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A.他是一个对工作认真负责的人,此刻他正在漫不经心地整理材料。
B.没想到在人地生疏的西安碰到了老同学,他高兴得不知所措。
C.同学们经常向老师请教,这种不耻下问的精神值得提倡。
D.这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中国敞开胸襟,选择更深程度融入世界经济。
2、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使人想起:落日照大旗,马鸣风萧萧!
B.人,成了茫茫一片;声,成了茫茫一片……
C.是挣脱了,冲破了,撞开了的那么一股劲!
D.黄土高原上,爆出一场多么壮阔、多么豪放、多么火烈的舞蹈哇——安塞腰鼓!
3、下列各句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为了防止暴力恐怖案件不再发生,各地交通部门都加强了安全保卫工作。
B. 临近期末,同学们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成绩都有很大的提高。
C. 妈妈语重心长地给我讲了沉迷于网络的害处,举了许多同学因上网而荒废学业的例子。
D. 当蒲公英随风飘舞时,令我看到它正以一种独特的美装点着这个世界。
4、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午后的阳光让人心里滋生出熟识了的烦躁。我只好去看楼前那排苍翠的水杉。树枝尖的一截是每年都要长出的嫩绿新枝,一年又一年,树便高大而繁茂起来。一阵风(拂过/泼过),一棵树的枝条抖动起来,一排树的枝条抖动起来,就像是谁讲了一个笑话,一排树都笑了起来,颤巍巍地笑着,枝条的抖动(随意/随便)而忧雅。树叶的缝隙间筛落着些阳光,或许其间有小虫飞舞,那里也一定有着阴凉和怯意。有蝉的吱吱声从叶间传来,午后的校园显得(平静/幽静)。这虫子为了一夏的鸣叫,竟在幽暗的地底下深藏了十年,是什么支撑了它在地下蛰伏了十年?或许在不经意间就度过了它的苦难,以它的安静的心、宣闹的言迎来了阳光雨露,然后是短暂的灿烂。
【1】文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
A. 滋生(zī) 嫩绿(nèi)
B. 缝隙(fèng) 深藏(cháng)
C. 筛落(shāi) 阴凉(yin)
D. 蛰伏(zhé) 雨露(lù)
【2】文中画线的词语,书写正确的一项是( )
A. 烦躁 繁茂 B. 一截 忧雅
C. 苍翠 怯意 D. 度过 宣闹
【3】依次选用文中括号里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泼过 随意 幽静 B. 拂过 随便 平静
C. 泼过 随便 幽静 D. 拂过 随便 幽静
5、诗歌鉴赏。
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苏轼(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1)简要概括上阙、下阙的主要内容。
(2)自选角度给诗句“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写一段赏析文字。
6、古诗文默写。
(1)参差荇菜,左右芼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关雎》)
(2)微君之故,___________?(《式微》)
(3)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4)《望洞庭湖赠张丞相》中隐喻想出来做官却没有途径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一扫离别愁云,给人以积极向上力量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他不知不觉地来到了松林跟前,他在岔路口站了一会儿。在他的右面是阴森森的老监狱,它用高高的尖头木栅栏和松林隔开,而它后面是医院的白色房子。
瓦莉亚和她的同志们就是在这地方,在这空旷的广场上的绞架下被绞死的。他在原来竖绞架的地方默默地站了一会儿,随后就走下陡坡,到了烈士的公墓那里。不知道是哪个有心人,用枞树枝编成的花圈把那一列坟墓装饰了起来,给这小小的墓地上了一圈绿色的栅栏。笔直的松树在陡坡。上面高耸。绿茵似的嫩草铺遍了峡谷的斜坡。
这儿是小镇的近郊,又阴郁,又冷清,只有松树林轻轻地低语和复苏的大地,上散发出来的春天新鲜的气味……就在这地方,他的同志们英勇就义,为了使那些生于贫贱、那些一出生就当奴隶的人们能有美好的生活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他缓缓地摘下了帽子。悲愤,极度的悲愤充满了他的心。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力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应该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在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
(1)上面文段出版苏联作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创作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文段中的他指__________________。
(2)你知道《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一题目的含义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以下演讲稿,完成小题。
悠着点,慢着点——“贫富与欲望”漫谈
莫言
①中国古代有个大贤人司马迁说过:“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中国的圣人孔夫子说过:“富与贵,人之所欲也;贫与贱,人之所恶也。”中国的老百姓说:“穷在大街无人问,富在深山有远亲。”无论是圣人还是百姓,无论是知识分子还是文盲,都对贫困和富贵的关系有清醒的认识。
②为什么人们厌恶贫困?因为贫困者不能尽情地满足自己的欲望。无论是食欲还是性欲,无论是虚荣心还是爱美之心,无论是去医院看病不排队,还是坐飞机头等舱,都必须用金钱来满足,用金钱来实现,当然,如果出生在皇室,或者担任了高官,要满足上述欲望,大概也不需要金钱。富是因为有钱,贵是因为出身、门第和权力。当然,有了钱,也就不愁贵,而有了权力以后似乎也不愁没钱。因为富与贵是密不可分的,可以合并为一个范畴。
③贫困者羡慕并希望得到富贵,这是人之常情,也是正当的欲望,这一点孔夫子也给予肯定,但孔夫子说:尽管希望富贵是人的正当欲望,但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的富贵是不应该享受的。贫困是人人厌恶的,但不用正当的手段摆脱贫困是不可取的。时至今日,圣人二千多年前的教导,早已变成了老百姓的常识,但现实生活中,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的人比比皆是,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但没受到惩罚的人比比皆是,虽然痛骂着那些用不正当的方式脱贫致富了的人,但只要自己有了机会也会那样做的人更是比比皆是,这就是所谓的世风日下,人心不古。
④古之仁人君子,多有不羡钱财,不慕富贵者。像孔夫子的首席弟子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三国时高人管宁,锄地见金,挥锄不顾。同锄者华歆,捡而视之,复掷于地,虽心生欲望,但能因为面子而掷之,已属不易。庄子垂钓于濮水,楚王派两个使臣请他去做官,他对两个使臣说:楚国有神龟,死后被楚王取其甲,用锦缎包裹,供于庙堂之下,对神龟来说,是被供在庙堂之上好呢?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呢?使臣说,那当然还是活着在烂泥塘中摇尾巴好。庄子的这则寓言,包含着退让避祸的机心。a
⑤尽管古人为我们树立了清心寡欲、安贫乐道的道德榜样,但却收效甚微。
⑥人类的欲望是填不满的黑洞,穷人有穷人的欲望,富人有富人的欲望。渔夫的老婆起初的欲望只是想要一只新木盆,但得到了新木盆后,她马上就要木房子,有了木房子,她要当贵妇人,当了贵妇人,她又要当女皇,当上了女皇,她又要当海上的女霸王,让那条能满足她欲望的金鱼做她的奴仆,这就越过了界限,如同吹肥皂泡,吹得过大,必然爆破。b凡事总有限度,一旦过度,必受惩罚,这是朴素的人生哲学,也是自然界诸多事物的规律。
⑦民间流传的许多具有劝诫意义的故事都在提醒人们克制自己的欲望。c中国的哲学里,其实一直不缺少这样的理性和智慧,但人们总是“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贪婪是人的本性,或者说是人性的阴暗面。依靠道德劝诫和文学的说教能使人清醒一些,但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⑧要控制人类的贪欲,最直接最有效的手段还是法律,法律如同笼子,欲望如同猛兽。人类社会千百年来所做的事,也就是法律、宗教、道德、文学与人的贪欲的搏斗。尽管不时有猛兽冲出牢笼伤人的事件,但基本上还是保持了一种相对的平衡。人与人之间的友好关系,需要克制欲望才能实现;国与国之间的和平关系,也只有克制欲望才能实现。一个人的欲望失控,可能酿成凶杀;一个国家的欲望失控,那就会酿成战争。由此可见,国家控制自己的欲望,比每个人控制自己的欲望还要重要。
(有删减,节选自莫言在2010年“东亚文学论坛”上的主题演讲)
(1)文章开头段画线句有什么作用?请具体分析。
(2)第三段画线句在《论语》中的原句是什么?请写出来。
(3)以下论据材料,放在文中abc哪一处最合适?为什么?
材料:
据说印度人为捕捉猴子,制作一种木笼,笼中放着食物。猴子伸进手去,抓住食物,手就拿不出来。要想拿出手来,必须放下食物,但猴子绝对不肯放下食物。猴子没有“放下”的智慧。
(4)从全文看,莫言认为哪些方式可以控制人的贪欲?
9、按要求作文
与挚友相伴的日子,我们互励互助,共同成长;与父母相伴的日子,承欢膝下,享受亲情;与书籍相伴的日子,博览古今,通晓世事;与爱相伴的日子,学会关心,懂得感恩……
请以“与 相伴的日子”为题,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你可以大胆选择你最能驾驭的文体,写你最熟悉的内容,表达你的真情实感;
②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校名、人名,如需要,可用“××”代替,否则扣分;
③不得抄袭;
④不少于650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