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填入下面文字中空缺处的句子最恰当的一项是( )
小小白花,静静地承受风吹雨打。不知那是什么花,然而在淅淅沥沥落个不停的雨中,竟发出闪亮的光彩,雨珠一滴滴从绿叶的尖梢滚落, ,突然给人一种心情舒畅的感觉。
A. 那引人怜爱娇弱的花姿 B. 那花姿娇弱引人怜爱
C. 那娇弱引人怜爱的花姿 D. 那花姿引人怜爱娇弱
2、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寒噤(jìn) 怒不可遏(è) 出轧(zhá) 迂回(yú)
B. 骤然(zhòu) 接踵而至(zhǒng) 蠕动(rǔ) 演绎(yì)
C. 翌日(yì) 纷至沓来(tà) 穹顶(qióng) 缭绕(liáo)
D. 矗立(chù) 目眩神迷(xuàn) 苍劲(jìn) 擦拭(shì)
3、下列病句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回眸改革开放的发展历程,我们每个中国人无不为其取得的成绩而由衷叹息。(将“叹息”改为“赞叹”。)
B. 通过老师和同学的帮助,使我的学习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删去“通过”或“使”。)
C. 能否制订一个合理的复习计划是中考取得满意成绩的前提。(删去“能否”。或在“取得”前加“能否”。)
D. 我们认真讨论并学习了《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删去“认真”。)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分为“风”“雅”“颂”三部分。
B.白居易、柳宗元、韩愈都是唐代现实主义诗歌的代表人物,同属“唐宋八大家”。
C.《社戏》选自小说集《呐喊》,作者鲁迅,代表作有《野草》《朝花夕拾》等。
D.“记”和“说”都是古代的一种散文体裁,如《桃花源记》《马说》等,但前者侧重于记事写景状物,后者偏向于说理议论。
5、阅读古诗后答题
题破山寺后禅院
(唐)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
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
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下列对词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首联两句看似平淡毫无诗意,但明确地交待了诗人在清晨入破山寺时旭日初升,光照树林的情景。
B. 颔联用“曲”“幽”深”富于表现力的几个词语,写出禅房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C. 颈联“悦”字表现作者此时此刻完全消除俗念的内心感受,写出了诗人获得愉悦的精神状态。
D. 尾联以静衬动,用仅有的禅院钟磬之音衬出万物之音都消尽的安静,更突出作者向往清静佛门的情感。
6、有才能的人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是慧眼识人的人却不多。这正如《马说》中所说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名著,我们经常被作品中个性鲜明的人物所吸引。请根据提示写出对应的人物姓名。
A | 她在偶然的相遇里认识了保尔,曾把《牛虻》这部小说介绍给保尔读,这部书启发了他的思想。但由于阶级出身的关系,她没有和当时许多的青年一样去参加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伟大斗争。 |
B | 他不仅是保尔的哥哥,还是火车司机、钳工、市苏维埃主席。他具有工人阶级的高贵品质,和:敌人进行了不懈的斗争。 |
C | 他是谨慎而严肃的水兵,勇敢、机智,善于领导和组织群众,他在革命斗争中很好地团结了广大工人,保尔深受他的影响。 |
D | 她漂亮、机智,心地善良而坚定。酷爱工作,善于出谋划策,能够积极应对突发事件。她热爱自已所信仰的共产主义,与保尔志同道合。 |
A________ B________ C________ D_______
8、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经典
①有人说到“经”,便有意无意地把它等同于“经典”,而提起“中国经典”,就转换成“儒家经典”,这种观念有些偏狭。中国经典绝不是儒家一家经典可以独占的,也应当包括其他经典,就像中国传统是“复数的”传统一样。
②首先,中国经典应当包括佛教经典,也应当包括道教经典。要知道,“三教合一”实在是东方的中国与西方的欧洲在文化领域中最不同的地方之一,也是古代中国政治世界的一大特色。即使是古代中国的皇帝,不仅知道“王霸道杂之”,也知道要“儒家治世,佛教治心,道教治身”,绝不只用一种武器。因此,回顾中国文化传统时,仅仅关注儒家的思想和经典,恐怕是过于狭窄了。即使是儒家,也包含了相当复杂的内容,有偏重“道德自觉”的孟子和偏重“礼法治世”的荀子,有重视宇宙天地秩序的早期儒家和重视心性理气的新儒家。应当说,在古代中国,关注政治秩序和社会伦理的儒家,关注超越世界和精神救赎的佛教,关注生命永恒和幸福健康的道教,分到承担着传统中国的不同责任,共同构成中国复数的文化。
③其次,中国经典不必限于圣贤、宗教和学派的思想著作,它是否可以包括得更广泛些?比如历史著作《史记》《资治通鉴》,比如文字学著作《说文解字》,甚至唐诗、宋词、元曲里面的那些名著佳篇。
④经典并非天然就是经典,它们都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变成神圣经典的过程,这在学术史上叫“经典化”。没有哪部著作是事先照着经典的尺寸和样式量身定做的,只是因为它写的好,被引用得多,被人觉着充满真理,又被反复解释,有的还被“钦定”为必读书,于是,就在历史中渐渐成了被尊崇、被仰视的经典。
⑤因此,如今我们重新阅读经典,又需要把它放回产生它的时代里面,重新去理解。经典的价值和意义,也是层层积累的,对那些经典里传达的思想,原则甚至知识,未必需要亦步亦趋“照办不走样”,倒是要审时度势“活学活用”,要进行“创造性的转化”。
⑥阅读经典可以使人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但古代经典并不是不可违逆的圣经,毕竟历史已经翻过了几千年。因此,对于古代经典,既不必因为它承负着传统而视其为累赘包袱,也不必因为它象征着传统而视其为金科玉律,我的看法是:第一,经典在中国是和我们的文化传统紧紧相随的巨大影子,你以为扔开了它,其实在社会风俗、日常行事和口耳相传里面,它总会“借尸还魂”;第二,历史上的经典只是一个巨大的资源库,你不打开它,资源不会为你所用,而今天的社会现实和生活环境,是刺激经典知识是否以及如何再生和重建的背景,经典中的什么资源被重新发掘出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背景”召唤什么样的“历史记忆”;第三,经典在今天,是需要重新“解释”的,只有经过解释和引申,“旧经典”才能成为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世界中继续起作用的,呈现出与其他民族不同风格的“新经典”。
(选自葛兆光《中国经典十种·序言》,有删改)
【1】下列对“中国经典”内涵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中国经典不等同于“经”,更不只是儒家经典,它所包含的范围是十分广泛的。
B.中国经典能够做到将儒家、佛教、道教“三教合一”,这是中国古代的一大政治特色。
C.中国经典中儒家的经典著作涵盖的内容和思想最为复杂,各种学派学说众多。
D.中国经典除了圣贤、宗教、学派的著作,还包含历史、文字学名著及诗词的名篇佳作等。
【2】下列对“中国经典”形成过程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经典不是天然形成的,它们经历了从普通著述到神圣经典层层积累的漫长的经典化过程。
B.新的经典不是照着前世经典的样式定做的,它的思想与价值能被后人认可,于是渐成经典。
C.古代很多著述,被后人广泛引用,被一再解释、践行,渐渐成为了被尊崇的中国经典。
D.有的经典被皇帝定为必读书,所以必然被引用很多,也会被人反复解释,最终成为了经典。
【3】下列对“如何阅读经典”的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阅读经典可以使我们了解从古至今“人类究竟面临哪些重大问题”,积累更多经验。
B.阅读经典不可因为它是经典而机械照搬,亦不可因为它象征传统而视作金科玉律。
C.阅读经典要根据当今社会现实、生活环境的需要,让经典知识再生和重建,使经典中一些资源被重新发掘和利用。
D.阅读经典要对“旧经典”进行重新解释和引申,让它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发挥作用。
9、作文
题目:珍惜
作文要求:
①要自由、有创意地表达出真实情感。
②文字和标点书写要规范、整洁、美观。
③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④文中不得出现考生本人的姓名、校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