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翻译:因此,学习了以后才会知道自己的不足,教别人之后才会发现自己有困惑的地方。
B.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翻译:即使有最好的道理,(如果)不学,也不知道它是善良的。
C.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翻译:知道自己有困惑的地方,然后才能自我勉励。
D. 教学相长也。
翻译:教和学是互相推动、互相促进的。
2、下列词语书写和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A.归省(xǐn) 迁徒(xǐ) 不知所措(cuò) 纷至沓来(tà)
B.遗骸(hái) 卑鄙(bì) 目眩神迷(xuàn) 轻歌慢舞(màn)
C.雾霭(ǎi) 龟裂(jūn) 出类拔萃(cuì) 格物致知(zhì)
D.陨石(yǔn) 铿锵(jiān) 强词夺里(qiǎng) 暴风骤雨(zhòu)
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四书”之一的《大学》里这样说:一个人教育的出 发点是“格物”和“致知”。(格物:推究事物的原理。致知:获得知识)
B.做一个人,我们要行使自己的权利;做一个公民,我们要恪尽职守。(恪尽职守:谨慎认真地做好本职工作)
C.每一个舞姿都使人战栗在浓烈的艺术享受中,使人叹为观止。(叹为观止:看着令人叹气,不想再看下去了)
D.富有创造性的人总是孜孜不倦地汲取知识。(孜孜不倦:勤奋努力,不知疲倦)
4、下列文学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诗经》是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风、雅、颂、赋、比、兴合称“六义”,《关雎》和《蒹葭》都是“风”,指国风,属于地方民歌民谣。
B.贺敬之的《回延安》采用陕北民歌“信天游”形式,使用了富有地方色彩的词语,展示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C.回忆性散文《社戏》中写了鲁迅小时候看社戏时铁头老生,没有翻跟斗,有点失望,小丑出场大家笑着看,老旦出场唱个没完没了,大家很扫兴。这里提到的老生、小丑、老旦,都是戏曲行当,分别扮演中年以上男子、滑稽人物、老年女子。
D.唐宋八大家,唐代两人,宋代六人,分别是:韩愈、柳宗元、苏洵、苏轼、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
5、品读下面的诗歌,按要求回答问题。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孟浩然(唐)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清代刘邦彦评论此诗“气势在‘蒸’‘撼’ 二字”,试从炼字角度任选一字分析其妙处。
6、诗文积累。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禅房花木深。(常建《题破山寺后禅院》)
(2)浮云游子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李白《送友人》)
(3)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寂寞沙洲冷。(苏轼《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4)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 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陆游《卜算子·咏梅》)
(5)《卖炭翁》一诗中抒发主人公矛盾心理的句子是:可怜身上衣正单,_________________。
(6)《马说》一文中揭示千里马被埋没的根本原因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各题。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每个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的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进行的斗争。”人应当赶紧地、充分地生活,因为意外的疾病或悲惨的事故随时都可以突然结束他的生命,A怀着这样的思想,离开了烈士墓。
(1)以上文字选自________(国籍)作家________________(人名)写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中的A是________。
(2)A是在什么情况下对生命进行思考的?为什么想的那样深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人生是一场场目送
陈柏清
①还记得人生的第一场有记忆的目送,那年六岁,是暖意融融的春日。母亲坐在从邻居那里借来的小毛驴车上,围着家里那床大红花的被子,毛驴车驶过院外的桃花树,一阵风来,粉红的桃花瓣纷纷飘落,落在她灰白头和新穿的淡青色碎花衬衫上,她只是挥着手,脸因为瘦削而越发显得笑得夸张,可她就那样笑着离开我们视线,再也没有回来。目送者站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看着母亲渐行渐远,无奈的抽泣。一个六岁的孩子无法主宰自己,更无法主宰别人的命运。
②第二次的目送,是作为被送者,十七岁,第一次真正意义上的离开,离开小镇,离开县城,到省城求学。清晨赶火车,夏末秋初的凉风,乌瓦红砖的小站在晨曦中朦胧,长长的铁轨从远方来,延伸到远方去。我拖着行李挤上车,站在过道上向窗外看去时,看见父亲寻找的目光,孤单的身影。垂下头时眼泪已滴在行李箱上,列车启动,哐当哐当声中,越来越远的是故乡和父亲,还有曾十二万分盼着离开的家,如今都因离别而蒙上了暖色调,就像渐起的朝阳,暖橘。
③人生最大意义的那次目送,发生在六年后。我要嫁到远方去,独自一人出发。行李已先行托运,只随身携带一个小包。早春二月,天还蒙蒙亮,我赶早车,父亲早起送我,他站在简陋的门楼下,黑漆的大门半掩在他身后,启明星在遥远的天际寂寞闪烁。我摇摇手,“爸爸,回去吧。”爸爸嗯了一声,我回头看不清他的表情。于是我转过头来一直走去。(A)街上空寂无人,父亲的目光在孤单中无限地拉长。心里稍稍有了酸涩,又觉无聊。多年的独立让我知道,我从来不是那个有点事儿就可以哭哭啼啼耍情绪的孩子,我的情绪给谁看呢?那天早晨,我坐上车,车在晨曦微明中驶出小城,我不知父亲站在门口目送了我多久。那是意义重大却简约的目送。
④生命里最无法忘怀的目送,发生在去年。父亲走了。幼年时目送母亲,她笑着在桃花纷落的春日。这一次目送父亲在深冷的浓秋。父亲躺在玻璃棺里,似乎在一个梦境中微皱着眉,慢慢沉落下去,只剩下无声不知所措的白色百合。(B)痛苦像铅海,又重又黑,深不见底,压制了撕心裂肺的哭喊。只有沉默,似乎才能表达一切。我目送了生我养我的两个人的离开,目送自己真正意义上的孑然一身的到来。
⑤目送便是离别,即使有时它也意味着出发,可对另一方仍是离别。
⑥人生自古伤离别。
⑦但真正理解目送,却因为龙应台人生三书里的《目送》,关于华安和“我”的故事。小学,16岁,21岁。一个孩子在母亲的目送中长大了,每一段目送似乎也引领着各种酸甜苦辣。龙应台也在目送中永别了自己最亲爱的父亲,沉痛在理智中熨平。
⑧她说“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
⑨人生不过是一场场目送,成长或衰败。你是目送者,或者被目送。
(有删改)
【1】根据选文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写完整。
语段 | 事情 | 我的心理 |
① | 六岁那年春日里,我在自家院子的土墙旁目送母亲。 | C |
② | A | 热切盼望离开,又略带伤感 |
③ | B | D |
④ | 去年深秋,我目送父亲的离世。 | 痛苦深重 |
【2】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 选文采用对比手法,将我与龙应台的目送经历对比描写,突出父母的难忘印象。
B. 文末作者认为人生会经历一场场目送,作为目送者或是被目送,情绪消极无奈。
C. 第⑥段化用柳永词句“多情自古伤离别”,增添语言的趣味性,揭示文章的主旨。
D. 选文叙述我的四次目送经历,我因龙应台的《目送》而真正理解目送的含义。
【3】选文以“人生是一场场目送”为题有何妙处,请谈谈你的理解。
【4】阅读文中画线的句子,回答下列问题。
(1)有人认为第③段A句中“无限地拉长”用得精妙,请说说理由。
(2)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品析第④段中的B句。
【5】谈谈你对第⑧段龙应台说的这段话的理解。
9、阅读下面文字,按要求作文。
新冠肺炎疫情让2020年春节辞旧迎新的钟声更加沉重。病毒肆虐之际,有一群人,他们用自己的平凡之躯为全国人民筑起防护的堡垒。世上没有从天而降的英雄,只有挺身而出的凡人。钟南山院士也曾说过,“其实,我不过就是一个看病的大夫”。
请以“英雄”为话题,自拟题目,写一篇文章。
(要求)(1)文体自定,不少于550字;(2)有真情实感,不得套写抄袭;(3)用现行规范的汉语言文字表达;(4)卷面整洁,字迹清楚;(5)文中不得出现真实的人名、校名、地名。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