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字音和字形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诬蔑(miè) 皎洁(jiǎo) 羁绊(bàn) 挑拔离间(bó)
B.瞭望(liào) 褪色(tiù) 亢奋(kàng) 不知所挫(cuò)
C.狡辩(biàn) 萌发(méng) 携带(xié) 不修边幅(fú)
D.萦绕(yào) 两栖(qī) 迁徙(xĭ) 相辅相承(chéng)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
B. 潭中鱼/可百许头
C. 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
D. 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
3、下列文学知识中有误的一项是( )
A.《小石潭记》是唐朝诗人柳宗元的散文,作品以优美的语言描写了“小石潭”的景色,含蓄地抒发了作者被贬谪后无法排遣的忧伤凄苦的感情。
B.《社戏》的作者是鲁迅,他的《狂人日记》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
C.《桃花源记》是东晋伟大文人陶渊明的代表作之一,是《桃花源诗》的序言。
D.《诗经》按照编排内容可分为三个部分,即赋、比、兴。
4、下列各句中划线的词语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作为中学生,我们要能够目空一切地专注于学业,不能分散自己的注意力。
B.一场地震,让这个昔日被称为“花园城市”的地方海枯石烂,面目全非。
C.这里的人家,早在几百年前就销声匿迹了。
D.此前,火箭队一直高歌猛进,但是今天他们竟然输了,连胜的脚步就此戛然而止。
5、古代诗歌阅读后面小题
送友人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1】这是一首情深意长的_____________(题材),作者在颈联中巧妙的借用浮云和落日作比来表明心意,表达了对朋友的_____________。
【2】古人写诗非常讲究炼字,请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中“孤蓬”的表达效果。
【3】发挥想象,用简明形象的语言描绘“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两句诗所展现的画面。
6、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多少仁人志士追寻着一个个属于自己的“中国梦”:①古代先贤的中国梦是“选贤与能,________”的豪迈之情;②陶渊明的中国梦是《桃花源记》中“_______,并怡然自乐”的和谐之景;③杜甫的中国梦是《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中“_______,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济世之怀。
7、阅读名著回答问题
【1】判断题(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傅雷家书》是一本普通而又奇特的书。这些家书中强调的是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_____
(2)保尔的一生中有三位非常重要的女性,他的初恋情人冬妮娅,在铁路总工厂任共青团书记时认识的达雅,以及他的妻子丽达。_____
【2】“红色经典”作为特定历史时期的精神坐标,其厚重感与担当意识在现实生活中依然富有生命力。《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塑造了保尔•柯察金这一无产阶级英雄形象,他身上凝聚的那个时代最美好的精神品质是什么?
8、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画的骄傲——《清明上河图》
黎孟德
《清明上河图》描绘了北宋汴河两岸的景物和清明节这一天人们的生活场景,内容繁而不杂,场面多而不乱,无论状物写人,都合情合理。
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一片春风和煦的田园景色。农夫在田间耕作,两个商贩赶着驮炭的驴群姗姗而来,一列行旅,有车骑仆从,正匆匆向城里进发,轿顶上插满了杨柳,一看就知是城里富贵人家扫墓而来。作者在此巧妙地交代了时间、风俗,展开了序幕。
画面渐进,路边酒肆、茶摊渐多起来,汴河也繁忙起来。沿河有许多粮仓,靠岸的船只,搭着跑板在卸货。满载货物的船只吃水很深,水面几乎接近船帮,而卸完货的船只,则吃水较浅。河心一艘大船,尾部有八名船夫合力摇桨;河对岸,五名纤夫在拉着船艰难前行。
画卷再展,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以拱桥为中心形成了全图的高潮。一艘大船逆流而上,将要过桥,它高高的桅杆却被桥头挡住了。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桥上岸边挤满了热心观众,帮着出主意。桥的另一边又有一只船迎面驶来,船夫们都站在船尾焦急张望,为双方能否顺利过桥捏一把汗。围绕这一紧急事件,作者远近照应,将这一复杂场面处理得合理有序又扣人心弦。
桥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热闹非凡。两岸挤满摊贩,店铺林立,百业兴旺。两商贩在街心争夺顾客,而那位顾客则左顾右盼,身子朝右,头却向左望,不知所从。桥上一官员骑马过桥与一小轿相遇,双方奴仆各不相让,旁边有人在看热闹。桥上下来一辆驴车,载满货物的车子惯性下冲,车夫弯腰拱背,奋力抵住;而驴子则松了一把力,摇头晃脑,漫不经心,缆绳也晃悠着,观者注意到此,多会心一笑。临河的茶肆中,茶客们或房间闲谈,或临窗眺望,好不闲适。
画的前头是巍峨的城门横断画面,这在绘画创作中是很忌讳的,安排不当就会使画面出现割裂。但见城门前后左右广植树木,使高大的城门不显单调,最妙的是用正在进城的骆驼商队衔接城内外,过渡自然。进城后,画面节奏放缓,城内道路纵横交叉,沿街店铺鳞次栉比,人物举止从容舒缓,或结伴而行,或揖让为礼,有官绅士兵、和尚乞丐、说书卖艺人……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一派繁荣有序的都市景象!
《清明上河图》运用中国传统“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卷中。远近人物,几笔勾勒就神情兼具,大有城楼房屋,小见铺内刀剪,无不刻画清晰,而又不给人比例失调之感,如此头绪众多、人物繁杂而无一处败笔,真可让人叹为观止!
这幅生动地记录了中国12世纪城市生活风貌的风俗画,在我国乃至世界绘画史上都是独一无二的,堪称中国绘画的骄傲。
(选自《读懂中国》,有删改)
【1】下面有关《清明上河图》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通过描绘城里富贵人家扫墓归来的情景,巧妙地交代了时间和当地的风俗习惯。
B.画中巍峨的城楼以及城门内外的繁华热闹的景象,构成了整幅画的最高潮部分。
C.画中景物,大到城楼,小到刀剪,都刻画得精细清晰,比例协调,无一处败笔。
D.用“散点透视”法,将几十里风光人情尽收画卷,形象展现了北宋的生活风貌。
【2】下列对于文章的说明方法及作用判断有误的一项是( )
A.“一片宏伟木质拱桥宛如飞虹,横跨河面”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拱桥宏伟的气势,读之如在目前。
B.“船上的人有的七手八脚忙着收杆,有的奋力划桨,有的用蒿竿撑住桥洞顶端。”运用了摹状貌的说明方法,细致入微地描绘出船上人的动作。
C.“城里有官府宅第,有酒楼当铺,铺面上的招牌显示出各行各业:‘香’‘孙羊店’等”,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告诉我们北宋时期经济的繁荣。
D.全文主体部分采用了分类别的说明方法,结合生动的语言,细致的描摹,使读者不但不感到枯燥,反而引人入胜。
【3】下列对文章的语言、顺序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第一段概括说明《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并简要评价,自然引起下文。
B.全文采用了“总—分”的结构顺序进行说明,层次井然。
C.能够体现说明顺序的短语或词语是“画卷以萧疏的郊外为开端、画面渐进、画卷再展、桥上、画的前头”等。
D.作者是按照画面展开的顺序来介绍《清明上河图》的。这样介绍条理清楚,能够清晰全面地再现《清明上河图》的画面内容,宛若图画就在眼前。
9、写作。
“时光”是指时间间隔,即一段时间中事物不断发展变化所经历的过程。每个人的生命中,总有一个“你”,温暖着我们的一段“时光”。
请以《你温暖了我的时光》为题,写一篇作文。
要求:(1)文中不要出现真实的地名、人名、校名等信息。(2)书写认真工整,字数不少于600字。
邮箱: 联系方式: