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的排序,与上下文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
广场公园的油茶树,生就了一副怪脾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冷寂的秋天在油茶花的映衬下,多了好些妩媚。同在秋天开放的菊花,古往今来,受到多少人的歌吟和追捧!而油茶花却安贫乐道,不慕虚华,更有君子气。
①白色的花瓣,黄色的花蕊,你挨我,我挨你,层层缀满枝头
②她不羡慕春的热闹、夏的灿烂,却选择在落木萧萧的秋天开出甜蜜淡雅的花
③放眼望去,像一层薄薄的初雪覆压,又如一场浓霜骤然降临
④这花,如秋叶般静美,不慌不忙,从从容容绽放
A.③②①④
B.②③④①
C.③②④①
D.②④①③
2、下列加点词语使用错误地一项是
A. 北雁南飞,活跃在田间草际的昆虫也都销声匿迹。
B. 看到满山遍野的油桐花盛开,美不胜收,令人叹为观止。
C. 他操作计算机非常熟练,已经达到天衣无缝的程度。
D. 骄傲随无知而增长,越是知识浅薄的人,越是目空一切。
3、阅读下面诗歌,选出赏析有误的一项( )
登飞来峰
王安石
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
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
A.塔建在山上更显其高,故云“千寻”,这里极写诗人登临之高。
B.诗中“不畏”一词显示出作者的自信,表达作者不怕一切邪恶势力阻挠的豪情壮志。
C.在本诗中,“浮云”这一意象用来比喻具有积极意义的事物。
D.这首绝句前两句写景,后两句抒情,全诗富有哲理:站的高,望的远;胸襟博大,见识高明。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赣州高铁的投入使用,使赣州人的未来与高铁密不可分。
B.电视节目《爸爸去哪儿》火了,孩子们的表现给观众留下了美好而深刻的印象。
C.江西省图书馆开通24小时自助服务,平均每天接待读者约200余人次。
D.南昌市文明办开展与策划“我爱南昌”的活动,得到很多市民的响应。
5、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甲)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乙)题乌江亭
杜牧
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辱是男儿。
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
【1】下面对于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诗不正面写赤壁之战,而是反说其事,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B.(乙)诗中前两句指出胜败乃兵家常事,好男儿应包羞忍辱,永不言败。后两句是说凭着胸怀壮志的江东子弟,是完全可以东山再起的。
C.(甲)“折戟沉沙铁未销”,是说折断的兵器埋没在沙土中还没有锈蚀。因为该兵器埋入的时间不久。
D.(乙)诗强调指出只有“包羞忍耻”才是“男儿”。项羽遭到挫折便灰心丧气,含羞自刎,怎么算得上真正的“男子汉”呢?
【2】“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一直深受后人称道,请分析诗句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3】这两首诗都对历史上已有结局的战争做了假设性推想,请具体分析。
6、古诗默写
(1)谁家玉笛暗飞声, 。 ,何人不起故园情。(李白诗《春夜洛城闻笛》)
(2)《木兰诗》中概述战争旷日持久、激烈悲壮的句子是: , 。
(3) ,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岑参诗《逢入京使》)
(4)默写韦应物的《滁州西涧》
, 。 , 。
7、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各题。
①人不知而不愠是人生最高修养,自非一时所能达到。对批评家的话我过去并非不加保留,只是增加了我的警惕。即是人言藉藉,自当格外反躬自省,多征求真正内行而善意的师友的意见。你的自我批评精神,我完全信得过;可是艺术家有时会钻牛角尖而自以为走的是独创而正确的路。要避免这一点,需要经常保持冷静和客观的态度。所谓艺术上的幻觉,有时会蒙蔽一个人到几年之久的。至于批评界的黑幕,我近三年译巴尔扎克的《幻灭》,得到不少知识。一世纪前尚且如此,何况今日!二月号《音乐与音乐家》杂志上有一篇卡拉扬的访问记,说他对于批评只认为是某先生的意见,如此而已。他对所钦佩的学者,则自会倾听,或者竟自动去请教。这个态度大致与你相仿。
②认真的人很少会满意自己的成绩,我的主要苦闷即在于此。所不同的,你是天天在变,能变出新体会、新境界、新表演,我则是眼光不断提高而能力始终停滞在老地方。每次听你的唱片总心上想:不知他现在弹这个曲子又是怎么一个样子了。
(节选自《傅雷家书》)
【1】第①段中,傅雷给傅聪提出了怎样的建议?
【2】傅雷说,写信给傅聪是有多种作用的。选文体现了哪些作用?请列点分析。
【3】《傅雷家书》是傅雷父子交流的文字记录,可谓“严肃不失亲切,深刻不离日常”。结合选文,简要分析这一特点。
8、阅读《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一文,完成下面小题。
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
⑴天气骤然变冷了,一只孤独的蜜蜂栖在窗台上。它一动也不动,一副冻僵了的样子。我推开窗户,原想室内的暖意一定会将它吸引进来。可是它仍无动于衷,只是微微地翘了两下翅膀,而后吃力地朝远方飞去。
⑵我猜想,它应该是一只迷失了方向的流浪蜂。在这个乍暖还寒的季节,它竟拒绝了一丝温暖的慰藉,毅然选择了远行。
⑶一只蜜蜂飞过,竟悄然唤起了我对往事的回忆。
⑷很多年前,在我居住的村前,有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槐树林。每当到了五月槐花盛开的时节,远远望去,那片槐树林犹如一座座延绵起伏的雪山似的,浓郁的花香,溢满了整个天空。
⑸这个时候,就会有一些从异乡赶来的放蜂人,在槐树林旁边搭起一个个小帐篷。那一排排蜂箱的四周,被舞动的群蜂围裹着,宛如一团团漂浮的彩云。那些蜜蜂们总是不知疲倦地飞进飞出,忙碌着采集花蜜。
⑹当时,尽管我对那些蜂箱充满了好奇,可是嗡嗡嘤嘤的蜂群却令我望而生畏,只能远远地观望。有一次,淘气的我为了探究蜜蜂是如何采蜜的,竟然用柳条去扑打那些落在野花上的蜜蜂。我的野蛮举动,被一位放蜂的老人发现了。他疾步赶过来,狠狠地呵斥了我一顿。之后,他蹲下身,捡起一只奄奄一息的蜜蜂放在手心。他的眼神溢满怜惜。过了许久,放蜂老人才把目光从那只蜜蜂的身上移开。他看着我,说话的声音轻了很多,“孩子,你看它们活得多么不容易啊。”我听了之后,惭愧地低下了头。但一直令我感到不解的是,放蜂老人养着数不清的蜜蜂,为什么会因为一只蜜蜂的意外死亡而伤心呢?这个谜,就像放蜂老人那充满怜惜的眼神,在我的内心久久挥之不去。
⑺后来,村前的那片槐树林被人们砍伐殆尽,只剩下一片光秃秃的盐滩和纵横交错的沟壑。从此,再也见不到那些远道而来放蜂的异乡人。
⑻去年初夏的一天,我和几位朋友一起到十梅庵森林公园观赏槐花。在山脚下,我们遇见一位放蜂的中年男子。当时,有几只蜜蜂不慎飞落到帐篷附近的一个小水洼里。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⑼我在一旁看见了,有些不解地说:“你不怕被它们蛰伤吗?”他憨厚地一笑,而后幽默地说:“应该是它们害怕呀!你看,它们辛辛苦苦积攒的口粮,不是都被我剥夺了。”
⑽随后,我与他攀谈起来。原来蜜蜂们虽然酿出了甘甜的蜜液,可是大多时候它们食用的却是兑了少许蜜液的清水。然而,它们从来不因此抱怨和偷懒。每一只蜜蜂在每一天都会尽心尽力的采蜜,一直到它们生命的终结。
⑾放蜂人一年四季大都在外面奔波,一路追赶花期。有时候因为走得仓促,总会有些外出采蜜的蜜蜂,变成无家可归的流浪蜂。
⑿从此,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最终大都暴尸野外。它们的牺牲,只有放蜂人知道。因此,每一只蜜蜂都值得放蜂人爱惜。在守着它们的时候,放蜂人尽力不让每一个小生命受到伤害。
⒀他说到这儿的时候,轻轻一抬手,将那几只翅膀已被吹干的蜜蜂放飞出去。他看着那几只小生灵,欢快地融入到前方的蜂群里,脸上露出舒心的笑容。
⒁他的神情,蓦然使我联想起许多年前那位放蜂的老人。刹那间,曾经压在我心里的谜团,悄然释放……
⒂此刻,已经从回忆中走出的我,凝视着那一只流浪蜂飞去的方向,心头则充溢着一种久违的感动。它能否穿越这漫长的寒意,寻找到花香四溢的家园?
(作者矫友田,文章有删改。)
【1】请按照时间先后,梳理本文的故事情节,并按照提示完成填空。
| 情节一 | 情节二 | 情节三 | 情节四 |
线索 | 多年前的槐花盛开时节 | 为清楚蜜蜂如何采蜜 | (2) | 现在凝望着一只流浪蜂 |
事件 | 看到养蜂人和蜜蜂 | (1) | 用嘴吹干蜜蜂翅膀上的水渍 | (3) |
【2】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简要分析其作用。
他正手持一根竹篾,小心翼翼地将它们捞上来。然后,他将那几只蜜蜂放在手掌上,用嘴将沾在它们翅膀上的水渍吹掉。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A.文章通过对放蜂人善待蜜蜂、怜惜蜜蜂的叙述,表现了蜜蜂酿蜜的艰辛和食蜜的稀少,抒发了对蜜蜂那种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精神的钦佩之情。
B.文章主要运用倒叙,看到一只深秋还在独飞的蜜蜂,想到了自己遭遇而悲伤、感慨。
C.文中说“那些流浪蜂一边艰难地活着,一边为寻找家园做着徒劳的努力。”其中“徒劳”在文段指白费心力,白费力气;表达了流浪蜂苦苦寻找家园,最终白费气力不能回到自己家园而心生怜惜之情。
D.文章以物喻人,借辛勤酿蜜的蜜蜂,赞扬那些像蜜蜂一样勤劳执着、无私奉献的人。
E.“一只飞在深秋的蜜蜂”,说明这只蜜蜂很独特,很坚强,主动乐观地探求回归之路。
【4】最后一段,在结构和内容上各有什么作用?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在成长的途上,我们留下了一个个走过的足迹。我们走过童年,走过游戏;走过苦读,走过奋斗;走过成功,走过失败;走过温暖,走过冷漠;走过沙漠,走过草原;走过春走过秋,走过风走过雨……走过这些旅程,我们体验过快乐、悲伤,品尝过酸甜苦辣,有过彷徨、迷惘,也有过深深的思索。这些经历和思考,促使我们更好地成长,
在你走过的成长旅程中,有什么经历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呢?那时,你遇到了什么?经历了什么?如何“走”?怎样“过”?走过之后又有什么样的感受或思考?
要求:①以“走过 ”为题②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