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加点词语的拼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 棱角(léng) 骨骼(gé) 黧黑(lí) 秋高气爽(shāng)
B. 隆冬(lóng) 驻防(zhù) 明媚(méi) 风云变幻(huàn)
C. 倒霉(méi) 砾石(shuò) 冻疮(chuāng) 云散天晴(sàn)
D. 尊容(zūn) 虔诚(qián) 诅咒(zhòu) 气喘吁吁(xū)
2、下列各项中,对病句的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语文课程应着重增加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将“增加”改为“培养”。)
B.《经典咏流传》深受观众喜爱的原因是它新颖的内容和独特的风格造成的。(把“新颖”和“独特”调换位置。)
C.苏州园林修剪和栽种树木也着眼于画意。(将“修剪”和“栽种”调换位置。)
D.开展“绿色网络”进校园,是保护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需要。(在“进校园”后加“活动”。)
3、下列词语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祈祷 指摘 相辅相成
B.目睹 束缚 无所畏惧
C.严峻 肤浅 自园其说
D.湛蓝 挚爱 误入歧途
4、下面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 《礼记》又名《小戴礼记》,是儒家经典著作。
B.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相传为西汉戴圣编纂。大率为孔子弟子及其再传、三传弟子所记,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情况、儒家学说和文物制度的参考书。
C.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其中“至”解释为“最好的”,“至道”指最好的道理。
D. 本文主要阐述了教书对学习的重要作用。
5、阅读《登岳阳楼(其一)》,完成小题。
登岳阳楼(其一)
陈与义
洞庭之东江水西,帘旌不动夕阳迟。
登临吴蜀横分地,徙倚湖山欲暮时。
万里来游还望远,三年多难更凭危。
白头吊古风霜里,老木苍波无限悲。
【1】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是全诗写景最浓墨重彩的一笔,看似平常,实则细腻。可以想见诗人的视线由近及远的扫描,逐渐放开,最后融入那苍茫的暮色中。
B.诗的颈联以含蓄的方式,道出了一个亡国之臣心中的愤懑。“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时间的跨度上来叙事,收到了双重叠加的艺术效果。
C.这首诗通过登楼所见,抒发诗人辗转江湘之苦,国家破败、中原动荡之忧。读之让人感慨万分。
D.与杜甫的《春望》《石壕吏》等诗相比较,能看出此诗的老杜风格。诗人在模仿的同时,又富于变化,布控精巧,情思绵绵,自成一格。
【2】下列表述不恰当的一项是( )
A.首联写景,“一东”“一西”,点明岳阳楼的地理位置;“帘旌不动夕阳迟”,描绘出一幅静谧的夕阳入山图,烘托了诗人登临时的悠闲、平静的心情。
B.颔联思昔抚今,忆“吴蜀”融入厚重历史感,说“徙倚”渗透个人怅惘情。
C.颈联“万里”与“三年”对举,分别从空间和时间跨度上道出了亡国之臣的无尽忧愤。
D.尾联情景相生,“风霜”既指秋色浓重,又与自己的“白头”相映衬,且暗示了当时政治局势的严峻,“老木沧波”既指眼前实景,又是作者憔悴悲愁、饱经风霜的自我写照。
【3】对这首诗的主旨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这首七言律诗借景抒情,把家国之痛和身世之悲融于一体。
B.抒发了诗人颠沛流离之苦、对国家的无限忧愁,以及老大伤悲的落寞情怀。
C.表达了作者晚年面对国破家亡的困境而产生的得过且过之感。
D.这首诗以虚写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国运好转的期盼。
【4】与本诗颈联结构最相似的一项是( )
A.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
C.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D.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6、用诗文原句填空。
(1)关关雎鸠,______________。(《诗经·关雎》)
(2)蒹葭萋萋,______________。(《诗经·蒹葭》)
(3)一日不见,______________!(《诗经·子衿》)
(4)______________,波撼岳阳城。(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5)阡陌交通,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6)谁见幽人独往来,______________。(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7、阅读《傅雷家书》,回答问题。
(1)[家书·内容]家书是真情的流露傅雷通过家书对儿子的 和 两方面进行了悉心的指导。
(2)[家书·人物]在《傅雷家书》中除傅雷和傅聪之外,母亲朱梅馥也令人印象深刻。从她写给儿子的信和傅雷的描述中可见,朱梅馥是一个 的母亲形象。
(3)[家书·争议]作家毕飞宇在《傅雷家书》序中写道:“对我对我们这一代作家来说傅雷是特殊的。我致敬傅雷。”但同时又说“我不愿成为傅雷的儿子。因为毕飞宇的父亲和傅雷在性格上有着某些相似之处。你是否赞同毕飞宇的说法?请结合家书内容谈谈看法。
8、阅读《洁身自好的莲花》,回答下面的问题。
洁身自好的莲花
一提到莲花,人们会自然地联想到莲叶上滚动的露珠,也许还会想到宋代文人周敦颐的《爱莲说》,对“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尚品格肃然起敬。
20世纪70年代,德国植物学家在研究植物叶面时发现,光滑的叶子表面有灰尘,要先清洗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而莲叶等植物叶面却总是干干净净。他们利用人造的灰尘粒子污染玉兰、林山毛榉、莲花、芋、甘蓝等植物的叶面,然后用人造雨清洗2分钟,使雨滴滑落,再观察叶面灰尘粒子残留状况。实验发现,有些植物叶面残留的污染物多达40%,而莲花等植物叶面的污染物残留比例均小于5%。这就是所谓的莲花效应。
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种莲花效应呢?
通过电子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莲叶表面存在着非常复杂的多重微米、纳米级的超微结构。莲叶表面上有一些微小的蜡质颗粒,并且覆盖着无数个约10微米的突包,每个突包的表面又布满了直径仅为几百纳米的更细的绒毛。在突包间的凹陷部分充满着空气,从而使得在尺寸上远大于这种结构的灰尘、雨水等落在叶面上,不会大范围直接接触叶面,而是隔着一层极薄的空气,并且其能接触的点也只是叶面上若干个凸起的点。
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正是这种特殊的超微结构,使得莲叶表面不沾水滴,可以保持清洁。当莲叶上有水时,水会在自身表面张力的作用下形成球状,风吹动水珠在叶面上滚动时,水珠可以沾起叶面上的灰尘,并从上面高速滑落。这种自洁能力对于防止病原体的入侵也有着特别的意义。像莲花这样的植物,就是生长在很“脏”的环境中也不容易生病。因为即使病原体到了其叶面上,一经下雨就会随雨水冲走;如果不下雨,叶面很干燥,病原体还是生存不了。
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他们努力模仿这种表面,使应用研究迅速发展。20世纪末,基于“莲花效应”的涂料陆续问世,在越来越多的建筑中得到应用。不久的将来,我们的周围将会出现不会脏的地板、墙壁和没有灰尘的无线电用品。
【1】第一段中写到“莲之出淤泥而不染”的高贵品格,其作用是什么?
【2】请根据第二段文意,简要解释“莲花效应”。
【3】文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的说明方法。
【4】指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所指代的内容。
①这是自然界中生物长期进化的结果。
②莲花的这种自洁功能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
【5】“莲花效应”能给植物本身带来哪些好处?请根据文意简要回答。
9、请以“ 的回忆”为题目,写一篇600字左右的文章。叙写有意义事件,并就此发表你的感受、观点等。
天空没有翅膀的痕迹,而鸟已经飞过。已经过去的几个月,我和我的家人、我的同学、我的朋友……我的祖国一起经历了许许多多事。其中,有些事现在回想起来还是那么清晰,那么亲切,那么感人,那么富有意义……
提示与要求:①先将题目补充完整再作文;②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人名;④书写工整,卷面整洁。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