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组词语中字形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次第 撺掇 屹立 人情事故
B.枯燥 褶皱 朦胧 消声匿迹
C.帷幕 喧腾 嘱咐 草长莺飞
D.燎原 羁绊 迁徒 目空一切
2、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有错误的一项是
A. 这支乐曲,旋律急促,气势宏伟,当推向高潮时,又戛然而止,让人回味无穷。
B. 看待问题不妨从多角度去想,一切便会豁然开朗,存在是有其合理性的。
C. 军阀张宗昌胸无点墨,却喜欢附庸风雅,常常闹出丑剧,真是贻笑大方。
D. 谈起电脑,互联网,他竟然说得头头是道,左右逢源,使在场的专家也惊叹不已。
3、下列加点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 )
A. 志怪者也 B. 策之不以其道
C. 虽有至道 D. 不独亲其亲
4、指出下列各句中“之”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
A.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B. 忘路之远近
C. 处处志之 D. 故时有物外之趣
5、阅读下面的诗,完成下面小题。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孤雁
(作者:杜甫)
孤雁不饮啄,飞鸣声念群。
谁怜一片影,相失万重云。
望尽似犹见,哀多如更闻。
野鸭无意绪,鸣噪自纷纷。
注:《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写于苏轼因为“乌台诗案”初贬黄州时。苏轼在黄州贬所居住达四年多。《孤雁》这首咏物诗作于大历初年杜甫旅居夔州期间。由于四川政局混乱,杜甫带着家人离开成都,乘船沿长江出川,滞留夔州。
【1】“漏断”的意思是_________
【2】上阙“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渲染了怎样的环境?
【3】两首作品都写到了“孤鸿影”,请分析表现手法和情感。
6、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突出桃花源中人生活幸福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的名著《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中的选段,回答问题
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他把枪放在膝盖上,狠狠的骂了起来:“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懦弱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意义而充实。”
本文段描写了主人公保尔·柯察金的一段心理活动,请根据文段描写并结合小说内容对他的心理变化过程做出简要分析。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小题。
海洋是未来的粮仓
①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能否妥善地解决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未来的生死存亡。
②资源短缺的表现之一,是可耕土地资源不足。可耕土地资源不足造成粮食生产的增长赶不上人口增长。正是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人纷纷发出警告:地球将无法养活超过100亿的人口。然而, 一些乐观的人士反对这种危言耸听的说法。他们认为,虽然陆地上可耕土地的开发已近极限,但地球还有广阔的海洋可供开发,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
③当然,海洋所能提供给我们的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粮食——大米、小麦和玉米等,而是广义的粮食——其它能够满足人类营养需要的食物。一些海洋学家指出:位于近海水域自然生长的海藻,每年的生长量已相当于目前世界小麦年产量的15倍。如果把这些藻类加工成食品,就可以为人类提供足够的蛋白质。
④其实,把藻类作为食品,我们并不陌生。仅就我国沿海来说,人们比较熟悉的可食用藻类就有:褐藻类的海带、裙带菜、羊栖菜、马尾藻;红藻类的紫菜、鹧鸪菜、石花菜;绿藻类的石莼、浒苔等。它们在人工的精心养殖下,产量不断增加。其中仅海带一种,目前年产量就比早先的野生状态下提高了2000多倍,可见增产潜力是多么巨大!在国外,人们还培育出一种藻类新品种,据说在1公顷水面上生产的这种藻类,经加工后可获得20吨蛋白质、多种维生素以及人体所需的矿物质。这相当于陆地上耕种40公顷土地生产的大豆所能提供的同类营养物。
⑤除海藻类,海洋中还有丰富的肉眼看不见的浮游生物。有人做过计算,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够300亿人的需要。当然前提是不破坏生态平衡。
⑥至于海洋中众多的鱼虾,则更是人们熟悉的食物。由于过度捕捞和海洋污染,近海的鱼虾数量已近极限,但我们还可以开辟远洋渔场,发展深海渔业。例如,南极的磷虾,每年的产量可高达50亿吨。只要磷虾的捕获量每年达到1亿~1.5亿吨,就比当今全世界一年的捕鱼量多出1倍以上。何况,在远洋和深海中还有许许多多尚未被我们充分开发利用的海洋生物资源,其巨大潜力是不言而喻的。
⑦综上所述,我们说海洋完全有可能成为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
【1】第①段中“人口剧增,资源短缺,这是当今人类面临的最严重的环境问题之一”一句中“之一”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2】第⑥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起到了什么作用?
【3】对全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最后写道:“说大海是人类未来的粮仓,一点儿也不夸张。”把大海比作粮仓,形象地说明了海洋内有丰富的人类所需的“食物”。
B.文章③④两自然段说明了海洋中有丰富的藻类。
C.文章第⑤自然段:“若能把它们捕捞出来,加工成食品,足可满足300亿人的需要。”这只是一种假设,一种美好的愿望而已,它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
D.本文的说明中心是“只要充分、合理地开发和利用好海洋资源,人类未来的粮食需求是不成问题的”。
9、(2)
哥伦比亚河谷里有一种植物叫格兰藤,长在山崖的阴暗面,因为根部取水功能非常强大,所以,它们能够沿着山崖一直向上攀爬,最终爬到崖顶接受阳光照射,开出美丽的花朵。
要求:①根据材料寓意,选好角度,自拟题目。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