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他似乎是一个天生的斡旋高手,一个“骑墙者”,两面挨光,四处逢源。
B.她要是在这里,好歹也能拿个主意。
C.这幅苏绣作品真是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
D.冬运会期间,哈尔滨市实行了交通管制,交通拥堵的状况戛然而止。
2、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蒹葭》采用了重章叠句的表现形式,一唱三叹,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音乐感,形成了一种回环往复的美,而且还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B.《礼记》是中国古代儒家经典之一。汉代开始,把《诗经》《中庸》《礼记》《周易》《春秋》称为“五经”。
C.写读后感,要注意以下几点:适当引述;感受力求深入;联系阅读积累及生活经验。总之,要以“感”为主,“感”是作文的重点。
D.游记的三要素:一是所至,即作者的游踪;二是所见,即作者在游览中目睹的风貌,包括山水景物、名胜古迹、风土人情等;三是所感,即作者由所见所闻引发的所思所想,它是游记的灵魂。
3、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恰当的一项是( )
A.虽然生产、销售地沟油的行为不会戛然而止 ,但依法严惩“地沟油”犯罪的通知对不法经营者确实起到了极大的威慑作用。
B.这些人对个人利益斤斤计较,而对广大群众的疾苦却漫不经心。
C.上海世博会开幕后,八方游客纷至沓来,大会的接待工作井然有序。
D.青少年要有不迷信权威的意识,只要是正确的就要敢于坚持,就要强词夺理。
4、下面相关内容的赏析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北冥有鱼》文章开头写鹏的神奇变化,鲲的邀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写鲲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意境壮阔。
B.“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声”这一句以声写静,更突出了山林古寺的幽静。
C.“挥手自兹去”一句描写离别时挥手告别的动作,表现了依依惜别的心情;“萧萧班马鸣”一句中“班马”是指离群的马,作者借班马悲鸣不已,衬托出双方难舍难分的情谊,婉转含蓄。
D.“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这一句用环境描写渲染了凄苦的氛围,烘托了诗人愁苦的心境,为下文的叙述、描写和抒情作了铺垫。
5、下列对诗歌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卖炭翁
白居易
卖炭翁,伐薪烧炭南山中。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卖炭得钱何所营?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夜来城外一尺雪,晓驾炭车辗冰辙。牛困人饥日已高,市南门外泥中歇。
翩翩两骑来是谁?黄衣使者白衫儿。手把文书口称敕,回车叱牛牵向北。一车炭,千余斤,宫使驱将惜不得。半匹红纱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A.《卖炭翁》是一首讽喻诗,也是一首叙事诗,它揭露了宫市的弊端带给劳动人民的不幸,表达了作者对下层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B.“牛困人饥日已高”七个字就直接写出了卖炭翁在雪地赶车行走的整个过程,形象地写出了卖炭翁卖炭的艰难困苦:路远、车重、雪厚、人苦。
C.“手把文书口称敕”中的“文书”是行政机构间互相往来的平行公文,而小太监手里却有“文书”和“敕”,这两个词表现了宫使的狐假虎威、巧取豪夺。
D.“宫使驱将惜不得”的“惜”是舍不得的意思,写出了老人的无可奈何和百般不舍。
6、根据课文默写古诗文
(1)____________,白露未唏。(《菜葭》)
(2)野马也,尘埃也,____________。(《北冥有鱼》)
(3)小红与小董是大学时代形影不离的好朋友,面对即将大学毕业后的分别,小红每天情绪都很低落,小董不愿好朋友难过,于是用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名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来安慰小红。
(4)陆游在《卜算子·咏梅》中托物言志,巧借饱受摧残、花粉犹香的梅花,比喻自己虽在仕途上屡遭排斥,但仍独立不倚,坚持正义的两句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把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默写完整。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7、依据下面情节,说说保尔读的是什么小说?他从中受到了什么有益影响?
保尔参加红军后,成为了一名勇猛的骑兵。一天夜晚,战士们在篝火旁休息,保尔凑着火光专心读小说,保尔还给战友们讲了书中故事的大意:一个革命者,为了真理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战斗。大家都被书中主人公英勇就义的壮举所感动。
(节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锄柄上的眼睛
①我家有把小锄头,原先是给菜地除草用的,我们兄弟相继长大后,小锄头派上别的用场。我所说的长大,其实只有七八岁的光景。土里扒食的父母不会让我们的力量闲置,一要下田,父母就让我们扛着锄,尾随他们下地去了。先是我的大哥、二哥,后来他们的身高超过了锄柄,这把小锄头自然就交到我的手上。生活在乡下的我,根本不用父母教育,也知道劳动是自己的本分,于是没有锄柄高的我就开始用它同坚硬的泥土抗争了。
②起初手心没有锄柄硬,手上起了很多泡,泡破了,流出的水由清到浊,后来夹杂着血丝,最后那些起泡的地方,皮全部蹭破了,只剩下一些微凹的小坑,血肉模糊。原先只是火辣辣的疼,到后来犹如针扎了一般,锥心的痛,但我不敢喊出声。父母也见惯不惊,看着我被血丝染红的双掌,说了声,这孩子还嫩了些。
③几天后,手上的伤口结痂了,从黑红到黝黑,那是炭和铁一般的颜色。后来长茧子的地方皮又蹭破了,再结痂,反复多次,那些茧子就比木头坚硬了,锄柄就很难伤害到它们了。我祖母曾经很形象地说,别看这是死木头,不喝你几滴血,你就别想拿起它。
④我很认真地看手上的锄柄。锄柄吃饱了汗水,颜色渐渐变黑,越来越像我们被太阳曝晒和臭汗浸泡的肤色。锄柄上的木纹跟手纹很相似,只是线条更粗犷些。我还发现这些木纹逶迤向同一个方向,那是接近锄柄中间的位置,木纹渐渐变得密集,并拧在一起。在木纹凝结的地方,有颜色特别深的木节,不规则的圆状。
⑤祖母说,这木节是树受的伤,结的疤。我眼前仿佛看见旷野里的一棵小树, 。后来我曾向父亲求证过,父亲说,农人喜欢选有木节的木棍作锄柄,它们更硬,更不容易折断。
⑥受伤是树干的不幸,但这不幸成全了木头的坚硬,使它能够同铁相结合,成为挖凿坚硬泥土的利器。我发现,这圆状的疤痕,极像木头长出的眼睛,总是不动声色地凝视着我这个最初的小农人。
⑦有多少把锄头长了这样的眼睛,我无法全部知道。但我知道用过锄头的手掌,上面也会布满一些更小的眼睛,它们的通用名字是茧子。要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手上、脚上、肩上等地方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别看这些眼睛显得眼神呆滞,只有它们,才能一眼看穿苦难和贫穷。
⑧乡村是落后的,繁重的农活并没有压垮我幼小的身躯,却磨炼了我的性格。我不会去歌颂这些原始的劳作,但以往的乡村总让我想起锄柄上的木节,正是它使木头更坚韧,显示铁一般的品格。
⑨这锄柄上的眼睛,不会在老去的岁月里变得昏花,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内容。
【2】第②段划线句表明了父母的一种什么心理?
【3】联系上下文,为第⑤段空白处补上恰当的句子。(40字左右)
【4】仔细阅读全文,完成下表。
关于“眼睛”的三处文字 | 蕴涵的深层含义 |
⑴ | 这疤痕使木头更坚硬,并像眼睛一样监督着我吃苦成长的过程。 |
要成为一个纯正的农人,手上、脚上、肩上等地方都要长出这样的眼睛。 | ⑵
|
这锄柄上的眼睛,不会在老去的岁月里变得昏花,它是我人生的另一种视角。 | ⑶
|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董卿在《朗读者》第二期开场白中说,在我们每一个人的生命里,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陪伴。朋友的陪伴,让时光多了一份友爱;父母的陪伴,让生命多了一份温暖;好书的陪伴,让头脑多了一份智慧;《朗读者》的陪伴,让心灵多了一份慰藉。
请以“陪伴,让岁月多了一份_____”为题写一篇文章, 请先补充完题目,再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少于600字。②文中不得出现你所在学校的校名,以及教师、同学和本人的真实姓名。③不得抄袭和套作,力求真情实感。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