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高房价已成为影响人们生活质量的沉重负担,人们要求平抑房价的呼声络绎不绝。
B. 五星花园四周的建筑鳞次栉比,在夜晚灯光的映衬下,尽显城市别样风情。
C. 作案者周密的谋划和熟练的手法相得益彰,使案情扑朔迷离,增大了侦破的难度。
D. 电影《流浪地球》以抑扬顿挫的情节和宏伟壮观的场面,掀起了全民观影热潮。
2、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在晚上,湘子桥灯光秀上演了,那璀璨的灯光、美妙的景象,令人叹为观止。
B.我的家乡是凤凰镇的一个小山村,这里山不高也不奇,小溪环绕,鸡犬相闻。
C.这种采用纳米技术制成的内衣,做工精巧,针脚细密,天衣无缝,穿在身上舒服极了。
D.那时我自己对人情世故还不懂,以为别人说的一切都是真的。
3、学雷锋志愿者们要到孤儿院看望孩子们,同时为他们送上一台精彩的慰问演出,请问下列演出筹备流程最恰当的一项是()。
A.拟定演出方案——开展演出活动——赠送礼物
B.确定演出主题——拟定演出方案——排练各项节目
C.拟定演出方案——确定演出主题——排练各项节目
D.拟定演出方案——赠送礼物——开展演出活动
4、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宽慰 撺掇 叹为观止 人情事故
B.油馍 渺远 周而复始 天衣无缝
C.迁徙 沼泽 目空一切 海枯石烂
D.沙砾 山壑 花香鸟语 金吾不禁
5、阅读下面这首古诗,回答18-19题。
塞上忆汶水
曹元用
沙碛秋高苑马肥,哀笳一曲塞云飞。
南都儿辈应相念,过尽征鸿犹未归。
(注)沙碛:沙漠。苑马:西域大苑所产的马。
【1】前两句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最后一句写“征鸿”有什么作用?
6、背诵默写。
(1)黄发垂髫,________。(《桃花源记》)
(2)青树翠蔓,________,参差披拂。(《小石潭记》)
(3)________,辗转反侧。(《关雎》)
(4)微君之故,________?(《式微》)
(5)________,白露未晞。(《蒹葭》)
(6)树梢树枝树根根,________。(《回延安》)
(7)《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诗人运用典故含蓄表达自己想求仕又难以启齿的复杂心理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依据《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情节,把批注续写完整。
情节一:保尔最爱读《牛虻》,书中塑造了一批英勇无畏,刚毅坚强,彻底献身于革命事业的革命者形象。
情节二:保尔失明了,他用硬纸板框中间卡出的缝限制铅笔进行写作,最终完成了《暴风雨所诞生的》。
(批注)读什么书,成长为什么人,保尔就是这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章后,完成下列小题
深思笃行:面对传统文化
尤炜
《中国诗词大会》火了。在一个文化取向日趋多元的社会,要将教育背景、审美偏好、思维方式迥乎不同的多个人群吸引到一起,仅仅依靠带有娱乐性的节目创意与市场化的节目运作是很难做到的。可以说,传统文化自身的价值与魅力,放大了当代传媒的“圈粉”“造星”功能,从而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原来天天在用的汉字有如此大的魅力;原来看起来平常的成语有那么深的江湖;原来那些“道不得”的眼前景,“说不清”的心头情,都已经在古诗词中有了精妙的表达;原来诗和远方并不在天的尽头,而在历史的深处……无论是惊叹、感慨,还是自愧,种种“原来”告诉我们,虽然枝干屡遭风雨,花叶时或凋零,传统文化的根底仍然深固。经历了坎坷与冲击,中国人之为中国人的文化基因依然存在。在内心深处,它们其实从未运离。中国文化的基因,以及它所维系的中华文脉,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真正基石。
所谓传承传统文化,其重点就在于不断强化这种基因,维系这一文脉。近年来,传统文化的普及工作在基础教育领域开始得到重视。但严格说来,普及与传承并不相同:前者,关注点是知识的组织与传播;后者,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在广大中小学,应明确地将传统文化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作为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的重点。课程目标的确立、学习内容的选择和教学方式的改进都不能偏离这些重点。
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主要应学习传统文化常识,理念、精神一类的东西对他们而言过于“高深”。其实,基础教育的“基础”二字,主要意义并不是“简单”或“肤浅”,而是“必需”和“奠基”。普及文化常识犹如修枝剪叶,散花献果;传承文化精神好比耘土浇水,培根固本。于根底处着力,正是基础教育的主要任务。当然,因学生的年龄不同,在具体教学中需要遵循“接触、感受——了解、认知——理解、认同”的规律。但是,那种以“降难度”和“打基础”为辞,将传统文化学习窄化为常识积累和文词记诵的做法,显然并不符合传统文化的本质。进而言之,“常识”的意义也应有所拓展。如常有的观念、常见的思想、常态的行为等,都应属于“常识”的范畴。“常识”之“识”,也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括认识、见识在内。学习这样的“常识”,才能更好地让文化植根于青少年心中,而不仅仅是成为其知识版图的一部分。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漫长历史的丰厚遗赠,更是能融入现实社会、开启未来生活的重要资源。传承发展传统文化,不能停留于赞叹其年深日久、古风古韵,而是要使其“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我们不能忘记,返本是为了开新,传承是为了发展。在培育根底的过程中,想要使其不断壮大深固,除了正视过去,还要放眼当下,让它能从新的土壤中汲取营养。教育工作者只有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传统文化才能更好地开枝散叶,开花结果;当代文化才能更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
(选自《人民教育》2017年第5期,有改动)
【1】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青少年学习传统文化,应该重点学习其中的核心理念、中华美德、人文精神等内容。
B.作者认为,常识之“识”不应仅仅是“知识”,还应包含“认识”“见识,等内容。
C.传承传统文化,要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使其根不断壮大深固。
D.这篇议论文主要是写给广大中小学生的,旨在给大家提供学习传统文化的思路。
【2】下列对文章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全文围绕传统文化如何传承的话题,重点阐明了传承传统文化应采取的几种具体做法。
B.全文从传统文化的价值与魅力、传承传统文化的重点及应有的态度等角度逐层展开论述。
C.文章运用比喻、举例等论证方法,把“传统文化传承”这个抽象的内容阐述得清楚明了。
D.文章语言严谨凝练,内容充实,读者能够从中感受到作者对传统文化传承的殷切期望。
【3】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传统文化因其放大了当代传媒的某些功能,从而彰显了自身的价值与魅力,产生了极佳的传播效果。
B.传承传统文化,重点应在于不断强化中国文化基因,维系中华文脉,着眼于精神的开掘与延续。
C.作者认为,学习传统文化常识既不宜“高深”,也不宜“窄化”,需要因学生年龄的不同,遵循规律。
D.只要我们正视过去,放眼当下,在这两方面都深思笃行,我国传统文化就能得以很好的传承与发展。
9、任选一题作文。
(1)题目:《享受 的乐趣》
要求:①先在横线上填写合适的内容,把题目补充完整,然后作文;②除诗歌,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2)阅读下面的材料,然后写作。
请以孔子的某一句话(或几句话)的内涵为主题,写一篇文章。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孔子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孔子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
要求:①任选一个角度,自拟题目,自定立意;②可以引用材料中给出的孔子名言,也可以引用孔子的其他名言;③除诗歌,文体不限,600字左右。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