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说法中错误的一项是( )
A.马克·吐温是美国批判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主要作品有《百万英镑》等。
B.顾拜旦是法国教育家,现代奥林匹克运动的创始人,被誉为“奥林匹克之父”。
C.《庄子》是庄子和他的门人及后学所写,是道家的一部主要经典。
D.《社戏》是鲁迅的一篇回忆性散文,表现了作者对天真烂漫的童年生活的美好回忆。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卑鄙(bǐ) 翌日(yì) 晦暗(huì) 挑拨离间(jiān)
B.瞭望(liáo) 蘸水(zhàn) 缄默(jiān) 接踵而至(zhǒng)
C.拙劣(zhuō) 隧道(suì) 寒噤(jìn) 哺乳动物(pǔ)
D.蛮横(hèng) 蜿蜒(wān) 挚爱(zhì) 阳奉阴违(wéi)
3、下列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
A.绚丽(xuàn) 平易近人(yì) 鲦鱼出游(tiáo)
B.腈纶(jīng) 翩然归来(biān) 俶尔远逝(cù)
C.凫水(fú) 便要还家(yāo) 选贤与能(jǔ)
D.缄默(jiān) 戛然而止(jiá) 怒不可遏(è)
4、下面语段中划线的部分,有语病的一项是( )
在这个日新月异的年代,①人脸识别技术发展的脚步,也无时无刻没有停歇。在我国,②有多家研究和开发人脸识别技术的企业诞生并推出产品和服务,③已经达到世界领先水平。④随着刷脸技术的发展,日常生活中许多需要身份识别的环节,已经越来越多地采用刷脸的方式来完成。
A.①
B.②
C.③
D.④
5、饯别王十一南游
刘长卿
望君烟水阔,挥手泪沾巾。飞鸟没何处,青山空向人。
长江一帆远,落日五湖春①。谁见汀洲②上,相思愁白蘋③。
注释:①落日句:指王十一到南方后,应当可以看到夕照下的五湖春色。五湖:这里指太湖。②汀洲:水中可居之地,这里指江岸。③白蘋:一种水草,花白色。
【1】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题虽是“饯别”,但诗中看不到宴饮场面,也没有离别的话语。
B.首联中,诗人面对友人的离去,忧伤地“挥手”作别。
C.《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泪沾巾”和本诗中“挥手泪沾巾”都表现了送别友人时缠绵悱恻的悲切之情。
D.“落日”“白蘋”是古诗中的常见意象,多出现在送别诗中,以渲染浓浓离情。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颔联中,诗人以“飞鸟”自比,传达友人离去后的孤独寂寞。
B.颈联描写诗人眼望着友人的一叶风帆沿江远去,继而想象友人抵达太湖后欣赏夕阳下的明媚春色的情形。
C.诗人融情于景,用江中烟水、岸边青山、天上飞鸟来烘托自己的惆怅心情。
D.诗的最后,诗人又从颈联的想象中折回到送别的现场。
6、默写填空。
(1)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韩愈《马说》)
(2)白生生的窗纸红窗花,______________一口口米酒千万句话,______________。(贺敬之《回延安》)
(3)青青子衿,悠悠我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诗经》)
(4)天大寒,砚冰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北冥有鱼》中,从广度和高度写大鹏起飞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读书,思古人之幽情。听杜甫,身居漏茅舍仍高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心系苍生:听苏轼,被贬仍呐喊“西北望。射天狼”,心念国防。(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的句子回答)
7、名著阅读
傅雷是一位杰出的翻译家,他一生翻译法国文学作品和学术著作30余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巴尔扎克的《____________》、罗曼罗兰的《约翰克利斯朵夫》、丹纳的《艺术哲学》等,他的家人将他与儿子的来往书信辑录为《____________》。可以说,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呕心沥血地培养了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____________)。
8、阅读张金刚的《老食器》,完成下列小题。
①一切与家常餐食有关的器物,我都爱笼而统之地称为食器。它们次第聚拢来,成为家里一员,忠实乖灵地服从主人调遣,分工明确又精诚团结地奉出一日三餐,给养祖孙数代。岁月无痕滑过,可经年的老食器却留刻下岁月的印痕,升腾着温度,默述着故事。弥散的,是家的味道。
②每当给老家添换锅碗瓢勺、坛罐箅筐,父母都会感叹:这些老物件儿跟了我们几十年,对了脾气、用着上手,不用换。我硬坚持,父母便将新食器塞起来,说:等旧的坏了,再用!我知道,父母与那些散落老屋各个角落的老食器生了感情。
③一沟的枣树,死了数棵。爷爷蹲下来,用枯槁的手摩挲着枯裂的树皮:你们养活了我们全家,打鬼子时还养过八路军,舍不得你们呀!他默默坐在树下,一锯,一锯,锯了一上午。又几天,锯斫、锛凿、拼接、打磨,做了案板、擀面杖、小凳子数套,分给父亲、叔伯。
④我家的那套,还在用。每次回家,母亲便取出缸内的腌肉、拔来应时的蔬菜,用略钝了的老铁刀,将枣木案板剁得当当响,全村人都能知道我家要包饺子。我略带嫌弃地说:这案板都凹陷了,还剁出了木屑,该换了。母亲拍拍我:你就是吃着这木屑肉馅儿长大的,看多壮实!我憨憨一笑。两块枣木拼成的面案板,接缝处或存了硬面渣,或透着光,却与擀面杖一样溜光水滑。两相碰撞,“嘎噔嘎噔”十分悦耳,甩出张张饺子皮儿。
⑤院中,山里采来的石块、石板架成的简易餐桌,早被蹭得没了棱角;三把枣木小凳摆上,面儿凹了、腿儿细了、楔儿松了,却还稳当;几个磕了沿儿的蓝纹瓷碗、团花盘子,盛了热腾腾的饺子端上,催开了父母和我的脸庞。不变的食器、不变的情景、不变的亲人,一如昨日的昨日,可悄然间父母已年过七旬,我也已是中年;随饺子咽下的,更是不忍触及的种种。
⑥秋后的高粱,高挺着秆子、穗子,在田间招摇。放倒,砍穗,收秆,晾晒,又是一季丰收。父亲挑粗壮的高粱秆,一根根码在原木特制的箅床上,用麻绳缠好,制成蒸馒头用的蒸箅、压豆腐用的压箅;母亲选细滑的高粱秆,一根根用长针细线穿起,制成放食品用的箅排、盖锅瓮用的箅盖。褪去高粱粒的穗子,顺溜硬朗,绑成刷锅用的炊帚;浸泡过的白高粱秆,绵软干净,编成淘菜用的小筐……高粱穗秆食器,朴素、耐用,自然环保,很是称心。
⑦每个忙年的腊月,便是这些食器的秀场。蒸箅架在铁锅中,经过火烧水蒸,奉出暄腾、喷香的馒头、包子、年糕,晾于箅排上;在其与高粱秆接触的一面,自然烙上箅排的纹路,道道凹凸起伏的箅子印儿清晰、亲切。压好的豆腐,卧在压箅上,柔白细嫩;切条儿油炸至金黄,蘸盐码于瓮中,用箅盖盖好,炖菜以用。摊好的煎饼,叠成方形,摆在箅排上晒干摞好;与肥肠、排骨汤搭配泡食,是冬季暖心暖胃的绝佳美食。破了补,坏了换,一批批高粱秆老食器用下来,彻底将土地、庄稼、三餐、农人,紧密连在一起,相伴昼夜寒暑,不离不弃。
⑧年岁愈长,愈发想常回家看看,吃顿娘做的饭。母亲塌腰佝背,与帮厨的父亲默契配合。用磨短的铁铲,翻烙几张油津津、黄澄澄的葱花饼;用磨细的长擀面杖,擀一顿柔长劲道的手擀面;用磨成月牙儿的铝勺,搅动那口老铁锅,慢熬一锅甜香的南瓜红豆玉米糁粥;用磨得光滑的饸饹床,轧一次红薯榆皮面饸饹,爽爽地来上两大碗解馋……猛地发现,只有经年的老食器,才能做出母亲的味道,盛满家乡的温暖。
⑨慢慢,父母老了,心气儿淡了,有些老食器渐次被时光贴上了封条。不养猪了,那个曾盛满新鲜猪肉的肉篓,根根荆条已然脱落、枯朽;菜种少了,那些曾腌满酸爽泡菜的坛子、罐子,都闲弃在院角、墙角,落入枝叶,沾了泥垢;时代变了,那些曾被村里人抢占的石碾、石磨,曾被颠晃摇摆筛出面粉的粗细面箩,曾被家人焐着烧烤土豆、花生的火盆,曾被端在手上舀水舀米舀面的天然葫芦瓢,曾被捧在手里盛水盛饭盛汤的搪瓷缸、铝饭盒,都退出了舞台,孤独落寞地散落村里,或永远消失……
⑩那次下乡,进一农家讨水喝。大妈正忙着为探亲归家的儿子做石磨豆腐,老土灶上的老铁锅里熬着乳白的豆汁,热气翻涌、豆香弥漫,院角的石磨还沾着道道豆糊;闻讯回家的大姐又燃起三爪儿小泥炉,架起铁鏊,为弟弟摊做金黄的发面饼。见我们来,大妈盛上鲜美的豆汁,大姐端来喷香的面饼,热情招待,我们边吃边看着一家人温情地忙活。那些尘封的老食器,因孩子的归家再次隆重登场,点亮了久违的亲情。
⑪一道道食器,或是自制、或是买得,或是祖传、或是新置,或是朴拙、或是精致,或是蒙尘、或是锃亮,皆为每家日常生活的必需。盘点细数老家里的老食器,不禁泪眼蒙眬:美食消散,食器仍在;加工、炊煮、盛放、进食、贮藏,沉默无言的食器,曾在每个餐前忙碌的时刻,满血复活、辛勤劳作,造就了多少最平民、最养人的汤菜饭食,打理着寻常日子,滋养了数代家人。
【1】阅读全文,完成下列表格。
老食器 | 事件 |
枣树案板 | 包饺子 |
简易餐桌、枣木小凳、蓝纹瓷碗、团花盘子 | ①__________ |
②__________ | 腊月制作食物 |
铁铲、长擀面杖、铝勺、老铁锅、饸饹床 | 回家看父母,体验母亲的味道 |
③__________ | 大妈磨豆腐,姐姐摊面饼 |
【2】根据要求解答下列两小题。
(1)体会“他默默坐在树下,一锯,一锯,锯了一上午”句中加点词语表达效果。
(2)全文通过写老食器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①段将老食器写得富有人情味,既统领了全文,又为文章定下了轻松欢快的感情基调。
B.第②段“我硬坚持,父母便将新食器塞起来”一句中,一个“硬”一个“塞”形成行为上的反差,更突出父母对老食器的感情。
C.第④段作者两次写使用老食器的声音(“当当响”“嘎噔嘎噔”)既写出动作的娴熟,也衬托出人物愉悦的心情。
D.作者在第⑪段说“食器,曾在每个餐前忙碌的时刻,满血复活”,这里的“满血复活”是指“食器”曾经充满活力,发挥重要作用。
【4】比较文中第⑩段画线句和链接材料表达方式上的相同点,并且结合文章内容说说各自用意上的不同点。
链接材料: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的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
(鲁迅《社戏》)
9、按要求作文
请以“成长的滋味”为题目,写一篇作文。
要求: ①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Xx"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