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各句中,加点的成语运用不恰当的一项是( )
A.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
B. 灵魂的快意同器官的舒适像一对孪生兄弟,时而相傍相依,时而南辕北辙。
C. 在提倡自主学习的今天,各种活动课应运而生,给语文课增添了勃勃生机。
D. 每一朵盛开的鲜花又像是一个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
2、下列有关《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表述错误的一项是( )
A.保尔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恋情人冬妮娅,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丽达,以及他的妻子达雅。
B.保尔因为在神父家补课时,将一撮烟末撒在神父家的做圣诞节蛋糕的面团上而被校长开除。
C.保尔在黑海疗养所企图自杀未遂,又找到了新的生活目标,他要靠文学创作回到队伍中去。
D.保尔写的一部关于英勇的科托夫斯基骑兵师的小说是《暴风雨所诞生的》,也使他初次尝试到了创作的艰辛。
3、下列词语中加点字读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亢奋kàng 连翘qiáo 精湛zhàn 戛然而止gá
B.省亲xǐng 缄默jiān 龟裂guī 草木荣枯kū
C.恬静tián 糜子méi 冗杂rǒng 销声匿迹nì
D.好逑hào 阐释chán 栖息qī 风雪载途zài
4、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 寒噤(jìn) 怒不可遏(è) 出轧(zhá) 迂回(yú)
B. 骤然(zhòu) 接踵而至(zhǒng) 蠕动(rǔ) 演绎(yì)
C. 翌日(yì) 纷至沓来(tà) 穹顶(qióng) 缭绕(liáo)
D. 矗立(chù) 目眩神迷(xuàn) 苍劲(jìn) 擦拭(shì)
5、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秋日赴阙题潼关驿楼
(唐)许浑
红叶晚萧萧,长亭酒一瓢。残云归太华,疏雨过中条。
树色随山迥,河声入海遇。帝乡明日到,犹自梦渔樵。
【1】下列对诗歌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诗人勾勒出一幅秋日行旅图,把读者引入一个秋浓似酒、旅况萧瑟的境界。
B. 颔联中,残云归岫,意味着天将放晴:疏雨乍过,给人一种清新之感。
C. 颈联中,“河声“后续一“逼"字,刻画出诗人站在高处远望倾听的情态。
D. 尾联含蓄地表明了诗人厌弃功名,渴望归隐的心理。
【2】下列对诗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中的“红叶晚萧萧”,用写景透露人物一缕缕悲凉的心绪:“长亭酒一瓢”,用叙事传达出客子旅途况味,用笔干净利落。
B. 诗入以“残云归”来点染华山,又以“疏雨过”来烘托中条山,以动衬静,显出盎然的意趣。
C. 诗人连用中间两联四句写景,安排得如巨鳌的四足,缺一不可。
D. 这首诗笔力道劲,工整自然,写景雄浑壮丽。
6、在下列各小题的横线上,写出相应的诗文名句。
(1)兼葭萋萋,_________________。所谓伊人,在水之湄。(《诗经》)
(2)水击三千里,_________________。(《庄子》)
(3)青树翠蔓,_________________,参差披拂。(柳宗元《小石潭记》)
(4)_________________,长夜沾湿何由彻。(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5)万籁此都寂,_________________。(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6)_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7)挥手自兹去,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8)是故谋闭而不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礼记》)
7、名著阅读。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1)上面这段文字是《傅雷家书》中父亲与儿子_________(姓名)论及艺术家的修养时说的一段话,文段中横线上应该填的一句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回答问题。
“妈一定刚刚起床,可是我已经下班回来了,”他一面想着,一面加快脚步,嘴里吹着口哨。“离开学校倒也好,反正那个该死的神父是不会让你好好念书的,现在我恨不得吐那家伙一脸唾沫。”他正想着,已经到家了。
(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这段文字中的“他”指的是谁?结合原著中这段文字之外的相关内容,说说“他”为什么对神父如此愤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文章,完成各题
春酒
琦君
①农村的新年,是非常长的。过了元宵灯节,年景尚未完全落幕。还有个家家邀饮春酒的节目,再度引起高潮。在我的感觉里,其气氛之热闹,有时还超过初一至初五那五天新年呢。原因是:新年时,注重迎神拜佛,小孩子们玩儿不许在大厅上、厨房里,生怕撞来撞去,碰碎碗盏。尤其我是女孩子,蒸糕时,脚都不许搁在灶孔边,吃东西不许随便抓,因为许多都是要先供佛与祖先的。说话尤其要小心,要多讨吉利,因此觉得很受拘束。过了元宵,大人们觉得我们都乖乖的,没闯什么祸,佛堂与神位前的供品换下来的堆得满满一大缸,都分给我们撒开地吃了。尤其是家家户户轮流的邀喝春酒,我是母亲的代表,总是一马当先,不请自到,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手里还捧一大包回家。
②可是说实在的,我家吃的东西多,连北平寄来的金丝蜜枣、巧克力糖都吃过,对于花生、桂圆、松糖等等,已经不稀罕了。那么我最喜欢的是什么呢?乃是母亲在冬至那天就泡的八宝酒,到了喝春酒时,就开出来请大家尝尝。“补气、健脾、明目的哟!”母亲总是得意地说。她又转向我说:“但是你呀,就只能舔一指甲缝,小孩子喝多了会流鼻血,太补了。”其实我没等她说完,早已偷偷把手指头伸在杯子里好几回,已经不知舔了多少个指甲缝的八宝酒了。
③八宝酒,顺名思义,是八样东西泡的酒,那就是黑枣(不知是南枣还是北枣)、荔枝、桂圆、杏仁、陈皮、枸杞子、薏仁米,再加两粒橄榄。要泡一个月,打开来,酒香加药香,恨,不得一口气喝它三大杯。母亲给我在小酒杯底里只倒一点点,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抱着小花猫时,它直舔,舔完了就呼呼地睡觉。原来我的小花猫也是个酒仙呢!
④我喝完春酒回来,母亲总要闻闻我的嘴巴,问我喝了几杯酒。我总是说:“只喝一杯,因为里面没有八宝,不甜呀。”母亲听了很高兴。她自己请邻居来吃春酒,一定给他们每人斟一杯八宝酒。我呢,就在每个人怀里靠一下,用筷子点一下酒,舔一舔,才过瘾。
⑤春酒以外,我家还有一项特别节目,就是喝会酒。凡是村子里有人急需钱用,要起个会,凑齐十二个人,正月里,会首总要请那十一位喝春酒表示酬谢,地点一定借我家的大花厅。酒席是从城里叫来的,和乡下所谓的八盘五、八盘八(就是八个冷盘,五道或八道大碗的热菜)不同,城里酒席称之为“十二碟”(大概是四冷盘、四热炒、四大碗煨炖大菜),是最最讲究的酒席了。所以乡下人如果对人表示感谢,口头话就是“我请你吃十二碟”。因此,我每年正月里,喝完左邻右舍的春酒,就眼巴巴地盼着大花厅里那桌十二碟的大酒席了。
⑥母亲是从不上会的,但总是很乐意把花厅给大家请客,可以添点新春喜气。花匠阿标叔也巴结地把煤气灯玻璃罩擦得亮晶晶的,呼呼呼地点燃了,挂在花厅正中,让大家吃酒时划拳吆喝,格外的兴高采烈。我呢,一定有份坐在会首旁边,得吃得喝。这时,母亲就会捧一瓶她自己泡的八宝酒给大家尝尝助兴。
⑦席散时,会首给每个人分一条印花手帕。母亲和我也各有一条,我就等于得了两条,开心得要命。大家喝了甜美的八宝酒,都问母亲里面泡的是什么宝贝。母亲得意地说了一遍又一遍,高兴得两颊红红的,跟喝过酒似的。其实母亲是滴酒不沾唇的。
⑧A.不仅是酒,母亲终年勤勤快快的,做这做那,做出新鲜别致的东西,总是分给别人吃,自己却很少吃。人家问她每种材料要放多少,B.她总是笑眯眯地说:“大约摸差不多就是了,我也没有一定分量的。”但她还是一样一样仔细地告诉别人。C.可见她做什么事,都有个尺度在心中的。她常常说:“鞋差分、衣差寸,分分寸寸要留神。”
⑨今年,我也如法炮制,泡了八宝酒,用以供祖后,倒一杯给儿子,告诉他是“分岁酒”,喝下去又长大一岁了。他挑剔地说:“你用的是美国货葡萄酒,不是你小时候家乡自己酿的酒呀。”
⑩一句话提醒了我,究竟不是地道家乡味啊。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呢?
【1】本文以记叙为主要表达方式,兼用描写、议论、抒情。请你仿照第8段画线A句的品析示例,从B句和C句中任选一句分析它的表达方式及作用。
(示例)A句:用了记叙的表达方式,写母亲喜欢做新鲜东西分享给大家,表现母亲的勤劳、能干、大方。
我选________(填序号)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体会“我”的心理,感受其中的童真童趣。
我端着、闻着,走来走去,有一次一不小心,跨门槛时跌了一跤,杯子捏在手里,酒却全洒在衣襟上了。
【3】本学期我们学习了如何写读后感,课本里说:“阅读所获得的感受可以是对某些语句的感悟。”写作中,应该联系自己的阅读积累,来印证或深化当前的阅读感受。”请你读本文第⑩段画线句子,联系下面的材料写一写你的阅读感受。
(句子)可是叫我到哪儿去找真正的家醅(pēi)呢?
(材料)真的,一直到现在,我实在没有吃到那夜似的好豆,——也不再看到那夜似的好戏了。(鲁迅《社戏》)
9、作文
自由快乐的平桥村时光,芬芳了鲁迅对淳朴乡村和童真友情的回忆;偏僻却风景优美的小石潭,触发了柳宗元对人生“忧”“乐”情怀的感慨……人生好比一场旅行,我们走过山川田野,领略自然风光;走过街头巷尾,感受世俗万象;走过任性自我,磨砺青春锋芒; 走过困惑迷惘,把握前进方向。
你有过什么样的经历,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感悟和思考?请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①将拟好的题目写在答题卡上;②除诗歌和戏剧外,文体自选;③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和地名;④不少于 600 字。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