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关于文学常识的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其中“风” 常用于宴会典礼。
B. 《小石潭记》和《马说》的作者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C. 《呐喊》和《朝花夕拾》是鲁迅的短篇小说集,《社戏》一文出自《呐喊》。
D. 《苏菲的世界》常因其有着深奥晦涩的哲学“高冷”面孔而不受大家欢迎。
2、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错误的一项是( )
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到战国 305 首诗歌,按内容分为风、雅、颂三部分。《关雎》为其首篇。
B. 中国是礼仪之邦,交往言谈注重谦敬之分。“尊君”与“家君”,前者尊称对方的父亲,后者谦称自己的父亲。常见的谦词还有“在下”、“小女”、“家母”、“鄙人”等。
C. 我国的“二十四节气”表明气候变化和农事季节。其中“立”有开始之意,如:“立夏” 即为夏季的开始。
D. 傅雷夫妇作为中国父母的典范一生苦心孤诣,哎心沥血培养的两个孩子:傅聪——著名钢琴大师;傅敏——英语特级教师。
3、选出下列词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 )
A. 恬静 执拗 晦暗 消声匿迹
B. 思慕 焕然 谛结 人情事故
C. 荫庇 拔涉 懈怠 金碧辉煌
D. 馈赠 寒暄 褪色 沥尽心血
4、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 请永远保存向往和平、向往自由、向往未来的美好愿望,反对战争、专制和恐怖主义。
B. 弘扬优秀的民族的文化传统,是我们的神圣使命。
C. 看着这些我们自己制造的、达到世界先进水平的科技展品,无不使人感到万分自豪。
D. 由于升学考试的竞争,迫使他们失去了本应该享有的这些权利。
5、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诗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
6、古诗文默写。
(1)海内存知己,____________。(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2)_____________,悠悠我思。(《子衿》)
(3)欲济无舟楫,_____________。(孟浩然《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4)_____________,不可知其源。(柳宗元《小石潭记》)
7、阅读下面的语段,按要求作答。
巴扎诺娃发现柯察金两鬓已有银色的发丝,便轻轻地说:“……您已经准备了五年,现在决定动笔了,这很好。但是您怎么写呢?”保尔笑着安慰她说:“明天他们会给我送一块刻好格子的板子来,是用硬纸板做的。没有这块板子我没法写字……”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保尔准备五年决定动笔的作品是什么?为什么没有板子他没法写字?
8、阅读下面的小说,完成下面小题。
老枣树下的斑驳流年
化君
①淅淅沥沥的秋雨,从晨落到暮。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
②正是红枣上市的季节。老家院子里的老枣树上一定挂满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了吧,被连绵的雨珠击落一地,树下有否拾枣的人?
③从前,红枣成熟的季节,母亲便挎了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如今,这样的情景,于我成了一种高不可攀的奢望和梦想。
④母亲早就不记得那棵老枣树了。母亲连我也不记得了。
⑤老枣树是否还记得我和母亲?哦,一定会的。如我,永远不会忘记母亲和老枣树。
⑥我是老枣树看着长大的。除了母亲,我和老枣树最亲。每年燕子飞来的时候,我就围着老枣树转悠。终于看见青蒙蒙的芽儿了。终于开出黄盈盈的小花了。老枣树上长出一颗颗青粒儿的时候,我就闹着要母亲去够。母亲说,枣红了才好吃。
⑦绿碧碧的枣儿终于有了红意,我找来一根长棍子递给母亲,拉着她来到老枣树下。母亲仰头朝树上望,忽而举起棍子就打。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我小跑着来来回回追赶着去捡,心里浮泛着欢喜快乐的泡泡。当我将一颗枣抓在手里时,快乐的泡泡便从心里溢出来,飘满一院子,墙根的狗尾巴花也在笑。
⑧可是,才捡了几颗,母亲就停下不打了。母亲说,枣熟透了才好吃。等树上的枣全都变红的时候,母亲却又换了说法,得留着,过年时好给你蒸枣糕吃。从此,红枣成了一道过年时才能吃到的美味。
⑨母亲也有破例的时候。
⑩八岁那年,一天,放学后我一口气跑回家,哭闹着我母亲要爸爸。母亲见哄弄不下,突然伸手打了我一巴掌,我更加起劲儿地哭喊起来。母亲把我按到怀里搂了一会儿,说,走,妈妈给你打枣吃。
⑪那天,母亲的力气大得很,只一会儿工夫,树上的枣全都被她打光了,地上青蒙蒙一片。我抬头看母亲,她眼睛里湿润润的。
⑫十三岁那年,红枣刚刚收获下来的季节。一天,同桌因为我阻止她上课吃东西,便告老师我拿了她的橡皮,还骂我小偷。我向母亲哭诉一阵子后说,我不想上学了。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棍,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
⑬真的,我举起棍子噼哩啪啦打了一阵子,心里感觉舒坦多了。可跟着,我嘤嘤哭起来,树被我打得光秃秃的,地上落满树叶和树枝。我开始埋怨母亲,把枣树打坏了,就结不了枣了。母亲却笑微微地说,枣树越打越旺。
⑭我想,这一定是母亲用来骗人的话。直到第二年秋天,一颗颗圆滚滚红艳艳的枣儿挂满老枣树,我才相信母亲的话是真的。
⑮十七岁那年,我高考落榜。这是一个让人绝望的消息。我抓起一根棍子,对着老枣树一通猛击,直到精疲力竭,瘫坐在地上。
⑯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我被一阵冷风吹醒。这时我才发现,院子里已洒满月光。起身准备回屋,身上的毛毯掉落地上,弯身去拾,一眼看见母亲,坐在地上睡着了。顿时,我的眼泪叭嗒叭嗒掉下来。
⑰一次次,我用打老枣树的办法,平息了心里的委屈和怨愤。但我不知道,当我拼命抽打老枣树的时候,母亲的心有多疼。
⑱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含辛茹苦,将我拉扯成人,我却因为生活中的风吹草动或种种不如意一次次向母亲哭诉和发泄,而每一次哭诉和发泄都会像刀子一样剜割着母亲的心。然而,越是这样的时候,母亲对我的爱就越浓烈。
⑲后来,我离开了母亲,离开了那棵老枣树。无论我走到哪里,每年收枣的季节,母亲总会挎一篮子红枣给我送来,不厌其烦地和我絮叨小时候打枣的事儿。这让我觉得,我从没离开过老枣树,就像从没离开过母亲一样。
⑳夜深了。秋雨依然淅淅沥沥,窗玻璃发出啪啪嗒嗒的声响,像极了老家院子里那棵老枣树上的红枣落到地面的声音。伸手按灭台灯,叮嘱自己,睡吧,好去老家院落里,捡拾那一颗颗圆滚滚紫溜溜的红枣,以及,像阳光一样散落一地的斑驳流年。
【1】下列对作品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老枣树为线索,回忆“我”的成长历程,感怀母亲对“我”的关爱和呵护,寄托“我”对母亲的思念之情。
B. 开头的秋雨是景物描写,为全文奠定了感情的基调。结尾从回忆中回到现实,并呼应开头,语言含蓄,感情深沉,给人无尽的回味。
C. 十三岁那年,“我”被同学错怪为小输,母家递给“我”一根棍子让“我”打栆,既是为了让“我”出气,也是为了枣树越打越旺。
D. 文章以“老枣树下的斑驳岁月”为题,具有丰富的内涵:老枣树下的岁月,有喜悦和笑声,也有心痛和眼泪,就像撒下树叶的阳光,斑斑驳驳,明明暗暗。
【2】文章第⑪段和第⑯段分别写了母亲和“我”在打栆后流泪了,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各自流泪的原因。
【3】品读第⑦和⑫段中画线的句子,按要求回答问题。
(1)落地的枣儿仿佛一只只欢蹦乱跳的兔子,满地撒欢。(从修辞角度,联系上下文赏析这句话。)
(2)母亲伸手抹掉我脸上的泪水,牵起我的手来到老枣树下,递给我一根长木根,说,使劲儿往树上打,气出来心里就不觉得憋屈了。(从人物描写角度,联系上下文赏析这句话。)
【4】第⑱段作者说“忽而觉得,母亲就是一棵老枣树”,联系全文说说母亲和枣树有哪些共同之处。
9、题目二:阅读下列材料,然后作文。
材料ー:教养是指一般文化和品德的修养。有教养的人必具有好的外在行为和美好的道德品质。要提高个人修养,首先要致力于读书求学,提高自身的认知水平。
材料二:待人要谦虛,礼仪要得体,遇困境不气馁,获大奖不骄傲。
(傅雷)
良好的教养不仅来自家庭和学校,而且可以得之于自身。
(利哈乔夫)
材料三:周总理每次外出视察工作,离开当地时总是与身边服务人员一一握手道谢。李鸿章出使俄国,在公开场合随地吐了一口痰,被外国记者大加渲染,颜面尽失。
请参考上面材料,结合自己的认识,以《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演讲稿。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