息的草,那么此时的他,则变成了一座可让人依靠的顶天立地的大山!
⑯我的眼睛湿润了,惊叹于这种变化且深深为之感动。看着四周,同事们的脸上也写着同样的感动和敬重。我们惊叹这奇迹,更敬重这奇迹的创造者——父亲!我们也终于明白:这样的父亲,应该有这样出色的儿子。
【1】阅读全文,说说文章塑造了一个怎样的父亲?
【2】从文中找出“我们”对“父亲”感情变化的词语,填在下面括号里。
厌恶——(_______)——同情——(_______)——感动——(_______)
【3】从全文看,第②段对父亲形象的刻画采用了什么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第⑪段中“父亲”“快步走到镜子前把自己从头到脚仔细地整理了一遍”,联系上下文请说说作者这样写的作用。
【5】第⑮段画线句使用了_______修辞手法,其表达效果________
【6】文章结尾说“父亲”是“奇迹的创造者”,具体说说“父亲”创造了怎样的“奇迹”?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过:“人类从历史中所得到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不记取历史教训。”这句话告诉我们,若不反思历史,历史就会不断重演。社会发展如此,个人成长也是如此。古人有云“吾日三省吾身”,就强调了对自我的反思。
对此你有哪些联想与思考?请你写一篇文章。可以讲述经历,也可以阐述观点,还可以……
要求:①题目自拟,文体自定(诗歌除外),不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