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暴力恐怖案件不再发生,各地交通部门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 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C. 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2、 把下面画线的长句改为整散结合的短句,最恰当的一项是 ( )
柿叶一落,槐叶一飘,京华的秋树便相继凋零了;落叶在公园里和马路上,稠密如雨萧萧地下。
A.公园里,马路上,落叶萧萧地下,稠密如雨。
B.公园里和马路上,稠密如雨的落叶萧萧地下。
C.公园里或马路上,落叶萧萧地下,稠密如雨。
D.公园里与马路上,稠密如雨的落叶萧萧地下。
3、下列对文学常识和文化知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在《儒林外史》、《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两部名著中,作者成功地塑造了一群女性形象,如善于诗书、注重名节、有着反抗精神的沈琼枝,才学出众、德行温良、有着八股情节的鲁小姐,淳朴善良、乐观向上、有着特殊家庭背景的达雅,爱憎分明、热爱信仰、有着顽强革命意志的丽达。
B.“经史子集”是我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经,指儒家经典著作,如《礼记》;史,指各种体例的史学著作,如《史记》;子,指诸子百家的著作,如《庄子》;集,指诗、文、词、赋等著作,如《诗经》。
C.称柳宗元为“柳子厚”、陶渊明为“靖节先生”、杜甫为“杜工部”、韩愈为“韩昌黎”,分别是以字、号、官职、籍贯来称呼其人的。
D.古人对年龄有特定称谓,例如“始龀”“志学”,分别指七八岁、十五岁;“花甲之年”“古稀之年”,分别指六十岁、七十岁。
4、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g) 叉港(chā) 襁褓(qiǎng) 苍劲有力(jìn)
B.翌日(yì) 缄默(jiān) 蛮横(hèng) 挑拨离间(jiàn)
C.虔诚(qián) 瞭望(liào) 龟裂(jūn) 佁然不动(yí)
D.出轧(zhá) 连翘(qiào) 砾石(lì) 拾级而上(shè)
5、望江南超然台作
[宋]苏轼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诗酒趁年华。
[注释]①超然台:筑在密州(今山东诸城)北城上,整台可眺望全城。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为新党所不容,被排挤出朝廷,先任开封府推官,继任杭州通判。“三年不得代,以微之在济南。求为东州中”(苏软《超然亭赋序》。熙宁七年(1074) 被批准改任密州(今山东省诸城)太中。第二年,政局初定,他便开始治园圈,活庭宇,把园圈北面的一个旧台修筹 一新。他的弟弟苏辙给这个台取名叫“超然”。 ②壕:护城河。③寒食:节令。旧时清明前一天(一说二天)为寒食节。④咨嗟:叹息、慨叹。⑤故国:这里指故乡、故园。⑥新火:唐宋习俗,清明前二天起,禁火三日。节后另取榆柳之火称“新火”。⑦新茶:指清明前采摘的“明前茶”。
【1】词的上片写词人登台所见的“未老”的春景,请你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描绘。
【2】当代作家吴韵汐曾在《苏轼:一蓑烟雨任平生》一文中评价此词:词间有淡淡的惆怅,更多的是一股卓立于人间的“超然”。你认为哪句词最能体现“一股卓立于人间的‘超然’”?并结合词句内容进行简析。
6、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
(1)补写下列名句中的上句或下句。
①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②溯洄从之,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诗经•蒹葭》)
③______________ ,胡为乎中露?(《诗经•式微》)
④______________,子宁不嗣音?(《诗经•子衿》)
⑤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⑥柳宗元《小石潭记》中写游鱼自由轻灵游动的姿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默写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的前四句。
7、傅雷在第一封家书写到“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说说你的理解。
8、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久远的家
殷桂珍
①父亲喜欢种花种树,两亩大的院子,有四分之三种的是果树和花。春风一到,果树花与鲜花交相辉映,一个个粉色、白色、黄色的花骨朵竞相绽放,院里是一片花的海洋。
②好像是和父亲在争夺地盘一样,母亲又会在果树与花的间隙里撒上些菜籽。一场雨后,菜苗纷纷钻出地面,夏天时黄瓜顶着黄花,豆角戴着粉色的花串盘绕在果树上,灯笼似的辣椒结了出来,香菜也变成了绿色的小扇子,红绿相间的西红柿也缀满了秧……就这样零星种出的菜一家人都吃不完,还可送些给干妈家。干妈每次来我家,除了摘很多菜带回去,还会带走母亲送的补衣服和做鞋面用的布块。
③院子的东南角有棵很大很高的桑树,初夏时那些嫩绿色的桑葚由嫩绿变为鲜红,再由鲜红变为紫红,最终成为深紫色。枝头越高光照越充分,果实就越香甜。站在树下望去,那一串串黑黝黝、胖嘟嘟、沉甸甸的桑葚挂满了枝头,很是诱人。我不会爬树,只能摸索着一脚蹬着墙,一脚踩着树杈,坐到了中间的树杈间,缓了一缓,才继续攀着树枝,站到了树枝的最高处,摘到了又大又黑又紫又甜,享受光照最充分的桑葚。我欢快地边摘边吃,站得高看得远,才发现不止园内的景色,院外的风景更是一目了然。我的两只手被染成紫红色,衣服口袋更是被桑葚的果汁湿透,身上到处是紫红色。我有点得意,不由得笑出了声。一阵风吹来,树枝一晃我一脚悬空,人差一点就掉了下来。我吓得喊出了声,幸亏抓住了树枝。
④遇到刮风的天气,我被父亲看护着不许出门,怕迎了风咳嗽。我百无聊赖地盖一条灯芯绒小花被坐在炕上,盼着父亲快点睡着。七月初,院子东边那棵硕大的李子树上,沉甸甸的李子挂满了枝头。满树的李子在阳光的照射下闪着晶莹的光泽,一个个李子上覆着薄薄的一层果霜,鲜嫩圆润,像是在召唤我一样。呼噜声一响起时,我就悄悄地溜下炕,穿上鞋起身来到院子里,踩着蜂窝去摘李子,摘满几个口袋以后便走出家门找小伙伴玩。裤腰是松紧的,我得双手紧紧提着裤子,迈着小小的步子走,就怕口袋里沉甸甸的李子把裤子拽得掉下去。
⑤麦收时节,杏子熟透了,黄中带红,像少女羞红的脸。二嫂贪活又泼辣,总是在太阳快要下山了,才和二哥双双提着镰刀回家。他们一放下镰刀就走向树下,仰头找又大又红的杏子,胳膊轻轻一伸,手里就有两三个杏子。哥嫂在树底下一坐,两手一擦就将杏子送进嘴里。尽管劳累,可是吃着杏子的他们却露出惬意的笑容。
⑥院子的正中间有一棵很大的葡萄树。葡萄树下打扫得光洁干净,吃饭时,母亲会在葡萄树下摆上饭桌,一家人躲在阴凉里用餐,一家人吃着饭、聊着天,一天的疲劳在笑声中消散。
⑦有一年传言有地震,我和嫂子就在葡萄架下搁一张床休息。半夜时突然被一阵雷声惊醒,雨也哗啦啦地下了起来,人很快就被透过树叶的雨淋湿了。我们抱着枕头、被子又急急地往房间跑。那种感觉是既惊奇又喜悦,那雷声惊醒了梦,打破了平静,让生活并不平淡。
⑧那些年少雨多旱,每逢下雨天,屋檐下摆放着盆子、罐子、坛子、缸来接水,屋檐下的滴水噼里啪啦合奏出一曲美妙的交响乐,使得下雨天比平常更热闹了。我站在屋中间伸长脖颈向外看。父亲穿着雨鞋,身上披一块塑料布,手里握着铁锨在院子里挖出小小的沟渠,将水引入果树下,引入菜地。院子是土院,虽然人的走动使场院的土质变硬,但是一遇到雨天,依然泥泞。父亲拄着铁锨有时会一个趔趄,但很快就抓住了身边的果树。果树被父亲一抓,就会轻轻地晃一下,随即有大的水珠纷纷落下,落在父亲头上肩上。
⑨父母过世后,我很少回到老家了。由于路多次重修,去年我回去的时候竟然找不到路,让我不由得心生悲意。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
【1】作者回忆了老家很多的往事,请从“我”的角度,仿照示例,分别概括③④段的情节。
第③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④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⑦段:睡在院子里半夜被雨淋醒,既惊奇又喜悦。
第⑧段:下雨天看父亲引雨水浇灌果树。
【2】请从描写的角度赏析文中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3】作者回忆童年时,字里行间也表现出一家人的性格,请根据文章内容说说家里人的性格。
【4】作者说:“父母不在了,老家变成了空壳我的灵魂再也回不到魂牵梦绕的家乡”请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的理解。
9、阅读下列材料,写作。
有些花儿,总是静静地在没人关注的地方,默默地打苞、盛开、凋谢。对于路边这些随处可见的花儿,可能很多人都不会特别关注。错过花期不要紧,只要你还记得下次花开的时间,终归有机会在那一季花开的时间欣赏到最美的绽放时刻。
要求:(1)以“花会开”为题写一篇作文;(2)有真情实感;(3)除诗歌外,文体不限;(4)不少于600字;(5)文章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