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面对课文内容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海燕》原题为“海燕之歌”,作者是高尔基,本文主要运用了象征的写作手法。
B.《再塑生命》节选自美国作家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沙利文老师帮助海伦认识了水、自然、爱等事物。
C.《马说》是“唐宋八大家”之一的宋朝著名作家韩愈,文章借千里马不能被发现和重用,表达了作者对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摧残人才的不满和愤懑。
D.《我的母亲》中母亲是一位严师、慈母,母亲以她的“言传”、“身教”使“我”在走上社会后获得一定的成功。
2、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在当今商品经济时代,当诗歌失却往昔荣耀而逐渐远离我们的时候,读到这样一首催人奋然前行的祖国颂歌,真是难得的精神享受。
B.钟南山这个名字,对我们学生是非常熟悉的。
C.盛夏,色达、稻城亚丁、海螺沟游人络绎不绝,这个时节的甘孜州是个令人神往的季节。
D.通过学习学校发的《预防“新冠”,关爱生命——致家长一封信》,使我们的家长都受到了一次卫生教育。
3、下列句子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无论是岳飞、文天祥还是闻一多、朱自清,他们身上体现了我国传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是一脉相承的。
B.富有开拓精神的当代青年是“中国梦”的实现者、助跑者和寄托者,他们正在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托起“中国梦”。
C.“蛟龙号”潜海成功,对促进我国海洋装备制造业发展,提升海洋科学研究和开发能力,将产生极其深远的影响。
D.“拼搏的人生最幸福”,各级政府积极支持贫困户靠自己的努力走脱贫致富,涌现出了一大批自主脱贫典型。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近年来非洲年轻人学习汉语的热情不断高涨,他们越来越倾向于把汉语作为到中国寻找梦想的工具。
B.傅雷以深厚的学养、真挚的父爱,倾听着来自万里之外儿子的每一次心跳和儿子前进路上可能出现的困难,用一封封书信传递着自己的惦念。
C.著名作家毕淑敏的祖籍是新疆伊宁人。
D.通过“车让人”活动的开展,使我市交通秩序得到进一步改善。
5、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下面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唐)杜甫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度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骄儿恶卧踏里裂。床床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这是一首歌行体的古诗,连续、随意的韵脚变换体现了“歌”的特点。
B.诗歌以描述开篇,用写实的手法,写了秋风的威力,声势,也写了诗人无可奈何的情状。
C.诗中的“长夜”既指凄风苦雨的秋夜,又暗指当时因安史之乱造成的动荡艰难的时局。
D.当秋雨来临时,诗人不再关心自己的茅屋,而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关注“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上。
【2】“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怀?
6、理解文意,按要求默写原句。
(1)文中突出桃花源自然环境美好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表明渔人“欲穷其林”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表明桃花源中人热情好客的句子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1)下列说法与《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苏菲的世界》中表述不符的一项是( )
A.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都没有一读的价值。(《谈读书》)
B.做学问,做事业,在人生中算是第一桩事。(《谈升学与选课》)
C.经验主义哲学家休谟认为我们无法证明因果律。(《苏菲的世界》)
D.静的修养不仅让人领略趣味,对于求学处事都有极大帮助。(《谈静》)
(2)阅读《傅雷家书》的片段,答题。
亲爱的孩子,你走后第二天,就想写信,怕你嫌烦,也就罢了。可是没一天不想着你, 每天清早六七点钟就醒,翻来覆去的睡不着,也说不出为什么。好像克利斯朵夫的母亲独自守在家里,想起孩子童年一幕幕的形象一样,我和你妈妈老是想着你二三岁到六七岁间的小故事。——这一类的话我们不知有多少可以和你说,可是不敢说,你这个年纪是一切向前往的,不愿意回顾的;我们噜哩噜苏的抖出你尿布时代的往事,会引起你的憎厌。孩子,这些我都很懂得,妈妈也懂得。只是你的一切终身会印在我们脑海中,随时随地会浮起来,像一幅幅的小品图画,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①片段中的“亲爱的孩子”是指 。(填人名)
②选段中提到令作者“又快乐又惆怅”的事情,为什么说它们“使我们又快乐又惆怅”
③傅雷希望父母与子女两代人之间建立怎样的关系?
8、阅读散文《天池绿雪》,回答各题。
天池绿雪
梁衡
雪,自然不会是绿的,但是它却能幻化出无穷的绿。我一到天池,便得了这个诗意。
在新疆广袤的大地上旅行,随处可以看见终年积雪的天山高峰。到天池去,便向着那个白色的极顶。车子溯沟而上,未见池,先见池中流出来的水,成一条河。因山极高,又峰回极转,这河早成了一条缠绵无绝的白练,纷纷扬扬,时而垂下绝壁,时而绕过碧树。山是石山,沟里无半点泥沙,水落下来摔在石板上跌得粉碎,河床又不平,水流过七梭八角的尖石,激起团团的沫。所以河里常是一团白雾、千堆白雪。我知道这水从雪山上来,先在上面贮成一池绿水,又飞流而下。雪水到底是雪水,她有自己的性格、姿态和魅力。当她一飞动起来时,便要还原成雪的原貌。她在回忆自己的童年,她在流连自己的本性,她本来是这样白,这样纯,这样柔,这样飘飘扬扬的。她那飞着的沫,向上溅着、射着、飘着,好像当初从天上下来时舒舒慢慢的样子。她急慌慌的把自己摔碎,成星星点点,成烟、成雾,是为了再次乘风飘去。我还未到天池边,就想,这就是天池里的水吗?
等到上了山,天池是在群山环抱中,一汪绿水,却是一种冷绿。绿得发青、绿得发蓝,雪峰倒映在其中,更增添了她的静寒。水面不似一般湖水那样柔和,而别含着一种细密、坚实的美感,我疑她随时会变成一面大冰的。一只游艇从水面划过,也没有翻起多少浪波,轻快地像冰上驶过一架爬犁。我想要是用一小块石片贴水滑过去,也许会一直飘滑到对岸。刘家峡的绿水是一种能量的积聚,而这天池呢?则是一种能量的凝固。她将白雪化为水,汇入池中,又将绿色做了最大的压缩,压成青蓝色,存在群山的怀中。
池周的山上满是树,松、杉、柏,全是常青的针叶,近看一株一株,如塔如纛(dào),远望则是一海墨绿。绿树,我当然已不知见过多少,但还从未见过绿成这个样子的。首先是她的浓,每根针叶,不像是绿色所染,倒象是绿汁所凝。一座山,郁郁的,绿的气势、绿的风云。再就是她的纯。别处的山林在这个季节,也许会夹着些五色的花、萎黄的叶,而在这里却一根一根,叶子像刚刚抽发出来;一树一树,像用水刚刚洗过,空气也好像经了过滤。你站在池边,天蓝、水绿、山碧,连自身也觉得通体透明。我知道,这全因了山上下来的雪水,只有纯白的雪,才能滋润出纯绿的树。雪纯得白上加白,这树也就浓得绿上加绿了。
我在池边走着、想着,看着那池中雪山倒影,我突然明白了,那绿色的生命原来都冷凝在这晶莹的躯体里。是天池将她揽在怀中,慢慢地融化、复苏,送下山去,送给干渴的戈壁。好一个绿色的怀抱雪山的天池啊,这正是你的伟大、你的美丽。
【1】阅读文章,填写下面表格。
作者行踪 | 所见景物及特点 |
(1) | 雪水飞流而下 |
上了山 | (2) |
池周围的山上 | (3) |
【2】根据文章内容,题目“天池绿雪”中的“绿”和“雪”分别具体指什么?从全文看,以此为题有何含义?
【3】第三段主要运用了什么写作手法来突出天池水的特点?请具体分析。
【4】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项是( )( )
A. 文中画线句中“急慌慌”一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雪水留恋“雪”的本性的特点。
B. 第二段以一个问句结尾,设置悬念,引发读者联想,同时引起下文。
C. 天池周国山上的树有三个特点:浓、纯、通体透明。
D. 文章最后一句直抒胸臆,赞美了天池的伟大与美丽。
E. 文章使用象征的手法,用天池象征世间美好的事物,表达自己对高洁品质的追求。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心有明灯,便不会迷路,便可拒绝黑暗、胆怯,拥有一份明朗的心情,一份必胜的信念,一份坦荡的胸怀。
心有琴弦,纵然客去茶凉,仍有小曲缓缓响起,仍有满树桂花知音而化为酒香。
心有玉阶,满阶是香囊佩瑶,满阶是锦言妙计,还有玲珑小贝和神秘念珠。于是孤独不再降临,花瓶不再寂寞。
请以“心有 ”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记叙文。
要求:(1)自定立意;符合文体;(2)不要套作,不得抄袭;(3)文中不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