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对《庆祝奥林匹克运动复兴25周年》一文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本文的作者顾拜旦是法国教育家、社会活动家。
B.本文是顾拜旦在1919年4月瑞士洛桑国际奥委会全体委员大会上发表的演讲。
C.作者认为根除恐惧真正的、能持久发挥效用的良药是勇气。
D.本文阐述了奥林匹克精神的内涵:奥林匹克精神使人养成平和自信的品德,包括并超越了一般体育运动,对人类来说是一种新的教育方式,是属于大众的。
2、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这是一根珍贵的同学送我的钢笔。
B.听到语文老师意味深长的一席话,使我深受教育。
C.这些被制造出来的食物,不仅影响着中国人的日常饮食,而且蕴藏着中华民族对于滋味和世道人心的某种特殊的感触。
D.保护并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是每个中国人不可推卸的责任。
3、对下列虚词用法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之:助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B.鸣之而不能通其意 而:连词,表转折。
C.其真不知马也 其:代词,代“食马者”。
D.去以六月息者也 以:介词,凭借。
4、下列诗句,与原文书写不一致的一项是( )
A.唇焦口躁呼不得 B.布衾多年冷似铁
C.心忧炭贱愿天寒 D.老翁逾墙走
5、阅读《蒹葭》,完成各题。
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1】下列对这首诗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三个诗节的首句反复咏叹蒹葭茂盛繁密的状态,突出景物特点,渲染气氛。
B.“白露为霜”句是写黄昏白露凝结为霜的情景;“白露未已”句是写清晨露滴尚未完全消散的情景。
C.三个诗节的第六句互为补充,分为从漫长、崎岖、曲折三个角度表现道路的艰难阻隔。
D.三个诗节的最后一句都是写意中人所处位置的变换。
【2】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诗每节开头两句写景,渲染了萧瑟冷落的气氛,烘托出主人公凄婉惆怅的心情。
B.这首诗三次运用“宛”字,给人以迷迷茫茫、若隐若现的感觉。
C.这首诗运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反复叹咏,表达了缠绵无尽的情感,委婉动人。
D.这首诗表现了主人公对意中人执着追求的精神和可望不可及的绝望情绪。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宛在水中央”一句写出了伊人神韵飘逸、气质高雅的美好形象。
B.“伊人”可以指意中人,也可以象征“幸福”“理想”“事业”等一切真善美的东西。
C.本诗是一首热情的恋歌,感情坦率明朗,表现主人公的无限情意。
D.这首诗描写秋景的语言凝练精妙,由“苍苍”到“萋萋”再到“采采”,写出了蒹葭色彩由暗到明、由模糊到清晰的变化过程。
6、根据提示正确默写诗文原句。
①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一方。________,________,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兼葭》)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________,________。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________,________,幼有所长。(《大道之行也》)
③《茅屋为秋风所破歌》表达了诗人崇高理想和美好心愿,体现了忧国忧民情怀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④李白在《送友人》中以比喻手法来表达与友人难舍之情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列名著片段,回答问题。
“人一辈子都在高潮——低潮中浮沉,惟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
【1】这句经典名言出自哪部名著,是谁说的?
【2】这句话表达的深刻含义是什么?请说说你的理解。
8、阅读下文,完成题目。
窗是故乡明
姚琬昱
①对于寻常人家,窗只是一件日常生活里稀松平常的物件,也许蒙着风打过的灰尘,也许对着无人打理的小巷。但是,当夜晚来到,窗的那头点起一盏盏灯时,这或明或暗的四方物,总能悄悄染上屋内的温馨或忧愁,落在熟悉它的人们的心尖上。
②小时候房间的窗临着城镇最普通的街道。狭窄的街道上会有叫卖米酒的人,扛着扁担歪着肩,“卖米酒咯”的喊声落进每家每户的窗子里。这时我会立即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便躲在窗后偷笑。若是等到春节前,街头的墙壁上会挂满一幅幅海报、一副副对联,街巷里也会随之热闹起来。
③大多数时候,窗像一道屏障,窗外无论电闪雷鸣抑或明媚晴朗,窗内都是温暖的家。每日傍晚拐进小巷,第一件事便是抬头看看家里的窗,若是亮灯,再多的心事也会先放下,觉得安稳起来。若是回来早,还未到家,厨房的熟食香便越过窗子与暮色交合在一起,我便趁机兴高采烈地猜测晚饭的内容。
④在还不能独自出远门的年纪里,忙碌之余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成为我日常的消遣。南方的夏天时常会下起暴雨,雨还未走太阳就会先出来,而在湖边钓鱼的人无论雨水还是暑热仍然镇定自若不知远去。夕照时,太阳如一个橘红色的火球,给矮小的山也镀上一层金。直至黑暗降临,太阳也渐渐粉白,落进山与楼房的背后去。而此时堆积在天际处的云线,对我是最有魔力的存在,它们弯弯曲曲让人不知是云抑或是远山。若是越过去,那边的人们在做些什么呢?
⑤在电影《天堂电影院》中,艾弗多对多多说:“一直待在这里,你会觉得这里就是世界,会相信世界一成不变。”最后多多离开了西西里岛,艾弗多也在火车开走后跌坐在送站的椅子上。那时候家乡的小镇不乏远行的人,或求职或求学,大家收拾起行囊,和全国各地的年轻人一样,忙不迭地踏上开往天南海北的火车,家乡的那一扇扇窗也渐行渐远地消失在暗夜的车灯后。
⑥新旧世界的转变,对年轻人的冲击无疑最大。当我第一次面对不再有连绵雨水的干燥天气,行走在看不到河流的广阔大地时,我和身边的年轻人一样,感受到自我认知的渺小,便更不放弃任何一个向外探索的机会。透过车窗、旅馆的窗、宿舍的窗,我见到荒漠与大海、霓虹闪烁的街景、南腔北调带着异域故事的人群……每扇窗后的风景都各不相同,而我也看到自身世界的改变:饮食、口音、思维方式在“融”与“不融”间交叉磨合,在不同的窗边入乡随俗。在生命最富 激情的这些年里,我每年往返故乡两次,时间短促,习惯在异乡的居住,故乡与异乡的界限似乎愈来愈模糊,故乡的窗也慢慢从生活中淡去。
⑦然而,有一日,我与朋友走过一片小区,在大风呼啸的季节里,万物被吹得浑身颤动、七零八落,唯有那些窗里亮起的灯光显得安宁。暖黄色的厨房、明晃晃的客厅、透露出书架与窗帘的房间,带着窗边的闲聊、做饭的油烟、看电视时的欢笑、房间里的吵闹……或明或暗,或冷或暖,仿佛重现了好久未见的最熟悉的风景。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毅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汪湖水、一抹流云。
⑧大概与所经历的五光十色、天南地北的各式窗户相比,最能叩动心底的,还是那扇朴素平凡、带着家的温度的窗吧。
(选自《人民日报·大地副刊》2018年2月3日,有删改)
【1】文中写了“我”与窗的哪些往事?请加以概括。
【2】有人说第④段除了一开始写“我”对着西边的窗户发呆,后来再也没有提到窗了,因而是多余的,可以删掉。你赞成这一说法吗? 为什么?
【3】请选择恰当的角度赏析下列句子。
(1)这时我会立即踩上板凳,假装回应他的叫卖,在叫卖人闻声回头却不见人时,便躲在窗后偷笑。(从作用方面)
(2)刹那间,家与故乡,突然从我尘封已久的记忆里迸发出来,常年坚毅的心境随之既热又暖,软化成记忆中的一汪湖水、一抹流云。(从表达的感情方面)
【4】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作者所抒发的感情。
9、请以“原来,我也很 ”为题写一篇作文。要求:(1)把题目补充完整;(2)不少于600字;(3)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