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排序最正确的一项是
①圣人知道真理以后,就传给一般人。
②因为儒家传统的看法认为天下有不变的真理,而真理是“圣人”从内心领悟的。
③这种观点,经验告诉我们,是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的。
④王阳明的观点,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是可以理解的。
⑤所以经书上的道理是可“推之于四海,传之于万世”的。
A. ④③②①⑤ B. ④⑤②③① C. ④②①⑤③ D. ④②⑤③①
2、下列词语的书写有误的一项是( )
A. 泄气 业己 颁发 摧枯拉朽 B. 凌空 娴熟 镌刻 眼花缭乱
C. 不逊 畸形 佃农 杳无音信 D. 锃亮 胆怯 崎岖 正襟危坐
3、下列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皎洁(jiǎo) 闭塞(sāi) 羊肚(dǔ) 归省(shěng)
B. 糜子(méi) 眼眶(kuàn) 亢奋(kàng) 连翘(qiào)
C. 斡旋(wò) 两栖(qī) 缄默(jiān) 风雪载途(zài)
D. 狩猎(shòu) 楔形(qì) 龟裂(guī) 二氧化硅(guī)
4、下列加点的文言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悉如外人(全,都)
B. 日光下澈(穿透)
C. 其两膝相比者(比较)
D. 遂与外人间隔(于是)
5、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唐代)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1】下列对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首联点明送别之地和友人的赴任之地。一个“望”字将千里之外的蜀地与分别之地京城联系起来;“风烟”二字,尤显杜少府任所的荒蛮,上任路途的艰险。
B. 这是一首五言律诗,诗人以全新的视角,劝勉好友乐观面对离别,抒发了诗人与友人的惜别之情和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
C. 颈联以理性的议论展现友情和别情的新境界,成为远隔千山万水的朋友之间表达深情厚谊的不朽名句。
D. 颔联从侧面写离情别意,重在点出两人相同之处,即同为宦游人。
【2】“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为什么能成为广为流传的佳句?
6、默写填空。
(1)《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由较为客观的记叙、描写过渡到直接抒情、议论的关键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表现诗人关心民间疾苦,同情劳动人民,虽身处逆境仍然乐观向上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卖炭翁》中描写卖炭翁的外貌,反映出他劳动的艰辛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卖炭翁》中体现了卖炭翁卖炭路途艰难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石壕吏》中,寥寥十个字,不仅点明了投宿的时间和地点,而且和盘托出了兵荒马乱,鸡犬不宁,一切脱出常轨的时代氛围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石壕吏》中,写老妇为保家庭,自请应役的语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名著阅读。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根据要求作答
母亲把沉甸甸的包裹送到邮局,焦急等待的日子开始了。他一生中还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痛苦而焦急地等过来信,他从早班信盼到晚班信。
失败的预感一天比一天强烈,他意识到,一旦小说遭到无条件的拒绝,那就是他的灭亡。那时候他就没法再活下去了。活下去也没有意义了。
此时此刻,郊区海滨公园的一幕又浮现在眼前,他一次又一次地问自己:“为了冲破这铁环,重返战斗行列,使你的生命变得有益于人民,你尽了一切努力了吗?”
每次回答都是:“是的,看来,是尽了一切努力了。”
(1)以上内容出自长篇小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整部作品,理解“为了冲破这铁环”中“铁环”的含义并简要叙述他在成长过程中一次冲破“铁环”的经历。
经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选文,回答小题
有些人
①有些人,他们的姓氏我已遗忘,他们的脸却恒常浮着——像晴空,在整个雨季中我们不见它,却清晰地记得它。
②那一年,我读小学二年级,有一个女老师──我连她的脸都记不起来了,但好像觉得她是很美的(有哪一个小学生心目中的老师不美呢?)也恍惚记得她身上那片不太鲜丽的蓝。她教过我们些什么,我完全没有印象,但永远记得某个下午的作文课,一位同学举手问她“挖”字该怎么写,她想了一下,说:“这个字我不会写,你们谁会?”我兴奋地站起来,跑到黑板前写下了那个字。那天,放学的时候,当同学们齐声向她说:“再见”的时候,她向全班同学说:“我真高兴,我今天多学会了一个字,我要谢谢这位同学。”我立刻快乐得有如胁下生翅一般——我生平似乎再没有出现那么自豪的时刻。
③那以后,我遇见无数学者,他们尊严而高贵,似乎无所不知。但他们教给我的,远不及那个女老师为多。她的谦逊,她对人不吝惜的称赞,使我忽然间长大了。
④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⑤有一次,我到一家米店去。“你明天能把米送到我们的营地吗?”“能。”那个胖女人说。“我已经把钱给你了,可是如果你们不送,”我不放心地说,“我们又有什么证据呢?”“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她说“不敢”两字的时候,那种敬畏的神情使我肃然,她所敬畏的是什么呢?是尊贵古老的卖米行业?还是“举头三尺即有神明”?
⑥她的脸,十年后的今天,如果再遇到,我未必能辨认,但我每遇见那无所不为的人,就会想起她——为什么其他的人竟无所畏惧呢!
⑦有一个夏天,中午,我从街上回来,红砖人行道烫得人鞋底都要烧起来似的。忽然,我看到一个衣衫褴褛的中年人疲软地靠在一堵墙上,她的眼睛闭着,黧黑的脸曲扭如一截枯根,不知在忍受什么?他也许是中暑了,需要一杯甘冽的冰水。他也许很忧伤,需要一两句鼓励的话,但满街的人潮流动,美丽的皮鞋行过美丽的人行道,但没有人伫足望他一眼。我站了一会儿,想去扶他,但我闺秀式的教育使我不能不有所顾忌,如果他是疯子,如果他的行动冒犯我——于是我扼杀了我的同情,让自己和别人一样地漠然离去。我何以怀着那么可耻的自尊?如果可能,我真愿再遇见他一次,但谁又知道他在哪里呢?
⑧我们并非永远都有行善的机会——如果我们一度错过。那陌生人的脸于我是永远不可弥补的遗憾。
⑨对于代数中的行列式,我是一点也记不清了。倒是记得那细瘦矮小貌不惊人的代数老师。那年七月,当我们赶到联考考场的时候,只觉整个人生都摇晃起来,无忧的岁月至此便渺茫了,谁能预测自己在考场后的人生?想不到的是代数老师也在那里,他那苍白而没有表情的脸竟会奔波过两个城市而在考场上出现,是颇令人感到意外的。接着,他蹲在泥地上,拣了一块碎石子,为特别愚鲁的我讲起行列式来。我焦急地听着,似乎从来未曾那么心领神会过。泥土的大地可以成为那么美好的纸张,尖锐的利石可以成为那么流丽的彩笔——我第一次懂得,他使我在书本上的朱注之外了解了所谓“君子谋道”的精神。那天,很不幸的,行列式没有考,而那以后,我再没有碰过代数书,我的最后一节代数课竟是蹲在泥地上上的。我整个的中学教育也是在那无墙无顶的课室里结束的,事隔十多年,才忽然咀嚼出那意义有多美。
⑩代数老师姓什么?我竟不记得了,我能记得国文老师所填的许多小词,却记不住代数老师的名字,心里总有点内疚。
⑪是啊,在生命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我们模糊了他们的面庞,忘记了他们的名字,但他们带给我的美好与触动不是比一个名字更有价值吗?
【1】梳理全文内容,将横线上的内容填充完整。
小学二年级的作文课 | 一家米店 | 那年七月的联考考场 |
① | ② | 代数老师蹲在泥地上给我讲行列式。 |
【2】请品味文章第④段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如果她不会写“挖”字,那又何妨,她已挖掘出一个小女孩心中宝贵的自信。
【3】从描写的角度对文中第⑤段划线句进行赏析。
“啊!”她惊叫了一声,眼睛睁得圆突突,仿佛听见一件耸人听闻的罪案,“做这种事,我们是不敢的。”
【4】通读全文,你认为题目所说的“有些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
【5】从内容和结构上分析文章第⑪段的作用是什么?
内容上:
结构上:
9、作文。
岁月是一条河,逝去的是时光,留下的是记忆。
请以“我们一起走过”为题作文。
要求:1.写出真情实感;2.不少于600字;3.不出现真实的地名、校名和人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