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文学常识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社戏》写了“我”十一二岁时在平桥村夜航到赵庄看社戏的一段生活经历。作品刻画了一群农家少年的形象,表现了劳动人民善良淳朴、友爱无私的美好品德。
B. 《回延安》用陕北民歌“信天游”的形式写成,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现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 在《沙乡年鉴》中,利奥波德分12个月,记录了他那贫瘠荒凉的沙乡农场一年四季的物候风景、生活趣事和各种生物的生存状况,表达了对自然的尊重和对人与自然关系的全新思考。
D. 《诗经》,先秦时叫做《诗》或《诗三百》,到了汉代被奉为经典,尊称为《诗经》,与《尚书》《礼记》《论语》《春秋》并称“五经”。
2、下列词语中错别字最多的一项是( )
A. 拖踏 眼框 海枯石烂 瞬夕万变
B. 懈怠 腐饰 不知所错 如丝如缕
C. 叹惋 赋与 挑拔离间 格物致知
D. 彷徨 豁然 自园其说 怒不可遏
3、下面关于古代文学常识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四书五经是儒家经典著作,其中四书指的是:《论语》《大学》《孟子》《中庸》。
B.《诗经》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诗歌 305 篇,也称“诗三百”,其表现手法包括“风”“雅”“颂”“赋”“比”“兴”。
C.陶渊明,名潜,字元亮,东晋诗人,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位田园诗人,其诗自然质朴,意味隽永。
D.柳宗元,字子厚,唐宋八大家之一,世称“柳河东”。他和韩愈都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和奠基人,并称“韩柳”。《小石潭记》是《永州八记》之一。
4、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那时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人情世故:人的感情和人世上的故事。)
B.祖父好,在路上轻易不提斡旋着的情事。(斡旋:调停,调解。)
C.每每想起小时候在村里上灯学,要挑了灯笼走去挑了灯笼走回的事,便深深感到怅惘。(怅惘:惆怅迷惘;心里有事,没精打采。)
D.金吾不禁的那元宵节张灯结彩。(张灯结彩:张挂彩灯、彩带等,形容场面喜庆、热闹。)
5、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唐)王勃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本诗首联点明了送别的地点和友人要去的地方,请发挥想象,用自己的话从诗人的角度描述其所思所见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6、古诗文默写。
(1)《关雎》中,表达文静美好的女子是君子理想配偶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天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爱恋的人在远方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蒹葭》)
(3)岁月如歌,别情依依,无论你我身处何方,心都是相通的,正所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桃花源记》中体现桃花源人满足于桃花源生活,厌恶外界生活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文段一:
假如你能掀动听众的感情,使他们如醉如狂,哭笑无常,而你自己屹如泰山,像调度千军万马一样不动声色,那才是你最大的成功,才是到了艺术与人生的最高境界。
文段二:
你素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二是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的礼貌……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直。你这种规矩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1)以上这两段文字,摘自傅雷1954年11月23日夜写给儿子 的信,信中他从哪些方面对儿子进行了谆谆教导?
(2)古往今来,一部部家书感人至深,如诸葛亮的《诫子书》、曾国藩的《曾国藩家书》、梁启超的《梁启超家书》、龙应台的《亲爱的安德烈》等,这些家书都体现了良好的家风,请你从家书和家风的关系,谈谈你的阅读感受。
8、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敦煌,一座总面积只有3.12万平方公里的小城。“敦煌”一词,最早见于《史记·大宛列传》中张骞给汉武帝的报告“始月氏居敦煌、祁连间,及为匈奴所败,乃远去”。东汉应邵注《汉书》中说:“敦,大也;煌,盛也。”这块土地,曾经是丝绸之路河西道、羌中道(青海道)、西域南北道交汇处的边关要塞。西域胡商与中原汉族商客在此云集,从事贸易:中原、佛教、西亚等各种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使得敦煌具有文化的独特价值和迷人魅力。
这些繁荣的景象在莫高窟的壁画上有着生动的记载。莫高窟是敦煌文化的集大成者。莫高窟,俗称千佛洞,始建于十六国的前秦时期,经历代兴建形成巨大的规模,有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泥质彩塑2415尊,是世界上现存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佛教艺术圣地。1900年,莫高窟下寺道士王圆箓在藏经洞中挖出了公元4~1l世纪的佛教经卷、绢画等文物50000余件……从此敦煌在被掠夺中走向世界。英国人斯坦因掠走遗书、文物一万多件;法国人伯希和掠走精品约5000件……面对敦煌的劫难,中国的知识分子义无反顾地掀起了一场敦煌大抢救运动。金石考古学家罗振玉公开发表《莫高窟石室秘录》,向国人公布了敦煌无比重大的发现和痛失国宝的真实状况。紧接着,一批著名学者,胡适、郑振铎、刘半农等都投入到对敦煌遗书的收集、校勘、研究工作中来。
(节选自徐可《大敦煌》,有删改)
(材料二)
敦煌文物的价值非常珍贵,但材质脆弱。西北地区自然气候又恶劣,地震和风沙的破坏,都让其受损程度加剧。以莫高窟为例,壁画是属于土质文物,本身十分脆弱,加上病害时有发生,不断危害着壁画的安全。另外,每年大量游客涌入洞窟,打破了原来恒定的小气候环境,大大加速脆弱的壁画和彩塑的褪变。保护工作刻不容缓。我们研究院制定了《甘肃敦煌莫高窟保护条例》《敦煌莫高窟保护总体规划(2006-2025)》等相关制度,有目标、分目标,也有原则和措施。
(节选自樊锦诗演讲,有删改)
(材料三)
浓缩1650年,跨越3100公里,正在上海宝龙美术馆展出的“觉色敦煌——1650敦煌大展”,邀观众共赴一场瑰丽恢宏的敦煌艺术盛宴。展览包含“时光”“如是”“世相”“人心”四大展区。首次结合高精度复制洞窟与多媒体投影技术的创意形式,打破了以往敦煌壁画静态展览的常规,观者仿佛回到教煌——走入“时光”,与供养人对话洞窟建造史:感悟“如是”,在壁画彩塑中领悟佛学智慧;品味“世相”,触摸敦煌建筑、妆容;解读“人心”,从敦煌遗书中还原古人的世俗生活细节片段。
策展人涂宇庆介绍,此次展览开创“镜头式策展”新思路,以电影镜头语言设计观展路线,让观众换一种方式看敦煌,利于文化的传播。
(节选自《光明日报》,有删改)
【1】结合材料一、材料二的内容说说我们为什么要保护好敦煌文物?
【2】为了保护和发扬敦煌文化,几代中国人都做了哪些努力?依据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的内容概括回答。
【3】材料一中加点字“最”有何表达效果?
【4】下面是教煌壁画《雨中耕作图》,如若在“觉色敦煌”中展出,你认为放在哪个展区最合适?请依据材料三的内容说明原因。
9、阅读下面的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山水依然;历经世事轮转,亲情依然;多少次跌落与登顶,追求依然……蓦然回首,我心依然。
请以“ 依然”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立意自定;②除诗歌、剧本以外文体不限;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要出现(或暗示)本人的姓名、校名;⑤书写端正,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