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她给我描绘了除夕农民包饺子,守岁守到深夜,初一清晨全家在一起,吃饺子,放鞭炮。
B. 在学习中,我们要注意培养自己观察问题、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C. 《标准汉语》是为英语国家的中国留学生子女及汉语爱好者编写的一套汉语学习课程。
D. 南极洲恐龙化石的发现,强烈地证明地壳在进行缓慢但又不可抗拒的运动。
2、下列说法中有误的一项是( )
A.《社戏》选自鲁迅的小说集《彷徨》。作者塑造了一群纯朴可爱的农村孩子的形象,如双喜、阿发等。
B.《卖炭翁》的作者白居易,字乐天,晚年号香山居士,唐代诗人。他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C.《傅雷家书》是充满着父爱的苦心孤诣、呕心沥血的教子篇。
D.韩愈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我们学过他的杂文作品《马说》。
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孔子说:“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和,谓心不争也;不同,谓立志各异也。
B. 古代通常男子20岁,女子15岁行成人礼,其中,男子成人礼叫做冠礼,女子成人礼叫做笄礼,人们又管男女举行成人礼的年龄分别叫做弱冠之年和及笄之年。
C. 《五柳先生传》、《岳阳楼记》、《马说》、《与朱元思书》、《送东阳马生序》中的“传”“记”“说”“书”“序”都是古代的文体。
D. 《小石潭记》选自《柳河东集》,作者柳宗元,字子厚,河东人,唐代文学家,“唐宋八大家之首”。永贞元年,参加王叔文领导的政治革新运动,失败后被贬永州司马。
4、已知:直线始终经过某定点
.
(1)求该定点的坐标;
(2)已知,
,若直线
与线段
相交,求
的取值范围;
(3)在范围内,任取3个自变量
,
,
,它们对应的函数值分别为
,
,
,若以
,
,
为长度的3条线段能围成三角形,求
的取值范围.
5、古诗词鉴赏
晚春
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指柳絮。②榆荚:亦称榆钱,榆未生叶时,先在枝间生荚,荚小,形如钱,荚花呈白色,随风飘落。
【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
【2】本诗的主旨有人认为是劝人珍惜光阴的,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6、《小石潭记》直接写潭水清的语句是________;借石潭的形状写潭水清的句子是________。
7、名著导读。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真诚是第一把艺术的钥匙。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真诚的“不懂”,比不真诚的“懂”,还叫人好受些。最可厌的莫如自以为是,自作解人。有了真诚,才会有虚心,有了虚心,才肯丢开自己去了解别人,也才能放下虚伪的自尊心去了解自己。建筑在了解自己了解别人上面的爱,才不是盲目的爱。
(1)上面的文段选自《_____________》(书名)。这封信的内容由____________(人名)乐曲的特点谈起,论及了艺术家要有一颗赤子之心,要真诚。
(2)对如何教育孩子傅雷有自己的独特见解,他认为无论从事什么职业,___________是第一位的。在信中,傅雷常以自己的经历为例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遭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__________,要有国家和民族的荣辱感,要有艺术人格的尊严,做一个“德艺俱备、________的艺术家”。
8、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小题。
毕飞宇
①“好吃的”有什么可说的吗?有。
②我们村有一个很特殊的风俗,如果哪一家做了“好吃的”,关起门来独享是一件十分不得体的事情,是要被人瞧不起的。我这么说也许有人要质疑:你不说你们家做了“好吃的”,人家怎么会知道呢?这么说的人一定没有过过苦日子。我要告诉大家,人的嗅觉是十分神奇的,在你营养不良的时候,你的基因会变异,你的嗅觉会变得和狗的嗅觉一样灵敏。这么说吧,你家在村东,如果你家的锅里烧了红烧肉,村子西边的鼻子会因为你们家的炉火而亢奋,除非你生吃。
③所以,乡下人永远都不会去烧单纯的红烧内,他们只会做青菜烧肉、萝卜烧肉、芋头烧肉,一做就是满满的一大锅。为什么要这么做呢?要送。左边的邻居家送一碗,右边的邻居家送一碗,三舅妈家送一碗,陈先生(我母亲)家送一碗。因为有青菜、萝卜和芋头垫底,好办了,肉就成了一点“意思”,点缀在最上头。
④我们乡下人就是这样的,因为风俗,大家都有一种思维上的惯性:自己有一点儿好的马上就会想起别人。它是普遍的,常态的。这些别人当然也包括我们这家外来户。
⑤柴可夫斯基有一首名曲,叫《如歌的行板》。它脱胎于一首西亚的民歌。作者不详。这首歌我引用过好几次了,我还是忍不住,决定再一次引用它。它是这么唱的:瓦尼亚将身坐在沙发/酒瓶酒杯手中拿/他还没有倒满半杯酒/就叫人去喊卡契卡。
⑥这首歌的旋律我很早就熟悉了,但是,第一次读到歌词是在1987年的冬天。那一年,我大学毕业,一个人在宿舍。读到最后一句的时候,几乎没有过渡,我的眼泪夺眶而出。我不需要回忆,不需要。往事历历在目。在我的村庄,在那样一个艰难的时刻,伟大而温润的中国乡村传统依然没有泯灭,它在困厄里流淌,延续:每一个乡亲都是瓦尼亚,每一个乡亲都是卡契卡。我就是卡契卡,可我还没有来得及做瓦尼亚,就离开了我的村庄。这是我欠下的。
⑦很可惜,在我还没有离开乡村的时候,这个风俗已经出现了衰败的态势,最终彻底没落了。
⑧风俗和法律没有关系,可我愿意这样解释风俗和法律的关系一一风俗是最为亲切的法律,而法律则是最为彪悍的风俗。
⑨风俗在一头,法律在另一头。一个时代或一个民族的好和坏不是从一头开始的。好,从两头开始好;坏,也是从两头开始坏。在任何时候,好风俗的丧失都是一件危险的事,这不是我危言耸听。
⑩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
(11)“一块给狗的骨头不是慈善,一块与狗分亭的骨头才是慈善。”
(12)这句话是杰克·伦敦说的。我读到这句话的时候正上大学二年级,在扬州师范学院的图书馆里。这句话至今还像骨头一样生长在我的肉里。杰克·伦敦揭示了分享的本质,分享源于慈善,体现为慈善。
(13)我要感谢杰克·伦敦,他在我的青年时代给我送来了最为重要的一个词:分享。此时此刻,我愿意与所有的朋友分享这个词:分享。这个词可以让一个男孩迅速地成长为一个男人——他曾经梦想着独自抱着一根甘蔗,从清晨啃到黄昏。。
(14)如果有一天,即便我的身体里只剩下最后一根骨头,这一根骨头也足以支撑起我的人生。这不是因为我高尚,不是,我远远没有那么高尚。但是,因为有太多太多的人和我分享过他们的骨头,我自然有分享的愿望。“愿望”有它的逻辑性和传递性,愿望就是动作——父亲抱过我,我就喜欢抱儿子。儿子也许不愿意抱我,可这没有什么可以抱怨的,因为他的怀里将是我的孙子。是的,所谓的世世代代,就是这么一回事。
(15)我很高兴地注意到一个现象,“分享”这个词的使用率正在上升。我渴望着有那么一天,“分享”终于成为汉语世界里使用率最高的一个词,而“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
(选自《读者》2020年第1期,有删改)
【1】小语说,文章第①段可以删掉,小文觉得必须保留,请你帮小文说出必须保留第①段的理由。
【2】第⑥段中“我”读到这首西亚民歌最后一句的时候,“我的眼泪夺眶而出”的原因有哪些?请具体说说。
【3】第⑩段中,作者说“分享,多么芬芳的一个东西,它到哪里去了呢?”为什么说“分享”是“芬芳”的一个东西?
【4】选文第⑤段引用了西亚民歌歌词,第⑧段引用了杰克·伦敦的话,两处引用能否调换位置?为什么?
【5】文章结尾说,“分享”也真的成为我们切实可感的“民风”。选文里的乡亲们互相“分享”“好吃的”,下面两则链接材料也是关于“分享”的,你觉得这三个“分享”分别体现了怎样的“民风”?
(链接一)
待到母亲叫我回去吃晚饭的时候,桌上便有一大碗煮熟了的罗汉豆,就是六一公公送给母亲和我吃的。听说他还对母亲极口夸奖我,说:“小小年纪便有见识,将来一定要中状元。姑奶奶,你的福气是可以写包票的了。”但我吃了豆,却并没有昨夜的豆那么好。
(选自《社戏》)
(链接二)
截至当地时间4月24日上午9点,英国新冠肺炎确诊病例累计达143464例,疫情形势严峻。中国留学生常宋泽因早有准备,口罩数量有余,他就主动来到英国的超市和街头,为老人派发口罩。
(选自互联网)
【6】小语和小文各自给文章拟了一个标题,小语拟的标题是“分享”,小文拟的标题是“记忆中的那碗红烧肉”,你觉得谁的标题更好,请简述理由。
9、阅读下列文字,根据要求作文。
朔风凛冽,寒气逼人。然而,鱼儿在冰下嬉戏,草木在地下生根,鸿雁已唱起北归的歌……春天从未远离。
请以“在寒风里聆听春之声”为题,写一篇记叙文。
要求:(1)不少于600字。(2)不得抄袭和套作。(3)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等信息。(4)请认真书写。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