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的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置身在泰山公园,亭台楼阁,小桥流水,一切都是那么美不胜收。
B. 节日的海陵城张灯结彩,大街上车辆行人川流不息。
C. 不管是白发苍苍的老者,还是黄发垂髫的孩童,都被这盛大的场面吸引了。
D. 精彩的演奏戛然而止,一直鸦雀无声的大厅里,随即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运用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邓稼先作为一个国内外崭露头角的优秀物理学家,为了研究核弹,从此在公共场合销声匿迹了。
B.学生要想在生物实验课上正确使用显微镜,就不能袖手旁观,否则难以学会正确的操作方法。
C.时间是一位伟大的魔术师,它令冬去春来,花开花落,斗转星移,海枯石烂。
D.我国诗歌经历漫长的演变,到唐朝时,诗人辈出,流派纷呈,发展如日中天。
3、下列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陋室铭》的文体是“铭”,铭是古代刻在器皿上用来警戒自己或者称述功德的文字,后来就成了一种文体,多用韵。
B.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首词创作于中秋佳节,词中的“婵娟”指月亮。
C.《马说》的作者韩愈,字退之,宋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一。
D.《海底两万里》中的阿龙纳斯是法国生物学家,诺第留斯号潜艇的主人是尼摩船长。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最新消息称,洛杉矶将于2月24日为在这次事故中丧生的科比等人举行公众悼念活动。
B.对于“锦鲤”“官宣”“杠精”这样的网络热词,人们的意见褒贬不一,有好有坏。
C.通过初中三年的语文综合实践活动,同学们开阔了视野和能力,更提高了知识面。
D.云南省普洱市是普洱茶的重要产地,也是我国最大的茶产区之一,有“世界茶源”。
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诗歌首段是如何描绘秋风的肆虐的?
【2】从这首诗歌中,你看到的作者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6、古诗词默写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7、名著阅读。
(1)本学期,我们读了一本充满着父爱的教子名篇《傅雷家书》。该书由于是父亲写给儿子的家书,是写在纸上的家常话,如山间的潺潺清泉,_____________ ,感情纯真、质朴,令人动容。
(2)《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塑造了_____________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身上凝聚着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为理想而献身的精神、钢铁般的意志和顽强奋斗的高贵品质。请结合名著内容,根据下联拟写一则上联。
上联:_____________________ 下联:情怀似水书写艰苦岁月
8、大自然的语言
(作者:竺可桢)
①立春过后,大地渐渐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冰雪融化,草木萌发,各种花次第开放。再过两个月,燕子翩然归来。不久,布谷鸟也来了。于是转入炎热的夏季,这是植物孕育果实的时期。到了秋天,果实成熟,植物的叶子渐渐变黄,在秋风中簌簌地落下来。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到处呈现一片衰草连天的景象,准备迎接风雪载途的寒冬。在地球上温带和亚热带区域里,年年如是,周而复始。
②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像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像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禾。”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③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④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下面是一个例子。
⑤北京的物候记录,1962年的山桃、杏花、苹果、榆叶梅、西府海棠、丁香、刺槐的花期比1961年迟十天左右,比1960年迟五六天。根据这些物候观测资料,可以判断北京地区1962年农业季节来得较晚。而那年春初种的花生等作物仍然是按照往年日期播种的,结果受到低温的损害。如果能注意到物候延迟,选择适宜的播种日期,这种损失就可能避免。
⑥物候现象的来临决定于哪些因素呢?
⑦首先是纬度。越往北桃花开得越迟,候鸟也来得越晚。值得指出的是物候现象南北差异的日数因季节的差别而不同。我国大陆性气候显著,冬冷夏热。冬季南北温度悬殊,夏季却相差不大。在春天,早春跟晚春也不相同。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开花只比北京早10天。所以在华北常感觉到春季短促,冬天结束,夏天就到了。
⑧经度的差异是影响物候的第二个因素。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沿海地区的春天的来临比内陆要迟若干天。如大连纬度在北京以南约1°,但是在大连,连翘和榆叶梅的盛开都比北京要迟一个星期。又如济南苹果开花在四月中或谷雨节,烟台要到立夏。两地纬度相差无几,因为烟台靠海,春天便来得迟了。
⑨影响物候的第三个因素是高下的差异。植物的抽青、开花等物候现象在春夏两季越往高处越迟,而到秋天乔木的落叶则越往高处越早。不过研究这个因素要考虑到特殊的情况。例如秋冬之交,天气晴朗的空中,在一定高度上气温反比低处高。这叫逆温层。由于冷空气比较重,在无风的夜晚,冷空气便向低处流。这种现象在山地秋冬两季,特别是这两季的早晨,极为显著,常会发现山脚有霜而山腰反无霜。在华南丘陵区把热带作物引种在山腰很成功,在山脚反不适宜,就是这个道理。
⑩此外,物候现象来临的迟早还有古今的差异。根据英国南部物候的一种长期记录,拿1741到1750年十年平均的春初七种乔木抽青和开花日期同1921到1930年十年的平均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后者比前者早九天。就是说,春天提前九天。
⑪物候学这门科学接近生物学中的生态学和气象学中的农业气象学。物候学的研究首先是为了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此外还有多方面的意义。物候资料对于安排农作物区划,确定造林和采集树木种子的日期,很有参考价值,还可以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我国有很大面积的山区土地可以耕种,而山区的气候、土壤对农作物的适应情况,有很多地方还有待调查。为了便利山区的农业发展,开展山区物候观测是必要的。
⑫物候学是关系到农业丰产的科学,我们要进一步加强物候观测,懂得大自然的语言,争取农业更大的丰收。
【1】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题目“大自然的语言”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把物候现象比喻为“大自然的语言”,显得新颖别致,引人入胜,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B.物候学研究能够预报农时,选择播种日期,还能够利用来引种植物到物候条件相同的地区,也可以利用来避免或减轻害虫的侵害。
C.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纬度、经度、高下差异和古今差异。前三者都是空间因素,最后一个则是时间因素。
D.文章思路清晰,层次分明,全文可分为四部分:一、引出什么是物候和物候学;二、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因素;三、说明物候观测对农业的重要性;四、说明研究物候学的意义。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在说明决定物候现象来临的四个因素时,是按照由主到次的逻辑顺序安排的。
B.第⑦段“如在早春三四月间,南京桃花要比北京早开20天,但是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花只比北京早10天。”,这句话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说明了纬度是决定物候现象的重要因素。
C.文章运用了举例子、打比方、作比较等说明方法,按照从本质到现象的说明顺序介绍了有关物候学的知识。
D.第⑧段“凡是近海的地方,比同纬度的内陆,冬天温和,春天反而寒冷”一句中加点的“凡是”表示范围,说明无一例外,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3】3月24日是玲玲的生日,远在大连和北京的两个姐姐都在微信上发来电子贺卡表示祝贺,令玲玲惊讶的是照片上北京的连翘和榆叶梅开得正盛,可是在气候宜人的大连,这两种花却未开放,你能结合选文内容解答玲玲的疑惑吗?
9、阅读下面泰戈尔的诗句,按要求作文。
最好的东西都不是独来的,它伴了所有的东西同来。
——泰戈尔
你有什么最好的东西?它又是伴了什么东西同来?请结合泰戈尔这句话的意蕴,根据自己的生活经历和阅读体验,以“最好的东西”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