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句子中加点成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我们不能把父母对我们苦心孤诣的劝说当成耳旁风。
B. 听到医生说父亲已无大碍,我们都如释重负。
C. 针对考试题目形式的多样性,我们一定要有见异思迁的灵活性。
D. 他这篇千字作文耗时2小时,真是一部鸿篇巨制。
2、下列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记”是一种文体,为记述事物的文章。《桃花源记》表达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不满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B.《核舟记》一文采用“总—分—总”的结构模式,按照一定的空间顺序来说明,条理清晰,结构紧凑。
C.《小石潭记》一文抒发了作者谪居生活的苦闷、抑郁和忧伤的情感。
D.《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可分为赋、比、兴三个部分。
3、下列加点词语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
A. 从那个时候起到现在已经过了这么多年,在此期间我对人情世故知道了不少。
B. 国庆节期间,广场上张灯结彩,好不热闹。
C. 正当我听得陶醉的时候,那美妙的音乐戛然而止。
D. 不法分子利用微博、微信等平台实施诈骗,手段不断翻新,令人叹为观止,防不胜防。
4、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使用,有误的一项是
A.瓦翁以85岁高龄尚能倾力读书,即便如陶渊明所说读书不求甚解,也值得敬佩。
B.24户贫困群众激动地接过新房钥匙喜迁新居,大家随声附和地说:“这真是雪中送炭,感谢党的好政策,圆了俺们的迁居梦!”
C.直到民警将陈某带到反电诈中心,她才恍然大悟,自己辛苦挣来的血汗钱差点就落入了骗子的腰包。
D.他总是担心同伴因路太远不能及时赶来,真是杞人忧天。
5、阅读下列古诗,完成小题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茅飞渡江洒江郊,高者挂罥长林梢,下者飘转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归来倚杖自叹息。
俄顷风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布衾多年冷似铁,娇儿恶卧踏里裂。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1】“自经丧乱少睡眠”中的“丧乱”是指什么?这句诗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2】怎样理解诗中“南村群童欺我老无力,忍能对面为盗贼”一句?
6、古诗文默写。
(1)坐观垂钓者,________________。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2)窈窕淑女,________________。(《关雎》)
(3)________________,风烟望五津。(《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4)________________,悠悠我心。(《子衿》)
(5)________________,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
(6)微君之躬,________________。(《式微》)
7、(题文)文化积累——文学常识填空。
斯蒂芬·茨威格,_________小说家、诗人、剧作家、传记作家,代表作有短篇小说《象棋的故事》《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长篇小说《心灵的焦灼》,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三大师》和《一个政治性人物的肖像》。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列小题。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支白篷的航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黑暗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他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鲁迅《社戏》
【1】选文的语言极富表现力,请简要赏析。
【2】就选文艺术表现手法上的两种显著特点及作用,简要赏析。
9、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湖州市的美丽乡村建设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相信你也到过一些美丽村庄。本学期我们又学了不少写景的文章:《壶口瀑布》,瀑布气势磅礴,语言精妙生动;《在长江源头格拉丹冬》,高原景色壮美,情感细腻丰富;《登勃朗峰》,景奇人怪,妙趣横生;《一滴水经过丽江》,想象奇幻,饱含深情……
请你也写一次美丽乡村的游历,使用恰当的写景顺序,发挥想象和联想,或倾吐心声,或抒怀感悟,或传递哲思。
要求:①自拟题目,注重写作立意;②明确文体,诗歌除外;③不少于600字;④文中不得出现个人信息,如地名、校名、人名等。
邮箱: 联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